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2/1227

  “等一下。”崇祯帝却喊住了他。
  朱慈烺回身听命。
  崇祯帝从案上如山的奏疏中,挑出了一份,递给王承恩:“给太子看。”
  朱慈烺接过来了展开看,发现是宗人府、刑部、都察院组成的调查组,前往陕西调查秦王府资贼之事的报告。
  秦王府资贼,是由李自成手下的大将田见秀揭发的,田见秀现在已经是朝廷命官,为“宣抚使”,此次回陕西,一来是赴任,第二就是要和秦王府的人当面对质。
  经“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秦王府将田庄里的粮米送给流贼,确有其事,秦王府的田庄管事已经承认和流贼有过接触,并且依照流贼的要求,将两百石的粮米,交到了流贼手中,而那个流贼就是田见秀,时间则是崇祯十三年,也就是李自成刚刚从商洛山中跑出来的那段时间。
  不过田庄管事坚称是奉命行事,而向他发布命令的人,就是秦王府管事太监吕方。
  而已经成为朝廷命官的田见秀更称,吕方也只是一个执行的人,秦王朱存极才是真正下命令的人,而最初的要挟信,就是他写给秦王的,作为太监的吕方,绝不敢在秦王不同意的情况下,就资粮给他们。
  为公信,他表示愿意和吕方对质。
  但就在调查组抵达西安的前一天,吕方忽然失踪,秦王府里里外外,整个西安城都找不到吕方的踪迹,这自然就引起调查组的怀疑,该不是秦王畏罪,把吕方藏起来了吧?
  随着调查的进行,调查组发现了秦王府更多的恶行劣迹,侵占官田,抢占民田,霸占水利,巧取豪夺,甚至有恶奴杀人……
  而最后,当吕方腐烂的尸体在西安城外的一处田庄被发现,而那处田庄正属于是秦王府的产业时,调查组的官员都愤怒了,文官阶级原本就对大明这些亲王非常不满,历史上,不止一次的上疏皇帝,要求皇帝缩减各地亲王的待遇,不然百姓将“不堪重负”,但都被皇帝挡了回来。这一次秦王向流贼资粮,更是触动了他们的底线,虽然没有百分百的确实证据,但他们却都已经认定,秦王就是幕后的黑手,吕方是被秦王杀人灭口了。
  于是,他们联名写了这封密疏,送回了京师。
  因为事关亲王,是老朱家的内部事务,因此这封秘疏直接送到了崇祯帝面前,而没有经过通政使司,到现在为止,朝中群臣还不知道这封密疏的内容,不但今日早朝又会多出一个令他们“群情激愤”的题目。
  朱慈烺看完密疏,慢慢合上。
  “你怎么看?”崇祯帝问。
  就崇祯帝的性子来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通虏。一个是通贼,这两样罪名只要送到他面前,立刻就是斩立决,没有任何好含糊的,如果这一次资贼的不是秦王,而是乡绅巨贾,甚至哪怕是朝中勋贵,他也早下旨斩首了。
  但事关秦王,关系到大明宗室,他不得不压下火来,思索稳妥处理的方法。
  在太子之前,他已经和首辅周延儒商议过了,但周延儒的建议并不能让他满意,所以他才想要知道,自己这个睿智远谋的儿子,是否能为他提出一个令他眼睛一亮,或者是令他下定决心的建议?
  秦王之事,再没有人比朱慈烺更清楚了,因此整件事情就是他策划的,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中,陕西并非是安置藩王最多的地方,但在陕西连连大旱,兵祸不断的情况下,陕西却是承受藩王之苦最严重的地方,秦、韩、庆、肃四个大藩王,藩王下面的郡王辅国将军又一大堆,每年朝廷只为他们支出的粮米,就将近有十万石,而这十万石,大部分都是从江南转运而来,算上运费和人力,所耗将近二十万。
  而四个藩王名下还各有几千到万倾不等的庄田,孙传庭在陕西清理军屯的最大阻力并不是官绅,而是各个藩王府,因为比起他们,官绅豪强所侵占的军田,只是小部分,大部分都让他们这些宗亲占去了。
第六百八十章
处置秦王
  前世读史时,朱慈烺就知道藩王宗室对大明天下的祸害,穿越之后,见到实际的数字,耳闻到宗室的种种劣行,让他对宗室之害更加痛心疾首,承平时期,朝廷或许还能东挪西补,往来拆借,补上宗室的窟窿,但在现在外有建虏,内有流贼,朝廷收入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庞大的宗室已经成为了大明朝不可承受之重。
  因此,宗室必须做一些处置,灾祸最重的陕西河南两地更是要先行,如此方能减轻两地百姓的负担,令两地尽快的平稳下来。
  而小福王和秦王是河南和陕西最大的两个藩王,家资丰厚,田产上万顷。
  这也是朱慈烺要先后拔掉他们两人的原因。
  而指证秦王府的最重要证人田见秀,就是他从开封之战俘虏并劝降的,而后才有田见秀的自白状,秦王资贼之事事发,宗人府都察院和刑部官员联合前往陕西,调查秦王不法之事。
  仔细看完手中的密疏,朱慈烺知道,他的目的基本已经达到了,虽然秦王坚称不知情,更不承认他杀人灭口,杀了重要证人吕方,不过联合调查组却都是秉持怀疑的态度,而调查中发现的秦王府的种种劣迹,更是加深了他们对秦王的怀疑。
  “你觉得,田见秀的供词,可信吗?”在朱慈烺思索怎么回答的同时,崇祯帝又追问一句。
  在这之前,朱慈烺并没有想到父皇会问自己的意见,他所做的就是尽量将秦王资贼的证据揭露的更扎实一点,剩下的就交给朝臣和清流了,虽然不敢说一定能扳倒秦王,但起码能打击一下秦王的嚣张气焰,间接支持孙传庭在陕西的“清田”工作。
  现在父皇问了,朱慈烺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他暗暗吸了一口气,斟酌了一下字词,恭敬回道:“回父皇,田见秀本是一流贼,开封之战中被儿臣所获,被俘之初,他沉默不语,虽不激动反抗,但也没有投降之意,直到五天后,朝廷在中牟县击败李自成的大军,他才彻底绝望,愿意归顺朝廷。”
  “田见秀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深知流贼军中的机密,正是有他提供的情报,我军才能一路追击李自成,最后在朱阳关下将其击溃。”
  “当初田见秀归顺之时,为了断绝他的反叛之路,儿臣令他写下了自白状,不但交代流贼的军情机密,也向天下,向朝廷表示忏悔之意。现在田见秀的自白状已经在陕西河南等地张贴,天下人人皆知,那些流窜的流贼将田见秀视为叛徒,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朝廷已经是田见秀唯一的靠山,儿臣以为,这种情况下,田见秀绝不敢欺骗朝廷。更何况,诬陷秦王叔对他又有何益呢?在我大明,诬陷宗室可是凌迟的死罪。”朱慈烺缓缓说完。
  崇祯帝皱眉:“但秦王坚不承认……”
  “秦王叔不承认,也是正常,如此大逆之罪,他岂敢轻易承认?”朱慈烺道。
  崇祯帝叹口气:“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
  朱慈烺低头:“事关宗亲,儿臣不敢妄言。”
  “你是储君,如果你都不能言,外臣们就更是不敢言了,说吧,朕赦你无罪。”崇祯帝道。
  朱慈烺低头沉思了一下,回道:“回父皇,不外乎两种做法,一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轻描淡写。只当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崇祯帝脸色登时涨红:“你胡说什么?秦王犯下如此罪行,如果朕轻易放过,岂不是变成了昏君?”
  见崇祯帝并没有轻放的意思,朱慈烺心中大定,继续说道:“第二,当然是严查。秦王府田庄送粮给流贼,田见秀和田庄管事都已经供认,这事确凿无疑了,现在的分歧在于,秦王叔本人究竟知不知情?如果知情,那就是不赦的大罪,如果不知情,是府中的管事太监私自所为,那秦王叔就是失查的小罪。照我大明成例,不过就是夺俸申斥。”
  “但一个管事太监,何敢背着秦王做这样的大事?两百石虽然不多,但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照常理推断,秦王叔怕是知情的……”
  “那些不法士绅害怕流贼淫威,悄悄给流贼贡粮也就罢了,身为藩王,太祖血脉,秦王叔竟然如此糊涂,同时也是如此大胆,如果朝廷不加以处置,朝廷威严何在?今日资助流贼,明日是不是就要资助建虏了?再者,当初太祖皇帝分封秦王,乃是为了让秦王守卫秦地,抵御外敌入侵的,可不是让他侵占良田,欺压百姓的,密疏中说,为了霸占水渠,秦王府的恶奴竟然将取水的百姓打死在了水渠边,怎样的藩王,是在为我大明守卫边疆呢,还是在挖掘坟墓?朝廷如果不加处置,岂不是在纵容他继续胡为?”朱慈烺道。
  崇祯帝脸色凝重。
  太子所说,正是他心中最深沉的忧虑。
  “秦王叔每年从朝廷支取禄米九千石,名下有近万倾的庄田,但却依然贪得无厌,想法设法的压榨秦地百姓,从流贼兴起以来,陕西年年大旱,十室九空,陕西百姓光是负担官军的需求已经是捉肘见襟,秦王身为宗室,不但不知道抚恤百姓,开仓赈济,为朝廷分忧解难,反而变本加厉,利用年年大旱,百姓困苦之际,大肆收购百姓手中的良田,又侵占官田,单算十年间,就增加了粮田几十万亩,百姓们怨声载道。”
  “陕西今冬无雪,明年必是大旱。到时,陕西百姓对秦王和官府的怨气怕是难以再压制,流民四起,刚刚平定的李自成,绝对会趁势再起。”
  “因此,儿臣以为,朝廷不能姑息,必须予以严惩秦王,以安陕西之民心,同时震慑其他不法的藩王!据儿臣所知,侵占军田,巧取豪夺明田,绝非秦王一人,他们都正看着呢,但是朝廷严厉处置秦王,他们必然有所收敛,不然百姓们不满的又何止是一个秦王?”
  说罢,朱慈烺拱手深鞠。
  崇祯帝脸色涨红。
  这番大胆的话语,也就太子敢这么直接、毫无掩饰和他说。
  大明宗室问题是一个禁脔,即便是当时的海瑞海刚峰,对宗室问题也没有过多发表意见,原因很简单,大明宗室待遇是祖制,是明太祖洪武清清楚楚地写下诏书,朝廷用律法规定下来的,而且间不疏亲,靖难之役时,那些劝说靖文帝削藩的朝臣都被夷了三族,而后在遇上宗室时,从朝臣到言官都非常小心,纵使有所不满,也会在严词间有所控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张居正,张居正什么都改了,唯独对弊端多多的宗室之策,动也没有动。
  明中期都如此,到了崇祯帝就没有人敢轻易向宗室发难了。
  因此,调查组只是陈述秦王府的罪名,但对如何处置,却一点都不敢置喙。
  按理说,宗人府是宗室的管理机构,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正德之后,宗人府被架空,大部分的权力和事务都分到了礼部,现在的宗人府只是一个空架子,几个挂名的管事都是勋贵(驸马都尉巩永固曾经是其中一个),比之秦王的藩王地位差的太远,此次跟着刑部都察院到陕西,不过就是做一个样子,屁都不敢放。
  暖阁静寂。
  当太子说完之后,崇祯帝久久不说话,良久,声音沉重的说道:“你的意思,是要朕夺了秦王的爵位?”
  朱慈烺道:“不止是夺位,儿臣以为,应该夺国!”
  崇祯帝脸色大变。
  《皇明祖训》是所有大明皇帝的圣典,而皇明祖训里清楚的写明了必须善待宗室,除非是谋逆,否则都要从轻处置,这也是各地藩王肆无忌惮,敢于侵占军田和民田的原因,反正最大不过就是一顿训斥,只要他们不谋反,就永远不用担心会受到严厉的责罚。
  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只有谋反的几个藩王被夺国,其他犯错的藩王虽然本人被褫夺爵位,但并不除国,爵位大部分都由其弟弟继承了。
  崇祯帝随即皱眉摇头:“你还是少年心性。秦王毕竟是太祖血脉,虽然有田见秀和田庄管事的供词,但吕方已死,并无法直接指证到秦王,如果朕只凭这两人的供词就处置秦王,并且除国,天下人能服吗?各地宗藩必然惶惶……”
  “父皇,虽然吕方已死,但天下人会相信,吕方区区一个管事太监,在没有通报秦王,秦王没有默许的情况下,他敢命令田庄管事大摇大摆的押着两百石的粮食送给流贼?朝廷如果不处置,必然会被天下人认为是在包庇。再者,就算不论资粮之罪,秦王身为太祖之子孙,却无视太祖遗训,不知体恤百姓,为国分忧,反倒是学起了暴元残害民众的这一套,儿臣以为,秦王已经忤逆不孝,太祖在天之灵,怕也勃然大怒,不会认他这个子孙。”朱慈烺道。
  “胡说什么!”崇祯帝猛的沉下脸,叱道。
  朱慈烺躬身拱手,作请罪状。
  崇祯帝站起来,负手踱了几步,脸色焦躁。
  “父皇,朝廷严明法度,对有罪之人进行惩罚,不仅仅是为了处罚罪人之罪行,更是为了警诫其他人不要试图挑战国家之法度,庶民如此,藩王更应该如此。更何况,孙传庭现在正在陕西练兵,为了筹集粮饷,清理军田之事惹怒了陕西上上下下的豪绅,而这其中,秦王就是他们的倚仗,如果朝廷论罪秦王,那些豪绅必然偃旗息鼓,孙传庭能更早更快的练出秦兵,到时剿灭李自成,陕西安宁,中原匪患平息,朝廷就可以全力应对辽东的建虏,儿臣以为,这正是朝廷现在应该做的呀。”朱慈烺再次小心翼翼地说话。
  崇祯帝听到了,不置可否,继续焦躁的踱步。
  朱慈烺拱手,继续道:“何况,削爵除国,我大明并非没有过,当年分封在洛阳的伊王朱典楧,侮辱缙绅,笞打朝臣,侵夺学宫,强凌民女,强占民居。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最后世宗皇帝削去伊王爵位,废为庶人,终身囚禁在河南开封,伊王就此终结。当日圣旨传到洛阳时,百姓们高呼万岁……比起伊王当年的罪行,秦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伊王当日除,秦王今日又怎能保?”
  听到此,崇祯帝的踱步速度放缓下来,最后停在阁中,望着暖阁的窗棂,默然了很久,然后缓缓道:“你的意思朕明白了,去忙吧。”
  “是,儿臣告退。”
  朱慈烺行礼,然后退出暖阁。
  虽然崇祯帝最后并没有说如何处置,但朱慈烺知道,自己的话,父皇应该是听进去了一些,接下来就看内阁朝臣中的那些清流了,只要有人再稍微点上一把火,发挥对付他这个皇太子的那种火力水平,秦王的爵位想保也难。
  ……
  中午,一道圣旨从宫中发出,皇太子将巡视京畿附近的厘金局。
  立刻,群臣就都意识到,皇太子是冲厘金税而去的,厘金局的税收不到预期,作为政策提出者的皇太子肯定是心有不甘,此番明着是巡视,实际是查贪,那些不干不净的厘金局官员怕是要倒霉了。
  很快,消息就在京师城中传来,那些在厘金税上有所偷漏的不法商人和商号心中都有些忐忑,担心被皇太子查出什么来,毕竟皇太子可不是一般人,在开封击溃李自成的五十万大军,近日又击退建虏的入塞,创我大明十几年未有的大胜,是三榜进士督抚都没有做到过的,这样的天纵英明,谁人不怕?最重要的是,皇太子是储君,那些欺瞒监察的官员敢欺瞒太子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