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27

  “好!”
  崇祯有点激动:“只要我儿能说动郑芝龙,父皇一定重重赏你!”
  如果以一万人算,登州水师一年的粮饷军需,需要白银十万两、粮食四万石,这还不算造船、募兵、盔甲火炮兵器之费用,对崇祯这个穷皇帝来说,是根本无法承受之重,如果朱慈烺能说动郑芝龙,把这笔军费承担下来,实乃大功一件。
  “谢父皇。”
  “起来说话。”
  朱慈烺却不起身,拱手道:“父皇,儿臣还有三件事相请。”
  “哦,说说看!”
  “虽然有了郑芝龙,登州水师的扩大只是时间问题,但只靠登州水师是不够了,所以儿臣请调长江水师移驻天津,一来和登州水师互为倚角,相互支援;二来拱卫京师;三来,一旦对建虏后方展开攻击,大军不必全部从登州出发。”
  大明朝现在的水上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郑芝龙的东南水师,另一支就是长江水师。明朝初立之时,长江水师是一个可怖的水上力量,鼎盛时战船两千艘,水兵二十万,但后来国泰民安,朝廷又禁海,水兵无用武之地,渐渐成了朝廷的负担,因此,兵员一减再减。
  尤其是近十年,朝廷财政拮据,入不敷出,连驿站都减了,无用的水兵更是首当其冲。
  到现在长江水师只剩区区六千人了,战船更是连400艘都不到。
  郑芝龙也就是自己能赚钱,如果依靠朝廷拨款,恐怕早饿死了。
  长江水师人数虽然不多,但苍蝇腿也是肉,在朱慈烺看来,与其放在长江上空吃朝廷的粮饷,不如调到天津,用于对付建虏或者是李自成。400艘船,如果装满士兵,一次最少能运送一万人,登州水师也以400艘船计算,两军加起来,一个波次能运送两万名士兵登陆,如此,足以保证登陆的成功。
  崇祯想了一下,点头:“可以跟朝臣们商议。”
  但朱慈烺知道,虽然父皇意有所动,但此事在朝堂上肯定会有争执,原因很简单,军队移驻需要钱,尤其是从南方调到北方,千里迢迢,士兵们吃喝拉撒,加上随军眷属,算起来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幸亏是六千人,如果是十万人,户部肯定是拿不出来的。
  “第二,如今松山即败,锦州已成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祖大寿肯定支持不住……其投降是早晚的事,我军再固守塔山杏山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儿臣提议,应迅速将塔山杏山的守军和居民全数撤回山海关内,至于宁远城……也须做最坏的打算,城中居民,也应全数撤回,特别是那些造箭造甲的工匠,绝不能有一人留给建虏。”
  朱慈烺暗暗吸口气,小心翼翼地说,辽东是父皇的逆鳞,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必须斟酌清楚。
  锦州原本是最前线,其次松山、杏山、塔山,再后面是宁远、山海关。
  因锦州被围,大明集结九路援军救援,因此才发生了松锦大战,而大明援军在距离锦州只有十几公里的松山全军覆灭,逃跑的王朴吴三桂等军,也中了建虏的埋伏,损失惨重,吴三桂王朴等人仅以身免。
  朱慈烺说话的此时,王朴刚刚被斩首,吴三桂带着败兵撤回了山海关。
  锦州成了孤城。
  而杏山变成了最前线。
  历史上,一直等到祖大寿投降,建虏才集结军队攻击杏山,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投降。
  又过了一个月,就在兵部尚书陈新甲得了崇祯的默许,派了兵部郎中马绍愉出使建虏,跟建虏秘密议和之时,建虏却认为马绍愉品级不够,大明议和没有诚意,于是又派兵进攻塔山。
  和杏山不同,塔山军民极其刚烈,城破时,七千军民无一人投降,或战死,或自焚。
  朱慈烺在前世读史的时候,没有查到塔山守将是谁,但这一世却是知道了。
  佟翰邦。
  一个很陌生的名字。
  这一世,朱慈烺要拯救这一位忠臣良将,更要拯救杏山塔山的数万居民。
  照他的记忆,祖大寿投降就在这几日。
  也就是说,杏山塔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崇祯皱着眉头不说话。
  每次提到辽东,崇祯的双眼里就会放出怒火,眼角都会微微跳动——辽东是他心里最大的痛,尤其是松锦之败后,辽东两字就像是尖刀一样,不时在他的心口剜上一刀。
  松山败了,但杏山塔山真能撤退吗?
  理智告诉他,应该撤退,因为这两处已经守不住了,但想到天下的悠悠众口,想到败师弃地的骂名,想到皇帝的尊严,他立刻就拍案而起:“住口,我皇明国土岂能弃之不守?你让朕如何面对百姓,如何去见列祖列宗?”。
  “父皇!”
  朱慈烺重重叩首,声音里带出哭腔:“所有罪责,儿臣愿一人承担,纵使声名狼藉,儿臣也在所不惜!为了杏山塔山的数万居民,为了关外的大汉子民,请下旨撤退吧,晚之他们必遭屠戮,父皇,辽东的汉人已经不多了,不能让他们全部丧于关外,为他们留一点根吧……”说着,忍不住就哭出声来。
  崇祯动容了。
第六章
请整京营
  崇祯动容了。
  一瞬间,他忽然想起了哥哥天启帝。
  天启临终前殷殷地望着他,用最后微弱的声音道:“吾弟……当为尧舜。”
  崇祯一直奉为圣典。
  既为尧舜,当然要爱惜子民。但不知道何时起,他却忘记了,只纠结于一城一地,却忘记了城中的百姓……
  惭愧,负罪,崇祯眼神痛苦无比,他颤抖着从几案后面转出来,伸手将儿子扶起。
  朱慈烺抬头时,看到的是父皇蒙蒙的泪眼。
  “我儿仁厚赤诚,爱民如子,父皇我甚是欣慰!”崇祯轻声而赞,眼眶微红:我儿都能将百姓安危摆在第一位,我自诩圣天子,关键时刻却为虚名所累,忘记了先帝的遗言,实在惭愧。
  “父皇……”
  崇祯帝仰天长叹一声:“不要说了,父皇答应你了。”转对王承恩:“王承恩,传旨,令杏山塔山军民全部撤回山海关,具体事务,由兵部督办。”
  “是。”王承恩答应。
  “父皇,时间紧迫,必须严令兵部抓紧时间。”朱慈烺大喜,虽然知道不应该,但他还是忍不住多了一句嘴。
  崇祯笑一笑,目光看向王承恩:“听见没有?将太子这一句也写到圣旨里。”
  “是。”
  王承恩快步退出,去传圣旨了。
  朱慈烺微微松了一口气,这些天来,如何说服崇祯,撤回杏山塔山的军民,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件事。
  崇祯对一城一地看的极其重要,整个崇祯朝,从来没有主动放弃过任何一座城池,任何放弃城池的官员,都会遭受他最为严厉的惩罚,提出的人也会遭殃,因此,即使明知道杏山塔山已是死局,但依然没有官员敢向崇祯提出撤退的两字。
  想要说服崇祯改变立场,主动放弃杏山塔山,不是一件容易事。
  还好,朱慈烺做到了。
  但还是有点小遗憾,父皇虽然答应从杏山塔山两地撤军,但却没有提到宁远,宁远城距锦州一百八十里,现在还牢牢的握在明军手里,加上宁远城是名将袁崇焕修建,城池坚固,还曾经有宁远大捷,因此倔强的父皇丝毫没有放弃宁远的意思。
  朱慈烺没有再劝,父皇能答应从杏山塔山撤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须见好就收。
  所幸照历史记载,宁远城被断绝是在崇祯十六年,还有一年时间可以挽回,倒也不必太着急。
  崇祯牵着朱慈烺的手,目光凝在朱慈烺的脸上,很严肃的叮嘱:“我儿是太子,我大明未来的皇帝,今日就算了,从今日起绝不可以轻易流泪,不然会为人臣嗤笑,不复天家的威仪,你明白吗?”
  “儿臣明白。”朱慈烺点头,心说你刚才不也泪眼蒙蒙了吗?
  “明白就好。”
  崇祯松开朱慈烺的手,踱步走回几案后:“你说有三件事,水师的事让朕高兴,撤军的事让朕为难,却不知道你第三件又是什么事啊?”
  朱慈烺整理了一下情绪,拱手道:“父皇,如今外有建奴,内有流贼,但我大明朝除了山海关的关宁军,京畿附近,竟然再没有一支可堪一战的精锐了,一旦建奴绕道蒙古,再行崇祯二年的旧事,兵临北京城下,我大明朝就危险了,因此儿臣以为,整顿京营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
  崇祯脸色微微一变,沉吟道:“你想整顿京营?”
  “是。当初我成祖文皇帝定都北京之时,设立京师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此三营乃大明朝精锐中的精锐,曾追逐漠北,扫平沙漠,迫的蒙元望风而逃,当年那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豪气!可如今的京营却暮气沉沉,除了维持治安,竟然再无其他用处,儿臣思量着,京师三大营这是生病了,必须下猛药、去沉疴,三大营在册人员一共有十二万人,不需多,只需能整编出三万精兵,纵使建奴兵临城下,我大明也丝毫不惧!”
  朱慈烺声音坚定。
  崇祯皱着眉,在几案后来回的踱步。
  京师三大营的那些烂事,他心里是知道的,崇祯元年的时候,他就命当时的兵部尚书李邦华整顿过,而李邦华也不负重托,占役、虚冒、卖闲、包操等京师三大营的诸多弊端,在李邦华任内几乎杜绝,营内偷奸耍滑,违背军律之辈纷纷治罪,老弱病残也都被裁汰,一时间,京营战力为之一振。
  但李邦华此举侵犯到了朝臣勋贵的权益,被朝臣勋贵视为死敌,正好德胜门会战中,京营在城头放炮轰到了自己人头上,言官们抓到借口群起攻击,弹劾奏折雪片般的飞来,将李邦华描述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最后,崇祯只得将李邦华罢免。
  李邦华离开之后,京营故态复萌,接任之人视李邦华为前车之鉴,一个个因循守旧,京营便一日一日的糜烂下来。
  崇祯并非不想整顿京营,崇祯四年,他抛开文官,派太监唐文征提督京营主持京营之事,但收效甚微——即使是太监也知道,整顿京营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李邦华罢官免职还是好的,真把那帮世袭罔替的勋贵们惹急了,说不定小命都难保。
  崇祯七年,崇祯干脆让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曹化淳提督京营,曹化淳颇有干才,他吸取了李邦华的教训,没有全盘整顿京营,只是将原先的四卫营整训为新的勇卫营,任用手下知兵的太监卢九德和刘元斌为监军,并精心网罗忠诚勇敢之士,明末名将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都是在这个时期加入勇卫营,并且很快就崭露头角。
  其后的战事里,勇卫营不负众望,无论抗清还是剿匪,都立下赫赫之功。
  只可惜大明朝一直处于双线作战当中,兵力并不多的勇卫营不得不一分为二,此时此刻,孙应元率一部在荆楚追剿罗汝才,黄得功率另一部在四川围追张献忠,而周遇吉被任命为山西总兵,正在山西练军。
  在前世的历史中,这三人都是为大明朝鞠躬尽瘁,战死沙场的忠臣勇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