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8/1227

  黄太吉不犹豫,肃然道:“二哥说的对,阿巴泰无德无能,使祖宗蒙羞,已经不配为我大清的贝勒,着革去他所有爵位,贬为庶民,博尔托和岳乐一应除爵,博洛英勇奋战,为国捐躯,不坠我大清威名,着封为多罗贝勒,爵位由其子继承,除博洛的妻子外,其他阿巴泰一族限期搬离贝勒府!”
  “嗻。”内监立刻写旨。
  阿济格和多尔衮两兄弟对视一眼,心思各有不同,阿济格觉得处置的还是轻了,阿巴泰的家人应该罚没为奴,如此才能弥补多铎被罚去十二个牛录的怨气;多尔衮却觉得,黄太吉有奖有罚,处理的甚是英明,自己要多向他学习才对。
  决议了阿巴泰的事,接下来就是明国使臣的应对。
  黄太吉和代善都是老谋深算的人,又有范文程等几个汉臣,所以很快就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明国想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被明国俘虏的那些八旗勇士,大清也要想办法将他们要回来,八旗人丁单薄,每一个男子都是宝贵,不能轻易放弃,明国不是想要收敛战死在辽东的明国将士的尸体吗?大清就用这个做交换,逼得明国交人,不然就不许明国收敛尸体。
  实在不行,也可用金银赎回。总之要想办法将被俘的八旗勇士要回来。
  商议好了对策,黄太吉给锦州的八旗和孔有德传令,令他们将明国使团“护送”到沈阳来。
  所谓的护送,其实就是押解,免得明国使团到处乱窜,偷去了大清的军情。
  议事结束,黄太吉摆手,等众臣和亲贵们都退出大殿,他腰杆一松,疲惫不堪的靠在龙椅里——当着亲贵们的面,他不想露出疲态,但这时却不必隐藏了,在龙椅中休息了一会,想了一会心事,他起身向后宫走。
  平常的时候,黄太吉一般都会去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或者是永福宫(庄妃大玉儿),这两人是他最宠爱的妃子,但今日黄太吉却是来到了麟趾宫,也就是原先蒙古大汗林丹汗的原配夫人,娜木钟的寝宫。
  娜木钟是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嫁给林丹汗之后,称囊囊太后,(蒙语囊囊就是汉语中“娘娘”的意思)。林丹汗兵败之后,她带着林丹汗的儿子和蒙古大汗的印玺,率众归降后金,后被皇太极纳入宫中,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因其地位尊贵,被封为西宫贵妃,居麟趾宫。
  娜木钟的容色并非绝美,还是一个二婚,黄太吉对她这样尊重,并非是爱情,乃是为了笼络林丹汗的旧部,也就是蒙古察哈尔部。
  而效果非常好,自从娜木钟入了后宫,封为西宫之后,原察哈尔部一直都很稳定,大清历次入塞,还有松锦之战时,察哈尔部都派出兵马相助,大清改制蒙古为八旗时,察哈尔部也都服服帖帖,没有反抗,这其中除了建虏军事强大,察哈尔不敢轻易反抗之外,娜木钟的号召力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今日朝议,大部分事都议论了,唯独有一事没有议论,而是直接做出了决定——多铎率大军入塞,除了满汉八旗损兵折将之外,蒙古八旗的损失也是不小,不说全军覆没在潮白河边的蒙古正白旗精锐,只说在宣化和张家口,蒙古八旗就损失不小,其中还有少量蒙古兵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下,下马投降,或者被明军生擒活捉。
  而明国太子朱慈烺没有放过这个机会,除了向沈阳派出使者,商议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之外,还向有关的各个蒙古部落派去了使者,要求他们用战马交换俘虏,并且声明,只能是各个蒙古部落自己派人,如果是他部落,或者是清廷之人,大明立刻就会将该部落的俘虏全部斩杀。
  明太子的意图很明显,他要离间蒙古和大清的关系,逼着各蒙古部落抛开建虏,和他进行面对面的谈判,而这是大清所不能容许的,因此在大殿中,从阿济格到代善,都是反对,认为不可放松对蒙古的控制,决不允许蒙古部落向明国私自派使,但是有人敢违反,大清必大军讨伐,将其全族剿灭!
  黄太吉也是这意思。
  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黄太吉认为,除了强压之外,还需要有一点柔和手段来泯平那些有家人子弟在明国手中,却不能用战马交换的蒙古人的不平和愤怒。
  而娜木钟就是这个手段。
  娜木钟是蒙古大汗林丹汗的原配,在察哈尔蒙古素有威望,而被明国俘虏的那些蒙古兵,大部分都是来自原察哈尔部,由娜木钟出面安抚他们,正是合适。
  ……
  京师。
  就在黄太吉想着怎么安抚察哈尔蒙古时,在京师郊外,京营每月一次的大考核正在进行中,太子抚军整顿京营的初始就立下规矩,各军各营每月考核一次,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士兵降级降薪,成绩提高的士兵升营升饷,在京营,精武营的饷银待遇最高,而且还有军饷田,因此其他各营士兵,削尖脑袋都想要往精武营钻,即便知道精武营未来是战场上的主力,牺牲的可能性高于其他三营,但精武营的超高待遇和升官前景还是令大家趋之若鹜。
  进入精武营没有捷径,也没有哪个将官敢徇私,对这一点,太子盯得很紧,而且还有严厉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进入精武营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勤加操练,在每月月中进行的考核中,赛出佳绩,达到精武营的标准。
  其他三营都盯着精武营,精武营本身的士兵就更是不敢懈怠了,不说离开精武营的饷银损失,只说那个面子就丢不起,因此每次考核都激烈异常,从长跑,举重,枪刺,刀盾,队列,阵势到鸟铳,所有人都拼了命的表现。
  “砰砰砰砰……”
  射击场上,魏闯的千总队正在进行鸟铳轮射的操练和考核。
  此次抵御建虏入塞的战斗中,魏闯和他的兄弟们被布置在蓟州城下,因为建虏没有敢硬突蓟州,因此魏闯这一次没有立功的机会,相比之下,杨轩的千总队却是在潮白河边,硬生生地阻击住了正红旗精骑的突围,其中杨轩更是亲手射杀了建虏大将,立下了大功。
  班师回到京师之后,魏闯扛了一头猪,到杨轩营中祝贺——上一次杨轩输他一头猪,这一次他还给杨轩了,两人见面之后哈哈大笑,彼此都是畅快。输赢一头猪并不是他们的目的,相互竞争,激励士气,才是他们所想,两人一个勋贵后代,一个平民子弟,脾气也大不相同,但在这件事上,却渐渐形成了默契。
  魏闯全身披挂,脸色肃然的站在校场边,亲自督促部下的轮射。
  而在石台上,太子朱慈烺举着千里镜,亲自观看,他欣慰的看到,经过一年的残酷操练,又有开封大战和入塞之战的淬火,此时的精武营比起一年前刚刚成立之时,多出来的不止是杀气,更有一种从容。
  随着尖锐的竹哨声,火光乍现,白烟弥漫,鸟铳声密集响起,两轮射击之后,弥漫的硝烟就阻挡住了第一线士兵们的视线,很多士兵已经看不到前方的景象了,但他们的前进后退却不受影响,击发,后撤,装弹,前进,再击发,就像是一台精密机器一样,连续不停的运转。
  八十步之处,厚达一尺的标靶,被打的木屑横飞……
  而当斑鸠铳出场时,第一个击发的士兵一枪更就将一百五十步之外的标靶轰成两段。
  锣声响起。
  太子当场奖励纹银一两。
  中军官佟定方纵马奔驰到阵前,宣布太子殿下的奖赏时,在距离标靶不远处,一个供检验成绩的检校官休息的凉棚之下,京营参谋司照磨李纪泽正微笑的望着场中的轮射,不时微微点头,而坐在他身边的一个留着蒙古发型,但却穿着大明服饰的年轻人,脸色阵青阵白,表情很是难看。
  原来是林格尔部的那日松。
  他被大明俘虏之后,大明不但对他以礼相待,而且还治好了他的病,关了三个月,他本人不但没有受苦,反而白白胖胖的肥了好几斤。
  不过那日松的心情却一直都很是忐忑,上一次李纪泽找他谈话,话里话外都是拉拢他的意思,那日松表面上毫无动摇,甚至说,我蒙古勇士都是草原上的雄鹰,怎可可能被一次小小的失败和你们的三言两语,就吓得有所胆怯,并改变立场呢?哼哼,要杀便杀,我那日松才不怕呢。
  但其实上,那日松的心思还是有点松动了。
  虽然是蒙古人,那日松却绝不是一个莽撞汉子,他清楚知道,李纪泽分析的很有道理,在去年入塞没有抢到钱物、大明又断绝边贸、坚守边城的情况下,他林格尔部今年的生计肯定会大受影响,盐巴和粮食都难以自给,如果建虏不支援,怕真是要死不少人。
  他察哈尔蒙古原本是林丹汗的人,投降建虏时间不长,对建虏尚没有忠心的传统,只不过因为建虏给他们的利益足够大,所以他们才会跟着建虏干,
  如果没有利益,反而还要遭受损失,相信不只是他林格尔部,其他蒙古部落也不会再跟着建虏。
  关键是,大明能给他们多大的利益,又能保证他们多大的安全?
  如果获取的利益足够大,又有足够的安全保证,他蒙古人背叛建虏毫无心理负担。
  但就现在来看,大明或许可以给他们一些钱粮物资,但安全大明却是保证不了的,整个蒙古草原都是忠于建虏的蒙古八旗的势力,任何人敢反抗,等待他们的必然就是灭族。
  因此,那日松的心思虽然稍有动摇,但并没有背弃建虏,改投大明的意思,当然了,身为俘虏,那日松想着,是不是可以假装向明人低头,然后返回草原呢?如果可以,他也不介意说两句蒙骗的好听话,哄弄明人放他回草原。
  所以那一次谈话之后,那日松一直期待李纪泽再来,但奇怪了,从那以后,李纪泽再没有出现,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那日松焦躁忐忑,心想难道是明人变卦了,不需要我了?
  今日,李纪泽终于又出现,但却不跟他谈话,而是将他带到了城外大校场。最初,那日松不明白这是何意?但等到见到了明军京营的盛大军容之后,他就隐隐察觉到了明人的用意——明人这是想要吓唬我呀?哼哼哼,我正好看看,看明国京营究竟有多少能耐?
  刚开始,那日松还假装不屑,明国步兵再多,军容再整齐,也经不起我蒙古勇士的冲击,但等到鸟铳响起,明军鸟铳排山倒海,铺天盖地的射击之后,他脸色就变了,他忽然明白,怪不得伊拜的正白旗蒙古勇士会全军覆没,也怪不得阿巴泰统领的建虏偏师会折戟潮白河,明军的火器比他印象中厉害多了——那日松是从青山口入塞的,没有参加过玉田之战,因此尚没有领教过明军火器的威力。
  对于火器,那日松并非没有见过,在他的印象里,火器击发极慢,装弹填弹的空隙,蒙古勇士骑着蒙古马,最少可以冲锋两百步,只凭着少量的伤亡,就可以将数倍以上使用火器的明军杀一个溃不成军,但眼前见到的明军鸟铳的击发速度,却是大大超乎他的想象,在如此密集迅速,且不需要火绳的鸟铳的射击之下,再多的蒙古勇士怕也是冲不过去……明人的火器好像比过去厉害多了,他们是怎么造出来的?
  鸟铳之后,李纪泽引着那日松来到了神机营。
第七百一十章
二道防线
  “轰轰轰轰……”
  神机营的火炮,更是令那日松大开眼界,或者说是心生寒意。
  并不是火炮的密集和铁弹子砸地的威力,而是准确。
  二百五十步的距离,一共三十门神机营青铜小炮和铸铁小炮连续开火,一枚接一枚的命中,将用石灰线画出的一片小山坡,炸了一个天翻地覆——这是朱慈烺仿效后世炮兵的训练方法,用石灰画出一个长宽各五十步的四方区域,当做炮兵的标靶,两百五十步之外发炮,炮弹落入方圈之内算合格,否则就是脱靶。
  这种训练方法很新鲜,同时却又能很直接的显现出了成绩,炮手好不好,测算准不准,打两发就知道。
  这个时代火炮的准确性并不高,大部分时候都是靠数量弥补质量,几炮齐发,总有一发能打中。
  京营整齐的命中率令那日松吃惊——如果那里不是一处山坡,而是蒙古勇士的帐篷,又或者是某一处城隘,怕是没一人能存活吧?
  “这样的炮,我京营有一百门,今年可以再造一百门。”李纪泽淡淡道。
  那日松不说话,只是望着那些炮——距离有点远,他看不到小炮的细节,但却知道这些小炮质量都不重,三到四人就可以推行,轮毂很高很大,差不多半人多了,如果是蒙古草原,一匹马就可以拉着一门小炮到处乱跑,
  这和那日松以前见过的笨拙火炮,完全不同,蒙古人虽然是一个善骑的民族,但发展到明末,也并非全部都是骑兵,也开始有了一些火炮和鸟铳,尤其是改制成蒙古八旗之后,在建虏的影响下,他们军中都配备了火炮和鸟铳,虽然数量非常少,但作为部落首领的长子,未来的继承者,那日松对这些火器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因为了解,所以他才胆寒,不论是他蒙古,还是建虏的火炮,都无法做到明国京营这么的精准,三十发铁蛋子,竟然全部落在了四方区域内!
  小炮之后,神机营又推出了四门中型红夷炮。
  副指挥李顺亲自操炮。
  轰轰。
  连续四发,地动山摇。
  再然后就是“掷弹手”,一队五十人一起奔出,用火点着了引线,将手中的“铁疙瘩”奋力掷向前方,“轰轰轰”,随着爆炸声,火光不断冲起,感觉就像是下了一阵炮弹雨,那一块目标区域瞬间就被翻了土。
  那日松脸色大变。
  这种威力强大,投掷速度远超火炮发射的铁疙瘩,他是第一次见,他能想象到,如果蒙古勇士纵马冲来,五十步之内,明军忽然投掷“铁疙瘩”,冲锋的蒙古勇士怕是没有一人能躲过。纵是人能躲过,马怕也是躲不过的,那巨大的爆炸和火光,足以令战马不听指挥……
  如果说,鸟铳和大炮的犀利还能用明国不过就是依仗和火器来搪塞,但是当再看了京营的队列刺杀和三千营的骑兵冲突的操演之后,那日松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明国京营的精锐程度,远在他们平常交手的边军之上,如果是面对面,蒙古勇士绝对占不到便宜,不说鸟铳和大炮,也不说那可能是有神鬼之力的铁疙瘩,只说那一个个手持长枪的长枪兵和弓马娴熟的全甲骑兵,就令他头疼和胆寒。
  而最令那日松印象深刻的是,明国京营从上到下,每一个士兵都配备了精良的甲胄,即便是不需要在一线厮杀的鸟铳兵都配备了精致的棉甲,圆头盔,到上到下护的严实,而一线冲杀的长枪兵和精骑兵,大部分都是鳞甲,更有一部分配备胸前是一大块明光铮亮的铁片,他叫不出名字,但一看就知道防护力相当强大的铠甲。
  一切的一切,都和他印象中的明军截然不同。
  更不用说,明军那高昂的士气,和只有每日精粮饱食,才能支撑起来的拼杀状态。
  这种状态,他以前只在建虏八旗的精锐白甲兵的身上见到过,想不到大明也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