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1227

  高文采呆愣了一会,捂着耳朵,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我这是遇的什么事啊?”
  老八取出银针,绢线,还有麻药。
  想不到一个山西商队的赤脚医生,居然也会熟练的使用缝合术,高文采微微吃惊,据他所知,这种医术刚从西洋传来不久,目前只太医院的医生会使用,连大明军中的军医,都没有完全普及呢。
  关于缝合术,明代医生王肯堂《外科证治准绳》中有详细记载,“凡耳砍跌打落,或上脱下粘……看脱落所向,用鹅翎横灾定,却用竹夹子横缚定,缚时要两耳相对,轻缚住”。还说:“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用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缺耳作二截缝合。”
  《外科证治准绳》成于万历三十年,缝合术其实已经在民间使用很多了。
  接下来的三天里,山西商队一直停在小村里没有走,倒不是为了给高文采养伤,而是因为过关的手续迟迟没有办下来,少东家很着急,每天都在房间里摔东西,吓的秦师爷和刀疤脸都不敢靠近。
  而高文采也终于知道了少东家的名字。
  少东家叫梁怀远,其父梁嘉宾是山西八大家商人之一,梁嘉宾年纪大了,生意上的事情已经全部交给了儿子梁怀远。在山西八大家中,生意最大最好的是范家范永斗,其次是王家王登库,梁家的生意只能排在五六位,梁怀远年轻气盛,竭力想把自家的生意做大,对一些范家王家垄断的生意,他也想要插上一腿,引起范家王家的极度不满,有传言两家已经联合起来,要置他们梁家于死地。
  梁怀远很警惕,他对高文采的试探,并不是害怕高文采是锦衣卫,而是担心高文采会是范家王家派来的奸细。
  这一趟的生意非常重要,梁怀远足足筹备了三个月,不想还是出了意外,先是跑了两个马夫,接着关口那边也遇上了阻碍,三天时间里,梁怀远已经往关口跑了四五次了。
  “听说有一个大官这几天正在长城边巡视呢,咱们估计还得在这里停两天。”商队里,有伙计小声议论。
  三天后,梁怀远从关口返回,一脸喜色,看来,终于是可以出关了。
  第四天半夜,高文采被人叫醒。
  “快点,我们要出关了。”
  高文采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出关了。
  或许是因为心有歉意的缘故,秦师爷对高文采颇为照顾,不但送了高文采一顶大帽子,以遮住裹着厚厚纱布的左耳,出关时,他把高文采的马车安排在商队的中部,前后都有人照应。
  凌晨时分,高文采随着山西商队从黄崖口出关了。
  出关前,高文采贪婪的吸了几口关内的空气,眺望着眼中的大好河山,心想:此一去,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一种压抑不住的酸意,涌上鼻尖,眼眶一红,眼泪几乎都要掉下来了。
  不过他很快就坚毅起来,转身目向关外,一甩马鞭:“咑!”
  商队逶迤远去,将关墙抛在身后……
  京师。
  从教堂离开后,朱慈烺返回皇宫。路上,田守信小声的向他汇报了被裁撤老弱在兵部门口聚集闹事的情况,他心中有数,他担心的不是这些人闹事,而是有心人会利用此事,挑战他整顿京营、去汰老弱的政策。
  也幸亏他是皇太子的身份,不然还真不一定能压住。
  田守信道:“还有,奴婢已经打听清楚了,言官们每天下午都喜欢到城东的富川楼喝茶。”
  朱慈烺笑一笑,低声吩咐了田守信两句。
  “明白了,奴婢这就去办。”
  ……
  “春哥儿,你今日早朝说的那些话,是谁教给你的?”周后已经等太子很久了,一见面就迫不及待的问。
  今日早朝,朱慈烺的一番大论,不过轰动了朝野,整个皇宫也都已经传开了,太监宫女都称赞太子爷是敏而好学,聪慧绝顶,周后却知道自家儿子的脾性。脾气有点小倔,也有点小聪明是真的,这些日子也长进不少,但如果说春哥儿能说出朝堂上的那番话,将满朝文武辩的哑口无言,她却是不敢相信的。
  上午,周后把掌印太监王之心招来,亲自询问今日早朝的经过,王之心详详细细的说了,甚至将太子在殿中的大言都一字不差的阐述,周后听了惊奇,但却也不得不信。
  “没有人教,都是儿臣这些天看书悟出的道理。”
  朱慈烺一本正经的回答。
  周后盯着他,欣慰的叹息:“我儿真是长大了啊。有些道理自己就懂了,不过朝堂不是一般地方,有些话是不能轻易说的,即使身为国本,也不能妄言,下一次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先跟母后讲,好不好?”说到最后带着哀求。
  朱慈烺点头,反正他该讲的都已经讲了,一时半会不会再有什么新鲜的主意,就算答应了母后也没什么。
  见儿子答应,周后欣喜的抱住他,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眼有欣慰的道:“我儿就是聪明!”
  朱慈烺却有点蒙,老实说,被周后拥抱的感觉很美妙,软软地,香香地,但却又有点不对劲……
  进罢午膳,朱慈烺的疲惫涌上心头,哈欠连天,两眼直打架,坐都坐不直了,连长平公主跟他撒娇,他都没有听见,气的长平公主在他胳膊上拧了好几下,骂他是懒惰的太子哥哥。周后见了很是生气,连连斥责长平不懂规矩,骂得小丫头都快要哭了。幸亏定王从中撮合,一边劝母后,一边安慰妹妹,事情才平息下来。
  始作俑者朱慈烺却没有什么感觉,他脑子晕晕地只真想要大睡一场,以弥补昨晚的亏欠——穿越而来,他最不能适应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作息时间,早上五点就起床,晚上十点不到就睡觉,这完全跟他前世的作息时间相反啊,今天起的早,所以他现在非常的困,但却不能睡,因为今天下午他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洗把脸,强打起精神,在田守信的陪伴下迈出殿门。
  兵仗局的掌事太监褚宪章已经在殿门外候着了,朱慈烺一出现,他立刻就跪拜。
  内监有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司。各局都有掌事太监。
  崇祯已经下旨,令太子兼理兵仗局和汤若望的铸炮厂,身为兵仗局掌事太监的褚宪章自然要来叩见朱慈烺。
  褚宪章这个名字,朱慈烺是听过的,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时,褚宪章提督西直门,贼兵攻城时,褚宪章亲自燃放铁器大炮,结果大炮炸膛,褚宪章被烧死,他一死,西直门立刻就乱了。
  虽不知道能力如何,但褚宪章的忠心是无疑的。
  褚宪章个子不高,小鼻子小眼睛,长的很是瘦弱,说话也是小声小气,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在矢石交加之下,冲上城头,亲自燃放大炮。
  朱慈烺心里不由得升起敬意。
  “褚公公来的正好,跟本宫一起去看看汤若望的铸炮厂吧。”朱慈烺笑。
  “啊……”褚宪章吃了一惊,跪在地上迟迟不敢起来,额头上的冷汗清楚可见。
  公公是对太监的尊称,他可受不起,整个内廷敢受太子爷一声公公的人,连一个巴掌都不超过。
  田守信伸手扶他,笑:“没事,太子爷就这样。”
  褚宪章这才放心了。
  朱慈烺带着田守信和褚宪章,去往汤若望的铸炮厂。他们身后跟了六辆马车,载着铸炮需要的2400斤青铜。
第六十九章
状元及第
  大明的兵器生产分为中央和地方,中央有三个部分,一是内监的兵仗局,二是工部的军器局,兵部的武库司主要管储藏和分发武器,但也少量制造盔甲和弓箭。
  兵仗局和兵器局是大明武器主要生产者,兵器局主生产盔甲弓箭和刀枪,兵仗局主生产火器,过去在汤若望的铸炮厂没有建成之前,北方地区使用的佛朗机炮、灭虏炮和虎蹲炮几乎全都是兵仗局制造的。但汤若望之后,兵仗局已经不铸造火炮了。
  现在兵仗局主要制造的是各种火枪,从鸟铳到三眼铳,一应俱全。
  朱慈烺乘坐步辇出了宫门,又换乘马匹。
  其实汤若望的铸炮厂就在紫禁城的旁边,距离不过一千米左右。
  不过朝廷规矩如此,作为大明朝的储君,绝对不能走着过去。
  远远就看见铸炮厂门前站着很多人,太子爷要来巡视,田守信早就通知下去了。
  “臣等叩见殿下。”
  不等朱慈烺下马,这群人就呼啦啦全跪了下去,只有一个金发碧眼、穿着牧师衣衫的洋人是深深弯腰。
  汤若望。
  朱慈烺下了马,赫然发现,迎接他的人群中,居然有工部尚书魏藻德。
  铸炮厂虽然是汤若望奉皇命建立,并建在了紫禁城的旁边,但行政上隶属工部,因此朱慈烺今天巡视铸炮厂,兵部尚书魏藻德亲自到场,也没什么不对,只不过朱慈烺心中有厌恶,不想见到这个人罢了。
  魏藻德,字师令,崇祯十二年的状元,授修撰。你没有看错,就是崇祯十二年,十二年的状元,到现在崇祯十五年,短短三年时间,居然就成了工部尚书,虽然工部在六部中排行最尾,但毕竟是尚书啊。要知道三年的时间,很多的进士连一任知府都还没有做完呢,然魏藻德却已经走完了别人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更不用说在历史上,崇祯十六年,魏藻德就入阁成了大学士,十七年的时候,更是一跃成为了首辅!
  崇祯对魏藻德的荣宠,不可谓不高。
  翻遍明史,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名首辅,哪个不是三起三落,宦海沉浮几十年,方能达到人臣极致,成为当朝的首辅?
  而魏藻德却只用五年时间就走到了首辅位置。
  是他才高有德吗?又或者是他做出了什么惊人的成绩吗?
  都不是,魏藻德能成为首辅,只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魏藻德擅长辞令,有辩才,深懂揣测人心之策略,故总能迎合崇祯的心思,把崇祯忽悠住了。这从今日早朝就可以看出,今天早朝的朝论如此激烈,但身为工部尚书的魏藻德从头到尾,居然一句话也没有讲,皇太子和朝臣政策对立,说任何话都可能得罪其中的一方,所以明哲保身才是上策。
  当然了,这也符合他崇祯十七年,京师城破的前三天,崇祯问他何以应敌,只要你说朕必听从,但他却一言不发,只叩头在地,把屁股高高撅起来的表现。
  第二,崇祯十四年后,朝堂上实在是没有能臣了,不然致仕多年的周延儒不会被起用,而十五十六年之后,朝堂更是凋敝,以至于魏藻德这种巧言令色的小人居然能成为当朝的首辅。
  因为知道魏藻德的恶行恶迹,所以朱慈烺对他非常厌恶。
  除了工部尚书魏藻德,工部右侍郎宋玫之外,工部的几个郎中也都到场。
  “魏部堂请起。”
  虽然心里厌恶,但表面的礼节却还是不能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