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8/1227

  有官员小声说。
  然后文官整衣冠,武将整盔甲,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前方。
  很快,一队精锐骑兵在官道上出现,远远就望见武襄左卫特有的祥云旗在空中飘扬,骑士们精铁的铠甲在夕阳落日余晖里泛着光芒,所有人都是一振,太子殿下,来了。
  “臣等参见殿下。”
  武襄左卫的马队在官道上停下,左右一分,已经奔驰了一天,但却依然精神抖擞的少年太子缓马走了出来。
  不等看清太子的面容,众人就急忙跪了下去,几个高鼻深目的教官也跪倒。不过不同的是,他们是单膝,而非是双膝,其时大明虽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但在欧洲诸国荷兰葡萄牙看来,大明依然是一个屹立不倒的庞然大物,且通过经商,每年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大明的瓷器丝绸在欧洲都是抢手货,供不应求,因此就参见大明皇太子的礼节问题,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抗拒,面见大明皇太子的礼节,和他们面见本国国王完全一样。
  “起~~”
  朱慈烺身边的唐亮拂尘一甩,声音悠扬。
  “谢殿下。”众人起身。
  朱慈烺在马上一望,心知两个文官乃是兵部派在大沽口验收东印度公司战舰的官员,而紧邻两个文官而站,已经须发斑白、但腰杆依然笔挺,只是藏不住满脸沧桑的老将应该就是新任的天津水师副将陈兆兰了。
  而陈兆兰身后,是水师各级将领,虽然崇祯四年,登州事变时,天津水师的主力战舰和水兵,都被孔有德裹挟,去往了辽东(途中,天津水师副将投海自尽),天津水师一夜就成了空壳,不过经过这十几年,在历任天津巡抚的努力下,天津水师多多少少恢复了一些兵力和战船,一眼看过去,将领还是有一些的。
  在这其中,朱慈烺看到了施琅。
  施琅带着从京营挑选出来的三百精兵,前天到达大沽口的,以为上三桅战船学习做准备。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这三百精兵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却已经令大沽口的水师将领们大为惊叹——想不到大明也有这样的精兵,比起他们麾下孱弱不堪的水兵,这三百精兵简直可以横扫,副将陈兆兰更是惊喜,有这三百人做中坚,加上东印度公司的战舰,天津水师未来战力可期。
  一眼扫过水师众将,太子目光最后落到了那几个高鼻深目的红毛人的脸上。
  在一众黄皮肤,黑眼睛的大明将士中,这几个人非常的显眼。
  朱慈烺微微点一下头,翻身下马,从兵部文官,副将陈兆兰,施琅,一一慰问,最后来到几个红毛教官面前,简单的问了两句,几个红毛人都不通汉语,需要有翻译才能同他交流。
  听完他们的自我介绍和资历,和东印度送来的资料基本相符,都是有相当经验和战绩的老水兵之后,朱慈烺微微点头。
  几个红毛教官却都是惊讶,他们没有想到,大明皇太子居然这么年轻,还只是一个少年,但说话行事却是如此的稳重成熟,问的几个问题,都切到了水军的重点,比之大明一般水师两队对“三桅战船”的陌生,大明太子好像知道很多啊。
  “汤神父说的没有错,明国王子是一个墨提斯啊。”
  几个红毛教官小声嘀咕。
  墨提斯,古希腊神话里的智慧之神。
  虽然已经是夕阳,时间有点晚了,但朱慈烺执意要到港口看船,于是众人簇拥着他往港口而去。
  大沽口是中国明、清海防要塞。位于天津东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大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设卫,于大沽海口筑墩设炮,防御海上的敌人,嘉靖朝世宗皇帝时,倭寇猖獗,朝廷遂在大沽口设立海防营,加强防御,其后辽东事起,天津作为京师的海上门户,一直为朝廷所重视。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对大沽口最熟悉的,并不是明朝,而是清末的历史。1840之后的五十年间,大沽口一共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中西海战,虽然有关天培之类的名将,并面向大海,修建了十几处的炮台,从国外重金购炮,清军士兵也不可谓不英勇,但却始终无法抵挡洋人的船坚炮利,关健原因就是大清海军薄弱,没有强大的海军在一线,岸上的炮台修的再是坚固,也是无用。
  夕阳西下,海风微咸。
  远远地就望见大沽口港口码头边停着一艘明显比周围船只更高、更大的战船,离近了就更是看的清楚——长达二十丈,宽三丈,舰首和舰尾都挑的很高很尖,像是前插的尖刺,因为此时是停在港口中,所以没有升帆,也就看不到那标志的巨大三帆,两侧侧舷都有上下两排、每排十二个炮位,等于一侧就有二十四门,整船一共四十八门,船首和舰尾还各有一门更大的主炮,也就是现在大明倚仗为神器的巨型红夷大炮。
  一眼看过,朱慈烺心中非常满意——三桅战船和他在历史资料里见过的样子,差不了多少,尤其是舰首舰尾的那两门红夷大炮,感觉比汤若望在京师镇虏厂仿造的巨型红夷的口径还要大。
  这样的战舰,正是大明现在所需要的。
  一艘战舰,四十八门小炮,两门重型红夷大炮,一旦开火,必然是惊天动地,说是一个移动的火药库,一点都不夸张。
  三桅战船旁边,还有四艘小一点的欧式战船,也就是快速巡防船,就朱慈烺的记忆,西英海战中,英国正是凭借大量快速巡防船,最后压过西班牙,取得了海战的胜利,就如航空母舰身边的驱逐舰,快速巡防船是必不可少的,有它们的存在,能更好的保护主力战舰,令敌人无法近身。
  太子满意,而跟随太子到大沽口的参谋司的众位参谋却都是惊讶,虽然他们事先就有想象,对三桅战船的资料和数据,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真站到了三桅战船的面前,见到三桅战船的庞大船体,他们还是有点被震撼了,情知以朝廷现有的水师战船,是万不能和三桅战船相比的。
  照后世的算法,眼前这艘三桅战船的排水量将近六百吨,而天津水师福船只有四百料,折算成排水量也就是几十吨,十艘也抵不上一艘。
  夜晚,朱慈烺就住在海防军营。
  虽然有所预料,但海防军营的破坏,还是让他有点黯然——大明朝廷太缺钱了,到处都需要修建,但朝廷偏偏拿不出,连海防第一线都是如此。营房如此,士兵们的装备和待遇就更是寒碜了,因为太子到来,海防营少有的吃了一顿肉,全营上下都是欢呼,但朱慈烺心中却是叹。
  晚饭之后,朱慈烺招水师副将陈兆兰来见。
  陈兆兰有点吃惊,想不到太子会单独召见自己,急忙整冠来见。
  从接到兵部的任命到赴任,陈兆兰一共只用了三天时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于忽然出现的“天津水师副将”的任命,陈兆兰又惊又喜,他想不到自己在暮年,居然还能再披挂甲胄,登上战船,再为水师的统领,重新为朝廷效力。
  不过陈兆兰已经不是当初的莽撞人了,多年为将,经历风雨,他胆子越发的小了,虽然不知道是哪位大人在兵部为自己说了话,但他却知道,如果自己出了问题,做了错事,那位老大人未必会保自己。
  因此从到任之时起,他就小心谨慎,他知道自己离开水师太久,有些东西可能已经生疏了,尤其这一次,他带领的不只是传统的大明水军,还会有红毛人的“巨船”加入,因此到任之后,他没有什么大动作,每天里到处走走看看,想要先了解天津水师的情况,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天津水师残破的船只和孱弱的水兵,令他担心,而施琅从京营带来的三百精兵,却让他眼睛一亮,仔细一问,才知道是奉太子殿下的命令,施琅特意从京营挑选出来的精兵。
  太子对天津水师这般重视,不但派了施琅这种出身泉州水师,年轻英武的将领,而且还直接从京营拨兵,而今日,当太子夜晚召见,施琅跟在身边,对太子的用意,饱经风雨的陈兆兰隐隐然已经猜到了几分。
第七百二十三章
左懋第的困境
  就天津水师的建设,三桅战船的使用和操练,朱慈烺向陈兆兰请教,面对太子所问,陈兆兰不敢怠慢,小心翼翼的回答,朱慈烺听后微微点头——就像吴甡说的那样,陈兆兰确实是老成持重,经验丰富,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雄心仍在,就现阶段来说,这样的人做天津水师的副将,正是合适。
  其间,施琅站在旁边,但太子始终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一直到结束,他也没有能说一个字——施琅性子冲,急于立功,太子故意磨他。
  最后,朱慈烺对陈兆兰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大明水师切不可有蛮夷小国、难有大器,我大明才是天下第一的傲气,这一点,你一定要牢记。朝廷租借三桅战船不易,能招来红毛教官就更是不易,你们要虚心的向红毛人学习,善待、尊重红毛教官,船上事务,都要听从红毛教官,士兵对他们要遵从师礼,任何人无理挑衅红毛教官,都要用军法严厉处置!”
  “臣谨记。”陈兆兰躬身。
  “除了施琅带来的三百兵,我还调了几个读书人,充当你的幕僚,十日之内,他们就会到天津,其中一人你可能知道他的名字,现湖广总督侯恂之子侯方域。”朱慈烺道。
  陈兆兰吃了一惊,急忙道:“臣何德何能,敢用侯公子?”
  虽然是一介武人,但陈兆兰对侯方域之名,却也是知道的,堂堂四大公子之一,名满天下,他一个三品的水师副将,怎敢用来做幕僚?
  朱慈烺却笑:“不必担心,侯公子到你军中,不是享福,是来受罪的,你把他当一般幕僚使用就可以。”
  去年秋试,侯方域名落孙山,没有能考中举人,对他这种名满天下的名公子来说,连举人都考不中,实在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去年遵从皇太子的命令,在归德和小袁营的那一番历险和大开大合,侯方域一定会垂头丧气,郁郁寡欢,但因为有了那一番的历练,开阔他的眼界,令他知道,除了“中举”之外,这世间还有其他他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于是他便给朱慈烺写信,请求到军中效力。
  看完侯方域的来信,朱慈烺对侯方域又高看了一眼,原本侯方域不必给他写信的,因为其父侯恂现在是湖广总督,侯方域完全可以去投奔父亲,在父亲帐下做一个轻松幕僚,但侯方域却舍近求远,要到太子军中效力,这说明,侯方域还是有相当上进心的,到父亲帐下做幕僚,虽然轻松,但没什么前途,纵使有什么功绩,人们也只会归到他父亲,而非他的头上,到太子帐下就不同了,成绩皆是自己,更不同的是们,太子是国本,是未来的皇帝,一旦他在太子帐下作出成绩,那远大的前途,岂是在父亲帐下可比的。
  就这一点来说,侯方域还是有一点野心的。
  而天津水师正建,急需要像侯方域这样的读书人,于是朱慈烺欣然同意,就派他为陈兆兰的幕僚,协助陈兆兰打理水师事务,同时了解三桅战船的构造,为大明仿制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是侯方域的机会,也是太子对他的磨练,如果侯方域经不起,太子以后想要重用他也难,如果他能做出一些成绩,以后自然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一支队伍,最重要的是纪律,因此我令施琅从京营带了三百兵,日后天津水兵的操练,都要依照京营的手册。体力,刀枪一类的标准,水师可以自己制定,但纪律却必须依照京营,丝毫都不可以打折。”朱慈烺道。
  陈兆兰抱拳称是,
  “至于水师的饷银,你尽可以放心,朝廷一定会保证。”
  最后,朱慈烺勉励道:“努力,希望你们早日学到红毛人的本事,做到没有他们,我们也能独自操作三桅战船的程度。”
  “臣谨记。”
  ……
  谈话结束,从太子的大帐离开时,陈兆兰老脸严肃,太子殿下对天津水师的重视,再清楚不过了,若出了叉子,没有成绩,太子绝不会饶他,因此他必须加倍努力。远望停在码头的战船,听着涛声,感受着海风的巨大吹拂,陈兆兰清楚感觉到了“天津水师副将”这个职位的沉甸甸……
  第二日清早,朱慈烺登上了三桅战船,近距离的感受这个时代最强军舰的强大气场。而为了太子“欢心”,三根主桅上的巨大白帆全部扬起,载着太子在大沽口附近的海面上转了一圈,从红毛教官到普通水手,铆足了劲,在大明太子面前表现。
  其间,在朱慈烺的要求下,舰首的红夷大炮进行了一发试射。
  “砰~~”
  红夷大炮的巨大声响,直传十里之外……
  朱慈烺手扶船舷,远望大海,思想已经飘的很远……大明水师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超越唐宋,独领风骚,郑和下西洋时的庞大舰队,直到今日,也是西洋各国都无法比拟的,可惜后来禁海,实行“片板不得下海”的闭关政策,硬生生自废海军,错过了海洋时代的发展机遇。
  现在,大明重新重视海军,所为的,绝不只是骚扰建虏后方,缓解辽东危局,在朱慈烺的计划里,大明海军有更长远的利益和所图……
  不止海军,还有港口。
  照朝廷的规划,东印度公司的三桅战舰和新型战船,最后都会放置在秦皇岛——天津渤海是内陆海,冬季冰封,战船无法出海,但相隔不远的秦皇岛却是一个天然不冻港,战船一年十二个月,随时都可出击。
  对一支水师来说,秦皇岛简直就是一个天赐之地。
  因此,虽然是叫天津水师,未来也会归天津巡抚节制,但天津水师主力战舰的泊船处,却不会是大沽口,而是正在兴建的秦皇岛港,
  经过去年的准备,今年开春之后,朝廷在永平山海关等地,一共征发了八千民夫,在工部官员和监理太监高起潜的督促下,已经开工修建码头——和后世不同,此时的秦皇岛并没有和大陆相连,四面环水,还是真真正正的一个岛,就像此时的觉华岛一样。
  就大明现在的建造水平,修建秦皇岛码头并不难,难的是钱粮和民力,到现在为止,虽然已经开工了,但进展并不快,所以朱慈烺有点忧,担心秦皇岛码头不能按照原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建成。
  ……
  京师。
  乾清宫。
  崇祯帝正在批阅奏折,天津的事,他已经知道了,对天津巡抚原毓宗、副将娄光先、指挥使杨维翰等人的贪墨和舞弊,他十分愤怒,更愤怒的是,天津近在咫尺,朝廷却没有察觉,若非太子经过天津,原毓宗等人不知道还要逍遥到什么时候呢。
  “无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