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3/1227

  原来,京师混进了建虏的细作!
  ……
  大明京师内外的九城七门,有固定的开门关门的时间,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一直都没有更改。一更三点(戌时五刻)敲响暮鼓,关城门,禁止出行;五更三点(寅时五刻)敲响晨钟,开城门,开禁通行。
  这期间,百姓严禁出门上街,按照律法,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在一更夜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夜禁的,刑责稍轻,但也得笞打三十下。
  明初期,宵禁是严格执行的,但随着明中后期,商业活动的繁华和吏治的腐败,宵禁制度已经是名存实亡,特别是宵禁前后,百姓行人在街道上行走,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戌时五刻(晚上八点半),宵禁之前,一个戴着斗笠的身影,正躲在墙角的黑暗处,紧盯着对面的京营营房,这里是德胜门大街,在城墙内侧,有一大圈的建筑物,那里就是京营德胜门军营。
  就京师的几处营房来说,德胜门军营不算是最大的,但因为是精武营的驻地,所以门禁是最严格的。
  此时,黑影紧紧盯着对面的军营,眼睛眨也不眨。
  马蹄车轮声响起,一辆马车从街道上经过,车厢上悬挂的灯笼照亮了经过的一小片街道,而就在灯笼晃动间,有一丝的发亮洒到了墙角里,正映到了黑影的脸上。
  原来是今日上午,在城门口注视太子马队的那个车夫。
  灯笼光一闪而没,马蹄车轮声远去,黑影的脸,再次回到黑暗之中。
第七百二十八章
盗取遂发枪
  京营营房管理极其严格,任何人进出都需要查验腰牌,夜间甚至需要签字画押,所以除非是军务或者是不得已的外出,营内军官和士兵很少有人会在天黑之后走出军营。
  但车夫却始终盯着军营门口,仿佛是在等什么人?
  春日京师的夜晚有点冷,他裹紧了身上披着一件破毡衣,轻轻跺了一下脚,脸上的焦虑藏不住,秀眉越皱越深——他已经从下午盯到现在了,但却始终没有找到进入京营营房的办法,不论是四面的围墙,还是军营大门,都戒备森严,没有一点漏洞可以钻。
  但他却必须进营,因为他必须见一个人。
  谁?
  李岩。
  李岩被朱家太子禁锢在京营营房中,除非是有特别的机会,李岩从军营中走出来,否则,他就只能想办法进入。
  对一般人来说,进入戒备森严的京营营房,简直不可想象,但对他来说,却是可以尝试的一件事。
  原来,他不是他,而是她。
  正是当日行刺太子的女刺客李湘云。
  头上的破斗笠,脸上的疤痕和污黑,都是她掩饰自己真实容貌和身份的伪装,而她原本也不必来京师冒险的,黎叔伤势渐好之后,她带着黎叔,直接返回南直隶,寻找献营即可,但她却忍不住,她非要再见李岩一面不可。
  当日黎叔被蒙古兵的毒箭所伤,李湘云不得不留在玉田救治所,照顾黎叔,这中间,因为担心身份暴露,她处处小心,而李岩虽然早就认出了她和黎叔,但并没有举发他们,反而悉心照料并为他们提供掩护,后来战事结束,京营从玉田撤离时,李岩不但为他们留下了药,而且还留了二两碎银子,李湘云很是感激,江湖人之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次离开京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李岩,所以她必须当面致谢。
  同时她有很多的话想要问李岩。
  在玉田救治所时,因为人员众多,没有私密,李湘云和李岩没有交流的机会,很多的话,想问不能问、不敢问,这一次,她一定要问一个清楚。
  李岩身为闯营大将,曾经是闯帅最倚重的智囊,红娘子也是闯营赫赫有名的女将,闯营在河南虽然败了,但并没有灭,李岩和红娘子为什么不去投奔闯帅,反而心安理得的留在朱家太子的京营?是因为被管束没有机会,还是已经改变了想法,背叛了义军,想要死心塌地的为朱家朝廷卖命了?
  如果是,又为什么没有举发她和黎叔,要知道,他们两人可是行刺朱家太子的要犯,李岩知情不报,一旦被发现,怕也少不掉一个斩首的罪名。
  这些个疑问困扰着李湘云,她非问一个清楚不可。
  阎应元率领的精武营,是正月初六从玉田撤退,返回京师的,从正月到三月,李湘云一直留在玉田,悉心照顾黎叔,到今日,黎叔伤势渐好,可以行走了,于是李湘云便租了一辆马车,往京师而来,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刚到京师城门口,就遇见了朱家太子的马队。
  想到朱家太子,她心中就涌起无名的怒火,不完全因为朱家太子是罪恶的朱家朝廷的代表,更因为那晚行刺的失败……
  太可恶了!
  不过她知道,想要像在开封那样行刺朱家太子,已经是不可能了,那前呼后拥的武襄左卫,道路两边的千百京兵,像是铜墙铁壁,挡住了每一个当街行刺的可能,而皇城深似海,虽然听说朱家太子不住皇城,而是住在太子府,但太子府也是百亩以上的占地,也不是她这样的刺客,一时所能掌握的。
  只能等以后了,但是有机会,她是不会放过朱家太子的。
  ……
  李湘云正在黑暗中恨的咬牙,咒骂朱家太子之时,对面的军营大门忽然开了,一辆马车从营中辚辚而出,李湘云眼露惊喜,这是她从下午盯到现在,第一辆从军营里出来的马车。就她本能的判断,这辆马车既然能出来,就一定还能进去,而马车的主人,对于李岩,应该也会有一些了解,说不得能从马车主人的口中,探听到一些李岩的消息,于是,她裹紧了毡衣,轻步跟了上去。
  此时宵禁时间刚过,街道上仍有一些晚归的百姓在行走,跟踪起来,一点都不困难。
  灯笼光摇晃,借着挂在车辕上的一盏纸灯笼,李湘云看到,那是一辆载人的小马车,车厢很是狭小,里面只能坐一个人,这样的马车,肯定不是达官显贵,就算有点身份的官员都不会坐,想来车里的人,位阶不会太高。
  李湘云顺着街边的黑暗处,轻步跟随,原本想着,等马车到了目的地,车主人下了马车,她视情况再决定下一步,不想马车却始终没有停,车轮辚辚压过街道,从东街走北街,又到南街。
  若是旁人,一时怕不能明白,但李湘云立刻警觉:马车,这是在绕圈啊?
  为什么?难道是发现了她的跟踪?
  李湘云更加小心。
  终于,在绕了两条街道,车夫确定后面没有异常之后,他加快速度,将马车赶入了偏街的一条小巷子,在巷子又一阵绕,最后出现在另一条大街上,这一次没有绕,直接进到旁边的胡同里,最后在一户民宅门前停了下来。
  车夫上前敲打门环,很快,灯笼光亮起,一个商号伙计模样的人走了出来,打开院门,放马车进入,然后提着灯笼,守在院门口,警惕的左右看。
  但他却不知道,李湘云早已经轻巧的爬上了后墙,正借着黑暗的掩护,屏气凝息的望着院内呢。
  “先生总算是来了。”
  一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站在院中,冲着马车拱手。正屋的房檐下挂着灯笼,灯笼光正照着他的脸,他脸色笑眯眯,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商人。
  车帘一挑,一个身着儒衫的老者走了下来,有气无力的说道:“老夫的马车呢?”
  “早已经给您预备好了。”商人笑着向右边一指。
  果然,一辆马车正停在那里。
  老者叹口气,在车夫的搀扶下,蹒跚地向马车走去。
  “慢着。”
  商人却笑眯眯地拦住了他。
  老者的火气登时就冒了上来,一跺脚,怒道:“老夫都照你的要求做了,你还要怎么地?”
  商人却不搭话,身子一低,灵巧的钻到了老者来时马车的车底下。很快就又钻了出来,拍拍身上的灰,做一个请的手势,朝老者笑道:“可以了,先生可以走了。”
  老者哼了一声,在车夫的搀扶下上了马车,临钻进车厢前,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转头看商人。
  商人笑:“放心,余某人说话绝对算数,先生欠我商号的债务,已经一笔勾销了。”
  老者这才放心,叹口气,进了车厢,车夫为他放下帘子,点起灯笼,赶着马车从后门离开。
  李湘云看的惊奇,心说这是干什么?换车?从老者不情愿的表情和商人钻到车底来看,来时那辆马车的车底,必然藏有玄机。
  而马车就从京营驶出来的,难道是和狗朝廷有关系?
  此时,商人进屋换了一身衣服,不再是商人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个穿着粗布衣衫的车夫,而原本站在院门口的那个伙计,此时提着灯笼返了回来,商人叮嘱他两句,伙计连连点头表示明白,然后目送“老板”赶着老者来时的那辆马车,也从后门离开了。
  事情越发诡异了,李湘云好奇心更大,越发想知道背后的原因了。
  马车时快时慢,甚至几度停车,而且不走大街,走的都是偏僻小巷子。京师宵禁,只是不许百姓深夜在大街上行走,各坊之中的道路,是不管控的,夜晚有事,比如家人忽然生急病,可以在坊间找医生,但不能迈出坊和坊分隔的街道,因此,马车在坊间穿行是不受管控的。
  和前次一样,马车又在绕,但比起前者,这个商人的手段高明多了,如果不是李湘云足够警惕,且一早就看穿了对方的伎俩,说不定早就被发现了。
  终于,马车绕够了,车夫显然是认为,后方没有人跟踪,于是加快速度,直接将马车赶到了目的地——乃是城中的一处米行。就直线距离来说,距离刚才那间民宅并不远,不过就隔着一条街,但马车却足足走了半个时辰。
  后门开启,两个伙计提着灯笼走了出来,将马车引入米行的后院,随后两人沿着马车的来路,很快速的搜了一圈,明显就是预防可能的跟踪者,确定后面无人之后,两人才放心,返回米行,呀的一声,关上了院门。
  但两人却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黑影在旁边的黑暗中躲了很久,等院门关闭,院内静寂下来之后,那黑影悄悄爬上了米行后墙边的一棵老树,再悄无声息的落在墙头,轻轻跃下,扫一眼停在院中的马车,狸猫一般的摸到了亮着灯光的堂屋窗棂下。
  屋里两个人正在小声说话。
  其中一人正是刚才那商人。
  “拿到了。”
  “太好了。”
  “明天一早就送出城。”
  “明白。”
  “只是……这铳真的不用火绳就能击发吗?”
  “那是当然,不然我大清勇士怎会败。”
  听到此,李湘云恍然,原来她今晚跟踪的竟然是建虏的奸细!
  随即眼中闪过怒意,怪不得马车神神秘秘,走走停停,原来是在车底藏了一支从京营盗取的遂发鸟铳。
  关于遂发枪,李湘云是有相当了解的,开封之战时,她亲眼见到李自成和罗汝才的精锐部队,在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官军鸟铳打的七零八落,玉田之战时,正是因为有遂发鸟铳的相助,官军才能在惊涛骇浪之中,顶住建虏大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李湘云心中甚至有一种想法,如果义军也能有遂发鸟铳,开封之战的结果,绝对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