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2/1227

  面对横亘在面前的河北三镇,完颜宗望一上来就开始猛扑,但却始终攻打不下,眼见时局不妙,再拖下去,迟早得把北宋的援军等来,于是完颜宗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绕开三镇,不管后路,直扑开封汴梁。
  完颜宗望的决定是对的,虽然他是孤军深入,没有后路,但吓破胆的北宋朝廷还是提出了议和。
  北宋将河北三镇割让给金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而此时,这三镇全都还在北宋军民手里。河北三镇都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不肯交城,引得完颜宗望大怒,回程时对中山和河间进行了报复式的猛攻,不过却依然难以攻下,最后,宗望不得不灰溜溜的败走。
  历史可为鉴,几百年后,女真人再来,不同的是,他们当初的目标是开封汴梁,现在却是山东南直隶了,也因此,河北三镇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河南已经是一片狼藉,不属于大明第一级的战略利益之下,正定和定州虽然仍需要坚守,但其重要性却已经比不上充当山东门户的河间府了。
  河间府地处南北水陆要冲,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冲要,饷道所经,是由北往南的必经之地,只要扼守此处,建虏就休想轻易进入山东。
  不过要想坚守河间府,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史上,建虏两次入塞抢掠都经过了河间府,第一次是崇祯十一年,绕开河间府,破了献县,直驱山东,又避开明军重兵把守的德州,出其不意的杀到济南城下,攻陷济南,屠城十余万。第二次是崇祯十五年,见河间府守兵不多,干脆直接攻破了河间府,接着杀入山东,攻克临清,临清乃是当时的繁华之地,南北运河的枢纽,建虏撤走时,煌煌临清,变成了一片废墟。
  因此,要想守卫河间府,单单守卫河间府城是不行的,河间府下辖的献县、肃宁、景州、乃至周边的一些湖泊渡口,河流山川,都需要统筹防御,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河间府的安全。
  这其间,献县尤其是重点。
  而吴甡就是做这件事来的。
  “参见殿下~~”
  当太子车驾临近,骑着高头大马,全身甲胄的武襄左卫簇拥着那一面“代天巡狩”的大旗在视线里出现后,吴甡带着御史周而淳、河间知府颜胤绍、同知姚汝明、河间兵备道佥事赵珽、河间知县陈三接、河间卫指挥使赵鼎新、参将牛文科等文武一起来迎。
  朱慈烺站在马车上,看迎接的河间文武,又看不远处的河间府城,心中斗志勃发:河间府乃是京南的大城,又是建虏南下的必经之路,或者说,这是大明的底裤所在,无论如何,也要坚守此处!
  下的车来,和迎接的文武一一微笑点头。
  河间知府颜胤绍是他早就知道的名字,崇祯十五年,建虏大军来袭,颜胤绍明知不可守,却依然死守河间府,先聚一家老小,积薪绕之,而身往城楼指挥防守。城破,趋归官舍,举火焚室,衣冠北向再拜,跃入火中同死。
  早知名字,今日一见,果然有正气凛然,临危也不惧之色,不愧是复圣的子孙。
  至于同知姚汝明、河间兵备道佥事赵珽、河间知县陈三接、河间卫指挥使赵鼎新、参将牛文科,也都是在崇祯十五年一同战死之人,朱慈烺心中感佩,但身为太子,不宜大礼,只能微微点头。
  众人簇拥之中,从北门拱极门而入,朱慈烺目光扫过,发现河间确实是一个繁华之地,比起一路而来的各个城池,经济和民生,明显要好一些,一来因为河间府是南北要冲,商业活动比较发达,二来,历年旱灾蝗灾,河间府受到的波及比较小,即便如此,跪伏在街道两边的百姓大部人也都穿着补丁衣衫。
  进入临清府衙,朱慈烺端坐正堂,听取文武官员关于河间府城的加固和兵马整备的情况,河间府是第三道防线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这一点,朱慈烺和吴甡不止一次的商量过,也因此,吴甡才会亲到河间,督练士兵,而朝廷下拨的钱粮中,其他府州县都是很少很少,只有河间府在吴甡的力争下,被分配到了一定的份额,就沿途所有城池来说,河间府和下辖几个县城,是唯一按照计划,有条不紊进行修建的特例。
  不过吴甡也说出了担忧。
  整个河间府地区,都处在滹沱河和滏阳河交汇之处,大小河流几十条,交通都需要用桥梁贯通,北宋当初在河间府的防线就是依靠这些河流建立,并长期保持的,如果能善用这些河流和水利,如果是春夏秋季,河水流淌,北面之敌绝对难以突破河间,这一点,吴甡可以用性命担保,但建虏来犯都是冬季,照吴甡所说,冬季这些河流和湖泊,大部分都会结冰,人马可走,原本的隔绝变成了坦途,防守殊为不易。
  不过吴甡的信心依然很足,在他的思谋里,纵使建虏突破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也肯定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尤其是京畿的第二道防线,绝不是建虏可以轻易突破的,即便建虏突破了,兵锋到达河间府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将士用命,上下一心,坚守河间府和下面的几个县城,令建虏大兵难以逾越是完全可能的,
  知府颜胤绍、兵备道赵珽、指挥使赵鼎新、参将牛文科等人也深有信心。
  夜晚,太子在城中富商叶镰家中居住。
  听到太子要住自己家,叶镰又是荣宠又是惶恐,既想要讨好太子,又担心家财外露,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太子温润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慰了他,令他很快就平静下来,招呼家人,将最好的食材拿出来,为太子殿下备膳。
  初到河间府,朱慈烺想要了解的不只军情和民情,也有商情。
  这一晚,朱慈烺没有召见官员和将领,而是和叶镰谈了很多,原本叶镰有很多的担心和顾忌,不过在太子殿下温和真诚的目光下,他渐渐放开,就自己所知,如实回答太子殿下的问题。
  叶镰是河间府有名的商人,主要经营货贸,就军情司的回报,但是逢有灾变,叶镰都会组织救济,在河间府周边分区设点,向饥民施粥,每年都有数千人因为他的救济而存活下来,且十几年入一日,从没有停歇过。而在经商中,叶镰也以仁义著称,名下商号公平公价,童叟无欺,都说无商不奸,但叶镰这样的商人却是一个异类。
  商人买低贩高,往来运输,挣一些辛苦钱,本就是人间百业的一种,没有商人和货贸的流通,就不会有经济的繁荣,虽然有晋商那样的败类,但大明大部分的商人还是好的,对社会的支撑和稳定,有相当的贡献,朱慈烺一直思谋着,如何能聚拢商人的力量,将他们投入到抗虏和其后的建设大业中?
  成立商会,聚拢所有力量,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
  过去,商人们都以地域为界,建立山西商会,陕西商会,排除异己,打击竞争对手,原本也没什么,但这种籍贯商会排他性太强,且多是经营一种或者几种商品为主,没有包容性,极易形成垄断,任何人敢侵犯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必群而攻之。
  这种商会对商品社会的发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朱慈烺想要的是那种不以地域为界,包含各种商品,公平竞争,同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能够有开阔视野的近现代社会的商会。
  原本,朱慈烺想要在京师成立一个大商会,将所有商人都包揽进来,但京师商人云集,动见观瞻,且各省各市的商人,彼此竞争,矛盾重重,京惠商行成立不久,冒然挑起大梁,未必就是好事,于是朱慈烺就将这个念头压了下来。
  而河间府是一个实验的好场所。
  河间府商业活动比较发达,城市不大不小,且有叶镰这种深孚众望的义商,成了一个包含所有商人和行业的商会,为守城出力,正是合适。
  “草民明白了,草民一定全力完成。”虽然商人,但叶镰却也是熟读经典,有相当才识的人,太子没有明说,只简单的提了几句,他便明白太子的意思了,于是立刻领命。
第七百五十一章
魏国公
  河间府现在其实是有商会的,不过都是山西商会,徽州商会这样的地域性商会,且几个商会相互竞争,有时还会相互拆台,面对外辱,未必能全心全意的一致对外,而大部分的中小商家是没有商会的,朱慈烺想要叶镰做的,就是将中小商人,连同山西徽州商人都组织起来,成立河间商会,从此,不以地域,也不以行业类分,为商人利益,也为朝廷分忧。
  ……
  皇太子到河间府、并住在叶家的消息,轰动了河间和周边的十几个县城。这一夜,很多人都在议论,第二天中午,一个消息在城中传来,太子殿下将于后天上午在叶府接见城中士绅和商人,这消息一传出,城中就更是轰动。
  太子可不是轻易能见到的,不要说商人,就是很多官员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际遇。
  全城轰动的同时,太子朱慈烺正在检阅河间守军,河间府现在正式的官兵有一千五百人,卫所兵一千人左右,自从朝廷发下诏令之后,又招募社兵和乡勇三千人,一共五千人左右,人数听起来不少,但真正的战兵却不多,而河间府属于保定总督管辖,一千五百名的正式官兵中,未来将由一半的士兵跟随杨文岳出征,去往三河——杨文岳带领的虽然是叫保定兵,但并非全部来自保定,大部分都来自周边各个府州县,平时驻守,遇到战事,集结出征。
  历史上,这一千五百人都随杨文岳折在了开封,又没有时间和粮饷招募训练乡勇,所以崇祯十五年,建虏入塞时,河间府才会无兵可守。
  朱慈烺看了忧虑,向杨文岳建议,今冬出征,是否可以不从河间府抽兵?
  杨文岳听令。
  操演正式开始后,朱慈烺忧虑的心情得到一些缓解,虽然比不上京营的精锐,但河间兵还是可战的,即便是社兵和乡勇也能遵守纪律,一同进退,参将牛文科也是一个能战之人,再有三到四个月的练兵,应该会更有战力。
  下午,去到子牙河、滹沱河,巡视河道和沿岸的防守,并听取吴甡等人的汇报。
  河水静静流淌。
  如果建虏现在来袭,不需要再多的兵马,借助河流,大明就能阻断建虏的铁蹄,但可惜的是,建虏冬季来袭之时,这些河流都会冰封,防守难度倍增。
  “殿下,此处叫河口堡,可驻兵五百。”
  在距离河间府城西门外三里,扼守平野之处,朱慈烺看到了一座类似于棱堡的建筑。吴甡为他介绍。
  四面围以底宽三丈、高三丈的土城墙,墙上立大旗,有官兵执守。土墙用草土、粘土和植物根修成,坚固异常,四角筑有四棱突出的炮垒,安有虎蹲炮,土墙边掘有壕沟,并引来河水,以为护城河,只有一座堡门,用铁皮覆盖,朱慈烺视察时,堡内的附属建筑还没有修建完成,比如粮仓、火药库、军需仓库和官兵住所等等,工匠民夫们正在加紧赶工。
  朱慈烺微微点头,眼前这座小堡子,完全是依照京畿地区的棱堡而修建,只是缩小了一倍,只要火器充足,官兵上下一心,数倍敌人的也是攻不下来的。
  这个小堡子和河间府相互呼应,建虏要想从最利于攻城的西门拿下河间府,就非要先攻破这座小堡子不可。
  虽然还没有经过实战,不过吴甡对棱堡的防御能力,显然是认可的,因此到河间府之后,除了加固扩建城墙,也在河间府城下,修建了这座小堡子。
  朱慈烺点头赞许,心中却想,关健还是兵,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河间府怕也是不好守的。
  而要招兵的关健则是钱粮。
  第二日上午,朱慈烺在叶府接见河间府的乡绅和商人,听取民情,一番勉励之后,自然就进入他喜闻乐见的字画拍卖,这一次,朱慈烺拉上了黄道周马世奇瞿式耜等一干詹事府官员当陪场,虽然不情愿,但黄道周还是贡献了一幅字:国之礼仪,对黄道周的暗谏,朱慈烺不在意,而黄道周大名在外,他的字挺受欢迎,竟卖了五百两,如果在京师或者是江南,价钱会更高。
  而最受关注和追捧的,自然是太子殿下的亲笔字画,尤其是当着太子本人,商人们叫价更是豪爽。
  那些拍不起的小商人,都是主动纳捐,少的五六十两,多的三百四百。
  一场号召募捐、加强城墙、保护百姓安全的拍卖活动举办下来,一共募集到了八万两。
  结束后,太子殿下的贴身太监唐亮感谢众商家为国分忧,慷慨解囊。
  随后,叶镰站出,提议成立河间商会,助官府修城,也保河间安宁。
  事先叶镰就有所活动,加上他深孚众望,中小商人立刻响应,大商人尤其是那些山西徽州的商人,却都有点犹豫,他们本就有商会,何必画蛇添足,再加一个呢?
  这时,知府颜胤绍,同知姚汝明站出。
  见大势不可为,山西徽州商人只能同意。
  而后,朱慈烺亲笔为河间商会提名。
  河间商会的名字写下,现场一片欢腾和千岁之声。
  叶镰被推选为首任会长,而他也立刻代表河间商会,向朝廷捐出一万两白银——刚才拍卖太子字画时,他并没有出手,原来是把银子留在这里了。
  九万两银子,几乎是朝廷下拨银子的二十倍,而在这之前,知府颜胤绍号召商人募捐,也不过捐了一万两,有了这九万两,河间府粮饷短缺的情况会得到极大缓解。
  下午,朱慈烺去往河间府防线的核心,献县。
  献县只是一个小城小地,但地理位置却相当关健,著名的单桥石桥就位在献县境内,因为处在京德古御道和滹沱河的交汇点上,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处,历来为朝廷所重视,最初建木桥,但不堪重负,因此改建石桥。
  石桥崇祯五年开始修建,十三年完工,是古代石桥的一大杰作,与赵州桥同名。
  春夏秋之际,从献县而过,往山东去,非走石桥不可,冬季最冷冰封之时,或可以从冰面过河,不过河低岸高,建虏大军想要通过也并非容易,走石桥依然还是最快速便捷的方式,因此,石桥是非守不可。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帅军入塞时,攻破献县,直下山东时,石桥还没有建成,当时乃是从老木桥通过,现在木桥已拆,石桥是唯一的通路。
  而在石桥的防守端,一座可容五百人坚守的棱堡也已经快要完工了,和河口堡一样,都是吴甡从京师带来的图纸,由工部派人督建的,只要扼守桥头,建虏大军想要从石桥通过,绝不是容易。
  接着是献县县城。
  因为是县城,本身防御强度就不高,十一年又被建虏攻破一次,因此更加残破,吴甡从京师争取来的银子,大半都用在了献县,经过五个月的整修,现在献县县城比过去高了六尺,城前挖护城河,阔三丈,深一丈,四角增建炮台十二座,从原先的十六座变成了二十八座,并修了一座瓮城。预计完工之后,整个献县城墙周八里,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到现在为止,献县城墙还没有完工,不过却已经花银一万九千两了,吴甡和颜胤绍已经拿不出银子,若没有太子驾临募捐,最后恐怕就只能草草收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