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7/1227

  “扬善,你率二百人,绕行截断明太子的退路,绝不能让他逃走!”
  豪格连续下令。
  “嗻!”
  “嗻!”
  何洛会和扬善大声答应,何洛会是正蓝旗的固山额真,扬善是护军统领,都是豪格的心腹和亲信将领,同时也都是勇将。
  “剩下人,”豪格拔出腰间长刀,豪气万丈的说道:“随本王一起突击,击溃白广恩,生擒明太子!”
  “杀~~”
  一千正蓝旗骑兵迅速分成三队,两队从侧翼绕行,包抄明太子所在的土坡,豪格率领剩下的六百人,迎面直冲白广恩。
  六百人对两千人,看起来兵力完全落于下风,不过豪格却丝毫不惧,他信心满满,白广恩的两千骑兵绝对不是他麾下精锐的对手,即便长途跋涉,即便人马已经疲惫,但他依然有十足的信心能击溃白广恩。
  “杀啊,杀啊~~”
  在十几个白甲精锐的环形保护之下,豪格挥舞长刀,大声呼嗬。
  “嗖嗖嗖……”
  两军冲到距离还有六十步的时候,都摘下弓箭,向对方猛射。箭矢在空中乱飞乱舞,落到敌方的阵中,砸在铁甲上,发生锵然的碰撞之声,有倒霉的骑兵战马被射中,猝然倒地,马蹄急踏之中,生死不知……
  “砰!”
  弓箭之后,两军很快就相撞在了一起,如同是两股钢铁洪流,狠狠直面,迸溅出一片火花,长刀闪烁,鲜血飞起,敌我双方不住的落马,就像豪格预料的那样,明军冲击还算是猛烈,但是当双方陷入缠斗之后,明军的孱弱和胆怯立刻就显现了出来。
  “撤、撤!”
  交锋不过短暂的两个来回,白广恩就忽然拨转了马头,向后方撤退,他的大旗也随即向后,主将往后,明军顿时动摇,全部人都拨转马头,往后奔逃。
  豪格哈哈大笑:“杀,杀,决不能让他们和明太子汇合!~~”
  六百人紧咬着白广恩的两千人,死死不放。
  六百建虏追着两千明军跑,这样的场景,在辽东屡见不鲜,建虏入塞时,甚至一百骑兵都能吓的城中的三千明军不敢动弹,因此,豪格丝毫没有起疑心,他对这样的场景早已经当成了是理所当然。
  见白广恩的两千人居然没有能杀过建虏的一千疲兵,土坡上的大明皇太子却也顾不上愤怒,因为何洛会的两百骑兵已经快要冲到坡前,而扬善的两百骑兵更是已经杀到了后方,截断了他们通往官道的道路,三路夹击之下,武襄左卫护卫着皇太子急急冲下土坡,试图夺路逃走,但建虏三路兵马围来,无路可走,而在豪格的猛冲之下,白广恩已经是“溃不成军”,指望不上了,没办法,武襄左卫只能护着皇太子急急从西门进入三河城。
  “杀,抓住明太子!”
  豪格兴奋极了,奋力冲杀,想要在明太子进入城门之前,将武襄左卫击溃,生擒明太子。
  但在两军厮杀的期间,三河守军已经布置好了防务,南门强硬关闭,将很多来不及进城的百姓关在了城外,西门原本也要关闭,不过当武襄左卫护着明太子急急奔到城下时,西门临时又开启,放太子和武襄左卫进城,建虏骑兵虽然竭力追赶,但还是慢了一步,待他们冲到城下时,明太子已经进城,城门关闭,城头守军用鸟铳和弓箭向他们射击,逼得他们不得不后撤。
  虽然没有能擒住明太子,但却是成功的将明太子逼入了三河城,豪格大喜。立刻下令:“不必追击白广恩,严守四门,绝不能让明太子从城中逃出!”又派人给后队传令,令他们加快速度,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快的时间赶到三河,同时的,派人将这个大喜讯告知黄太吉:明太子已经被儿臣堵在三河城里了,请皇阿玛速派步兵前来相助!
  不止是豪格,他麾下的将领也都是大喜,明太子,那可是明国未来的皇帝啊,将其堵在三河城,在场所有人都是大功啊。
  “报~~”
  外围警戒的蒙古侦骑来报,说败退的白广恩在三河城西五里之处重整队形,又向三河杀回来了。
  “哈哈,白广恩不死心,想要救明太子,那我们就再给他一个教训!”豪格转对何洛会:“何洛会,给你三百人,将白广恩的脑袋给本王拿来!”
  “嗻!”
  何洛会大声答应,率领三百正蓝旗骑兵前去迎击。
  双方又一场混战,而这期间,更多的正蓝旗和蒙古正黄旗陆续赶到,豪格麾下的兵马从一千急剧变成两千,甚至是三千人,到此,豪格再不担心,而何洛会虽然没有取了白广恩的脑袋,但却也成功的将白广恩杀退,同时也抓了几个俘虏,而从俘虏的口中,豪格更加确定了明太子就在三河城里的事实,因此再没有任何犹豫,他用尽所有,将三河四门死死看住。
  连续两次败走,白广恩失去了锐气,再没有战心,不过却依然不肯退走,在三河十里之外盘桓,似乎是还想要救援三河,又或者是在等待后续的援兵。
  对白广恩,豪格已经完全不在意了,现在他的眼里和心里,只有明太子,只要能攻破三河,拿下明太子,他就算是立下了大清立国以来的第一大功,他储君的位置,再没有人能提出异议了!
  因此,豪格脑子一直晕晕的,时而喜悦大叫,时而奔到三河城下,咬牙切齿的望着三河城,想着怎么才能独自攻下三河,以攫取这震烁古今的大功劳?
  原本,照黄太吉的命令,豪格率领的正蓝旗入关之后,要快速疾进,发挥骑兵的威力,不给明人反应的时间和机会,全力杀向京杭运河,控制几个重要的渡口,以为大军的后进和渡河提供有效的开导,但现在豪格却顾不了了,他一心一意的想着攻陷三河,因此,原本应该快速疾进的骑兵队伍停了下来,正蓝旗和蒙古正黄旗,一共八千兵马,陆陆续续的都来到三河城,照豪格的命令,在城下扎营,将三河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并非所有人都像豪格这么燥热,何洛会就有点担心,因此提出是不是留一半兵马围攻三河,剩余兵马继续南下,以执行皇上的命令?
  “不!”豪格冷冷摇头:“明太子就在三河,本王一定要拿下三河!”
  ……
  豪格做着立下不朽功勋、打脸多尔衮美梦的同时,大明皇太子朱慈烺正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下,急速往京师疾驰——土坡上的武襄左卫和大明太子当然都是假的,乃是顺天巡抚的标营所假扮,而三河的慌张,白广恩的败退和徘徊不走,也都是计划中的环节,朱慈烺事先已经将计划交代的清清楚楚,并严令各部照计划执行,当正蓝旗的兵马在三河城东出现时,他立刻就在驸马都尉巩永固和武襄左卫指挥使宗俊泰的护卫下离开,现场只留下中军官佟定方带了十几个骑兵监督。
  因为武襄左卫的衣甲包括他太子的仪仗,都已经换给了潘永图的标营,因此现在武襄左卫所披挂的乃是潘永图标营的铠甲,比起兵仗局精心为武襄左卫打造的甲胄,顺天巡抚标营的甲胄略显简陋,战马奔驰之中,发出咔咔的响,就如朱慈烺此时此刻的心情,有点急促,又有点担心。
  急促的是,他必须尽快赶回京师,布置大局,担心的是,白广恩和潘永图能不能恰到好处的执行任务,以迷惑豪格?另外,建虏杀到,三河城外那些尚未进城的百姓肯定是保不住了,肯定是要被建虏的铁骑屠戮杀害……只愿他们的鲜血,能为大明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
  京师。
  建虏入塞的消息已经传开,通州戒严,运河上的所有船只都被泊行到通州或者是天津,河上的木桥和浮桥,从中午一直燃烧到黄昏,方才渐渐熄灭,但浓烟却久久不散,而逃难的百姓依然不绝,从京畿各地,不断的涌向京师。
  京师九门,今日关闭了六门,只留下南城的三处城门供百姓进入,逃难的人群扶老携幼,衣衫褴褛,神色惊恐,仿佛建虏就在身后,有人走着走着就倒毙在了路边,有人走失了儿女,有人不见了爹娘,扑在城门前,嚎啕大哭。
  人间竟是如此凄惨。
  黄昏。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帝召集内阁和六部重臣的议策已经进行了两个时辰,但依然还没有结束。
  虽然为了应对建虏入塞,朝廷上上下下准备了一年,并制定了防御建虏入塞的详细方案,内阁和兵部官员都有了解,但是当建虏真的入塞,大兵出现在蓟州时,众人心中都还是有点慌。不止是因为建虏提前入塞,更因为多年以来对建虏入塞积攒下的恐惧。虽然太子去年胜了一场,但今年还能不能胜,众臣心中却是不敢有百分百的把握。
  此时兵部侍郎张凤翔正在向崇祯帝讲解第二道防线,也就是运河防线的准备和兵马配备情况。
  关闭闸门,运河上的木桥和浮桥已经全部烧毁,四处可供通行的大石桥,现在暂由两个精武营千总队防守,精武营副将刘耀仁已经率两个千总队出京增援,连同这四处的本地兵马,以棱堡为根据,死守四处石桥,绝不让建虏通过。
  战兵营杨轩的五千人马,正在从怀柔撤回通惠河的途中,前锋已经到京师,后续兵马最迟今晚可以抵达,战兵营阎应元正赶赴河西务,准备扼守运河咽喉;
第七百八十章
勤王与否
  顺天、宣大戒严,宣府总兵周遇吉严守长城,昌平总兵和应荐守卫昌平,防止建虏侵扰皇陵;永平府戒严,巡抚马成名和总兵赵登科严守;建虏从遵化入塞后,密云方向没有敌情,兵部调密云总兵唐通率三千人,火速向京师驰援。
  而在建虏入塞的消息传来时,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的一万四千名保定兵正好行到京师,于是就地防守,顺着运河东岸展开,不使建虏渡河。
  通州,香河,武清,天津各处的守将在得到朝廷命令之后,也都展开了行动,聚拢百姓,关闭四门,聚集义兵,准备和建虏死战……
  至于京师,更是全体总动员,精武营,善柳营,左右柳营,五城兵马司,连同上直二十一卫,各部衙门的兵丁和衙役,都编列成队,做好了临战的准备,而各项物资,包括难民的安置,兵部和户部正在紧急筹备中……
  张凤翔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崇祯帝想要聚精会神的静听,但心思却是总也静不下来,因为除了建虏的入塞、京畿的危机、百姓的安宁,他心头还有另外一团剧烈的火焰在燃烧,令他一刻不得安宁。
  那就是太子的安全。
  太子一日不归来,他一日不见到太子,他心中的焦躁就无法熄灭。多年的皇帝加上本性的庄重,使他能勉强保持镇定和皇帝的威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出现意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他心中的焦躁之火也就燃烧的越来越猛烈,想着想着,忍不住就握紧了拳头——建虏入塞都两天了,三千营出京师也有两天了,怎么还没有把太子迎回来呢?若是太子出了意外,我可怎么对周后啊?
  ……
  御座下,大殿中,随着张凤翔的介绍完毕,群臣们对于是否要召秦督孙传庭和湖广左良玉的兵马入京勤王,产生分歧,又一次相互激烈的争吵了起来——原本,当建虏入塞的消息传来,朝臣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召蓟辽总督范志完率领关宁军入塞,拱卫京师,就如历史上,崇祯十五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一样。
  而直到此时,兵部才将渡海攻击的秘密任务告知朝臣,朝臣们也才知道,原来吴三桂和马科包括保定虎大威已经聚兵在秦皇岛了。
  因为是绝密,事先除了兵部三位大人和五个内阁辅臣之外,其他人都不知情,因此当冯元飚在朝堂上说出后,朝堂立刻轰动,朝臣们既惊喜又担忧,惊喜的是,我大明终于是有还手之力了,担忧的是,没有关宁军的入卫,以京畿现在的兵力,能挡住建虏吗?
  在关宁军不能入卫的情况下,有人想到了陕西孙传庭和湖广左良玉。
  “运河三百里,怕不是现在兵力所能防守的,请陛下下旨,立刻调陕西孙传庭、湖广左良玉率兵进京勤王!”
  建虏提前入塞,大明措手不及,原本的三道防线,瞬间就变成了两道,而在崇祯帝和所有朝臣的心目中,从来就没有把据守第三道防线当成一种选择——那只是最后万不得已的一种应对,一旦退守第三道防线,京畿之南,保定广平,一直到河间府,五百里之内的所有城池,就都将变成建虏蹂躏的对象,百姓都将被建虏屠戮,那绝不是崇祯帝和朝臣们所愿意的,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坚守京畿运河防线。
  天津到京师的运河,一共三百里,虽然烧毁了河面上所有的木桥浮桥,只留了四座石桥,并关闸蓄水,抬高了河面,但这并不能保证运河的安全,为了防止建虏从某地架桥过河,必须在东岸囤积更多的兵马,阻击建虏的渡河企图,如此才能保证百分百的安全——这是很多朝臣的意见,而放眼天下,现在能调集的大军,只有左良玉十万湖广兵和孙传庭麾下的三万秦兵。
  “不可!”
  兵部尚书冯元飚有不同看法,他站出来,一边剧烈咳嗽,一边徐徐反驳。
  冯元飚认为,京畿运河最窄处13米,宽处18米,建虏想要架桥渡河绝非易事,也非一日一夜所能完成,因此不需要处处重兵,只要在东岸严加戒备,配备几支机动部队,但是发现建虏在某地架桥,立刻出动阻击就可以。
  当然了,建虏兵可以泗水过河,不过没有了战马和重甲,建虏兵也就失去了威力,再者,建虏兵大多是旱鸭子,会水的人并不多,难以形成大威胁。
  而就整个防线来说,现在的兵力,尚可以应对——杨文岳的保定兵,阎应元和杨轩的两个战兵营,防守河岸,刘耀仁率领的四个千总队防守石桥,运河的漕丁漕兵和武清东安等地的本地军士作为辅助,一共有将近四万人,另外,尤世威的三千山东兵往吴桥,陈有福的四千河南兵往大名府,唐通的三千密云兵回援京师,都可为后续的援兵,因此在冯元飚看来,运河防线尚可,暂时还不需要动用两千里之外的孙传庭和左良玉。
  不宜动用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另一个原因是军粮。
  从陕西湖广到京师,单程两千里,往来四千里,从命令下达到抵达京师,最少需要两个月,今年河南虽有小丰收,但陕西山西保定等地依然是大旱,湖广粮食也减产,各地州府粮仓空虚,恐难以供应秦兵和湖广兵进京勤王的粮米,如果强硬命令,说不得就会重蹈崇祯二年,建虏入塞时,各地人马纷纷进京勤王,但沿途却得不到军粮,饿兵溃散,就地落草为寇,变成流贼,为害地方,茁壮了流贼势力的覆辙。
  孙传庭和左良玉虽然不至于中途溃散,但却也不可不防。尤其左良玉的部队军纪一向不佳,沿途所过,必然是骚扰百姓,造成的祸害,怕不是各地官府所能承受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7/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