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9/1227

  一时,朱慈烺心情烦躁起来,而返回京师的途中,关于建虏动向的塘报,也陆续传来,建虏前锋出现在运河之边,通州城下也出现了建虏的侦骑……朱慈烺心中明白,这是多铎在探查己方的虚实,多铎兵少,只有两万余,应该是不敢直接攻击石桥,强硬过河,造船造桥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时间之内,运河无虞,等到黄太吉多尔衮率领的主力大军赶到,那才是狂风暴雨的开始。
  所以,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
  ……
  京师。
  崇祯帝今日没有批阅奏疏,而在站在悬挂的大明京畿地图之前,用目光仔细搜寻着地图上的每一个点,王承恩站在他身边,偶尔皇帝找不到某一个点,左右询问时,王承恩就会上前指出,或者皇帝记不清楚某地城池的兵马情况和守将名字,他也立刻上前报告。
  午后的阳光照着崇祯帝的脸,崇祯帝脸色苍白,神情满是憔悴,昨夜,得知建虏的前锋大军已经离开三河,往京师杀来之后,他一夜未眠,心中的愤懑和惶恐,压制不住的就块要爆炸了,愤懑的是,建虏为何如此猖狂?边军为何守不住?惶恐的是,如果建虏再一次兵临京师城下,他这个皇帝的面子往哪里搁?煌煌史册,将再次记载上他无能的一笔。
  崇祯帝不能眠,睁眼看房顶,整整一宿,愤怒,痛苦,不安,自责,各种各样的悲观心情包围着他。
  今日,他站在巨大的大明地图之前,望着京师之东,那已经被建虏突破的蓟州黄崖关长城,失守的平谷县,他不禁咬牙切齿,蓟州总督赵光抃是干什么吃的?为什么守不住长城,令建虏轻易突破,亏得今年朝廷还向蓟州拨了不少银两……
  蓟州之后就是运河,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兵部就一直在为运河防线做准备,前前后后,投入的银子怕是有百万了吧?不知道能不能挡住建虏的兵锋?如果不能,那运河之西南,怕又是人间地狱……
  “陛下。”
  脚步轻响,东厂提督王德化走了进来,小声禀报:“太子马队已到京师十里之外,马上就可以到京了。”
  听到太子回来,崇祯帝凝重的脸色稍微缓解了一些,疲惫的眼神也焕发出了一点光芒,有太子在,京师就安稳了,于是点点头:“知道了,你和外廷的人,亲自去迎接。”
  “是。”
  王德化答应,然后反步退出。
  崇祯帝缓口气,在龙案座下来,喝一口刚沏的香茶,不由想起昨日的事情来,昨天次辅陈演带了群臣来见,说虽然正在城中招募义兵,十万义兵也可以按期招募完成,然建虏大军已经过了三河,不日就能到京师城下,京师兵力依然有不足,尤其是还要防卫西山和西直门的情况下,因此,密云总兵唐通的兵马,不宜再调往运河,应该留守京师,一番讨论和斟酌后,他同意了陈演的看法,给唐通传旨,令他不去运河,而是卫戍京师。
  在这之前,崇祯帝知道,太子已经给唐通下了命令,令他防御运河。
  不过崇祯帝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运河兵力不足,可以再想其他办法,但京师却是一定要保证的。
  一个时辰后,接近黄昏时,洗漱干净,换了大红龙纹便服、戴黑纱帽的皇太子进入乾清宫,向崇祯帝请安。
  见礼之后,朱慈烺将自己通州之行的经过,大略向崇祯帝禀报了一遍,听到通州城防稳固,保督杨文岳亲自坐镇,通州无虞之后,崇祯帝欣慰的点头。
  建虏大兵压境,内外交困之中,也只有太子能给崇祯帝带来一些慰藉和信心了。
  等听到运河防线的布置基本展开,各部到位,但兵力比较紧张,尤其是最缺乏机动支援的骑兵之时,崇祯帝先是默默,然后用陈演的理由说道:“建虏刚到,不论造船还是造桥,都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运河是无虞的,只要严守四座石桥,就不用担心建虏渡河,等月底,山东总兵尤世威的兵马到了运河,运河兵力有所不足的问题就迎刃自解。”
  朱慈烺却不能认同,山东尤世威虽然有三千兵马,但多是步兵,骑兵不足五百,即便到了运河边,其机动支援的范围和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唐通这一次入卫京师的两千人都是骑兵,相比之下,将唐通用在运河才是合适的。
  何况,建虏的主力大军随时都可能到,黄太吉非是常人,朱慈烺不敢确定他的脑袋里是否会忽然冒出什么高明的点子,以至于趁虚而入,渡过运河,因此,补充运河的骑兵,迫在眉睫,一日也不能拖延。
  朱慈烺没有提唐通,因为不可能了,崇祯帝刚刚命令唐通入为京师,不说崇祯帝是一个好面子的皇帝,即便是不怎么爱惜面子的皇帝,也发不出朝令夕改的旨意。
  如今,只能想其他的办法。
  “杨文岳是能臣,不枉朕对他的信任。”崇祯帝的精神又振作了起来,眼睛里泛着光。
  朱慈烺不语,杨文岳之才,比洪承畴孙传庭差得远,和卢象升也有不小的距离,崇祯帝当日信任洪承畴和卢象升,却都没有能完成托付,以杨文岳之才,在没有其他帮扶的情况下,怕也难以做到万无一失,更重要的是,运河兵力并不充裕,这种情况下,现在对杨文岳的绝对信心,都可能会转化成事后对杨文岳的绝对愤怒和伤害。
  就像当日袁崇焕一样。
  “京师内外兵马都由你统派和指挥,有什么短缺,尽管开口向朕要,一定一定不要辜负了朕和天下臣民对你的期望!”崇祯帝望着太子,深深期许。
  朱慈烺双膝下跪,肃然道:“儿臣定不辱命。一定不教建虏逾越京师和运河。”
第七百九十四章
派兵出京
  傍晚,朱慈烺就在宫中,陪着崇祯帝、周后、和定王坤兴他们共用了晚膳。
  虽然建虏入塞,情势紧张,但一家人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用膳了,因此席间亲情洽洽,其乐融融,多少驱散了一些崇祯帝心头的愁霾。经过上一次,坤兴庄重了许多,又当着崇祯帝的面,于是就更是小心,不过她依然是席中说话最多的那个人,和周后两人一唱一和,为大明朝的天家增添欢乐,定王却依然默默,只低头吃饭。
  晚膳进行到最后,一个小太监走了进来,在王承恩耳边小声说话,王承恩听了皱眉,随即摆摆手,示意他知道了,他会找机会禀报陛下的。
  朱慈烺眼角的余光正好扫到,看一眼,认出来了,那个小太监乃是储秀宫的人,而储秀宫现在的主人正是宁妃陈圆圆。
  对于陈圆圆被崇祯帝喜欢,继而被封为宁妃的事情,朱慈烺一点都不意外,陈圆圆这样的绝世美女,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抗拒,历史上,崇祯帝将陈圆圆逐出皇宫,不过是因为国事颓废,李自成连连在河南攻城夺地,这一世,因为开封之战的逆转,李自成失去了席卷中原的能力,河南陕西得到控制,崇祯帝心情好了很多,将陈圆圆留在宫中,并封妃子,是很自然的事情。
  老实说,朱慈烺倒希望崇祯帝是一个昏君,只沉迷于酒色,迷醉于陈圆圆,其他事情一概不管,那样对他这个太子来说,倒是好事一件,但这是不可能的,以崇祯帝的性子,或许会宠爱陈圆圆,但绝不会因此而放松了国政。
  储秀宫的人来传话,不用说,一定是陈圆圆有所要求。
  晚宴结束,崇祯帝离开坤宁宫,往储秀宫而去。
  看来,即便是危急之中,崇祯帝对陈圆圆的美色,也依然是不忘啊。
  朱慈烺又陪了周后一会,在宫门即将关闭之前,离开坤宁宫,返回太子府,随即发出命令,要兵部官员,在京的参将以上的将领,包括京营三勋贵,到京营衙门也就是后军都督府议事,商讨京师防务。
  建虏入塞,军情紧急,太子时间抓的紧,夜晚议事倒也是在情理之中,因此,接到命令的官员、勋贵和将官都没有怀疑,急急赶到京营衙门,在正堂坐了,等候太子的驾临。
  京营将官都到了,唯独三千营主将贺珍不见踪影。
  除了京营将官,现场还有一个外将,那就是入卫京师的密云总兵唐通。
  唐通,陕西泾阳人,出身将门世家,从榆林守备做起,一路追随总督陈奇瑜孙传庭等人剿匪,积功至密云总兵,是为参加松锦之战的八总兵之一,但就实力来说,他是八总兵之中,实力最弱的那一个,松山兵溃时,唐通跟着王朴吴三桂等人败逃,侥幸逃出生天。历史上,崇祯十五年,阿巴泰率军入塞时,唐通奉命拦截,但却不敢一战,只一路尾随,任由建虏越过京师进攻山东,攻下城池88座。等到清军凯旋而归,唐通与白广恩截击于螺山,又大败而归。
  甲申之变前,唐通封定西伯,与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一起奉诏勤王,其他人都远,只有唐通离得近,因此唐通是唯一一支赶到京师的兵马,崇祯帝赐银币,慰问再三,命与监军太监杜之秩守居庸关,唐通领军出关战李自成,但杜之秩却开居庸关向李投降,唐通腹背受敌不得不降。
  其后,唐通参与山海关大战,失败而归,随李自成一路逃跑,1644,唐通投降清廷,继而参与对南明的攻伐,康熙三年死。
  纵观唐通一生,虽非是一个死战的忠臣,但却也不是奸佞,若非太监杜之秩投降,他和李自成说不得还会有一场大战,“随波逐流”形容他这一生,最为贴切。
  就如昨日的选择一样,唐通在接到了兵部命令的同时,也接到了首辅周延儒的口信,要他不得轻易离开京师,唐通两边都不敢得罪,只能磨蹭时间,而后就接到了圣旨,于是顺水推舟留在了京师——虽然不甚勇武,但唐通的脑子是很够用得,他清楚知道,京师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建虏不会来攻击京师的,一旦建虏退兵,他就有守卫京师之功,但运河就不一定了,一旦发生大战,他和他手下的兄弟能不能保住性命,那就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他才会在京师城下磨磨蹭蹭,直到等到了想要的圣旨。
  现在,坐在京营衙门的正堂,唐通心中微微不安,京营是太子的京营,而令他到运河防守的,也是太子的命令,他没有立刻遵循太子的命令,现在太子召集众将议事,会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但太子迟迟没有出现。
  兵部尚书冯元飚和侍郎张凤翔都是镇定,不管内心是否等的焦急,但表面上一点都看不出来,善柳营主将张纯厚,右柳营主将申世泰等人却是流出好奇,他们跟太子这么长时间,都知道太子极为守时,从没有拖延时间的先例,今天这是怎么了?
  还有,贺珍去哪了?
  三个勋贵,英国公张世泽,抚宁侯朱国弼,恭顺侯吴惟英也都是好奇。
  从戌时中(8点)一直等到亥时初(9点),太子终于是出现了。
  龙纹便服乌纱帽,灯光下,脸色严肃无比,身后跟着唐亮,驸马都尉巩永固、武襄左卫宗俊泰和中军官佟定方。再后面,是京营参谋司的几位参谋。
  堂中的官员和将领急忙起身参见。
  太子在大案后站定,目光在堂中一扫。
  唐通眼皮微微一跳,他感觉太子的目光,好像在他脸上停顿了那么一瞬。
  “都坐吧。”朱慈烺摆手令官员众将座下,先温言关心兵部老尚书的身体,这其间,四个武襄左卫抬进了两张大桌子,合在一起,然后又有人小心翼翼地抬进了京师防卫沙盘模型,放在了桌上。
  京营诸将不惊讶,唐通却是新奇不已,他早听说京营有这种沙盘地图,今日终于是见了。
  果然,就像传说的那样,沙盘地盘立体而直观,从京师城墙到山川河流,都标识的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
  “建虏入塞,京师防务是重中之重,英国公,恭顺侯,抚宁侯,密云唐总镇,还有诸将有什么建议和看法,都说一下吧……”朱慈烺声音淡淡,目光望着众将。
  这四人都是第一次参加军议,因此朱慈烺想知道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被点名的四人急忙站起抱拳,都是谦虚,说,殿下英明睿智,但听殿下命令,吾等誓死向前。
  “今日是军议,不是诗文会,诸位有什么看法,必须说。”朱慈烺脸色严肃,意思是少拍马屁,有事说事。
  兵部侍郎张凤翔捻着胡须,抿嘴莞尔,几乎要笑出声。
  不得已,四人只能先后阐述自己的看法,张世泽说得磕磕巴巴,满头大汗,果然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勋贵子弟,恭顺侯吴惟英说的中规中矩,抚宁侯朱国弼竭力想表现,说的唾沫横飞,但在朱慈烺看来,却完全都没有说到点子上,不懂装懂,连张世泽都不如。
  最后就是唐通。
  朱慈烺对八总兵之一的唐通,其实是有所期待的,就明末来说,参加松锦之战的八总兵,都是将官中的翘楚,虽然唐通没有执行他防卫运河的命令,但他对唐通并没有芥蒂,只想知道,唐通能力如何,是否是一个可用之才?
  唐通站起,小心翼翼说自己的看法。
  朱慈烺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是摇头,唐通,非将才,加上他磨磨唧唧,不敢去运河,而是留在京师的畏战心理,此人绝不能重用。目光看向兵部老尚书冯元飚,发现冯元飚也是皱眉沉思,怕也是认为唐通不堪重用。
  这一来,朱慈烺再没有犹豫,唐通,还是就留在京师吧。
  ……
  凌晨。
  皇宫门口。
  参加早朝的内阁阁员,六部九卿,督察院连同在京的勋贵都已经到齐,按位阶在门前站好,只等宫门一开,就鱼贯进入,此时刚卯时,天色依然漆黑,晨风冰冷,朝臣们轻轻跺脚取暖,宫门前的灯笼光亮下,站在最前面的首辅周延儒捧着笏板,眯缝着眼,仿佛还在小憩。
  “太子殿下今日怎么没有来?”有朝臣小声的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