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1227

  一直没有说话的豪格忍不住了,他看了黄太吉一眼,再看向多尔衮,假装恭敬的说道:“十四叔可能忘了,除了京西和天津,我大清其实还有一条路。”
  多尔衮淡淡:“哦,肃清王请说。”
  豪格向黄太吉抱拳,提高声调:“皇阿玛,儿臣以为,可以走昌平,过天寿山,抢卢沟桥,直取涿州,虽然有点难行,但不失为一个绕开运河的好办法。”
  “恩,不错。”豪格的几个拥趸假装恍然,立刻小声赞同。
  黄太吉不置可否。
  多尔衮却是摇头:“怕是很难,要走天寿山,非的先拿下昌平不可,昌平地势险要,乃是一座坚城,又是明国皇陵之所在,明军一向重兵防守,虽然崇德元年,十二哥带兵征明的时候,曾经拿下过昌平,但那并非是攻破,而是内应开城,吃一堑长一智,此时再想要拿下昌平,怕是不容易。”
  豪格不悦:“十四叔何以长明国的志气,灭我大清的威风?昌平不过就是一个州县,能坚固到哪里去?”
  多尔衮抬目看向豪格,面无表情,声音却依然冷静:“就算拿下昌平,十几万大军从天寿山中行走,怕也需要三到五天,如果明军在山中险要处有设防,阻挡我军,岂不是进退两难?”
  豪格脸色涨红,嘴硬道:“……明军哪有那么聪明,岂会想到我军从昌平突破?”
  多尔衮不说话了,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没必要当着黄太吉的面,将豪格辨得下不了台。
  “好了,不要说了。”
  黄太吉用咳嗽声打断两人的争论:“昌平乃是险招,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轻易施行。”
  近侍急忙送上水壶。
  黄太吉喝了一口,平息了一下胸口的咳意,左右环视,问道:“绕行怕是不能了,这运河是非渡不可了,众卿以为,当如何破?”
  此时跟在黄太吉身边的一众建虏亲贵,只有两个亲王,一个是肃亲王豪格,另一个就是多尔衮。但经过刚才的一番争论,两人都不吱声了。几个郡王和贝子也都不轻易表态。
  “运河宽不过七八丈,奴才以为,照范学士的说话,可以造木筏,先行夺取渡口,于对岸结阵死守,然后再造浮桥,引大军过河!只要谋划得当,未必会有大伤亡。”黄太吉的心腹,正黄旗一等梅勒章京图赖第一个道。
  注,图赖和佟图赖是两个人,一为满,一为汉。
  “明军沿河防守,处处安置望楼,但使我军一渡河,立刻就会被发现,并聚集重兵,木筏承载人数有限,我军又不习水战,明军在对岸释放火器,以多击寡,又有壕沟的隔阻,我军想要在对岸站稳脚跟,怕是不容易……”内大臣图尔格沉思:“不若声东击西,引开明军的重兵。然后从薄弱处渡河。”
  “不错,声东击西……”满汉群臣都是眼睛一亮,图尔格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运河三百里,明军不可能处处重兵,只要将明军调配开来,露出破绽,大清兵选一个薄弱的地方,一鼓作气,过河就可以了。
  建虏众臣都没有提到四处石桥,明军留下石桥,桥头有堡子,明显就是一个圈套,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钻的。
  范文程微微笑,点头赞同,心中却是不悦,声东击西之策他也已经想到了,不想却被图尔格提前说了出来,抢了功,实在是让人恼火啊。
  黄太吉微微点头,见众臣没有意见,于是说道:“那就传令,收集木料和门板,赶造木筏吧。”
  “嗻!”
  众亲贵听令。
  下完命令,黄太吉在三个黄甲近侍的搀扶下,准备上马,这时,马蹄声急促,又有插着三角旗的侦骑来报,黄太吉听完之后,眉头皱了起来:豫贝勒多铎正率兵攻打香河城,不过并不顺利……
  现场建虏亲贵和满汉群臣都微微惊讶,多铎率领的镶白旗乃是大清绝对的精锐,汉军镶红旗石廷柱部虽然被多铎留在了三河,但黄太吉赶到,做出不攻打三河城的决定后,石廷柱就率兵继续跟随多铎去了,算起来,多铎麾下兵马一共有两万余人,香河小城小地,应该是很好攻打的,怎么会久攻不下呢?
  这中间,多尔衮脸色尤其严肃,两白一体,他知道,他兄弟遇上麻烦了。
  豪格却是幸灾乐祸。
  黄太吉想了一下,说道:“香河是明国在运河之东唯一保留的一座城池,临近运河不过十几里,位置重要,如果不能攻下,我军就不能放心渡河,告诉老十五,无论多困难,也得把香河给朕拿下了。佟图赖,你率汉军镶蓝旗前去支援。”
  “嗻。”汉军镶蓝旗固山额真佟图赖听令。
  ……
  香河。
  香河只是一个小城,历史上,建虏入塞,三次经过香河,而香河三次被攻破,由此可知香河城防的脆弱,这一世情况不同,今年年初以来,朝廷拨下钱粮,
  香河知县朱帅锬带领全县百姓,动用了五万民夫,对县城城墙进行了增高加固,同时在工部的督建之下,于城西和城北各修建了一座突出于城墙之外的棱堡。
  工程完工后不久,建虏就入塞了。
  而后,多铎大军出现在香河城下。
  多铎没有仓促下令攻城,并非完全是因为后面的步兵没有跟上来,而是香河城门前的那两座堡子令他惊奇和警觉——明军堡垒传统上都是圆形,如炮楼一般,他在辽东见的多了,但眼前的这两处堡子却是一种奇怪的三角形,由三面城墙组成,高度和香河城墙相当,尖角向前,如同锥子一般,矗立在城门之前。
  大清兵若想从城门进城,必须先攻下这处堡子,不然堡子里的弓箭和鸟铳会对进城和攻城大军,造成巨大伤害。
  反之,如果大清不管这处堡子,直接攻击香河城,又会被堡子里的火力所伤害。
第八百零二章
战香河(上)
  香河小城小地,城墙周长不过十二里,每面只有三里城墙,修建在城门之前的棱堡,不但是挡住了敌人直接进攻城门楼的道路,而且以五百步的射程算,堡墙上的火炮,可以将整个西城墙都覆盖。
  也就是说,除非建虏先行攻下棱堡,否则一旦他们靠近西城墙,架起云梯,对西城发动攻击时,棱堡守军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轰击他们的屁股。
  香河南面和东面都是河,大军无法展开,不利攻城,要攻城只能从西面和北面展开,这两个堡子,恰恰就建在西城门和北城门之前,不但是为两面城墙增加了一道屏障,更是扼守住了建虏攻城的路线,建虏要想攻城,非先拿下这两座堡子不可……
  多铎虽然年轻,但天生聪明,又是久经战阵的宿将,稍微一想,就明白了一个七七八八。
  另外,堡子尖角向前,大清兵无法正面攻击,只能从两个侧面竖云梯,这一来,他们就有可能进入城头守军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同样有可能被打屁股。
  简单讲,棱堡和香河城互为犄角,相互支援,无论攻击哪一方,另一方都可以强力支援,而这正是在城门前修建棱堡的用意。
  当然了,要达到这一目标,非有犀利的火器不可,没有火器,只靠弓箭,是发挥不出效果的。
  想明白这些,多铎心中吃惊:这两座棱堡修建的甚是恶毒,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
  而后,多铎在香河城下转了一圈,他惊讶的发现,香河城头多是新砖,明显就是今年新近增高加固的,更令他惊奇的是,四个城角,都平白无故的向外伸出了一个角,原本九十度的直角,变成了六十度的尖角,原本四四方方、四条直线组成的城墙,也变的有点奇形怪状。
  这样的城墙造型,是多铎从没有见过的。
  他不明白,伸出来的三角城墙,有什么用呢?
  城墙如此,城墙上的守军看起来也是不弱。虽然披甲的正式官军不多,大部分都是临时招募的、身穿布衣的青壮,但士气尚可,人人手持武器,三五一队,各守一个垛口,并没有因为建虏大军出现在城下,而表现出慌乱的迹象。
  多铎虽然猖狂,但却不鲁莽,转完一圈后,他清楚知道,明军在香河早有准备,香河城,怕是不好攻啊。
  照建虏入塞的惯例,遇见一城,先看有没有机会攻陷?如果城头慌张,守城不得法,那么,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展开攻击,一般情况下,小城瞬息可下,大城也就只能坚守两到三天,反之,如果城中有重兵,士兵镇定,上下一心,没有攻城的机会,建虏就会毫不留恋的迅速离开,以捕寻下一个猎物,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像香河这样的城,如果是去年遇见,多铎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带领大军离开,但今年不行,一来,运河东岸已经没有其他值得攻打的城池了;二来,香河虽然是小城,但却处在运河之畔,位置重要,如果不攻下香河,那香河就像是抵在大清屁股上的一把尖刀,一旦大军渡河,香河守军忽然从后方杀出,滞后的辎重和后勤就会遭到重创,此乃兵家的大忌,因此,但凡有可能,都是要先攻下香河的。
  知道香河非是一般之后,多铎没有贸然下令攻城,而是将麾下的兵马全部都撒了出去,令他们在周边地区搜捕明国百姓,抢掠钱粮,其间派人到香河城下劝降,但被香河知县朱帅锬乱箭射了回来,又到两个堡子前劝降,同样也被射了回来。
  第二日清晨,消息传来,说黄太吉的主力大军没有在三河城下停留,而是直接越过三河,往运河杀来了,多铎听罢心中暗暗得意,自己聪明离开,那愚蠢的豪格,却成了众人的笑柄,哈哈,哈哈。
  不过多铎心里的愉快并没有保持多久,因为后续传来的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先是派出去的各支队伍陆续返回,一个个都是垂头丧气,空手而归,照他们所说,香河百里之内,已经是空无人烟了,不要说人,就是狗也看不到一条。
  抓不到明国百姓,抢劫不到粮米是小,关键是多铎无法从明国百姓的口中,探知到香河城中的虚实,对他攻打香河十分不利。
  接着,运河边的探骑陆续回报,说,明军继续在对面河岸猛挖壕沟,构建胸墙,连晚间都不停歇。昨夜的火把蔓延了百余里,整个运河西岸,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又说,河水还在上涨,今日运河河面比昨日又宽了一尺,周边难觅船只,大军无法过河。
  多铎听了气恼,固山额真英俄尔岱建议造木筏过河,他同意了。
  但造木筏的工作并不顺利。造筏子最好的材料是南方的竹子,木筏虽也可以,但浮力比竹筏差了不少,运河之水又不比大江大河,浮力小,必须选用干燥轻便的直木,不然根本承载不了几个人,但干燥轻便的木头却并不好找,大军折腾了一天,也没有造出多少,而对面明军的胸墙,却是越筑越高,壕沟怕也是越来越深了,飘扬的旗帜更是越来越多,在这一天里,好像是有更多的明军援兵赶到了运河边。
  虽然多铎对明军的战力一向看不起,但面对宽阔的运河和河对岸的重兵,他却也不敢孤军深入,以免被明军截断退路。
  因此,渡河之事暂时放下,只能等黄太吉的主力大军到达之后再说。
  下午,石廷柱率领汉军镶红旗的六千兵马赶到了香河,这一来,整个香河城下的兵马达到了两万余人,满蒙众将按捺不住,纷纷向多铎请战,请求攻取香河城,尤其是蒙古旗的几个亲贵,抢掠之心最是急切一——入塞以来,多铎大军一路劫掠的都是市镇乡村,正式的县城一个也还没有攻破呢,满汉还好,对缺乏物资,想要大抢一笔的蒙古人来说,这是不可忍受的,而香河是运河东岸唯一的县城,城中应该囤有不少钱粮,所以蒙古人有点心急眼红。
  军心可用,而且驻兵香河城下,数日不攻,难免被人笑话,坠了他多铎的威名,又想到两红旗老代善攻破了宝坻县,正往运河而来,阿济格也攻破了平谷县,自己总不能无功吧?于是多铎点头同意,决意对香河发动进攻。
  第二日清晨,两万大军在香河西门外列阵。
  照多铎的命令,两千包衣,两千蒙古旗,三千精锐汉军旗重甲兵,一共七千人,负责攻城,其中主力五千人攻香河城,主将为石廷柱的副手,镶红旗副都统马福塔;偏师两千人,主攻棱堡,由石廷柱的外甥、佐领达尔汉率领——明军在城门前修建城堡,不是想要相互配合吗,本王偏偏不让你们配合!
  石廷柱率领三千余汉军旗,列于两个攻城方阵之后,以为后援。
  而在石廷柱之后,就是多铎亲领的镶白旗大军,清一色白衣白甲,尖盔红缨,腰悬箭袋,威风凛凛,两侧则是蒙古轻骑,弯刀短弓,风吹过,两万大军军容严整,各色军旗在秋风中哗哗作响,而军旗之下,不论骑兵还是步兵,也不论建虏蒙古还是汉军,一个个都是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就攻进城去——就斗志和战心来说,建虏各部远远胜过明军。
  军容鼎盛,士气正旺,多铎马鞭一指,命令进攻。
  “呜呜~~~”号角吹响,声动原野。
  “攻城~~”
  打前站的达尔汉拔出长刀,高喝。
  他率领的两千偏师,轰然响应,推着盾车,分成四队,向棱堡攻去。
  行在最前的第一队乃是三百汉人包衣,他们推着赶制出来的盾车,淋上水,鸟铳和弓箭无法射穿,咿呀呀的向前行。通常情况下,建虏的盾车都是蒙牛皮的,但此时时间比较急,来不及精密制造,只能卸了附近人家的门板,又找了马车的车轮,凑合着攒在一起。
  第二队六百人乃是蒙古旗,其中一百盾牌手,五百弓箭手,他们躲在盾车的后面,曲线射击,向堡子倾射箭雨,掩护攻城。
  第三队是两百包衣,扛着圆木和木板,用以覆盖堡子前的三道壕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