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6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9/1227

  “杀敌三人登大堂,太子亲见锦衣郎!”
  这四句话,是京营思想教导官,鼓舞民夫的口号,而为了取信民夫,这四句口号被说成了是太子殿下的钧令,从开封到去年击退建虏,太子殿下在民间声望及高,民夫们都坚信不疑,加上运河关乎京南安危,关系到他们的妻儿和家人的安全,因此,他们改变了过往对官军作战的冷漠和旁观,昨天太子的命令一发下,他们就主动报名,热心帮助官兵守河。
  这中间,堵胤锡将令人用木条搭起三个高高的烽火台,再把自己的亲卫李吴叫到身边,小声叮嘱:“速速回城,告知刘一松和巡检司百总段彪,令他们在城头观察,看我信号行事,如果河岸边燃起一处烽火,那么,他们就释放三成的火船出通州,顺河而下,如果是两处,那就六成,如果是三处,那就要将城中的火船,一艘不剩,全部放出来!”
  原来,建虏入塞的消息传来后,京师运河上的所有漕船就都被搜到了通州和天津城中,而后为了防御运河,京营参谋司提出了火船封河之策,于是堵胤锡便将封在通州城里的一些小漕船,都改成了火船。所谓的火船其实也简单,不过就是在两侧装设木板,防止建虏的弓箭和火炮,同时在船上装载桐油桶,扯起风帆,沿河而下,等快到目的地时,点燃桐油,船夫跳河,着火的火船继续向前,烧毁横在河面的浮桥或者是木筏,以达成封锁河面,挫败建虏渡河计划的目的。
  通州是京师的物资集散地,桐油不缺,以此堵胤锡一共改装了五十艘的漕船,预备起来使用,今日杨文岳率领大军离开,对面建虏大营颇有诡异,他隐隐不安,因此令亲卫通知通州副将刘一松和巡检司百总段彪,令二人准备火船封河。
  “第二,令刘一松想办法派遣探骑出城,试探建虏大营的虚实?探明之后,速速回报于我。”
  “第三,派人告知精武营的杨守备,建虏主力是否真的已经离开,尚不能确定,要他务必提高警惕!”
  杨轩的战兵营守卫着更上游的通惠河,也就是通州到京师之间的运河,这一段有四十里长,除去八里桥的一小段,杨轩的五千人要守卫三十余里,兵力不富余,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堵胤锡担心他在知道建虏主力离开之后,会有所大意,因此特意叮嘱。
  安排完这三件事情,堵胤锡又把贾悌和李正光叫到身边,命令用火炮轰击对岸。
  贾悌不解:“建虏大营离的甚远,岸边也没有敌军,开炮没有用啊?”
  堵胤锡脸色严肃:“开炮不为打到建虏,而是要打草惊蛇,探知建虏大营的动静。不需要多,三五炮就可。”
  贾悌似懂非懂,不过杨文岳临行前有交代,所以他对堵胤锡的命令。不敢不从。
  “轰轰轰~~~”
  没有任何征兆,明军忽然向对岸发射了三炮,炮弹落在对岸,声音巨大,震动天地,激起碎石,惊得一队正在营前巡逻的建虏士兵慌忙闪躲。但大营之中却依然安静,在杨文岳率领大军离开之后,建虏大营的锣鼓声也忽然消失沉寂,整个军营又恢复了安静,即使是面对明军忽然的炮击,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堵胤锡脸色凝重,心想难道我错了,对岸真的已经是一座空营?
  想一想,还是觉得不稳当,转身叫过贾悌,小声叮嘱。
  贾悌听了惊讶,不知道主事大人怎么有这么多的花花点子?不过还是抱拳听令,然后点了军中仅有的几十个骑兵,一番命令,令他们去执行去了。
  ……
  京畿运河中段。
  上午。
  河西岸的望楼上,兵部侍郎吴甡正举着单筒千里镜,向对面观望。
  他是昨夜下午到运河中段的,随即便被太子委以重任,配合保督杨文岳,严守香河段运河,京畿运河上中下三段,中段香河是最短的,因此配备的兵力也是最少的,现在吴甡手中可以调配的,不到一万人,除了两千名精武营精锐和三千保定兵,剩下的都是漕兵和东安县调配上来的地方兵,而他们的对面,却是多铎率领的两万精锐,一旦多铎大军过河,他们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上游杨文岳,中游吴甡,下游路振飞,吴甡深知自己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责任重大,因此一点都不敢懈怠,从昨晚到现在,他不过只休息了一个时辰,剩余时间全部都在巡视河防。
  此时,望着对岸,吴甡心有忧虑,但不是为了运河防线,而是为了太子。
  太子殿下又从京师调出了一万名精武营精锐的消息,他已经是知道了,在为运河局势微微松口气的同时,却又为太子殿下开始担心。傍晚回京,凌晨时分精武营就出京了,显然,太子殿下并没有和陛下、朝臣们商议,而是直接调兵了,就眼下局势来说,隐隐有私自调兵的嫌疑,所以吴甡很担心,担心陛下会大怒,朝臣会不满,太子殿下会受到不应有的责罚。
  想到此,他心中不免懊恼,早知道,他昨晚跟着太子殿下一起进京就好了,有他在朝堂上的支持和私下的游说,说不得能说服陛下,太子殿下也不会太孤单。
  不过现在说这些都晚了,一万精武营已经出京,朝廷并没有用圣旨打太子的脸,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而这一万兵之后,太子殿下已经是尽力了,朝廷也已经尽力了,京师之兵,不可能再支援运河了,运河必须依靠现在的兵力,坚守到尤世威的山东兵和史可法的漕兵赶到之时。
  太子殿下的处境,是吴甡心中的隐忧,而对面的建虏,则是是迫在眉睫的危险。
  昨夜,吴甡重金悬赏,选了五十名勇士潜水过河,打了建虏一个措手不及,成功带回了六七颗敌虏的脑袋,明军士气大振,不过吴甡却没有太多喜悦,他知道,这不过是偷了建虏一个不备,且偷回来的脑袋,都是暗夜暗夜巡哨的汉军旗和朝鲜仆从军,没有多少真材实料,不值得大肆庆祝。
  而经过一天的准备,建虏造制出的木筏已经有相当的数量,沿着河岸边摆开,满满当当。虽然昨夜过河的勇士破坏了一些,但相比于建虏的赶制速度,不过是杯水车薪,建虏的木筏数量,并没有大减少。
  除了打造木筏之外,建虏还赶制了不少木板,一来木板可以当盾牌,二来渡河之后,可以用木板覆盖壕沟,由此可知,多铎虽然年轻,但绝非无谋之辈。因此,必须小心应对。
  “多铎……”
  吴甡嘴里轻声念叨多铎的名字,心中思索着“缺口计划”,他已经定下了一处适合伏击的岸边战场,想着如何才能布置的更加天衣无缝,引诱多铎提前渡河,再用火船封河,从而首战获胜,挫败建虏渡河的锐气呢?
  正这么想着呢,忽然听见马蹄声急促,抬头往去,“报~~”一个探骑兵急匆匆地奔驰而来,在望楼前翻身下马,冲着望楼上的吴甡单膝下跪,气喘吁吁的报道:“禀少司马,东岸忽然卷起黄尘,有建虏大军正顺着河岸,向我香河段而来!”
  “多少人?距离还有多远?”吴甡心中一惊,放下千里镜急问。
  “不到六里,黄尘滚滚,看不出有多少人。”
  吴甡脸色一沉,拍栏怒道:“不到六里?事先为什么没有发现?”
  探骑吓的脸色发白,急忙叩首解释:“建虏并非是沿着河岸而下,而是从后方忽然插到河岸边,再沿河而下,事先难以探查。”
  “知道了。”吴甡挥手。
  探骑抱拳再行一礼,然后爬起来,翻身上马,急急往下游再去通报。
  吴甡身后的将领和幕僚小声议论,建虏大军分成三路,而大明也兵分三路应对,其中杨文岳率领大明主力和建虏主力,在通州两岸对峙。吴甡率领一万人,和两万人的多铎于香河两岸列阵,就兵力来说,一万人防守多铎的两万人,已经是吃力,如果建虏再往香河增兵,香河段面对的压力,将会成倍增加,因此稳妥起见,必须立刻向杨文岳求援!
  这是所有幕僚和将官的第一想法。
  吴甡却不着急,只淡淡道:“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如果建虏主力南移,保督不会没有动作的。”
  见少司马如此镇定,众将和众位幕僚,这才稍微安定了一些。将官下了望楼,去主持各自的防区,幕僚则摊开地图,小声商议。吴甡脸色凝重的望着上游。
  很快的,就看见对岸上游道路上渐渐有黄尘,随即越滚越大,越滚越高,隐隐地,看到了各色建虏军旗,吴甡脸色微微一变,经验丰富的他立刻知道,那绝不是一万两万,恐怕是十万大军才有可能造成的声势!
  十万大军就是建虏的全部主力,难道是建虏主力倾巢出动,弃通州,而往香河段杀来了吗?
  如果是,杨文岳为什么没有通报?难道是出了什么岔子吗?
  吴甡心中吃惊。
第八百一十七章
兵来将挡
  军情突变,形势危急,但吴甡却依然冷静,他举着千里镜,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对面。
  随着距离的临近,烟尘中的的建虏军旗渐渐清楚了起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八旗军旗在尘土中飘扬,隐隐还看到有穿着黄色、白色和蓝色铠甲,骑着高头大马的建虏八旗兵和轻甲的蒙古骑兵穿梭其间,军容极为鼎盛,而在骑兵之后,是汉军八旗和朝鲜仆从军,他们的旗帜比较乱,黄白蓝红,什么颜色都有,军旗之下,汉军旗士兵和朝鲜仆从军扛着长枪,急步前行,踏起的黄尘,足足有一人高。
  而在步兵之后,有庞大的马车队伍一路跟随,常理推断。车上装载的应该是各色辎重和火炮。
  此时还不到中午,正是一日之中,阳光最充沛、最温暖、天地最明亮之时,但建虏人马铺天盖地而来,虽隔着河岸,却好像也能感觉到那腾腾地杀气,一瞬间,感觉气温下降好多,日月无光,天地好像都黑暗了下来。
  西岸明军都是色变,两千精武营还好,保定兵也还能镇定,那些地方兵、漕兵和民夫兵却一个个都吓得口干舌燥,手里的枪都快要握不住了。
  我方只有一万,建虏却有十万……乖乖,这可怎么守啊?
  吴甡却是皱起了眉头,通过千里镜,他清楚看到了建虏海一样的军旗,两黄,正白,正蓝旗,加上对岸原先就有的镶白旗,等于八旗之中,有五旗出现在对岸,毫无疑问,这绝对是建虏的主力,不过因为黄尘滚滚,军旗招展,他很难看清楚建虏实际的兵马人数,也没有看到虏酋黄太吉的大纛……
  还有,建虏大军为什么要沿着河岸走?是胜券在握,不怕我军知道,还是另有目的?
  “少司马,快求援吧!”
  幕僚焦急。
  吴甡正要回答,忽然听见对岸敌军掀起一阵欢呼之声,骑兵奔驰,接着就看见很多穿着黄色铠甲的建虏骑兵围着一座临时竖起的高台,而高台上,一面龙旗正缓缓升起,吴甡立刻用千里镜望去,然后他清楚看到,几个建虏亲贵登上高台,正向这边指指点点。而同时的,在军旗飘扬,黄尘漫天之处,号角和鼓声的命令之中,建虏步兵从黄尘和军旗之下走了出来,开始在河岸边列阵了,汉军旗和朝鲜仆从军一百人为一方阵,手持盾牌和长刀,沿河岸边一字排开,每一个方阵前面都有一支木筏,后面则跟有弓箭手和鸟铳手。
  除了汉军旗和朝鲜仆从军,还有少量真正的建虏重甲兵。
  步兵列阵之时,跟在建虏大军后面的马车队伍也钻出了烟尘,护卫的兵丁和车夫迅速卸下了马车上的火炮,奋力推到岸边来,开始在岸边布置炮台,看样子是要先用火炮轰击对岸,然后再渡河。
  吴甡脸色凝重,建虏大军从上游而来,连口气都不喘,不顾疲惫,立刻就地展开,发动渡河之战,以疲兵渡强河,这是兵家大忌啊,看来建虏也是猖狂了,或者说是欺我人少,想要一口将我军吞下啊。
  哼,我军虽少,但却也不是你建虏可以轻易吞下的。
  对于河防,吴甡还是有一定信心的,鹿角拒马不是白设,壕沟也不是白挖的,不需要多,只要能坚守一个多时辰,上下游就会有援兵赶到。
  放下千里镜。吴甡高声道:“传我命令,运河乃是我大明的最后防线,各军严守阵地,任何人不得后退,后退即死!兵退杀兵,将退杀将,如果我吴甡后退一步,军中所有人,都可取我吴甡的首级!”
  “杀敌者赏,后退者斩,太子殿下和保督的援兵,随后就到,众军,坚守!”
  传令骑兵立刻将他的两道命令,传达了下去,十几里之内,到处都听到传令的马蹄声和传令兵的高喊声。
  众军稍稍镇定——兵部侍郎大人都如此,他们做小兵的何敢畏怯?
  “冯名圣!”吴甡高声叫。
  “末将在!”保定兵参将冯名圣站出。
  “刘乙振!”
  “卑职在!”
  一个全身甲胄,头顶圆盔的精武营千总大声响应。
  “事先皆有兵推,照兵推执行防御!”
  “是。”
  “向保督求援,请他驰援于我!”
  “火炮准备,听我命令,一齐轰击!”最后,吴甡再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