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6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6/1227

  当初朱慈烺为通州准备的火药和军械,只是供四千人使用,现在城中两万兵,当然就不足了。
  “不能干等京师的支援,我们得自己动手,召集城中所有工匠和能用之人,用多余的炮药制作炸药包和简易手雷,城中所有可以制成武器的物资,全部征用,从现在起,通州不止是要塞,也要是一座兵器仿!”朱慈烺道。
  “臣明白,臣立刻就去办。”
  这时,城中官员和所有百总以上的将官,都已经聚集在了南门城楼之下。通州虽然是小城,但因为是京师的粮储之地,又是运河终点,因此城内衙门众多,
  漕运衙门、仓场衙门、户部坐粮厅、厘金局、还有五卫指挥使,机构林立,因此官员也是众多,站在城楼上,一言望去,只穿着官袍的官员,就有六七十个,至于武将,当然是密云总兵唐通、玉田总兵白广恩为尊,下来是通州副将刘一松,精武营杨轩,预守备徐文朴,神机营李顺,再下来就是各个千总把总,一共将近两百人,黑压压地在城楼下站成一片。
  朱慈烺走到内城墙垛边,望着下面的官员将士,用他清朗的声音,高声说道:“诸位,运河兵败,下一步建虏极有可能向通州杀来,而通州是京师的门户,绝不容有失,因此,本宫决意死守通州!”
  城楼下,微微骚动,对太子殿下的决定,众人都是惊讶,运河兵败,通州已经是危急,作为储君,太子殿下应该离开通州,在建虏大军攻来之前,返回京师才对,至于死守通州,乃是臣子的责任,古往今来,除非是最后关头,否则君王或者是王储,是绝不会将自己置于可能会城破被俘的危险之中的。
  “殿下,不可呀,你应返回京城……”官员骚动,立刻就有人谏言。
  “本宫心意已决,任何人胆敢轻言放弃、动摇军心,以通虏论处!~”朱慈烺高声。
  听此,城楼下立刻就静寂了。
  待静下来,朱慈烺环视城楼下的众人:“此战乃是生死之战,关乎我大明的国运,通州官员、将士、百姓,都需竭尽全力,有功赏,有过罚,任何人松懈,本宫必严惩不贷!本宫也在此立言,除非是击退建虏,否则本宫绝不会返回京师。”
  太子清朗坚定的声音在城楼间鼓荡,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决心和战意,下面的人,也从最开始的震惊,渐渐变成了肃然——太子殿下都要死战了,他们这些官员和武将,又何敢畏惧?
  “为大明,为殿下,死战,死战!”
  精武营杨轩带头高喊。
  “死战!死战~~~”
  众将齐声响应,连白广恩和唐通都高呼,太子殿下是未来的皇帝,在未来的皇帝面前,他们岂敢不表现?
  朱慈烺微微欣慰,虽然运河败了,但城内将士战心犹在,这当然是因为有精武营的存在,若没有这支劲旅,白广恩和唐通即便再想邀功表现,怕也不会这般积极,但只靠精武营是不行的,精武营战力要想发挥,非有充足的火药和各军的配合不可。
  而除此之外,通州能够成功坚守的另一个关键在京师,希望崇祯帝不要出昏招,能够按照他奏疏中的建议来,那么,即便是有运河之败,朱慈烺也有信心扳回来。
  当然了,一切都需要黄太吉中计。如果黄太吉看穿一切,不理他这个大明太子,直接率领大军南下,袭取河间府,继而攻掠山东南直隶,获取实际的利益,他也是无可奈何。那一来,就只能期盼各处城池死守,同时,希望渡海攻击的吴三桂等人能达成战略目标,如此,一来一往,大明虽然是亏了,但却也不能算是败。
  想到此,朱慈烺转身望向城外,此时已经是中午,通州西南的原野中,建虏兵马越来越多,各色旗帜遮天蔽日,马蹄踏动大地,卷起黄尘滚滚……而在通州上下,通惠河和北运河,如同是原野中的两条玉带,蜿蜒伸展,通惠河上,袁继咸的二十条小船已经远去,而在北运河之上,建虏大军还在通过浮桥,源源不断的过河。
  一个声音在朱慈烺脑子里面响起:黄太吉,你会来吗?
  ……
  京师。
  乾清宫。
  崇祯帝从未如此之怒,
  “昌平!何谦!”
  崇祯帝推了桌子,摔了奏折,咆哮道:“王德化!”
  “奴婢在!”王德化应道。
  “革除何谦所有职位,立刻缉拿回京!”
  “遵旨!”
  一般来说,捉拿问罪于总督和巡抚,崇祯帝是一定会,也一定得和内阁朝臣们商议,但今日崇祯帝却管不了了,他直接下旨。不过他脑子里还有一丝清明,只是捉拿,并没有直接赐死或者是问斩。
  周延儒,陈演,蒋德璟和兵部冯元飚此时正站在殿中,而更多的朝臣则是等候在殿外,建虏从昌平绕行,偷袭运河的消息传来,犹如是晴天霹雳,震响了整个京师,令刚刚为运河之战的胜利而兴奋雀跃的朝臣,登时就五雷轰顶了。此时,所有人都是脸色严肃,咬着牙,他们对何谦的愤怒之火,一点都不比崇祯帝少,因此,对崇祯帝的决定,都是赞同,无人拦阻。
  “还有昌平总兵和应荐,宣府总兵周遇吉,他们两人是怎么带兵的?”崇祯帝咬牙切齿:“兵部严查,看两人是否有怠惰,如有,一律严办!”
  其实崇祯帝的内心想法,恨不得也将这两人抓到京师来问罪,但建虏入塞,昌平仍有建虏大军,需要这两人坐镇领军,因此,只能暂时对他们两人忍了——这也是历次大战,但是战败,文官总督巡抚立刻就会被问责,甚至是撤职下狱,武将一般都只是降职的原因。
  “遵旨!”
第八百三十七章
调兵北上
  “遵旨!”
  冯元飚躬身领命,晨起的阳光里,他老脸苍白,虽然极力压制,但咳嗽却始终不断,一夜之间,整个人好像又苍老了几年,运河大军是今日凌晨遭到袭击的,因为战场就在京师四十里之外,因此,兵部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当时,冯元飚正准备上朝,听到此消息,先是楞了一下,随即大叫:“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等更多消息传来,知道建虏背袭的兵马,乃是阿济格带领之后,冯元飚愤怒的跺脚:“何谦误国!”
  一场败仗,大明还能承担起,但大明不能承担的是,太子殿下出意外。
  崇祯帝愤怒之处也在这里,运河损失的兵马令他心痛,但他更心痛的是,春哥儿就在运河,如果不能平安归来,他将成为大明第一个太子在军中出事的皇帝,如果春哥儿被俘,那他就更是无颜面对天下的悠悠众口了……
  所以,崇祯帝急于知道太子的消息,但战事还在进行中,虽然消息不断传回,但却还没有太子的确切消息。
  众臣都是惶惶。太子出事的后果,是谁也不能承受的,同时的,谁也不知道,崇祯帝在愤怒暴躁之中,会不会将怒火洒向他们?
  “陛下,当务之急,应是尽快派军出城,找寻太子殿下!”次辅陈演说道。
  崇祯帝咬着牙不说话,他当然知道应该派兵,但几日前,运河之战时,他担心太子的安危,已经把唐通派出去了,而唐通一去不回,被太子截用在了运河防线,现在哪还有兵马可派?京师城中现在多是步兵,而步兵是无法快速找寻太子的。
  “臣以为,建虏从昌平绕行,奇袭运河,虽然出于意料,打乱了我大明的部署,但太子殿下吉人天相,又有杨文岳,白广恩唐通等忠勇之士的卫护,即便兵败,安全退回京师,也是无虞的,因此不必过于担心。倒是运河之败后,我军如何收拾残局,聚拢兵马,阻止建虏继续南下,才是应该立刻决定!”蒋德璟的看法,和陈演不同,他向前一步,声音和缓的宽慰崇祯帝和殿中群臣。
  崇祯帝不说话,寻找太子是所急,收拾残局,重振旗鼓,亦是火烧眉毛的事情。但两者相比,此时在他心中,前者更重要,蒋德璟的话,令他微有不悦,但又知道蒋德璟说的对,因此什么也不说,只是脸色铁青。
  陈演察言观色,立刻说道:“京南虽急,但急不过太子,臣以为,应严令通州,令他们不惜一切,也要找到太子殿下!同时令顺天巡抚潘永图加快行军的脚步,前往通州,接应太子殿下……”
  兵部老尚书冯元飚微微变色,陈演虽然是次辅,但其没有督抚领兵的经验,对军阵所知不多,只知迎合圣意,提出的建议,太过想当然……
  “不可!”
  不等冯元飚提出异议,蒋德璟就反对:“潘永图的兵马不过六千,豪格骑兵五千,潘永图步步为营,自保已经不易,岂能奢望他快速行军,进往通州?这岂不是将他送入死地?”
  “难道就什么也不做,坐视殿下危急吗?这岂是臣子的道理?”陈演反驳道:“再者,带兵做战,并非全是要硬对硬,在我大明境内行军,天时地利都在我方,难道潘永图,就没有一点谋略吗?”
  “实力第一,谋略只是其次,岂不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运河猝败,我军的当务之急是稳住形势,而非冒进,不然形势会更加危急。”蒋德璟脸色凝肃,向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陛下,臣还是那句话,运河兵败虽然已经是不可挽回,但以太子殿下的能力,臣子们的忠勇,安全撤离应该不是问题,不应妄动,现在还是早上,最迟中午,一定会有太子殿下的好消息传来!”
  蒋德璟的话,令崇祯帝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但依然咬着牙,问道:“卿以为,现在当如何?”
  “臣以为,建虏突破运河之后,下一步必然是要劫掠京南,往山东杀去,京南之地怕是守不住了,现在通州败,香河和天津情况不明,兵马难以调动,因此应急令漕督史可法,山东尤世威,令他们率军赶往河间府布防,同时令河南总兵陈永福加快行军脚步,务必在十天之内,赶到保定府,如此,才能稳定京南形势。”蒋德璟道。
  崇祯帝压住急怒的心,点了一下头。
  “史可法和尤世威的兵马,加一起也不到一万,杯水车薪,难解危局!”陈演同样反对蒋德璟。
  “卿以为呢?”崇祯帝看他。
  陈演拱手:“如今运河之败已经是无法逆转,江北已经没有能抗拒建虏的兵马,因此臣以为,应速调秦督孙传庭,湖广左良玉,北上抗虏!”
  此言一出,殿堂立刻就静了。
  建虏入塞之初,在朝议之时,五辅黄景坊就提出征调陕西兵和湖广兵,但被冯元飚和太子殿下两人共同反对,理由就是,不论孙传庭还是左良玉,他们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战事,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此时征调两人北上,将前功尽弃,令两股流贼死里逃生,卷土重来,一如崇祯十一年的旧事。崇祯帝权衡再三,最后同意太子的意见,没有征调孙传庭和左良玉,但现在运河之败,杨文岳的保定兵,即便不是全军覆没,也肯定是难撑大局了,此种情况下,征调孙传庭和左良玉,好像已经是不得不的选择了。
  崇祯帝脸色铁青,目光望向兵部冯元飚。
  冯元飚低眉垂首,如果是今日之前,他肯定是会反对的,但今日运河之败,令他大受打击,虽然崇祯帝没有降罪,朝臣也还没有人弹劾,但身为兵部尚书,总揽全局之人,他的责任,肯定是跑不了的,此种情况下,他如此再坚持前见,不同意征调孙传庭和左良玉,反对次辅陈演的建议,那么,肯定会新账旧账一起算,被朝臣们一起攻击。
  因此,冯元飚不能反对,只能默许了。
  “陈阁老所言,臣赞同,现在江北空虚,确实应该征调兵马,不过臣有一点和阁老不同,臣以为,孙传庭可调,但左良玉不可轻调。”蒋德璟却道。
  “为何?”陈演问。
  “因为陕西和湖广现在的情势,完全不同,闯贼逃回陕西后,在商洛一代蛰伏隐藏,孙传庭去年击溃袁宗第,围逼商洛山之后,闯贼四处逃窜,兵马已经所剩无几,若非是山高林密,粮草不便,闯贼早已经授首,上月军报,孙传庭已经将闯贼驱赶、圈围在了八十里的范围内,挖壕沟,断绝了周围的粮草,即便不发动攻击,今年冬天,也足以将闯贼饿死,十年匪患,一朝可除。因此,臣原本是不同意调孙传庭的,孙传庭一走,闯贼说不得会起死回生,但现在建虏突破运河,京南山东危急,也就顾不了那么多,可令孙传庭留下一部分主力,继续圈围歼灭,令其率领主力北上,有留下的偏师,就算闯贼逃脱,也掀不起大乱。”
  “湖广则不同,虽有螺山之败,但献贼实力仍在,加上还有革左五营等流贼策应,形势依然严峻,湖广总督侯恂和凤阳总督马士英,动用十几万人马,耗费钱粮百万,才好不容易将这两股流贼控制住,如果调走左良玉,少了十万兵,只留黄得功和刘良佐,原先的包围网,必然出现漏洞,一旦献贼和革左五营汇合,就更难以剿灭,江南就大乱了,因此臣以为,左良玉部不可轻动!”
  “另一个原因,左部军纪不佳,常常抢掠百姓,虽然朝廷严厉呵斥,但却屡教不改,从湖广北上,所过千里,一旦左部故态重萌,这千里的州县就要遭殃了……”
  说到最后,蒋德璟有点痛心。
  崇祯帝脸色更难看,左良玉军纪不佳,他当然是知道的,每年都有御史和地方官员弹劾左良玉,但都被他压了下来,不是他喜欢左良玉,姑息养奸,而是他不得不忍,因为左良玉手握十万兵马,是现在剿匪的最大主力,他不得不倚仗,但每看一次弹劾,他心里的痛恨就增加一分——总有一天,他要和左良玉算这笔账的。
  崇祯帝的心思和想法,殿中的三位阁老都是明白的。所以蒋德璟最后这一句话,算是说到了皇帝的心窝里。
  “如果不调左良玉,只靠孙传庭,能稳住江北的局面吗?”默了一下,崇祯帝问。
  这一次,蒋德璟和陈演都默然了。据孙传庭自己的奏报,他麾下的三个总兵,一个中军营,经过两年,现在已经练出了六万人马,如果留一万围剿李自成,一万留守,能北上勤王的,不过四万,四万人马,迎击建虏的十几万,肯定是不够的。
  “陛下,”一直静思的首辅周延儒站了出来,向崇祯帝拱手,四平八稳,缓缓说道:“蒋阁老所言甚有道理,左良玉确实不可轻动,但孙传庭的新军初练,能有几分战力,尚是一个疑问,因此不能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孙传庭的身上,臣以为,左良玉不可轻动,但黄得功和刘良佐却是可以动一下的,可令凤阳总督马士英,统帅两人北上抗虏,留湖广总督侯恂督帅左良玉,重新布局,调四川兵,继续剿贼!”
  蒋德璟皱眉,左良玉不可轻动,黄得功和刘良佐的人马难道就可以调集了吗?就军纪来说,两军比左良玉好一些,尤其黄得功,本是出身勇卫营,最早是一个车脚夫,投身勇卫营之后,积功成为总兵,不论军纪还是对朝廷的忠心,都远胜左良玉。
  但问题是,因为有左良玉黄得功和刘良佐三人的共同存在,官军才能将张献忠追的乱窜,如果去了黄得功和刘良佐这两条臂膀,双方的平衡立刻就被打破了,左良玉兵马虽多,有十万人,但还能像现在这样,压制住张献忠吗?
  蒋德璟有忧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