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6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1227

  先是烟尘踏起,接着马蹄声响,豪格终于是归来了。
  正黄旗骑兵开道,谭泰全身披甲,亲自护卫在豪格身边,而在两人身边,是正蓝旗三百精锐白甲兵,众人簇拥之中,豪格一脸疲惫,神情低落,何洛会和张存仁也都是垂头丧气,何洛会的头上,更是缠了纱带,俨然是受伤不轻,原来为了将功折罪,何洛会在玉带河亲自冲锋,为豪格冲出了一条血路,自己却中箭落马,幸亏亲卫拼命营救,不然他就死在玉带河了。
  归来的军士如此少,而且一半以上都带着伤,营门口的诸位重臣,都已经清楚意识到,肃亲王的败仗,比想象的更惨烈啊,败的更彻底啊……
  大清以军功立国,肃亲王在这般关键时刻,却恰恰打了败仗,想要继承大位,怕是难了。
  迎接的群臣中,汉臣范文程祖可法等人,都在心中叹。
  多尔衮的大帐中。
  亲卫都在帐外守候,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正聚在一起密议。
  多尔衮遇刺之事,震惊了所有人,多铎和阿济格两人也不例外,尤其是阿济格,他派出的亲信心腹廓步梭,竟然变成了刺杀多尔衮的刺客,这令他万万想不到,听到消息的第一刻,他冷汗就涌满了全身,回到大营的第一件事,并非是到黄太吉的棺前跪拜,而是来见多尔衮,向多尔衮解释,廓步梭绝不是他授意,一切他都蒙在鼓里。
  对阿济格的解释,多尔衮完全相信,他也完全没有怀疑阿济格,阿济格没有有动机,也没有理由,如果他死了,阿济格得不到任何好处,说不定还有坏处,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幕后指使之人,都不应该是阿济格。
  再者,如果阿济格真要杀他,绝不会笨到使用身边的亲卫,那岂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不是阿济格,多尔衮又坚定以为,不会是黄太吉,那么好像就只剩下豪格了。
  除了豪格,在建虏内部,他想不出还有想要置他多尔衮于死地的人。
  至于廓步梭会不会是被明人收买?从多尔衮以下,所有人都认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廓步梭是女真人,他或许可能为其他主子卖命,但绝对不会为听从明人的指令,为明人卖命。
  事情成了疑案。
  而在黄太吉身死,大位悬空的情况下,多尔衮三兄弟此时也顾不上过多的讨论幕后凶手的问题,在加强警戒的同时,现在他们日议夜议的,就是如何在公推中占据上风,击败豪格?同时的,对黄太吉可能留下的一些后手,提前进行预防和扼杀。
  “小耳垂回来了,但兵马只剩下三千人不到,其中,他正蓝旗的旗丁,只有一千八百人,一个月前,他可是率领四千六百名正蓝旗的满编旗丁,一共两万大军出征的,现在十人只回来一人,足足损失了三千旗丁,败的如此凄惨,我看他有何面目争夺大位?”
  听闻豪格回营的惨相,多铎忍不住幸灾乐祸,笑了起来。
  阿济格也是笑。
  多尔衮想的却很远,他脸色凝重;“正蓝旗大败,我大清实力受损,有什么好高兴的?”
  多铎和阿济格这才不笑了。
  多尔衮站起,肃然:“走吧。豪格回来,人到齐了,该商议如何退兵之事了。”
  ……
  两黄两白两红正蓝,包括蒙古汉军旗的旗主大臣,不待召唤,此时都已经在黄龙大帐外聚集了,人人脸色凝重,眼露忧虑,征明不利,损兵折将,皇帝好几天没有露面,睿亲王遇刺,肃亲王兵败,每一个人似乎都能感觉那山雨欲来风满楼、争斗将起的强烈气息。
  当多尔衮三兄弟出现时,大帐前的文武众将急忙为他们三人闪开道路,并躬身行礼。
  再近五十步,来到两黄旗白甲兵严密看守的中军大帐前,多尔衮三人都摘下头盔和佩刀,交给侍卫保管,然后像黄太吉还在时那样,依次进入黄龙大帐。
  走到最前面的阿济格,左脚刚迈进大帐,就听见里面传来哭声,
  是豪格。
  他正哭的撕心裂肺——阿玛,皇阿玛啊~~~孩儿不孝,孩儿不孝啊~~~呜呜……
  谭泰率兵接应豪格,不过在回营之前,他并没有告知黄太吉驾崩之事,豪格一直到进了父亲的大帐,才惊觉不对。
  而后,抑制了很久的两黄旗八大臣都是跪地大哭,豪格这才知道了真相。
  一时,豪格又痛又悔,伏在黄太吉的棺上,哭的撕心裂肺,几乎是晕过去了。
  没有了阿玛,他可怎么办?
  他如何是多尔衮兄弟的对手?
  不止自己,自己年幼的五六个兄弟怎么办?
  恨自己不听阿玛的教诲,在河间府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不然不但不会有河间府的大败,说不定他还能及时赶回,见上阿玛最后一面呢,豪格虽然短谋,但却绝对孝顺,他越想越痛,越想越悔,大臣们根本劝不住。
  直到代善赶到,好一番的劝,提了“国事为重”,豪格的哭声才稍微压制了一些,不过却依然止不住。
  代善之后,多尔衮三兄弟就进入了大帐。
  他三人一进帐,帐中气氛立刻就有不同。
  两黄旗八大臣,豪格,他们都是一体的,代善中立,但多尔衮他们三兄弟却是自成一体,准确的说,应该是他们两黄旗的竞争对手,看到他们三人,两黄旗八大臣都是心中一凛,目光和气氛,自然就不同了。
  阿济格和多铎都是扬着下巴,对八大臣根本不屑一顾,在他们两人看来,你们八人都是我爱新觉罗家的奴才,黄太吉死了,你们像是丧家之犬,根本不值得我们兄弟多看一眼。
  多尔衮却是冷静庄重,先向黄太吉的大棺行大礼,伏地痛哭,然后起身向代善行礼,叫声二哥,再向八大臣点头致意,最后走到豪格身边,低声劝慰。
  虽然知道多尔衮是在演戏,但八大臣却也不得不点头赞同,不管内心怎样,起码表面上,多尔衮对先帝和两黄旗的尊重,是令人挑不出毛病的。而对待豪格的态度,也有叔叔对侄儿的样子,不像阿济格和多铎,虽然对黄太吉的大棺跪拜,但对豪格却完全不理不顾。
第八百九十四章
离间之计
  该来的人都来了,于是就在黄太吉的棺前,建虏众亲贵开始讨论撤军事宜。
  豪格已经哭的站不起来了,但说到议事,他还是咬牙坚持,擦干眼泪,在自己的位置坐下——阿玛已死,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担子现在都落在他豪格一个人的肩上,他必须独自挑起,以告慰阿玛的在天之灵。
  虽然阴谋狡诈他不如多尔衮,但绝不能在气势上被多尔衮压过!
  代善,多尔衮和豪格三个亲王坐在最上首,两边下首分别是阿济格,多铎,罗洛浑,尼堪等贝勒贝子,外一圈则是各旗理政大臣和都统,内内外外,都是满人——撤军是密事,要八旗自己先有决定、先取的共识了,才会通知蒙古旗和汉军旗。
  议事由代善主持。
  代善拿出早就制定好的一份撤军计划,征询众人的意见。
  多铎为前锋,为大军开路;多尔衮代善和豪格统领主力,在中军护卫黄太吉的棺椁,断后由阿济格负责,并接应此时尚在昌平顺义和明军对峙的人马。
  “你们以为如何?”代善问。
  在黄太吉身死,两黄两白情势紧张的情况下,任何小事都有可能掀起大波澜,何况谁做先锋,谁为断后,本身就非常敏感。身为主事人,代善不得不小心谨慎。
  代善先看豪格,当豪格点头后,再看多尔衮,在多尔衮也点头,其他亲王贝子都没有异议,尤其阿济格和多铎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之后,代善微微松口气。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定了吧。”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和豪格起身领令。
  大军今夜准备,明日清晨,各部各旗,依次依令,拔营起行,渡过运河,出长城,返回辽东。
  而黄太吉驾崩之事,各军依然要保密。出关回到盛京之前,决不能泄露,违者,斩!
  军议只讨论了撤军之事,对于黄太吉的后事和未来谁来继承大统,众人心照不宣,谁也没有提起,另外,多尔衮被刺之疑和豪格战败之罪,阿济格和多铎原本是想要提的,不过被多尔衮用眼神制止了。
  两黄旗和两白旗彼此的戒备和敌意,在豪格归来后,变得更加明显了,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大臣分别聚拢在豪格和多尔衮的身边,都在对未来可能的争斗做准备,虽然黄太吉死了,豪格兵败河间府,但两黄旗对豪格的支持,却并没有改变,凭借黄太吉留下的政治资产和军事实力,支持豪格的力量,依然是强于多尔衮的。
  这一点多尔衮心知肚明,因此他才要隐忍,而不是在这个时候,挑起争端,和两黄旗撕破脸。
  满八旗做了决定,没有异议之后,这才将几个蒙古王爷召到帐中,先令他们跪地发誓,不得泄露今晚之事,然后才将黄太吉已经“驾崩”之事告知,几个蒙古王爷听罢,都是伏地“哭嚎”。
  ……
  “多尔衮这个贼子,竟然使出苦肉计,害死我阿玛~~”
  夜晚,已经哭红了眼睛,哭哑了嗓子的豪格,在黄太吉棺前咬牙切齿的咒骂。
  和鳌拜一样,听完八大臣的讲述,尤其是黄太吉临终前的言语之后,豪格也坚定的认为,多尔衮被刺,根本就是一场戏,而皇阿玛只所以死,就是被多尔衮气死的!
  主子如此,两黄旗八大臣,加上何洛会,都在黄太吉棺前咬牙发誓,无论如何,他们也要把小主子推上皇位。
  豪格和两黄旗在激烈算计皇位的时候,多尔衮却暂时抛开了对“皇位”的垂涎,转而思谋妥善撤军之策。
  ……
  深夜,多尔衮在十几骑的护卫下,策马走出辕门,远远望着令他折戟沙场的通州城,脸色无比凝重,想了一下,他对跟在身边的苏克萨哈说道:“以前本王一直以为,少年英才和天纵英明,不过就是太祖和我八哥那样,世间再难有,但想不到明太子小小年纪,居然也有如此本事和谋略,完全不像是他那个长在深宫妇人之手、不经历练的皇帝父亲,现在,明太子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挡住了我大清的入塞,我军退走,明太子声威必定更隆,甚至会压过他那个坐在皇宫里的,还不到四十岁的皇帝父亲,如果我军使用离间,再拔高明太子的声望,你说,崇祯皇帝会不会对他这个儿子,有所戒心呢?”
  原本,多尔衮这些话,是想和大学士范文程说得,但范文程是黄太吉的亲信智囊,在黄太吉刚死,情势敏感的情况下,范文程是不可能单独和他见面的。
  没有范文程,多尔衮只能凑合着和苏克萨哈说。
  当然了,萨克萨哈不是没有准备,而在这之前,他奉了多尔衮的命令,悄悄去见了范文程,和范文程密谈很久,范文程的意思,他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
  苏克萨哈拱手,照着范文程的话回答:“范先生说,汉人有句话,叫做间不疏亲,意思是,再好的离间计,也不能疏远父子兄弟的关系,因为他们是最亲密的血亲。但奇怪的是,汉人历史上,父子被离间,骨肉相残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唐玄宗和太子李瑛。刘据和李瑛,都是汉武帝和唐玄宗的血亲儿子,但却都因为父亲听信奸人的谗言,而被害死,连汉武帝和唐玄宗那样聪明的皇帝,都能被离间上当,何况崇祯乎?”
  多尔衮望向通州城头,脸色凝重:“但明太子可不是刘据和李瑛那样的软太子……”
  “那反倒是好了。”
  苏克萨哈道:“范先生说,崇祯今年刚三十五岁,还在盛年,父盛子壮,天悬二日,就算崇祯自己不疑,也会有人替他疑的。虽然明国的体制不同于汉唐,对太子十分宽容,但人性是不会变的,没有一个皇帝会喜欢,在自己尚在盛年的时候,所有的风头就都被年幼的儿子抢去,加上崇祯勤政,什么事情都想管,明太子又偏偏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角色,常常有逾越大胆的动作,范先生以为,只要计策得当,谣言应该可成,不管最后是父杀子,还是子篡位,对我大清,都是好事一件。”
  多尔衮眼睛微微发亮,随即很理智的摇头道:“本王没那么大的想法,只要崇祯暂时收了明太子的兵权,给我大清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了,经此一败,非三年,我大清不足以恢复元气。”
  “奴才明白了。”
  多尔衮抬头再望向通州城头,口中喃喃:“明太子,今日你在通州城下占了便宜,来日我们再战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