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7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5/1227

  “但说无妨。”张应京笑。
  ……
  不出朱慈烺的预料,第二日的早朝,嘉定伯府之事,成了朝臣言官们最关注的话题,言官们一个一个站出,要求彻查,厘清真相,相比之下,户部粮饷困难,两万京营兵马恐怕得推迟出京的议题,却并没有多少人提起。
  朱慈烺面色淡淡,心中却忍不住轻轻叹了一口气,善于清谈,热衷名节,却没有多少人关心实务,这怕是中国文人士子们,从古到今的一大顽疾了。
  御座上,崇祯帝脸色阴沉,看起来心情很是不好,有两个言官因为太过激动,被他当堂呵斥,罚了三个月的俸禄。
  上午,在顺天府大堂,在刑部宗人府顺天府三方合审之下,国舅周镜和两个杀手的对质,正式展开。
  审理是秘密进行,没有百姓围观和旁听,只有三部官员和锦衣卫。
  主审乃是刑部侍郎孟兆祥。
  面对两个杀手的指认,周镜矢口否认,并说两人乃是受人指使,故意栽赃诬陷他。
  中午时分,审理结束,虽然周镜坚不承认,但孟兆祥是老刑官,参与审理的各个官员也都不是傻子,两个杀手把他们两人和周镜见面的地点、时间,银子的交付说的清清楚楚,如何联络,甚至连周镜如何叮嘱他们,也都说的一字不差,酒楼的伙计还可以作证。
  相比之下,周镜只是否认,却提不出任何反驳的证据。
  两个杀手虽然是亡命之徒,但却不至于无缘无故的诬陷当朝国舅,要知道,这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啊。
  孟兆祥等人心里和明镜似的,这两个杀手,就是周镜指使的。
  如果没有国舅的身份,如果只是普通的案子,孟兆祥早就扔下令签,命令大刑伺候了。
  但周镜是国舅,不能用刑,明明知道他在撒谎,刑部官员也只能忍着。
  堂审结束,孟兆祥亲自进宫,向崇祯帝汇报——并没有说结论,只将整个过程禀报。
  听完过程,看完堂审记录,崇祯帝也得出了和刑部官员同样的结论,又想到张天师的谶言,顿时就怒不可遏:“周镜,好大的胆子!他杀徐允祯,究竟想要隐藏什么?”脸色涨红,负手踱步,在殿中来回的走。
第九百二十章
腊月二十三
  “陛下息怒。”
  孟兆祥拱手:“两个杀手虽然言之凿凿,但毕竟只是一方之言,且只有人证,没有物证,不若等四川那边有了消息,再一并审理。到时,真相大白,无论是诬陷,还是确有其事,谁都无法抵赖。”
  崇祯帝站住脚步,咬牙想了一下,终是点头。
  孟兆祥走后,崇祯帝心中烦躁,无心批阅奏疏,起驾去往储秀宫。
  不知道什么时候,崇祯帝已经彻底的离不开陈妃了,虽然因为出身的原因,他无法给陈妃更高的地位,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陈妃的宠爱。
  ……
  周镜的审理虽然是秘密进行,但其间的情况,还是很快就在朝野上下传开了,作为太子,朱慈烺是除了崇祯帝之外,最早知道堂审过程的人之一。周镜的坚不承认乃是预料之中,但纵观整个堂审过程和口供,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周镜肯定是做了,现在就看朝廷怎么处置了。
  “周镜,究竟想要隐藏什么?”
  “徐允祯被流放云南,也快一年了,最好的时机其实是半路下手,现在徐允祯已经到云南,并且已经安顿,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想起杀人灭口?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两大疑问,在朱慈烺脑海里盘旋,他真想冲到嘉定伯府,向周镜问一个究竟。
  但堂审结束,周镜被送回嘉定伯府,府外的锦衣卫又多了一些,明显的,崇祯帝是想要彻查到底,不想让任何人接触嘉定伯府。
  这一刻,朱慈烺觉得自己对舅舅和外公的了解,还是有点少,他一点都想不出,周镜有暗杀徐允祯的动机……
  “殿下,恕臣直言,如今看起来,国舅派人暗杀徐允祯是确有其事,我朝国法森严,国舅怕是很难脱罪了,如果是一般的罪责,哪怕是杀人越货,照律处置,都无碍大局,臣担心的是,国舅可能牵扯到更深的事件,继而影响到嘉定伯府和皇后娘娘……”参谋司李纪泽说。
  “你指的什么?”朱慈烺问。
  李纪泽摇头:“臣不知道。但国舅既然都已经被逼到杀人了,而且杀的还是徐允祯,细想起来,不由不令人担心啊……”
  “关键还是陛下的态度!”
  刘子政说道:“国舅有罪,自然该罚,但陛下这一次如此决绝,怕不是什么好兆头。”
  朱慈烺沉思一下,转对唐亮:“你去一趟火器厂……”
  ……
  腊月二十三,小年,下午之前,国舅爷在顺天府的审理,张天师到京,信徒云集,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但下午之后,随着黄昏的降临,所有人,不论是皇宫里的崇祯帝,还是京师街头的普通百姓,都开始为小年夜的祭灶做准备了。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
  对华夏民族来说,二十三小年的象征性和意义性,可是仅次于春节和元宵。
  ……
  “快!再快一点!”
  下午,一顶轿子正急急出宫,坐轿的人,不停的催促。
  “站住!”
  但轿子在东华门附近,被拦下了,轿帘挑开,一个中年太监探出头来,皱着眉头,不耐的说道:“这是干什么呀?快快让开,咱家有急事出宫!”
  “原来是冯公公。”拦路的两个东厂番子行礼,其中一人说道:“对不起石公公,二十三,今天儿都封门了,任何人不得出入。”
  中年太监不悦:“这刚什么时辰?年年二十三,也没见这么早就封门的,快快让开,耽误了咱家的事,你们担待得起吗?”
  “对不起,这是王公公的命令,谁也不敢违背啊。”东厂番子连同领头的太监,丝毫没有让路放行的意思。
  “你们!”
  中年太监气的脸红,但却也知道,没办法和这些人理论,于是问道:“管事的在哪,咱家要见他。”
  “冯公公是要见我吗?”
  东厂番子向两边闪,一个青衣,缀着六品补子,负手,面色冷峻的小太监走了出来,却是李晃。
  冯公公是五品,论起来,比李晃高一级,但李晃是提督东厂王德化面前的红人,他却只是一个司设监的中层,在李晃面前,一点都不能托大,于是下了轿子,一拱手:“咱家奉了老祖宗的命令,有要事出宫,还望李公公通融。”
  李晃盯着他,面无表情的说道:“怕是不行,冯公公还是请回吧,今日门禁,任何人也不能出宫。”
  “你……”
  冯公公怒,但却也无可奈何,只能上轿离开。
  原本,冯公公还想要去其他宫门碰碰运气,但轿子刚离开,他就发现,身后跟上了两个东厂番子,明显的,这是监视他,除非他返回。否则两个东厂番子会跟他到底,不论他去到哪处宫门,都休想出宫。
  冯公公心中焦急,不知不觉,他额头上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如果他不能出宫,不能把手中的紧急情报送出去,今晚说不定就会出大事……
  ……
  火器厂。
  掌厂老太监刘若愚,今年已经七十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从万历皇帝一直到现在的崇祯皇帝,刘若愚历经四帝,在宫中的地位也是起起伏伏,最高时,曾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魏忠贤倒台时,差点被当成阉党,被崇祯帝一并铲除,幸亏有几个徒弟为他仗义执言,他本人又在狱中写自辩状,这才侥幸逃过一劫,即便如此,他也在狱中被关押了三四年,经此一变,刘若愚原本已经心灰意冷,加上满头白发,年近古稀,想着就在宫中苟延残喘,扫扫地,清清草,潦过此生就完了。
  不想有一日,太子殿下竟然出现,命他为火器厂掌厂太监。
  惊讶、感激之余,刘若愚敢不报答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
  自到任以来,刘若愚整饬火器厂,绞尽脑汁,设定了一套严格的生产和保密制度,并时时监督,日夜不离,这一年多来,火器厂源源不断的生产新式的燧发枪,又产出令建虏丧胆的手炸雷,从来没有耽误过京营的使用。
  对太子来说,刘若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掌厂太监。因为有火器厂的稳定供应,京营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而对刘若愚来说,这一年多的火器厂掌厂太监,是他一生中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段时间,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却也能知道,火器厂生产的武器,对建虏的杀伤和对大明胜利的重要性——比起宫中司礼监的尔虞我诈,火器厂掌厂太监,更能令刘若愚发挥,也更令他有成就感。
  闲暇之时,刘若愚还可以同毕懋康、宋应星、薄珏等在火器厂开设有实验室的学人才子,一起讨论各式武器的发展和应用,又青梅煮酒,对月当歌,实在是快哉。
  火器厂井井有条,但刘若愚却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个职责,那就是帮助太子殿下在宫中打探消息。
  将近六十年的宫中宦者,刘若愚的徒子徒孙,遍布宫中,虽然其间没有什么显赫之人,兵杖局管事太监褚宪章是官最大的一个了,其他人都只是寻常的中下层太监,不过这并不表示,他在宫中没有能量。
  太监都是无根的人,一旦进宫,很多人终身再也见不到亲人,而师傅、徒弟,就成了他们在宫中最亲的人,甚至和普通人的父子没有区别,师傅死了,徒弟披麻戴孝,为师傅出殡,在明朝皇宫之中,是很寻常的一件事情。
  因此,师傅有吩咐,只要不是大逆或者是谋罪之事,徒弟们一般都不会拒绝。
  靠着这个,刘若愚在宫中建立了一套信息网。
  去年,太子殿下令刘若愚调查坤宁宫主管太监徐高。刘若愚派人查了,不过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徐高每日在坤宁宫,鲜有出入,加上徐高毕竟是有身份的大太监,调查起来,实在不易。
  今日中午,冯习从宫中传出消息,说下午会到火器厂,有事向他禀报,但眼见天色已黄昏,冯习却迟迟没有出现,刘若愚心中不禁升起不安。
  ……
  腊月二十三,晚间。
  大明皇帝崇祯,带着太子和定王,着大礼服,在宫殿监的主持下,祭祀灶王。
  原本永王也应该参加的,但他骑马受伤,得在榻上休息两个月,一段时间内,怕是见不到他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