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7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8/1227

  看完,崇祯帝痛苦的闭上眼睛。
  龙榻旁。
  王承恩小心伺候,崇祯帝脸上的痛苦时时牵动他的心,他知道,崇祯帝又必须做一个痛苦的选择了……
  脚步声响,一个小太监进到殿中,到王承恩耳边小声说了一句,然后就退出去了。
  “又出什么事了?”崇祯帝睁开疲惫的眼睛,声音焦躁。
  王承恩躬身,声音透着凄凉:“兵部老尚书冯元飚……刚刚去了。”
  崇祯帝愣了一下,随即眼眶发红,再拿起冯元飚的最后一疏,看起来就更觉得动容了。
  “自古金革之事不避,舍孝尽忠。太子夺情,天下人必不以陛下无情,而是大仁。”
  “太子之才,定可约束众军,平定湖广。”
  “此老臣为陛下最后一谏。”
  崇祯帝慢慢放下冯元飚的奏疏,眼中忽然有泪,用一种悲凉无比的声音说道:“传旨,冯元飚公忠体国,鞠躬尽瘁,从内廷拨银,从重抚恤。”
  历史上,冯元飚病故于弘光元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的次年,但这一世他在兵部尚书的任上经历了太多,特别是他最最看重的吴甡吴鹿友,死在湖广,对他是沉重一击,面对内外局势,特别是湖广乱局,他终于是心力交瘁,支持不住了……
  太子府。
  太子朱慈烺上了一炷香,脸色凝重。
  吴甡去了,现在冯元飚又去了,大明兵部一连去了两根柱石,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虽然自病倒之后,冯元飚就向崇祯帝推荐,现任左都御史李邦华接替自己的位置,署理兵部之事。但崇祯帝不置可否。
  现在冯元飚去了,不知道崇祯帝会不会改变主意?
  另外最重要的是,在武昌失守,楚王被杀,湖广大乱的情况下,父皇是否会同意自己夺情为帅,前往湖广呢?
  朱慈烺心中忧愤,这个小小的太子府,俨然就像是一个牢笼,困住了他的手脚。
  “殿下。”
  唐亮轻步走了进来。
  朱慈烺转头看他:“怎样了?”
  “张家玉被锦衣卫带走,被他们看起来了。”唐亮回。
  “可受伤?”
  “无碍,就是争斗中,流了一点鼻血。”唐亮道。
  朱慈烺微微松口气,这个张家玉,胆子也大的很,身为京营参赞,居然敢违背礼制,跑到午门前去谏言,此事非同小可,如果闹大了,张家玉的官身怕是不保,所以朱慈烺有点担心。
  “另外,今日蒋阁老巡视京营,李照磨将殿下的意思,向他说了。”唐亮道。
  “蒋德璟怎么说?”
  “没有说同意,也没有反对,只说营中不谈朝政。”唐亮摇头。
  朱慈烺微微失望,但随即一想,却是品出了蒋德璟话中的意思,随即神情一松:“其他的事先不用管了,派人盯着锦衣卫,如果对张家玉有什么处置,立刻报于我。”
  “是。”
  准不准夺情,关键还在崇祯帝。如果崇祯帝不为所动,坚定不同意,朱慈烺也是毫无办法的,只能在府中干等。如果周后在,他或许还能从周后那里打听消息,或者请周后出面,向崇祯帝求情,但现在,他却失去了这一个管道。
  想到周后,朱慈烺又心酸。而想到湖广局面,更是忧虑连绵……
  凌晨。
  卯时。
  崇祯帝按时起床,太监宫女服侍更衣,见皇帝眼圈发黑,眼眼子发红,太监宫女们都知道,皇帝陛下又是一夜没有合眼,在龙榻上翻来覆去想了一夜。
  “今日罢朝。宣,内阁五辅,左都御史李邦华,兵部户部尚书侍郎,乾清宫觐见。”
  “再宣太子,令他乾清宫外候旨。”
  就在穿衣洗漱之中,崇祯帝终于是下定了决定。
  “是。”
  太子府。
  得到崇祯帝忽然召见的旨意,朱慈烺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知道,父皇终于是想通,终于是肯同意他夺情的请求了。
  上了马车,急急去往皇宫。
  乾清宫中。
  崇祯帝眼圈发黑,脸色苍白如纸,坐在御座里,向内阁六部重臣询问湖广战事以及湖广总督下任人选的看法。
  众臣都是默然。
  时至于此,在马士英兵败,陕西战事正急的情况下,谁都知道,朝堂上下,现在能统帅湖广兵马,胜任这个位置的,怕就只剩下一个太子殿下了,但太子殿下是国本,国本本应该留在京师享清福,现在却要被他们推出去,去湖广为大明遮风挡雨,这本是臣子的责任啊,更何况,太子殿下就一定胜吗?如果太子殿下在湖广出一个三长两短,那提出此议的人,岂不是成了千古罪人,将沦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而在这些顾虑之前,更有国丧守礼的大义,所以就更是没有人敢第一个提出,让太子夺情,去统帅湖广兵马了。
  “你们……就真没有什么说的吗?”崇祯帝咳嗽的问——直接下旨,令儿子夺情的事,他还是做不出来,他还是希望朝臣们能推一把,以为他分担一些道义上的责任。但眼前的众臣,却偏偏不让他省心。
第九百四十一章
钦差人选
  乾清殿。
  一片静寂。
  群臣都低着头。首辅周延儒更是眼观鼻鼻观心,动也不动——太子夺情,这个锅太大了,他不敢背,也背不起。
  眼见皇帝还是眼巴巴地望着,群臣却都默默无反应,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御座上,崇祯帝的身影,越发孤独,脸色越发难看,三辅蒋德璟暗叹一声,出列向崇祯帝拱手:“陛下,臣万死,臣恳请,太子殿下夺情起复,以为湖广统帅,总揽湖广南直隶的军务!”
  见是三辅蒋德璟站出,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崇祯帝微微松口气,有点欣慰,又有点难过,咬牙看向其他人:“你们以为呢?”
  “唯请陛下圣裁!”
  群臣一起躬身,异口同声。周延儒带头行礼,对于太子夺情,一个字也不肯多说。
  崇祯帝冷冷扫了周延儒一眼,然后疲惫喘息,用一种无奈嘲讽的声音说道:“既然卿等一致认为,那让太子上殿吧。”
  “是。”王之心躬身,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宣扬道:“宣,太子上殿~~~”
  脚步声中,在殿外等候很久,穿衰服、戴白色冠的太子朱慈烺走进殿中,向崇祯帝跪拜。
  群臣看向太子的目光都是凝重,心情却是各不相同。
  御座上,崇祯帝盯着儿子,面无表情的说道:“湖广兵败,武昌失守,楚王遇难,朕欲用你节制湖广南直隶所有兵马,平定流贼,你可愿意?”
  “圣人云,移孝为忠,孝则不匱。黄师傅也时常教导儿臣,身为国本,当以天下为重,此不止是报答父皇,也是报答母后的养育之恩,为大明,为社稷,儿臣愿意。”朱慈烺肃然道。
  黄师傅,就是黄道周。
  但今日是重臣议事,身为詹事府詹事的黄道周并不在殿中,不然听到太子拿自己的话当挡箭牌,黄道周一定会急的跳起。
  崇祯帝点点头。疲惫的说道:“那就拟旨吧。”
  于是就在殿中,内阁和司礼监共同拟旨,太子假天子节钺,代天巡狩,节制湖广陕西四川南直隶所有文武和兵马,务使早日平定流贼——大部分的内容都和太子第一次解围开封相同,不同的是,这一次,在随太子出京南下的人员中,多了一个人,那就是抚宁侯朱国弼,朱国弼现在是京营协理,太子出京,京营肯定要再出护卫兵马,崇祯帝又有锻炼勋贵的意思,因此,朱国弼随行,倒也合情合理。
  至于兵马,也几乎是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
  出京一次不易,平贼更是一刻都不能停缓,为了尽快剿灭张献忠,只有尽可能的率领更多的京营兵马出京,如此才能保证军令畅通,如臂使指,而不是受左良玉等在地军阀的羁绊,到最后延误了大事。
  这是朱慈烺的想法。
  而群臣想的是,太子亲率大军出征,兵马自然是愈多愈好,为了就是取得大胜,不坠储君的英明,因此,对于兵马,双方毫无争议。经过太子和群臣商议,最后商定,太子从京营带走三万兵,其中一万五千精武营,一万左柳营,再加上少部分的神机营和随军马夫,大军人数在三万余人——经过去年运河和入塞之战,除了牺牲和受伤未愈者,精武营的总兵力只有五万人,现在刘肇基的先遣两万人到湖广,阎应元的五千人在宣府驻防,朝廷能调动的,其实只剩两万五千人了。带走一万五,留守一万,加上善柳营一万八千人,右柳营一万人,另外还有五城兵马司和京直二十四卫,京师安全还是可以保证的。
  圣旨好拟,兵马也在营中,随时都可以出征,但粮饷却是难筹。
  三万余人的粮草,其实并不是一个惊天的大数目,但大明朝廷此时却是困窘到连三万人的出征粮饷都拿不出。
  前番,刘肇基率领的两万京营出京,已经掏空了户部的粮仓,虽然三月春暖花开,运河消冻,南方的粮米已经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的北上了,但户部的府库却基本还是空的——前年到去年,增加了厘金税,太子更从张家口弄来了千万两的银子,去年又发行了一百万的国债,但朝廷废除辽饷,补上历年亏欠的饷银和欠俸,内外灾变不乱,兵事连连,建虏又两次入塞,银子流水一般的花去,算起来,朝廷的岁入,始终是入不敷出。
  户部尚书傅永淳和侍郎王鳖永焦头烂额。
  御座上的崇祯帝,更是愁的快要白了头。
  “陛下,现在太仓库中,只有库银十一万三千两,粮米不足十万石……”傅永淳道。
  殿中默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