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8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0/1227

  悲恸满面、衣冠似雪的群臣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继位劝进表,向太子奉上。
  朱慈烺不纳,并转入后殿。
  群臣现场又起草了一份更加恳切的劝进文,再次递了进去。
  朱慈烺仍是不纳。
  群臣再进第三份劝进表,这回更进一步,言太子殿下还不肯登基,则深负先帝之托、天下之望,内阁辅臣和六部九卿也愧对职守,不得不总辞职了。
  一切都是行礼如仪。
  照规制,大明皇帝继位,必须是三请三让。
  这一次,太子同意了。
  “天位至重,诚难久虚。遗命在躬,不敢固逊,勉以所请。”这一次,太子点头了。
  于是群臣将朱慈烺从后殿请出,内阁蒋德璟范景文以下,所有群臣,新乐侯刘文柄,彰武伯杨崇猷等没有参加定王之乱的勋贵,司礼监王之心王承恩等人,皆跪倒在地,一眼望过去,穿着孝服的群臣白茫茫地跪在殿前,如雪漫大地,将整个广场都填满了,有锦衣卫甩动皮鞭,啪!啪!啪!一连三下,然后群臣山呼:“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浩大,整个皇宫好像都在颤动。
  山呼之中,一身重孝的朱慈烺默然独立,心中感慨颇多。
  终于,他真正的站在了这个位置。
  没有多少激动,反倒是清楚感到了肩膀上的沉重。
  ……
  五拜三叩的大礼之后,群臣起身,今日并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只是确定皇太子成为大明的皇帝,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崇祯帝驾崩,帝位空缺,群臣先推皇太子登基,然后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下面的程序。
  ……
  蒋德璟,范景文,李邦华,刑部张忻,大理寺凌义渠五人被新君召入后殿,静静等待之中,脸色都是哀戚。
  戴孝为崇祯帝,但哀戚却不止为崇祯帝,也是为昨日遇难的黄道周马世奇黄景坊还有驸马都尉巩永固等忠良。
  “陛下到~~”
  听见殿中的小太监喊,看见司礼监掌印王之心手捧拂尘从后殿走出,殿中五人急忙躬身行礼。
  头戴白冠,重孝在身的朱慈烺脸色肃然的走了出来。
  “参见陛下~~”
  五人齐声。
  朱慈烺在座位前站定了,目光看向五人,忽然说道:“王公公,给几位阁老和重臣,一人搬一个墩子来,从今日起,但是朕议事,一律都坐着。”
  蒋德璟等人都大惊,急道:“不可啊,臣等岂敢受此过礼的恩遇?臣等万万不敢当。”
  皇帝坐,臣子立,自宋代以后就是规制,除非是一些年纪特大,皇帝特地恩典,可以赐座的官员,其他人一律都是站的,包括本朝也是如此。尤其崇祯帝规矩大,能得崇祯帝赐座的,也不过那么几个人。
  “没什么不可的。”朱慈烺淡淡道:“这里不是皇极殿,不需要那么严肃,让你们坐就坐。”
  朝臣相互一看,却是犹豫。
  ——他们每个人都知道,眼前的新君可不是一个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就被扶上大位的小人儿。就如当年的泰昌帝、天启帝。崇祯帝虽然胜过父兄,继位之时,已经能有所决断,但比起眼前的新君,还是差得远。
  远的不说,就说昨夜的狂风骤雨、惊心动魄,若不是陛下及时返回,不知道京师会变成什么样呢?
  陛下年轻虽轻,但谋断极重,句句皆有深意,五人都觉得,陛下忽然赐座,绝不是体贴他们年老,怕是有其他用意。
  这时,王之心已经令人搬来了五个墩子,分别摆在五人的身后。
  五人却还犹豫不敢坐,
  朱慈烺道:“王公公,替朕扶他们坐下。”
  “不敢!”
  五人这才慌忙坐下,但却不敢坐实了,都只在边沿坐了。
  见五人都坐了,朱慈烺微微满意,表面上是一把椅子,但其实也是一种试探,他要知道,群臣对旧制的遵守和执着,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汉唐时,皇帝和群臣本就是坐而议事,一直到五代,都是如此,宋太祖赵匡胤改了规矩,撤掉了群臣的椅子。
  宋太祖一向都好,唯独这个做法朱慈烺是不赞同,至于有人说,群臣有座了,就更是会胡乱攀扯,拖延朝议的时间,朱慈烺心中不以为然,若真是担心朝议拖沓,自有其他办法,何用在椅子上面动手脚?
  五人坐下,朱慈烺也坐,于是议事开始。
  今日两个重点,一个是崇祯帝的大丧。从发布国讣、大丧日期、谥、庙号到帝陵的修建等一应事宜。
  第二则是定王之乱的处置。
  ……
  关于崇祯帝的大丧,朱慈烺简单听完,就淡淡说道:“我父皇一生节俭,不喜铺张浪费,临终前还对朕有所叮嘱,朕不敢忘,工部户部司礼监,照旨进行,不惊扰百姓,不得加重劳役。”
  “是。”众人拱手。
  如果是历史上的崇祯十七年,国库内库空空如也,连五万两银子都没有,根本无法置办崇祯帝的大丧,但这一世,经过朱慈烺的努力,大明的财政状况稍有改善,尤其年初的时候,太子在扬州整饬盐商,一口气从江南押回了两百万两的银子,如果要厚葬,朝廷也是能拿出来的,但身为穿越者的朱慈烺肯定不会将朝廷的财力,浪费在殡葬之中,而且崇祯帝临终前虽然没有嘱托,但朱慈烺深深知道,简葬不但是崇祯帝,也是周后的心愿,他们两人都不愿意天下百姓为他们承担更多。
  因此,朱慈烺就做了这个主了。
  接着,刑部尚书张忻起身禀报关于定王一党的查缉。
  朱慈烺静静听。
  到现在为止,罪魁祸首,已经死去的襄城伯李守錡,府邸被抄没,家人都被关押,右柳营申世泰也如此。没有死、但参与谋逆极深的阳武侯薛濂,定西侯蒋秉忠,英国公张世泽,善柳营孙永成,武镶右卫吴崇烈等人,都已经被打入了死牢,家人也都被关押,其他参与定王逆谋的人员,从兵部尚书张缙彦到定王老师杨士聪,则被打入刑部大狱,轮番接受审讯。
  这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勋贵,但最不老实的也是勋贵,除了薛濂和蒋秉忠两人逃无可逃,低头认罪之外,其他人都是大声喊冤,包括英国公张世泽都说自己冤枉,称是被李守錡蒙蔽了。
  朝臣之中,张缙彦倒是交代的干脆,所知道的,都说了,并点名是受到了李守錡和次辅陈演的威压。
  次辅陈演责任难逃,也被归到定王一党。
  首辅周延儒则是有失察之责,是否咎责或者追查,就看太子的意思了。
  内阁现在暂有蒋德璟主持。
  张忻简单禀报,说,现在查明参与定王谋逆,被关押在牢中,有名有姓有官职或者爵位的,一共有六十七人,名单已经呈送给殿下,接下来,就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三法司会审,严审这些人,确定罪名,找出隐匿的同党,最后再做出判决。
  这是大明律的正常程序。
  整个过程,短则三月,长则需要半年。
  至于抚宁侯朱国弼,原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因为尚在押解的路上,所以暂时不提。
  张忻禀报完毕就坐下。
  众臣都看向陛下……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第一道诏书
  朱慈烺慢慢睁开眼睛,看向张忻:“勋贵们都喊冤,大司徒如何看?”
  张忻思谋了一下,起身。拱手道:“回陛下。臣为大司徒,本不应对特定的刑案和刑人发表意见,但此案关乎谋逆,陛下又问,臣就只能斗胆回答了。臣以为,蒋秉忠薛濂张世泽三人,助定王作乱,证据确凿,以大逆罪论处没有什么问题!”
  大逆罪,不但是抄家,而且是要满门抄斩。
  皇明祖训有载,勋贵除了大逆之罪,其他都可以从轻,但现在偏偏就是大逆。
  等于这三家连同李守錡的襄城伯府,将一个人也不能活。
  “其他勋贵蚁附定王,插手政务,在内阁闹事,搅扰诸位阁老,以至于定王控制京师内外,终成大患。这些勋贵忘记了为臣的本分,心中没有社稷和朝廷,待到事败,却又推卸责任,装疯卖傻,更痴心妄想,以为轻言就可以避罪,实在是可笑。按大明律,也应该严惩,以儆效尤!”
  朱慈烺微微点头,对张忻多看了一眼,说道:“大司徒法眼如炬,朕深以为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几个勋贵?内阁刑部大理寺,应不殉人情,从速处置,该削爵的削爵,该流放的流放,不可拖沓纵放!”
  蒋德璟等人都起身称是,心中却都是微惊,他们听出了新君语中的杀意,也清楚明白了新君的心志。
  ——新君这是要将京师勋贵一网打尽啊。当日上疏朝廷,推动定王上殿,其后又在内阁值房闹事的勋贵,有三十几人,现在这些人都获罪,都将被革除世爵,等于是京勋贵一下子就少去了三分之二。
  这可是大明两百七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大事啊。
  历来,从成祖皇帝到崇祯皇帝,都把勋贵当成了最重要的臂助,一味纵容,但眼前的这位新君,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朱慈烺没有再说,起身离开。
  他的意思已经表达的清楚,刑部张忻是一个心思透亮的人,应该知道该怎么做。
  ……
  皇帝大丧,非同小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