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8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7/1227

  殿中群臣,都是脸色微变。
  大明为什么有内阁?只是因为洪武皇帝朱元璋废除宰相,大权独揽之后,却发现自己一个人治理不过来,于是设置内阁,令几个大学士为秘书,帮助自己治国,又为了制衡大学士,免的他们时间长了,权高位重,又变成宰相,于是就又拉了司礼监以为制衡。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设计确实不错,两百七十年下来,虽然也有张居正和魏忠贤这样的妖孽,可以同时控制内阁和司礼监,但大部分的时候,内阁和司礼监都是相互倾轧,相互牵制,从而确保身处其中的皇帝游刃有余,大权不会旁落。
  现在隆武帝忽然又要设置一个军机处,什么意思,难道是要取代内阁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内阁五辅。
  所有人都想知道,内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
  次辅蒋德璟今日一直紧皱眉头,神情不安,就好像他已经提前知道了某件事情,但不能说出,只能忧虑。
  现在听皇帝陛下提到军机处,他依然是皱眉沉思,一句话不说。
  李邦华,范景文和刚刚进京的袁继咸都脸色凝重,目光也都是有沉思。
  至于首辅周延儒。
  自都察院之后,他就没有了威仪,新君继位,他请辞不准,其后便萎靡不振,每次朝议,都极少说话,过去崇祯帝时,周延儒的不说话,是为老谋深算,现在的沉默,却是因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虽然他竭力掩藏,但还是瞒不过众人的眼睛,谁都知道,周延儒的首辅,是做不了多久了,就是不知道隆武帝什么时候会踢开他罢了。
  众人目光里,周延儒拱手问道:“陛下,不知道军机处如何运转?又都有谁入军机处?”
  朱慈烺道:“军机处只管军事,不碍政务,由朕直领,对朕一个人负责。至于人选,因为是军机,自然是要从兵部、五军都督府,以及熟知边镇敌情的督抚边臣中选任。”
  设立军机处,是清朝皇帝雍正的做法,用意就是将更为要紧的军务控制在皇帝手中,而不是由内阁扯皮,同时的,政务和军机剥离之后,皇帝可以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军机之上,此举不但减轻了内阁的担子,也厘清了责任,将政务官和军事官,清楚的分开使用。
  但在此之前,所有的军机都是在内阁手中的,如今隆武帝另设军机处,分明就是在分内阁的权,特别是分首辅的权,按照大明文官们过往的德行,他们肯定是要反对的。
  但隆武帝却不忧。
  因为他已经提前和内阁五臣知会过了,蒋德璟李邦华袁继咸范景文,都是知大义之人,没有那么多的小肚鸡肠,朱慈烺将理由说出,很快就说服了他们,今日朝议,不过就是公开宣布罢了。
  至于周延儒,朱慈烺更不担心。
  ……
  文华殿。
  周延儒咳嗽了一声,拱手道:“自辽东战事兴起以来,边事繁重,内阁却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陛下设立军机处,专掌军机大事,选专才以专用,专理建虏和流贼军务,正是合适。陛下英明,臣完全赞同。”
  军机处分了内阁的权力,但同时也是分了内阁的担子,从今以后,内阁不必再为战事的成败承担最大的责任,崇祯四年,因为大凌河之败,一代名臣,首辅孙承宗黯然下台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从这一方面说,皇帝成为军机处,未必不是好事。
  群臣都是惊异,不明白首辅大人今日为何如此果决,想也不想就赞同了陛下?
  但随即,众人都恍然,陛下一定是先行知会了周延儒等内阁诸臣,并取得了他们的同意,不然他们也不会一个个闷声不说话。
  内阁五辅都不吱声,其他人自然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周延儒罢相
  文华殿。
  军机处之事通过,具体细节和用谁为军机大臣,朱慈烺不打算在大朝堂上公开讨论,于是微微点头,对周延儒表示肯定,然后说道:“接下来就是隆武元年的开科取士。本朝科举,历来都是四书五经八股取题,以文章取胜,但当今天下动荡,建虏蒙虏为我大明心腹大患,刀兵不停,陕西等地的灾相,依然没有平息的迹象。形势如此严峻,要做好我大明朝的官,只会四书五经怕是不够了。朕以为,需得博采众长,文章之外,还得有一门学以致用的学问和长才,方可为我隆武朝的新科进士。”
  隆武帝话音不落,殿中群臣就都已经脸色大变。
  但隆武帝不受任何影响,他清楚而坚定的声音继续在殿中响起。
  “崇祯九年开始,县试、乡试增加骑射考核,以为国家选出文武兼备的全才,这些年试行下来,效果相当不错,各地都有精通骑射的学子出现,文弱的书生,也都开始骑马挽弓,成一时之风潮。”
  “朕很欣慰。”
  “我大明农业立国,而财税为国家稳定的根基,不通这两门,就想成为我大明朝的好官,怕是做不到的,因此朕以为,明年恩科,殿试当以此两门为主。”
  “简单说,朕不考其他,只考这两门!”
  “为防学子们没有准备,到时措手不及,朕决意诏告天下,将殿试的两门科目,一农政,一数学,公之于众。”
  “两门所考题目,皆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几何原本》中取题,以百分计,大小题分数不一,以后谁为状元,谁为榜眼,朕不再朱笔选取,以免有所误断,损了人才。文章有甲乙,农政数学有分数,两科加起来,排名第一者即为新科状元!”
  说到此,朱慈烺环视群臣:“诸卿以为如何?”
  轰。
  殿中掀起骚动。
  流言果然是真的,陛下果然是要改科举!
  历来殿试,都是内阁预拟几个题目,皇帝选定一个,上殿学子们以八股当场应对,最得皇帝赏识者,即为头甲状元。
  但现在,隆武帝却是要改了。
  虽然此消息已经在朝中传了好一阵时间,内阁五辅私下里也都有解释,但今日得到证实,群臣的惊骇,还是忍不住。
  科举从隋唐开始,到现在已经千年,从乡试、会试到最后的殿试状元,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现在隆武帝却石破天惊,要在殿试之时,抛弃八股,只考农政和数学,这不隐隐然的是要将《农政全书》《几何原本》和四书五经并列吗?徐光启何德何能?他怎么配和圣人的书籍相提并论呢?
  这一来,数学农政,就变成和八股同样重要了,八股是敲门砖,学的好,能成为贡士,有参加殿试的资格,但想要成为三甲状元进士,就必须精通这两门,不然你八股写的再好,这两科零蛋,你也是倒数第一,中不了进士的。
  ——陛下心思好大啊,这是要从大改科举制度和千年的习惯啊!
  即便殿试选题之权,是在你皇帝手中没错,但群臣并不觉得,你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跳出八股之外,随便改题!
  历来,考什么题目,谁为状元,谁为榜眼,都是殿试之时,由皇帝亲自勾选来决定,即便你的文章并不是太好,但有可能因为你仪表堂堂,相貌不俗,得皇帝喜欢,又或者你名字吉祥,甚至皇帝临时动了什么心思,而将你的试卷,提到最前,成为状元,反之,如果你长的猥琐,不被皇帝喜欢,原本的状元,也有可能会旁落。
  也就是说,谁为状元谁为榜眼,其实是有相当运气成分的。
  但现在,皇帝放弃钦点的权力,而是以农政和数学两科题目,衡量人才,这一来,文章同为甲等的情况下,谁第一谁第二,就不再是皇帝的心证,而是实实在在的以分数为依据了。
  “陛下,科举乃是历朝历代选拔人才之本,历经千年,早已经完善,不可轻动啊!”
  有人反对,却是原国子监祭酒,现任吏部右侍郎李建泰,他第一个站出,高声谏言。
  作为国子监祭酒,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李建泰对八股的坚持,显然是超过一般人的。
  但李建泰话音不落,却有一人站出,挡在了他前面,拱手说道:
  “陛下英明~~~历朝历代,对科举所考书籍,皆有增减,文祖成皇帝之时,亦对八股有所动念。陛下继承成祖遗志,农政和数学,又都是经世致用之学,为八股的补充,正是合适!”
  又是首辅周延儒!
  群臣又惊又怒。
  很多人都对周延儒侧目。
  很多想要站出来,附和李建泰的,有一半的人都悄悄退了回去。
  又有人想,周延儒怎么如此反常?事事都当出头鸟,这不像首辅,也不符他的厚黑城府的脾气啊?
  莫非陛下事先对他有什么叮嘱?
  更有人在心中想,周延儒,大奸佞啊~~
  有反对的,但也有赞同的开明之臣,不过人数不多,只占了殿中群臣的三成——即便这三成,也是隆武帝这几日,不停的召见,令他们支持自己的新政所致,不然,怕是连三成也没有。
  毕竟,八股根深蒂固,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
  最支持在殿试之事,专考农政和数学,而不是无用八股的,乃是徐光启的学生,现任户部郎中陈子龙。
  作为徐光启的学生,参与整理《农政全书》,陈子龙对老师的理想和才学,对农业对大明的重要,他太是清楚不过了——从崇祯二年到现在,天下鼎沸,流贼不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天灾人祸,没有粮食,但使农业丰产,百姓丰衣足食,这天下的祸乱,立刻就可以终止。因此,农业非兴不可,而农业要兴起,靠四书五经是念不出的,只有各地官员,脚踏实地,了解农政和农务,才有可能完成。
  而官员从科举来,只有在科举中增加农业,才能选拔懂的农业的长才。
  陈子龙年轻,性子激烈,又是东林中人,对那些年老的官僚,丝毫不假辞色,即便是在殿中,在陛下面前,他也是毫不客气的据理力辩。
  “殿试出题本就是陛下的权力,农政和数学,又是经世致用之学,臣赞同!”
  陈子龙之下,是新进入朝的兵部员外郎蔡道宪。
  蔡道宪和隆武帝相识于岳州,从岳州返回九宫山大营的途中,两人一路相随,一路交谈,朱慈烺发现,蔡道宪不但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忠良,而且颇为精通数学之术,对于一些新兴事物,也倾向于了解和学习,而不是排斥,当时他心中就大喜,觉得蔡道宪可以大用,因此登基之后,立刻召蔡道宪入京。
  除两人之外,另一个态度鲜明,表态支持科举改制,且更有分量的人,乃是户部侍郎堵胤锡。
  谁都知道,堵胤锡乃是陛下的极心腹,马世奇是他的老师,论起来,他和隆武帝可以算是同学。通州之战,堵胤锡和隆武帝共同守卫通州,定王之乱,京师危在旦夕之时,又是堵胤锡跟随隆武帝入京,帮助隆武帝戡平叛乱,也因为此功,被陛下拔擢为户部侍郎,现在堵胤锡站出,表明态度,说明陛下已经下了决心,科举已经是非改不可了。
  ……
  殿中唾沫横飞,赞成的和反对的,在殿中吵成一片。
  周延儒,堵胤锡,陈子龙,蔡道宪等虽然人数少,但都非常坚定。李建泰等人虽然多,气势也够足,但却也压不住他们。
  双方吵的激烈。
  御座上的隆武帝却是不急,他闭上眼睛,静静听着诸臣的争吵,每一个人的发言,他都听在耳中,记在心中,等群臣争吵辩论的差不多了,他才睁开眼睛,缓缓说道:“内阁三日之内,拿出决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7/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