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8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6/1227

  阿济格更是愤怒。
  “本塔尔,废物!”
  不过最终阿济格还是强自压住了火气,等本塔尔到了面前,下跪请罪之时,他冷冷询问战事的经过。
  当听到来的乃是三千营和宣府骑兵之时,阿济格眼中的怒气,登时就不见,带之的是一种惊讶和不安——虽然不情愿,但他却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隆武小皇帝识破了他的声东击西之策,派出了三千营和宣府骑兵的主力,救援渤海所了,照常理推断,跟在三千营和宣府骑兵之后的,必然也是明军的步兵主力。
  也就是说,阿济格想要突袭明国京畿的策略,已经是失败了。
  当听到明军骑兵使用短把鸟铳,在马上齐射,瞬间就打断什克腾旗的队列之后,阿济格的脸色已经变成了凝重,明人又出新战术和新武器了,也怪不得本塔尔会败。
  但这并不表示他会轻放本塔尔。
  “区区两千明军就让你败回,本塔尔,你实在是丢蒙古勇士的脸!”
  “前锋败逃,乃是重罪,念在你是我大清忠臣的份上,本王给你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阿济格面色冷冷,马鞭向前一指:“聚拢人马,再次出击,这一次,本王率领大军,亲自为你压阵助威。若是再敢擅自逃回,坠我蒙古勇士的声威,就休怪本王无情了!!”
  本塔尔爬起来,
  正要咬牙切齿的领命,就在这时,“哒哒哒哒~~”一个蒙古探骑忽然疾驰而来,到了阿济格面前翻身下马,跪报道:“王爷,西面,南面,东面,皆由明军出现,从军旗看,有明国京营三营,保定兵,通州兵,昌平兵,玉田兵,他们行军极快,人数极多,其中南面旗帜最多,兵马最盛,顺着官道而来,将整儿原野都塞满了……”
  听到此,蒙古亲贵都是色变。
  阿济格急忙登上高处,向南面望去。
  ——黄尘渐渐从地平线滚起,先是一点一线,继而蔓延开来,变成了滚滚土流,同时的,由远及近,隆隆隆隆,一种沉闷的脚踏大地的声音,也渐渐传来,虽然没有数万战马一起奔驰那么震撼,但却也同样震动人心。
  只听声音看黄尘就可以知道,明军最少怕是有数万,甚至是十万人。而从距离推断,明军距离他们,已经只有三四里了。
  站在阿济格身边的蒙古亲贵都惊,有人小声嘀咕:“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明军?”
  显然,面对大明重兵,他们的信心已经有所动摇了。更有人想,如果数万明军都如山道口的明军那么难缠,今日无论如何,他们也不可能是胜了,甚至有可能会大败,不如撤退吧……
  但这句话,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和阿济格说。
  ——在阿济格的人生字典里,根本没有不战而退四个字,谁敢让他退兵,他一定会撕了谁。
  阿济格脸色发青,他知道,他必须做一个选择了,如果是过去,他一定会毫不不犹豫的命令蒙古骑兵突击,趁三路明军刚到,立足未稳,冲杀来去,就在这渤海所山下,和明军来一次大决战,在野战中,一举解决明国的全部主力!
  但今日,他却是犹豫了一下。
  一来,蒙古骑兵尚没有完全下山。
  第二,事情很明显,隆武小皇帝已经识破了他声东击西的策略,对渤海所早有准备,原本应该在宣府的宣府骑兵,以及京师的三千营都出现在了渤海所,现在大军浩浩荡荡而来,兵马数万,俨然是决战的姿态,难道隆武小皇帝有十足的胜算?又或者是布置了什么阴谋诡计?
  第三,经过去年前年的两次入塞之战,阿济格对明军的实力,已经有了重新的认识,他知道,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看明军了,如果明军真有数万人,兵力超过蒙古,能不能战胜,还真是一个疑问。
  第四,今日除了一千正白旗的白甲精锐,其他都是蒙古兵,而蒙古兵的战意并不坚定,是否能遵照他的命令,猛冲猛打,他心里是有疑问的……
  ……
  不过危急关头,阿济格也不顾不上么多了,一旦明军大兵赶到,三面合围,他这三万蒙古骑兵就危险了。于是他转身回头,环视站在身边的蒙古亲贵,不惊反笑,信心十足的笑道:“哈哈哈哈,明军倾巢出动,看来是要和我大清决战了,只可惜,其统帅无能,不会用兵,面对我大军,居然还急速行军,一点都不知道珍惜体力,此正是萨满天神赐给我们的好时机啊。”
  说着脸色一沉:“罗额尔德尼,巴札木苏,传本王的命令,不必等全军下山了,各部游骑立刻对明军展开攻击,用我蒙古勇士的弓箭和弯刀,杀明人一个片甲不留!”
  巴札木苏,是哈刺慎(喀喇沁)左旗旗主,这一次,因为入袭的渤海所长城距离哈刺慎左旗只有两百余里,因此,阿济格也调动了哈刺慎左旗,作为旗主,巴札木苏郡王,亲率五千哈刺慎骑兵以为相助,但不同于张家口塞外四旗,他哈刺慎左旗主要任务是辅助,因此,在这之前,阿济格并没有调动他,但现在明军大兵赶到,事危急,阿济格不能不用他了。
  “嗻!”
  各个蒙古亲贵和大小将领都是答应,下了高处,各领兵马,准备出击。而刚才逃回的什克腾旗重整兵马,再为先锋。
  此时此时,大约八成蒙古骑兵都已经连人带马下山,但仍有两成在下山的道路中,而京营杨轩和密云兵的顽强固守,也依然还在进行中,所以蒙古兵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攻击,但没有大炮相助,在明军严密的阵型和犀利的鸟铳面前,他们每一次的冲锋所换来的,不过是一具又一具的尸体。
  ……
  “呜呜~~”
  蒙古号角在原野里鼓荡,蒙古人排列马队,大声鼓噪,鼓舞士气,准备出击。
  而这时。
  那从地平线上卷起的滚滚黄尘,越来越近,在冬日那并不温暖的阳光照耀之下,清楚看到,明军旗帜遮天蔽日,兵马浩浩荡荡,车轮辚辚之中,隐隐还能听到“咚咚咚咚”的行军小鼓之声。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两军对阵
  渤海所山下。
  旌旗猎猎,大兵云集,锣鼓号角声不断,战事一触即发。
  阿济格的大纛已经竖了起来,他立马大纛之下,咬着牙,远望明军,脸色严峻。
  “王爷,王爷~~~”
  脚步声急促,有人策马奔上了山坡。
  这一次奔来的不是探骑,而是浩齐特右旗旗主罗额尔德尼,他急急奔驰而回,到了阿济格面前,脸露惊骇的报告:“已经探清楚了,从西面来的,是宣府、保定、昌平兵,加上一部分的京营,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东面是玉田兵、通州兵和少部分的京营兵,总数约在七千,南面来的是明军主力,全部为京营兵,人数将近三万!”
  一万、七千、三万,加上仍在山脚下死战的明军,明军总数将近五万。
  对于明军的兵力,阿济格并不惊讶,多年宿将,只从明军卷起的黄尘,他对明军数量就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准确的判断,现在罗额尔德尼的回报,不过是证实罢了。
  以三万蒙古兵对五万明军,就兵力来说,其实并不太吃亏,关键是,这里的战场对他们并不有利,而蒙古人的动作又拖拖拉拉,远没有满洲勇士好用,阿济格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还有,前方回报,说南面而来的明军主力阵中有二十四面大旗,还有黄罗盖伞闪现,明国皇帝好像就在其中!”罗额尔德尼再报。
  “隆武来了?”
  阿济格微微一惊,凝目往远方望去,但他没有千里镜,明军滚滚而来,军旗飘扬,他根本找不到黄罗盖伞在哪?不过他对罗额尔德尼的回报却是坚信无比,仰头大笑两声:“哈哈哈,好,好,太好了!”
  笑罢,脸色一沉,冷笑道:“五万人,三面而来,亲自领兵,隆武小皇帝好大的胃口,这是想要一口把我们吞下啊。只可惜,我大清勇士都是铁打的,他口张的越大,牙就崩的越多!”
  罗额尔德尼却默默不语,眼神中的不安藏不住,显然,他也有点担心和害怕了。
  不止他,面对人数众多的明军,很多蒙古亲贵都在暗暗犯嘀咕,
  他们只是想要抢掠,占便宜,撸一把就走,现在明军摆出决战、拼命的姿势,这可不是他们想要的。
  但阿济格下了决战的命令,他们没有人敢抗拒,另外他们也深深知道,背靠大山,对骑兵不利,除非是杀退明军,否则他们现在即便撤退,怕也难逃明军的追击。
  阿济格看向罗额尔德尼,脸色冷峻:“罗额尔德尼,明军三路而来,东面的玉田兵最弱,人马不过七千,如果能先击溃东面的玉田兵,明军士气必然全线动摇,到时我蒙古勇士再大举反击,定可一举击溃明军。你赞同否?”
  “王爷英明!”
  罗额尔德尼右手放在左胸口,做鞠躬状。
  阿济格盯着罗额尔德尼,继续道:“今日蒙古五旗中,你浩齐特右旗人马最多,论统兵之术,也数你罗额尔德尼最强,我意将攻击玉田兵的重任交给你浩齐特右旗,不知你可愿意?”
  罗额尔德尼急忙躬身:“愿意,必不让英亲王失望!”
  “好!”阿济格大喜道:“不愧是蒙古勇士,我爱新觉罗的女婿,但是成功,我必上疏睿亲王,将你的阿扎克郡王,提为亲王!”
  罗额尔德尼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他知道,这个任务绝不是容易,不说玉田兵的底子乃是白广恩留下的,是原先的九边精锐之一,也不说现在玉田总兵刘耀仁乃是原先的精武营副将,只说明军犀利的火器,就是令人头疼。
  但阿济格命令,他不敢不从。
  罗额尔德尼领命,急急而去。
  阿济格再下令:“给哩克图、巴札木苏、本塔尔传令,令他们不惜一切,骚扰、牵制西面和南面的明军,配合罗额尔德尼,使明军不能救援玉田兵。但是有失,本王的军法绝不饶他们!”
  “嗻!”
  白甲兵急急去传令。
  阿济格抬头望向明军所来的方向,目光似乎想要透过战场的硝烟和黄尘,看到隆武,口中则是狞笑道:“隆武小皇帝,你以为我阿济格是好欺的吗?今日定叫你后悔!”
  ……
  同一时间。
  明军阵中,黄罗盖伞之下,金盔金甲的隆武皇帝朱慈烺,正站在一处平地凸起的小山坡上,举着千里镜,徐徐扫望渤海所山脚下的敌军。
  这一次,阿济格选择从渤海所突破,确实是有点出人意料,不止是因为建虏从没有攻击过渤海所,更因为渤海所长城断群山环绕,通行极其不便,对以骑兵为主的蒙古人来说,渤海所绝不是一个突破的好地点,也因此,从去年到今年,蓟州、密云段各处的长城,都增强了守御,在本部兵马之外,又多了京营的轮值兵,唯独渤海所依然是原先的兵力在驻守。
  渤海所的位置极其关键,不但距离京师极近,而且有官道直通昌平皇陵,蒙古人从这里入寇,下山或许需要一些时间,可一旦下山,周边就都是大道坦途,不论昌平的皇陵还是怀柔、通州京师,都是他们的兵锋之下,京师必然慌乱,加上阿济格胆大冒险的性子,因此,朱慈烺才会判断,阿济格极有可能会走没有增兵的渤海所。
  而果然,阿济格率领蒙古大军出现在了渤海所。
  现在想来,朱慈烺微微庆幸,不是庆幸自己的聪明,而是庆幸军机处对于京畿安全早有谋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保定兵的驻地,从原先的保定府,改到了京师丰台,原因也简单,李自成张献忠先后败逃,中原匪患基本肃清,保定兵已经没有了原先为京师西南屏障,阻挡流贼的必要。
  而与之相比,因为封禁边贸的原因,蒙古对大明的袭扰日益增多,为了稳固京师,调保定兵到京师附近,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新任保定总兵王允才是九月初得到朝廷的任命,继而带兵离开湖广,往京师而来的。
  十一月,也就是半个月前,王允才到达京师,觐见隆武帝,当初开封之战时,还是太子的隆武帝就和王允才熟识,知道他不但是左良玉麾下的猛将,而且心有忠义,和马进重并称“王马”,是一个可用之人。觐见之时,笑意温言,又赏赐了良马和金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