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6/1227

  而在这两本之外,在隆武帝的旨意下,大明皇家书局还会印刷更多品种的书籍,西游记三国演义西厢记封神演义都可以公开印刷,水浒传被崇祯帝禁了,暂时还不能印刷,另外还有各种翻译的西洋科学书籍,未来也都是出版的重点。
  皇家书局需要大量的人手,而宫中二十四衙门识字的那些大小太监,就成了最好的来源。
  由他们印刷,校对,发行这些书籍,赚来的银子再进入内廷库,对内廷形成反哺。
  乾清宫“敬天法祖”牌匾的书写者,书法家,前司礼监大掌印高时明,被隆武帝任命为了皇家书局的管事,这些天正忙的脚不沾地,
  二十四衙门改制,成立审计监和皇家书局,人得其用,少了很多的闲人,这也是朱慈烺一直以来的策略。
  大明皇宫人数众多,前世里有人在野史记载,说大明皇宫的宫女和太监加起来,有十万人之众,虽然这个人数一看就是夸张(胡说),但整个皇宫有一万多将近两万人,却是没有错的。
  这么多人,一下子忽然全部遣散是不现实的,不说他们出宫之后的生计,只说宫中秩序就会乱了套。
  因此,朱慈烺定下的策略是,徐徐减、徐徐放,压缩宫中各种不必要的开销,合并不必要的衙门,打击贪墨,与时俱进,给太监们找到自谋其力的一技之长,皇家书局就是在这种思路中成立的。
  最终的目标,整个紫禁城,宫女加太监,不超过两千人,甚至等到以后科技发达了,有机械助力,百人也可以。
  ——皇帝都如此,各地藩王自然就更不能多养太监和宫女了。
  而今年的预算书,在他强力节俭的要求和督促下,内廷预算,一共是八十万两加二十万两。
  为什么要加二十万两?
  这二十万两乃是为永王和坤兴公主的婚事而准备。
  而照隆武帝的旨意,以后每年都要有百分之五到十的缩减,最终目标,紫禁城一年的开支用度,不超过四十万两银子……
  注:明清宫中支用,最少为咸丰皇帝,曾经有一年只花了四十万两银子。清末时,皇室支用却达到了高峰,宣统元年,各种仪式下来,皇室一年就花了一千万两。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襄阳有变
  内阁值房。
  “如何?”
  看完之后,蒋德璟落座,目光看向次辅李邦华。
  李邦华年纪大了,两鬓霜白,说话有点喘,此时难掩激动的说道:“神宗皇帝时,宫中每年用度,都在两百五十万两银子以上,先帝勤俭节约,但一年也需要百万两,陛下明年却只计划支用八十万两银子,其节俭克用,令人感动,更不用说陛下将内廷预算书拿出,供我等翻阅,胸怀坦荡,古今未有啊。”
  蒋德璟亦感叹:“是啊,预算书巨细靡遗,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由此可知,陛下的赤诚律己之心。”
  “外律六部九卿,内律自己,如果陛下都能做到,外廷六部又有什么做不到,又有谁敢浪费朝廷的公帑?”李邦华咳嗽的说道。
  范景文,袁继咸以及在周延儒罢相之后,补入内阁的吏部尚书倪元璐,此时都走了过来,对隆武帝的此举,表示称颂。而对于内廷预算书,有没有什么遗漏?又或者哪些地方还可以缩减?众人意见一致,陛下八十万两已经是困窘(穷酸),做臣子的,不能再减了。
  但同时的,隆武帝今日所说的那番话,也令他们深思。
  是啊,寅吃卯粮,坐吃山空,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作为大明臣子,他们必须想出开源节流,应对财政困窘之策。
  ……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宫里各处都悬了红灯笼,人人脸上带喜,内外一片喜气。
  隆武帝和颜皇后照过去的例子,召京师勋贵入宫,共度小年夜。
  和往年相比,今年入宫的勋贵及家眷,足足少了三分之二,以前的三个国公,更是都被一扫而空。
  座中唯一多出的一个新伯,乃是驸马都尉巩永固的长子巩瀚文,巩瀚文刚十岁,由其母,大明长公主也是隆武帝的姑姑陪伴入宫。
  和历史上不同,长公主并没有病死在十七年,而是奇迹般的康复了,和她的两个哥哥一样,长公主亦是坚强之人,虽然刚刚病愈,就面对皇帝哥哥驾崩,丈夫也死在了甲申之乱的双重打击,但仪态从容,进退有据,不失皇家之风,只是细看之下,却能发现她眼神中藏不住的伤感。
  看着姑姑和巩瀚文,朱慈烺不由就想起了巩永固,心中感伤。
  二十四,隆武帝到英烈祠,祭奠自万历四十四年以来,死在内外战事中的数万英烈。
  二十五,小太子满三月酒,宫中与群臣同乐。隆武帝有赏银。
  除夕。
  隆武帝守岁。
  和往年不同,等到张皇太后和袁妃陈妃都离去,坤宁宫中,就只有隆武帝,颜皇后和永王、坤兴,以及襁褓中的小太子。
  永王对朱慈烺,更加敬畏了,每说一句话,都思量半天,只恐说错了话,而且始终不敢抬头正视朱慈烺。
  “你我兄弟,不必拘谨。”朱慈烺温言笑:“内廷和礼部,为你挑选之王妃,已经定下了三位,至于究竟是谁,还要你自己选择。”
  “臣弟不敢,唯请陛下定夺。”永王小心翼翼。
  “朕可以为你做参考,皇后和皇太后也都可以为你建议,”朱慈烺温言:“但最后的主意,终究是要你自己拿,不要有什么顾虑。你也应该是知道的,朕的皇后,就是朕自己选的。”
  听到此,颜后微微一笑。
  永王道:“臣弟焉敢和陛下比?”
  朱慈烺脸色一沉:“让你自己选你就自己选,你如果连这点决断都没有,还怎么为我大明的皇族?”
  永王默了一下:“臣弟遵旨。”
  朱慈烺这才又微笑:“你上疏请求就藩之事,朕知道了,你的心思,朕也明白,朕今日就告诉你,你是朕的弟弟,朕对你是绝对信任的。朕留你在京师,也是有用意的,你只管安安心心地在京师待着,十王府的府邸,朕已经令司礼监去修缮了,等你成婚之后,就搬到那里去住。”
  永王终于是抬起头,表情迷惑。
  显然,他实在猜不透,皇帝哥哥要留他在京师的用意。
  朱慈烺微笑:“不用想,以后你会知道的。”
  永王点头:“臣弟遵旨。”
  朱慈烺又看向坤兴。
  永王原本就比较拘谨,但坤兴原本却是一个活泼的性子,以前除非是在父皇崇祯帝面前,否则大多数的时候,她都不安分,尤其是在太子朱慈烺面前,更是活泼尽显,但现在,她却如永王一般的拘谨,在朱慈烺面前,遵守一切宫廷礼制。
  朱慈烺清楚感觉到了那一丝的生疏,他明白,这并非全然是因为定王之乱,也是因为现在他的身份不同了,他现在是大明皇帝,天下的一尊,坤兴对他,不敢再像过去那般,有什么说什么,真诚无忌惮了。
  这就是皇帝和太子的区别。
  和永王选妃一样,内廷司礼监那边,张罗着也选出三个人选,三个名字送到朱慈烺面前时,他赫然发现,其中一人竟然就是叫周显——历史上,就是崇祯帝做主,将坤兴许配给都尉周显的,只可惜尚没有成婚,李自成就攻入了京师,坤兴被崇祯帝斩断一臂,受了重伤,其后清廷为了收买人心,为两人主持婚礼,坤兴“阳笑语,隐处则饮泣,呼皇父皇母”,成婚一年不到,即郁郁而终。
  虽然不知道周显其人如何,但朱慈烺总觉得坤兴嫁给他不会幸福,因此就将周显的名字划掉了,将另外两人交由坤兴选择,但听田守信说,坤兴对另外两人都不太喜欢,还悄悄问起周显的名字,朱慈烺派人一问,这才知道,原来坤兴竟然是在城东娘娘庙见过周显,并知道周显入了最后的三人。
  朱慈烺心说,难道这就是天意?
  于是令人召来周显,当面一见。
  发现周显倒也是一表人才,回答得体,虽然不是什么英武轩昂之人,但也能称的上是一个佳婿。
  于是没有再拦阻,令田守信将真正的三人名单,交予坤兴。
  坤兴勾了周显。
  因此和永王王妃不同,坤兴的驸马已经是定了的。大婚的日期,礼部也已经择了,只等明年秋天就大婚。
  不过坤兴并没有因为婚事的确定就高兴起来,她美丽的双目中,依然藏着淡淡忧伤……
  “咚,咚,咚~~”
  子时到,新年钟声响起,宫里宫外一片欢腾。
  “陛下~~新年大吉~~我大明万世永昌~~”
  司礼监掌印王之心早已经带着内廷所有的大太监,身着盛装,在殿外等候了,当新年钟声响起,他们立刻鱼贯而入,一个个喜气洋洋地向隆武帝、颜皇后拜年。
  朱慈烺站在御座前,目光望向殿外,心情竟然也微微激动。
  崇祯十七年过去,大明隆武元年,正式到来了!
  ……
  身为皇帝,在春节这一天,是非常忙碌的,接受群臣的贺拜,迎接新年,然后去太庙祭祖,接下来的五天里,要去天坛地坛,祭天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再然后就可以休息几天了,一直到正月十六,才会正式开议上朝。
  就皇帝来说,初五到十六,是一年里唯一的一次假期,先帝崇祯在位之时。这十天时间,是他一年之中最轻松的,即便有什么要务,内阁群臣大多也都是压着,等过了十五,才会向他禀报。
  隆武帝倒没有这个束缚,内政全部交给了内阁,除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和重大事务,其他一概不管。每日午朝的时间,也一再缩短,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军机处。
  “陛下。”
  但是刚初三,朱慈烺就收到了一条不太好的消息。
  襄阳的左梦庚,截留了一批原本是发往陕西,给三边总督孙传庭的南方军粮!
  自从左良玉病死,左梦庚心有不轨,猜忌朝廷以来,内阁一边安抚左梦庚,一边防止他作乱,在暗暗调兵预防的同时,朝廷也把左营的军粮,从以前的一次起运三月,改成一次一月,如此,就算左梦庚想要作乱,但在只有一月军粮的情况下,他也难成气候。
  其间,听说左梦庚在襄阳地区搜刮粮食,劫掠商户,但多年动乱,襄阳凋敝不堪,左梦庚虽然挖地三尺,但却也掘不到多少东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