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4/1227

  同时,陛下令他招降李过,不止是为了圣君仁慈,怜悯李过等人的性命,更是为了收复河套,以振大明的军事,两者联系在一起,陛下的意思已经很明显,李过等人要归顺朝廷,得到朝廷的认可,就非是在朝廷收复河套的过程中,出战出力不可。
  这才是陛下派人到河套招降李过的最大原因。
  同时的,这也是李过最大的机会啊,如果没有功绩,只是向朝廷请降,怕是难被重视。
  李岩再一次跪倒,激动道:“臣明白了,臣一定说服李过,配合朝廷,以为收复河套建功!”
  朱慈烺欣慰点头:“河套之地,不止是我大明,亦是我汉人最适合的养马地,有了马,我大明军事才可以振作,北到瀚海,东到辽东海参崴,西到吐蕃,我大明军队才能南北驰骋,东西纵横,从这一点上来说,河套为我大明百年军事大计,一点都不为过。河套更为我汉唐故土,你字汉泉,望你不负所托,说服李过,令他在河套游击,牵制沃尔都司(鄂尔多斯)部,但是时机成熟,我大明就会兵出长城,收复河套!”
  “臣,遵旨!”
  李岩重重叩首。
  再抬起头时,他一脸坚毅,眼神微微激动,这一刻,他不再是一个医者,而是身负重令的使者和即将远行的将军。
  见李岩毫不意外的欣然领命,朱慈烺微微点头,目光看向田守信。
  田守信会意,向他一招手。
  一个全身甲胄,圆盔红缨的小将走进殿中,在朱慈烺面前跪倒:“参见陛下。”
  李岩觉得声音熟悉,侧头看去,发现却是李来亨。
  李来亨是李过的义子,开封战后,在田见秀的劝说下,被逼投降朝廷,因其年幼,有可塑性,加上敬仰他在历史上,坚决抗清,几十年都不动摇,最后以身殉国的英勇,朱慈烺先是将他安排他在中军旗牌官,就近观察,也就近感化,在佟定方外放为登莱水师游击之后,李来亨被朱慈烺钦点,成为京营新的中军官。
  到现在,李来亨担任中军官已经一年了,总体表现令朱慈烺满意,而随着三年的观察,李来亨对朝廷的态度,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从最初的憎恨变成了现在的信服,耳濡目染之中,对朝廷和陛下的忠心,也逐渐增长,并取得了朱慈烺的信任。这一次李岩去往西北河套,朱慈烺担心他一个人不能劝说李过,因此派李来亨随行。
  李来亨是李过的义子,更是闯营的老人,某种意义上,他的说服力,比李岩更强。
  “你一人太过孤单,朕特令李来亨于你同行,兵部和军情司会配合于你。另外,朕已经有密旨给三边总督孙传庭,但有急务,你也可直接与他交涉。”朱慈烺微微笑。
  “谢陛下!”
  李岩拜首。
  李来亨也拜首,口中道:“陛下放心,臣必说服我义父,令他归顺朝廷,以为西北建功。”
  在这之前,朱慈烺已经和李来亨谈过了,因此对于此行的任务和目标,李来亨心中十分清楚。
  ……
  李岩和李来亨退下。
  望着两人的背影,朱慈烺若有所思。
  对于派遣李岩和李来亨到西北,军机处曾经有过争论,陈奇瑜以为,李岩曾经是李闯的心腹,李来亨更是李过的义子,他们两人和闯营关系匪浅,现在李闯虽然已经伏诛,但闯营并没有完全覆灭,朝廷试图收复河套,欲对河套用兵之事,又是当下的最高机密,如果李岩和李来亨两人贼心不死,去到河套,见了李过,不但不劝降,反而加入闯营,继而将朝廷的机密告诉闯营以及河套塞外的鄂尔多斯部可怎么办?
  再者,闯营只剩下小股的残余,是否归顺已经不重要,以孙传庭之能和五万秦兵,只要谋划得当,粮饷充足,即便没有李过,也足以收复河套,
  因此,陈奇瑜不赞同派遣李岩李来亨到西北河套。
  但朱慈烺却坚持……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军机谋划
  虽有陈奇瑜的反对,朱慈烺还是决定派李岩和李来亨到西北河套。为什么?
  一来,他不觉得李过李岩李来亨会倒向蒙古,并向蒙古人通风报信,李过等人或许痛恨朝廷,但对蒙古建虏同样也没有好颜色,这一次,从李过率兵出了长城,和鄂尔多斯部数次缠斗就可以知道,即便困境之下,李过都不向蒙古人低头,何况李岩李来亨还带去了朝廷伸出的橄榄枝?
  第二,即便李岩李来亨真的藏有二心,重新归于闯营,对朝廷也没有什么损害,无非就是少了两个人,但如果他们两人成功,朝廷多出来的就是河套草原的臂助,一旦孙传庭兵出宁夏,收复河套,必然有事半功倍之效。
  ……
  “陛下,军情司蓟州急报~~”
  正沉思间,忽然听见脚步声急响,抬头一看,负责机密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于海急匆匆地走了过来,手中捧着一封急报。
  “快呈上来!”
  朱慈烺道。
  田守信接过了,呈送到案前。
  朱慈烺打开了看,看完之后,脸色凝重:“多尔衮果然不闲着,今冬果然是要攻我张家口……”
  自从李自成身死,张献忠覆灭之后,军情司就将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辽东建虏和塞外蒙古,为此,军情司招募了大量熟悉掌握蒙古语的细作,将他们分散派遣,散播到长城沿线,又在蓟州、喜峰口,界岭口一带招募放牧的蒙古牧民,使用威逼利诱、给他们金银的各种手段,吸纳他们为大明的眼线,为此,军情司特地特地成立了三个蒙古分司,分别应对北面的各段长城,今日这一封的密报,就是从喀喇沁蒙古草原发来了,说喀喇沁蒙古得到了建虏多尔衮的命令,已经在整顿兵马,准备出征张家口塞外三部了。
  对于这个消息,朱慈烺一点都不意外,从去年他击溃阿济格,降服张家口塞外三部之后,他就知道,建虏不会坐视张家口塞外三部的实力做大,他们是一定要拔出张家口塞外三部,如此才能稳定喀喇沁哈刺慎察哈尔等部,也才能稳定建虏和蒙古的姻亲同盟,不然这个看似牢靠的联盟,随时都会轰塌。
  多尔衮虽然不如黄太吉,但亦是大才,这个道理还是很明白的,因此,九月刚过,他就迫不及待的领兵离开沈阳,汇合科尔沁,察哈尔,哈刺慎,喀喇沁等漠南蒙古部落,兵发张家口,试图一举剿灭张家口塞外三部,也斩断大明在蒙古草原的灯塔旗帜。
  “走,去军机处!”
  放下急报,朱慈烺道。
  “是。”
  ……
  在布辇向前,众人快步疾走之时,坐在布辇上的朱慈烺闭目沉思。
  张家口塞外蒙古成为建虏和大明争夺的目标,一点都不意外,军情司传回的情报也极为及时,现在喀喇沁蒙古只是在整兵,预估十天半个月之后,多尔衮亲领的建虏主力骑兵就会出现在喀喇沁草原,和喀喇沁蒙古骑兵汇合之后,会一路往西,召集哈刺慎蒙古各部,加上科尔沁和义州的察哈尔蒙古,一起向张家口扑来。
  关于建虏这一次的攻击,军机处早有沙盘推演,大致估算建虏加上蒙古四部,能动用的兵马在六万人左右,兵马虽然不多,但全部都是骑兵,来去迅速,攻击如风,这对刚刚反正的张家口塞外三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只靠他们三部肯定是挡不住的,大明必须伸出援手,给他们以强力的支持。
  为此,经过扩编的三千营已经提前移动到了宣府,宣府总兵周遇吉也已经是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出击。
  但这还是不够的,大明还需要召集更多的援兵……
  军机在朱慈烺的脑子里面思索,但同时的,关于军情和谍报工作,亦令他有所思索。
  定王作乱时,原军情司照磨萧汉俊附乱。当夜大乱之中,萧汉俊携带其家人逃出京师,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原东厂掌刑太监李晃奉命追查萧汉俊,去往山东也已经一年了,但却始终没有查到萧汉俊的踪迹,今年三月份,朱慈烺令田守信召回李晃——萧汉俊的背叛虽然令人失望,蛰伏的闻香教亦让人有些不安,但和建虏蒙古相比,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威胁,因此,朱慈烺不打算再继续追查萧汉俊了,以后能找到其人最好,如果找不到,那就由萧汉俊去吧。
  李晃是永王的人,就司礼监的传统,是不能被重用的,但朱慈烺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给李晃一个任务,以确定他是否真有大才?于是就将李晃派到了长城沿线,专门负责蒙古三司。
  从今日急报看,李晃还是称职的,而李晃在蒙古三司的半年中,共花去了内廷五万两的银子,简直是花钱如流水,锦衣卫指挥使兼军情司副使李若链有点忍不住,认为李晃花银子的速度比萧汉俊还超过、东厂应该节制。
  但朱慈烺在看过李晃送来的详细计划书之后,还是支持了李晃。
  ……
  军机处到了,得到消息的诸位军机大臣连同行走大臣和参赞参政参议已经在殿外迎接。
  朱慈烺扫了一眼站在人群最后方的李定国,然后迈步进入殿中。
  塞外蒙古的大沙盘去从年就支了起来,所以朱慈烺直接到了沙盘前,望着山势和草原沉思,诸位军机大臣围着他而战,参政参军则已经开始进行沙盘推演……
  “陛下。”
  高斗枢拱手道:“臣以为,不如紧急将张家口塞外三部的部众和牲畜,全部迁入张家口,于宣府一代安置,如此,建虏劳师动众,千里来袭,最后却扑了一个空,徒自浪费钱粮,等建虏撤走了,塞外三部再重新迁到关外也不迟。此正是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
  “怕是难!”
  刘永祚摇头:“蒙古人崇尚勇士,最不屑的就是不战而逃,进入张家口虽然可以保存实力,令建虏扑一个空,但却会大大失去蒙古各部,尤其是塞外三部的人心,更何况,塞外三部加起来人口将近二十万,大部分都是居无定所,最远的距离张家口有六七百里,而建虏马蹄急急,转瞬即到,此时想要撤离他们,是万万做不到的,现在命令撤退,不说下面的一般部众,就是三个蒙古国公也不会轻易同意。”
  听高斗枢和刘永祚说完,诸位参军参政参议小声议论,隐隐地,对两人的建议各有支持者。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缓缓道:“那就战,建虏远道而来,粮草困难,张家口却只在京师五百里之外,我大明没有避战的理由。”
  李邦华堵胤锡微微点头。
  “陛下,如果是多尔衮亲征,建虏和蒙虏最少能纠集六到七万的骑兵,我军兵马怕是力有不逮啊。”
  高斗枢还是忧虑。
  现在,因为收编了左营骑兵精锐,三千营的骑兵已经将近四千人,王允成的保定兵和李国英的通州兵,能凑到一千五百骑兵,加上宣府骑兵以及七拼八凑,大明京畿宣府地区能动用的骑兵勉强能有一万人,张家口塞外三部去年都受到了重创,他们满打满算,最多能凑出两一万五千骑兵,加起来不到三万骑。
  但建虏和蒙虏最少有六万骑,就兵力来说,大明处于绝对的下风。
  虽然大明现在有强大的步兵,精武营已经具备和建虏主力对战的实力,但塞外草原广袤,多尔衮又是用兵行家,他是绝对不会摆开阵势,和大明对攻的,他一定会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时进时退,忽现忽隐,用巨大的空间和天然的骑兵战场来疲惫、割裂大明军。
  这样情况下,再精锐的步兵怕也难以发挥优势。
  某种意义上讲,这次战役将是一场骑兵对骑兵的大决战,如果大明胜了,张张家口塞外三部稳如泰山,对大明会更加归心,建虏在蒙古草原的威望将会一坠千里,哈刺慎喀喇沁察哈尔三部蒙古必然离心,多尔衮深知这一点,因此这一次他绝对不会保留,绝对会使用最精锐的骑兵,冲击大明的防线,以图取的一场大胜,稳定蒙古草原和蒙古盟友。
  如果说突破长城入塞,在大明地界上烧杀抢掠,经过连续两次的失败之后,多尔衮连同建虏亲贵都已经失去了信心,不敢再轻易尝试,但塞外草原,这广袤的天地,依然是他建虏人和蒙古人的天下,铁蹄滚滚,无人能挡,这一点,多尔衮还是有绝对信心的。
  相比之下,无论朱慈烺本人还是军机处的诸位军辅,对塞外骑战都是深有忧虑的。
  虽然说,古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但只所以称为战例,就是因为太少,太惊奇,在军机处成立之时,朱慈烺曾经说过:大国不打无准备、无胜算的大战,大国不战则已,既然要战,就必须要取的全胜。
  所谓的准备,所谓的胜算,其实就是兵力、装备以及后勤补给的巨大堆砌,但是大明浩浩荡荡,聚集足够的兵马,配备精良的装备,保证粮饷和后勤,稳扎稳打,步步向前,收复辽东,甚至是打击更北面的外蒙古以及罗刹国,都是按部就班的事。
  后世里,某个超级大国对外作战就是这种策略,先聚集足够的兵马和装备,然后在短时间之内进行密集打击,摧毁一个小国,不过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