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5/1227

  ——鳌拜的失利,意味着他的战术已经是失败了,虽然弟弟多铎成功的伏击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将大清一直视为劲敌的关宁铁骑杀的落花流水,解决了后顾之忧,关宁铁骑大半死伤,逃走的不足百余人,即便吴三桂下落不明,好像是逃走了,但对大清来说,这依然是一场值得庆祝的大胜利。
  如果墙子岭再胜,鳌拜成功入塞,令隆武不得不回援,多尔衮带兵追杀,剿灭张家口塞外三部,那就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利了。
  可惜啊,鳌拜不争气,没有能破关,而随着墙子岭的失败,多铎的胜利好像变的黯然起来。
  怎么办?
  失去了墙子岭的牵制,继续和明军对峙,大清的胜算怕是寥寥无几,即便多铎率领一万精骑后续赶来,也无太大的胜算,在粮草补给越发困难的情况下,撤退好像已经是不得不的选择,但如果现在就撤退,那政治清算的巨大风潮,却又是多尔衮所不能承受的……
  “去请洪学士!”多尔衮猛地站住了脚步。
  情况危急,是战是退,多尔衮自己拿不住注意,这时他只能请教洪承畴了。
  ……
  这两天,洪承畴一直在失眠,不是因为年纪大了,气血虚,睡不着,而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和森冷的气息,令他想到了被围松山的那一段绝望时光。和松山的绝望和心惊肉跳不同,此时的建虏蒙古军中,倒还没有绝望,但连日以来,蒙古人畏惧严寒,对柴薪供应的不满和士气的低落,却是清楚可见的。
  这一切都令洪承畴想到了松山,
  或者说,松山是他永远也抹不去的噩梦,他时时都不能忘记。
  得了辅政王召见的命令,洪承畴整理衣冠,披了大氅,急急来见。
  多尔衮不隐瞒,直接将鳌拜兵败的塘报,递给洪承畴。
  洪承畴看完之后,急忙下跪请罪——偷袭密云长城是他的建议,以鳌拜为主将,也是他的提议,现在墙子岭失败,论起来,他也是要负一部分的责任的。
  “先生快起。”
  多尔衮亲自搀扶,双手托着洪承畴手臂,将他从地上搀扶起来,目光望着洪承畴的眼,非常诚意的说:“墙子岭之败,不是先生谋划无能,而是鳌拜执行不力,这等无用的奴才,本王不会放过,等回到盛京再和他算账。而大雪之后,决战在即,我军如何破敌,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见多尔衮诚意如此,洪承畴十分“感动”,他假装红了眼眶,说道:“王爷如此看重臣,臣无有报答,只有肝脑涂地,以报王爷的知遇之恩!”
  多尔衮也假惺惺的点头,随即牵着洪承畴的手坐下,两人近距离的密议。
  “王爷,明军加上张家口塞外三部,连同土默特人,一共有七万余人,就兵力来说,我军现阶段其实是处于劣势的,即便豫亲王率一万后军赶到,我军也并不能占据上风。这几日间,臣时时到前方观察,发现明军营中烟火不断,进出的士兵都是棉衣棉甲齐整,由此可知,不论是军中的柴薪还是御寒的衣物,明人都准备充足,严寒大雪对他们战力的削弱,并不明显。”
  “也就是说,在兵力之外,明人在军需后勤,也是占据上风的。”
  “而我军的优势则是胜在骑兵,在这茫茫的被白雪覆盖的草原,明军的两万多步兵,除了坚守营寨,再没有其他用处,土默特人新附,明人对他们仍然存有疑虑,未必敢真心使用他们,明军能放心使用的骑兵,只有张家口塞外三部和他们自己的三千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军骑兵数量是胜过明军的。”
  “因此,臣不担心明军和我决战,相反,臣担心的是,明军不与我战,而是坚守营寨,利用后勤补给的优势和我军打僵持战,那一来,我军怕就是要糟。”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圈套
  听到此,多尔衮脸上没有表情,心中却是沉重——洪承畴所说,正是他最担心的是,老实说,战场上面对面的厮杀,他多尔衮还真没有怕过什么人,即便明军数量超过他,他也有信心取得战争的胜利,但这两年以来,在明国的严厉封锁之下,大清境内物价高涨,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出现了短缺,民生困苦,虽然在主子奴才的高压统治之下,没有人敢反抗,但危机已经是显现了出来。
  身为大清的辅政王,多尔衮不得不为平息物价,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和示范,即便如此,也不能解决问题。
  而为了这一次的征讨,大清几乎是掏空了所有的府库,如果不能胜利,不但会丢失蒙古草原各部,大清财政也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对大清来说,速战速决才是此战胜利的最佳方式。
  在多尔衮原本的计划里,有土默特人的帮助,前后夹击,明人想不决战也不行,但谁想事与愿违,土默特人忽然倒向了明国,令他的战略计划落空,现在墙子岭又失败,虽然击败了吴三桂,解除了粮道的危机,但粮草从锦州转运,千里迢迢,所耗巨大,如果明军真的据守不出,那大清绝对是耗不起的。
  “看明军的架势,确有坚守不出,待我自败的意图。先生以为,该如何破?”沉默了一下,多尔衮问。
  洪承畴低下头,捻着胡须,沉默不语。
  “先生但说无妨。本王绝不会怪罪。”多尔衮看出了洪承畴的犹豫。
  洪承畴这才叹息一声:“那臣就斗胆了。王爷,在土默特人倒戈的情况下,此战我大清已经丧失了先机,隆武善于用兵,性格冷静,陈奇瑜高斗枢等人也都有军事长材,明军粮草充足,士气高涨,我军想要战胜之,并不是容易的事。而我军补给线遥远漫长,所耗巨大,长期僵持下去,于我十分不利,臣以为,为长远计,我军需做其他打算了。”
  “什么其他打算?是撤兵吗?”多尔衮面无表情,目光却忽然严厉。
  洪承畴一惊,急忙起身跪倒,一脸惶恐的说道:“臣知道,还未交战,胜负未知,就想着撤军,不是王爷的用兵之道,但臣思来想去,依然认为这是最稳妥之策。土默特人背信,乌克尓河已经不是一个合适的战场,局势不利,继续缠斗下去,对我大清没有好处。反倒有可能是中了隆武的算计,被他长期消耗,那一来,我大清就得不偿失了……”
  不等他说完,多尔衮就霍的站了起来,在帐中来回的走。
  ——从多尔衮烦躁的表情就知道,对峙的恶果,他并非不知道,也知道洪承畴所说,乃是老成谋国之言,但他却不能轻易撤兵,不说蒙古的离去,朝堂上的攻讦,只说他高傲的性子,就不能轻易接受失败。
  洪承畴继续跪伏在地,目光恭谨的追随着多尔衮。
  终于,多尔衮站住脚步,长叹一声,再一次用双手将跪在地上的洪承畴托了起来,肃然道:“先生的良苦用心,本王明白,但现在还不到撤兵的时候。”
  洪承畴依然“进谏”:“王爷,君子顺势而为,眼下局面不利于我军,强撑下去,说不得会越陷越深啊,不如立刻决断。”
  ——作为老狐狸,洪承畴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他唯唯诺诺,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那就一定会被多尔衮看轻,相反,他越是坚持己见,多尔衮就会愈发敬重他,当然了,一个关键原因是,他现在所说的,其实都是多尔衮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多尔衮何尝不知道形势不利?并隐隐嗅觉到了失败的气息,但身为大清的辅政王,他不能轻言撤退。
  多尔衮还是摇头。
  “王爷是担心盛京?”洪承畴站直了。
  多尔衮又摇头,牵着洪承畴的手,重新坐下,声音坚定的说道:“不,盛京本王还能镇的住,本王担心的是这蒙古草原,这一次本王兴师动众,率领大军前来,如果不能扫平张家口塞外三部,我大清的颜面和威望将荡然无存,蒙古人是遵循实力的,一旦他们看到,我大清没有了节制他们的能力,他他们还会向着我大清吗?一旦他们全部倒向明国,藩篱尽开,我大清就危险了。所以,哪怕是不能取胜,我大清也必须战一场,只有取得一场大胜,才能震慑住蒙古各部,保存大清的颜面,本王也才能撤退啊!”
  洪承畴眼神复杂。
  ——不到最后时刻,谁都不愿意放弃。
  当初他在松山,不也是这样吗?
  “如果王爷不愿意退,那就只能想办法诱骗隆武出战了。”洪承畴道。
  “先生可有办法?”多尔衮精神一振。
  “古往今来,逼敌人决战,不外乎激将和断绝粮道这两种办法,但隆武年轻英才,这两种老办法怕是骗不过他的,还有一种办法或许可以尝试一下。如果能成,是我大清之幸,如果不能成,还请王爷莫要迟疑,立刻撤兵!”
  “什么办法?先生快说!”多尔衮急问。
  “以退为进,反客为主,诱明军追击,然后和豫亲王的一万后军合力包围,将追击的明军歼灭于草原白雪之中!”洪承畴声音清楚,浑浊的老眼忽然放出光芒。
  ……
  清晨,隆武帝朱慈烺按时醒来,洗漱完毕,用完早餐之后,就站在沙盘前,听取陈奇瑜张国维等人的军情简报。
  乌克尓河边的僵持,已经将近十天了,随着天气的好转,双方战事再起,这两天间,彼此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土默特的善巴,连同虎大威周遇吉等人更是连续请战,请求和建虏决战,但都被朱慈烺驳回了。
  对于土默特的善巴,陈奇瑜等军机重臣,反复向他强调,大明土默特联军一体,需得遵从同样的指挥,没有命令,土默特绝不可妄动。如此,方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大明胜在粮草和后勤,在这冰天雪地的蒙古草原上,建虏的粮草运输和补给,比大明更加困难,因此,最急于决战的应该是多尔衮,而不是大明,大明完全可以心平气和的,用粮草补给慢慢地耗死多尔衮,这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建虏远道而来,粮草困难,棉衣不足,柴薪更是不继,这一点,从俘虏的蒙古兵口中已经得到证实,而我军粮草充足,不惧对峙,宜养精蓄锐,待到建虏疲惫,再行出击,定可事半功倍,一举破之!”陈奇瑜总结军机处的计划。
  众人都点头。
  杨尔铭更开起了玩笑:“如果多尔衮愿意,我们在这里陪他过年,甚至是陪他过明年中秋也可以,就是不知道他的小嫂子会不会想他?”
  周遇吉虎大威等武将听了都是大笑。
  就在此时,脚步声急促,轮值的李国英快步走了进来,向朱慈烺抱拳:“陛下,建虏动了,他们拔营而起,好像是要逃跑!”
  “哦?”
  朱慈烺一惊,急忙跳起来,大步往外走,军机三臣连同张国维和帐中的武将,也都跟随他走出大帐,急急往高台而去。
  ——果然,极目远望,发现对面的建虏蒙古大营军旗飘扬,一片混乱,各种颜色不一的厚毡帐篷已经在视线里消失了很多,骑马的蒙古兵正一队队的往东而去,而在乌克尓河的河岸依旧上下游,有大批的蒙古骑兵正在警戒,显然,那是预防明军追击的后队。
  见建虏蒙古联军撤退,众臣都有喜色,尤其是张家口塞外三部的三个国公,建虏退走,他们面对的战争压力立刻就减少,等于他们这一次就是胜利了。
  “多尔衮倒也明智,知道没有取胜的机会,就惶惶逃走了!”
  刘永祚笑。
  其他众臣也都是欣慰大笑。
  的确,就现在的情势来说,建虏已经失去了取胜的机会,粮草又困难,忽然撤退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陛下,正在扩大战果的好机会,请下令追击吧。”虎大威摩拳擦掌,第一个请战。
  朱慈烺不说话,只是举着千里镜,仔细观望正在撤退中的建虏蒙古联军——在土默特归于大明的情况下,建虏确实已经是失去了胜机,墙子岭又失败,现在撤退倒也在情理之中,但朱慈烺总觉得多尔衮不是一个轻易会放弃的人,即便没有土默特,即便没有墙子岭,以多尔衮高傲的脾气,真的会如此轻松的就撤走,并吞下战败的苦果吗?
  会不会有诈呢?
  “多尔衮善于用兵,即便撤退,也定会留下足够的断后之兵。我军不可不防。”另一个勇将,宣府总兵周遇吉倒还能保持清醒。
  朱慈烺欣慰的看了周遇吉一眼,然后看向陈奇瑜:“军机处的意思呢?”
  陈奇瑜高斗枢刘永祚连同杨尔铭等人正在小声商议,听到陛下问,立刻拱手回答:“回陛下,参谋处以为,情况不明,先派小股骑兵追击为宜。”
  朱慈烺点头:“那就传令吧。令土默特大国公善巴派五千骑兵追击,抓寻俘虏。告诉善巴,就说多尔衮狡诈,其忽然撤退,说不定有诈,令他一定要小心。因此,朕说五千就五千,绝不可多派!”
  只靠观望是不能确定敌人的虚实的,只有实打实的行动才可以,于是,朱慈烺还是命令追击。
  善巴既然请为前锋,又是蒙古人,熟悉蒙古战术,令他派人追击最为合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