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0/1227

  于是,在镇虏厂厂长、各种顾问之后,汤若望又多了一个头衔,那就是外文学堂的“教授”。
  至于外文学堂的祭酒(校长),则有徐光启之子,现在的礼部郎中徐骥转任。
  ……
  会见之后,朱慈烺召集内阁众臣,说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朕决意,派遣使者前往西夷,面见西夷各国国王,传达我大明友好和通商之意。”
  历来,都是西夷探索东方,却没有东方人探索西夷,这主动和被动之中,其实传达出东西方对于未来的不同进取心,朱慈烺以为,自己没有穿越也就罢了,既然自己穿越了,那就要改变大明上下安心现状,不思进取,不去探索未来的自满之心。
  天下非是天下,在天下的另一边,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
  ……
  初六日,内阁和六部衙门开始理事,虽然开始理事,但正月十六之前,都不会有什么实际的大事,两百多年来,官僚系统渐渐形成不成文的惯例,过年的这几天里,除非是压不住的大事,否则即便是天大的事,也要等到正月十六以后在说,所以内部六部九卿,包括五成兵马司,顺天府尹,这十几天里,基本上午上班,午后就可以回家休息了。
  但不想初八日,一封忽然送到的奏疏,却是震惊了通政使司、六部以及内阁的官员,令他们不得不喧哗了起来。
  奏疏乃是保定巡抚徐标所上。
  所为的,就是摊丁入亩,人地合一!
  “臣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徐标谨奏。”
  “贼乱刚平,天下疲惫,然丁税徭役之策,弊病多多,已经不可不改,臣受国厚恩矣,不能不奏。”
  “丁税亦称‘丁赋’、‘丁钱’、‘丁口钱’、‘丁银’、‘身丁钱’、‘丁算’。凡我大明子民,成年男子,一年需交纳九钱丁税,即便老幼,也有一钱,一个六口之家,两个壮男,一年丁税在二两以上。”
  “丰年之时,有田地者可有余粮,无田穷民者,只能混个温饱,但他们却要交纳同样的人头税,难有积蓄;一遇灾年,穷民就无力可交,要不举债,要不就携家带口,或流离四方,死于他乡。或聚效山林,成为贼寇。”
  “穷民为丁税所累,不得不逃匿隐藏,甚至摔死婴儿,以减少丁税,而富户拥有大量田产,所交丁税却也不过九钱,更有各种避免税的手段,赋役严重不均。”
  “富者田连阡陌,没有丁差,穷民地无立锥之地,反多徭役!”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赋役不均,不公不义。人心不平!”
  “如此,地方隐藏人口、贫民逃亡的现象日趋严重,国家财赋日渐枯竭,民生凋敝。长此以往,大明必将大乱。”
  “臣以为,丁税之策已经是非改不可了!”
  “如何改?”
  “将丁税摊入田亩之中,按亩均派。”
  “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如此,穷民不再为丁税所困,可以安心生养,不用再担心交不上丁税,丰年能有存余,遇上灾年,也犹有自救之力。天下方能长治久安。”
  “为证,臣请在保定先行实施,将今年的丁银,摊入田粮之中。”
  ……
  徐标的奏疏一上,立刻就轰动了朝廷。
  自从张居正改革,实施一条鞭法以来,“田赋”和“丁役”就是朝廷的主要收入。就如人的两条腿,但徐标现在居然要动其中的一条,这如何不令人轰动?
  至于丁税之弊,此时并非没有人提过,但很快即湮没于众多的奏疏之中,因为谁都知道,摊丁入亩,其实是动了天下有钱人的奶酪,“摊丁入亩、地丁合一”政策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但地主大部分都是士绅,朝廷官员也多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这样的政策,又怎会得到朝廷的支持?
  所以,徐标的奏疏令群臣震惊,徐标这是怎么了?疯了吗?
  一石卷起千层浪。
  徐标的奏疏内容迅速传播开来,虽然陛下还没有态度,但内阁户部官员却已经是紧急开会,研讨对策。
  ……
  晚间。
  烛光之下。
  堵胤锡和黄宗羲相对而坐。
  两人脸色都是极其凝重。
  “此文一出,妄议朝政的罪责,太冲你怕是躲不了了,说不得会万夫所指,为众人所攻讦,三文日报更会风雨飘扬。”堵胤锡道。
  黄宗羲字太冲。
  “虽千万人吾往矣,黄某不惧!”黄宗羲道。
  堵胤锡不再说,只深深一辑。
  ……
  初九,京师《三文日报》刊出重磅文章。
  《大明财税困局:论丁税的弊端》
  此文一出,立刻轰动了京师。
  谁都知道,《三文日报》这是在响应保定巡抚徐标的奏疏啊。
  自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在南京创立《三文日报》,针砭时政,并轰动江南,继而又在京师出刊之后,三文日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几乎已经成了京师百官和文人每日必读之物。而关于《三文日报》的底细,渐渐也不再也是秘密,南京三文日报由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资助,京师的《三文日报》却是由京惠商行在暗中支持,而京惠商行又是当今隆武陛下所创立,每日所载文章,多是讨论国家朝廷的大策,虽然有官员上疏,认为《三文日报》妄议,应该立刻关闭,但所有的奏疏都被隆武帝驳回。
  没有官身,不在朝堂,平民白丁却可以谈论国家大政,陛下和内阁却都不干涉,其中的意味,自然不言而明。
  ——怕不是,很多话陛下和内阁不方便说,改由《三文日报》试探风声和士绅百姓的反应吧?
  前番,隆武帝决意和土默特蒙古通好,迎娶土默特小公主娜仁之时,《三文日报》就大力支持,说,娶一蒙古女子,就可得数万蒙古骑兵,解边境之忧患,何乐而不为?唐太宗当年由有和突厥人城下盟约之事,大明现在又有什么可放不下面子的呢?
  现在,三文日报响应保定巡抚徐标的奏疏,公开谈论大明朝堂最敏感、也最为让人头疼的财税,并且直接指明了丁税的弊端,等于是在挑战已经延续了千年的“人头税”的制度,并支持了徐标“摊丁入亩”的建议,这如何不让人惊讶?
  难道这是陛下和内阁的意思吗?
  ……
  一连两日,徐标的奏疏和《三文日报》的文章,轰动了京师。
  朝堂震撼,官员们争论不休,但皇宫却始终静悄悄。
  隆武帝一句话也没有说。
  不了解陛下的人以为陛下在观望、在思索,但深知陛下脾性的内阁五臣却知道,陛下确实是在观察,但不是观察政策,而是在观察官员,他要知道,反对的都是谁,谁最激烈……
  初十。
  《三文日报》再刊文章。
  《论摊丁入亩的严苛。》
  ……按旧制,丁税需要五年一审,根据贫富情况,最富有的上上户每人每年征收九钱,然后依次递减,最为贫穷的下下户则每人征收一钱,且新生儿添入、死亡者开除,乍看起来,似乎很公平。
  然而,各级官吏根本做不到细心核查,有的官员则为了所谓的政绩,根本不顾百姓死活,为了多收钱财,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反增,令百姓苦不堪言。
  更可恶的是,士绅利用优免特权隐瞒人口,上户利用钱财权势将自己评为中户,中户评为下户,贫苦百姓反而被刻意评为中上户,奸猾之徒又以客籍进行规避……种种弊端,最后应该征收的税负便又落在了贫苦农民身上。
  正是“在民有苦乐不均之叹,在官有征收不力之参,官民交累!”
  实行“摊丁入亩”之后,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没土地的不交,不知给多少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对地主老财和贪官来说,这当然是“严苛”!
  ……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京察
  ……
  比起昨日,《三文日报》今日的评论更加直接,更加犀利,只差没有把反对“摊丁入亩”的官员说成了贪官奸主的同党了。
  很多官员看了,都是心神惴惴,脸色发白——如果《三文日报》传达的是陛下的意思,那他们还敢反对吗?
  但也有恼羞成怒的,有人到顺天府衙告发,说《三文日报》日报妄议朝政,应该查封,有人在户部讨论时,直接提出,《三文日报》祸乱人心,搅扰朝廷大政,和保定巡抚徐标内外呼应,有结党干政之嫌……
  但《三文日报》岿然不动。
  对于众人的举发,现任的顺天府尹吴麟征没有任何反应。
  到这时,所有人都明白,徐标的上疏,《三文日报》的响应,怕都是隆武陛下的意思啊。
  十一。
  隆武帝举行上午朝,将保定巡抚徐标的奏疏交于户部和内阁讨论——隆武帝没有多说,但众臣却都已经明白圣心所在了。
  两日后,十三日。
  再一次上午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