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6/1227

  “十里!”
  “五里!”
  “禀制台,土默特骑兵已经堵住了去路,沃尔都司人,无路可逃了!”
  探骑惊喜报告。
  孙传庭抬起头,一直紧绷的脸色,终于是松弛了下来,随即说道:“传令,全军出击,将沃尔都司蒙古,全部歼灭!”
  ……
  “咚咚咚咚~~”
  总攻的战鼓擂响。
  战场之上,高杰挥舞铁棍,将一个冲到身前的蒙古骑兵砸落马上,回头望着渐渐冲到的土默特骑兵,啐了一口,骂道:“狗日的土默特,来的比驴还慢,害老子差点去见阎王!”
  ……
  京师。
  “河套大捷!河套大捷~~~”
  三边总督孙传庭在白城子全歼沃尔都司蒙古的两万主力大军,生擒沙克沙僧格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师。
  隆武帝朱慈烺大喜,立刻下旨嘉奖。
  群臣虽然也祝贺,但在祝贺之外,却也有人忧心忡忡:陛下在辽东之外,又起河套战事,顺利收复河套之后,下一步必然是步步扩张,如此一来,军费必然年年增长,百姓的负担也会越来越沉重……
  唉,陛下好战,非天下之福啊。
  ……
  第二日,《三文日报》发出头版评论。
  故土新归,三边边患,一朝解除,此乃百年未见的大盛事啊,身为大明子民,当呼一声,明军威武!
  ……
  河套。
  在全歼了沃尔都司的全部主力并生擒沙克沙僧格之后,明军和土默特骑兵马不停蹄,在孙传庭的指挥下,兵分数路,直捣沃尔都司的老巢包克图(包头),在一举端掉沃尔都司老巢的同时,将也整个河套草原,拉网一般的清扫了一边,除了少量的沃尔都司蒙古人听到消息,仓皇远遁之外,大部分的沃尔都司蒙古都被歼灭,或者是被土穆特人收入怀中。
  八月,隆武帝颁下圣旨,除了重赏有功人员,加封孙传庭为太子少保之外,也下旨在将河套正式收入大明疆域,恢复汉代的云中、朔方、九原、西河四州,以及大明初期设立的东胜卫,因为朝廷粮饷困难,暂时无法全部重筑这五城,因此决定,两年之内恢复九原城,也就是包头,并裁撤延绥巡抚,改延绥巡抚赵光抃为九原巡抚,原陕西总兵高杰改任九原总兵官,任命李岩为东胜卫指挥使,在东胜卫一代负责屯田养民,李过则为东胜卫总兵。
  至于云中、朔方、西河等城的修筑,则按部就班、看朝廷的财力情况,徐徐推进。
  以上所有,仍受三边总督的节制。三边总督依然是西北的最高军事长官。
  为了鼓励移民,隆武帝特旨,但是愿意到河套开垦的民众,所开土地全部归于个人,并且五年免赋,十年减半,开垦超过一千亩者,国家还会有奖励。
  而在移民实边之外,隆武帝也下旨在河套实行马政,鼓励养马。
  “河套经营,从筑城,移民,开垦农田,到修建道路,朝廷一年要规划一百万银子的花销,如此六到七年,河套可成,一年一百万两,一共就是六七百万两,听起来是一个大数字,但我大明的国土因此跃进了一个山西省,从今以后,不但有了养马之地,再也不用担心没有战马可用,更重要的,大明三边的精兵良将,以及秦军精锐,就不必全部都缩在陕西了,朝廷多了四万活用之兵,天下百姓也多了一处肥沃的开拓之地!”
  “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后,河套能为我大明带来的收益,又何止一千万两?怕是一万万两都不止啊!”
  朱慈烺知道,对于自己强硬收复河套,并且在河套修建城池,设置官吏的做法,群臣
  并非全部赞同,很多人都是有腹诽的,为了向他们说服收复河套的好处,他不得不苦口婆心,一次又一次在朝堂谈论河套对大明的极大利益,以及战略战术的必须。
  “孙白谷之功,大矣!大明将士之功,大矣!”
  ……
  延绥镇。
  榆林。
  四人站在官道边,正目送几辆马车和一行人的离开,清晨的阳光照着他们的脸,他们的脸色都是严肃,眼神都带着哀伤。
  “婶娘,一路平安。”
  为首的那人穿着一件崭新的武官常服,向马车深深行礼,原来他正是新任的东胜卫总兵李过。
  他身边的三人,有两人穿着武官常服,只有站在身后的少年人披着甲胄。
  “夫人一路顺风。”
  “夫人一路顺风。”
  两个武官也行礼,原来,他们一个是新任的东胜卫指挥使李岩,另一个是参将刘体纯。
  后面的小将是李来亨,望着高夫人离开的马车,他已经是哭出来了。
  高夫人挑着车帘,不多说,只是微笑颔首,随即,车轮辚辚,马车载着高夫人离开。
  在高夫人的车后,一个腰悬长刀,穿着武人常服的中年汉子正骑马而行。
  却是刘芳亮。
  白城子之战后,朝廷论功行赏,刘芳亮也得了一个副总兵,不过他却已经疲惫,不想再带兵,只想回到老家,采菊东南,因此婉拒了朝廷的任命,和高夫人一起,离开榆林,返回米脂的老家。
  除了高夫人和刘芳亮,当日在白城子血战,最后退到内城的五百闯营将士,其中有一半不愿意再从军,想返回家乡,于是在榆林修养了一阵之后,他们就都跟随高夫人和刘芳亮返回原籍。今日就是他们辞行的日子。
  “走了,什么时候回米脂,去找额老刘喝酒!”
  刘芳亮笑着在马上一抱拳,跟着高夫人的马车,缓缓去了。
  等他们一行人走远了,身影消失在官道上,李过李岩刘体纯李来亨却依然还站在官道边眺望……
  其中,李过最是难过,因为他才是众人之中,最想解甲归田的那一个人,但高夫人却不许。
  “闯营不能没有依靠,即便他们只剩下两百人,你也要为他们负责。”
  “婶娘……”李过伤感。
  “不要哭,婶娘相信你一定能为闯王正名,我米脂李氏,并非天生就是反贼。”
  ……
  京师。
  紫禁城。
  随着河套之战的结束,隆武帝朱慈烺开始将目光转到已经在京师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大风暴。
  那就是六年一次的京察。
  照过往的惯例,京察一般都是正月十六开始,三月份结束,但今年却是意外,因为这是隆武帝继位之后的第一次京察,隆武帝十分重视,连续发下圣旨,要求从严查核,黜贪存良,以正官风。
  同时的,在京察之外,经过朝堂上无数次的争论,除京师和南京的都察院之外,于各省设置都察院分院的事情,也终于是在年前定了下来,而地方都察院一把手,也就是各省佥都御史,需要通过这一次的京察遴选出来。
  ——佥都御史,正四品,位次于正三品的左、右副都御史。都察院级别与六部相同,设左右都御史二人,左右副都御史二人,再然后就是四个佥都御史了,此八人为都察院的领导阶层。现在改佥都御史为各省都察院的一把手,也算合适。
  和中央都察院一样,各省都察院的职责也是两个字:监督。
  除了监督当地官员之外,地方都察院还要负责审核各省的预算、监督科举考试及刑狱重案,并风闻奏事,体察地方民情,虽然是都察院地方分院,但所有的御史依然保有直疏朝廷的权力,依然可以上纠天子、下察百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办公的地点而已。
  “为了整饬财政,增加岁入,现在各省依照中央,也开始推行岁入预算、岁出决算的制度,如果都推给都察院,推给朝廷来审核,朝廷是忙不过来的,因此,在各省设置都察院分院,就地进行监督、审核,减轻公文往来的负担,是极其必要的,不然各省的预算制度,怕就推行不下去了。”
  “从追逮赋、清田亩和左懋第南下查盐来看,各地依然有朕不知道的重重黑雾,地方豪绅和贪官污吏,沆瀣一气,上骗下欺,屡屡欺瞒朝廷,朕恨不得亲到地方一线去,探知事情的真相!”
  “然朕是天子,不能轻易出京。”
  “巡抚本是代朕出京巡查的,然历年以来,巡抚已经成一省之主官,要他们自己弹劾、检讨自己,那是不可能的。”
  “此非是巡抚之过,乃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而已。”
  “御史们都在京师,听到的消息,很多都是道听途说,难尽真实,因此,御史出京,替朕巡查地方,已经是现实所需。”
  “虽然出京,但依然是京官,一切待遇,皆同过往。”
  “各省之事,都察院分院,有否决之权。”
  “各省御史,三年一换,有功升,无功黜。”
  皇帝说的好听,但所有人知道,这可不是换地方的事情。更有聪明人想到,陛下该不会是嫌我们聒噪,所以想把我们都支出京师吧?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京察风云
  ——从古至今,华夏王朝的监督机构,一直都只设置在京师,不管是叫过去的御史台,还是现在的都察院,为就是纠劾百官,考察天子得失,并为天子的耳目,如今将他们下放到地方,远离了天子,等于他们失去了这部分的功能,因此,都察院上下,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地方行省,他们在前任左都御史方岳贡的带领下,不停的上疏,并且在朝堂死谏,阻挡这项政策的实施。
  这也是隆武帝要将方岳贡调往南京,启用钱谦益为左都御史的原因之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