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逆(校对)第4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2/700


所以……虽然稍稍有些不好意思,但潘龙宁可变法派跟保守派闹到翻脸!
最好他们打起来!
要是帝洛南变法的最终结果,是京畿之地爆发战火,朝廷的核心武力之间互相翻脸开打。那不论最终的结局是谁赢谁输,对朝廷的权威,都会是极为沉重的打击。
之前端午之战,老师毕灵空率领诸子百家,攻神都、破周天星斗大阵、杀帝苍穹,已经沉重打击了朝廷的权威。如果再被这么打击一轮,各地的官员和将领,只怕心中免不了就要升起一些“大丈夫当如是也”或者“彼可取而代之”的念头了。
到时候,再设法打击朝廷几轮,便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潘龙的历史水平远不如那个老朋友,但西元十九到二十世纪之间,那百多年的历史,他当年也是苦学过的——毕竟,要考。
另外一个世界历史上的清王朝是怎么覆灭的?他可记得很清楚。
可不就是被这么一轮一轮地打击权威,到最后轰然崩塌的嘛!
在军事上,哪怕是直到最后武昌那一战,北洋新军都还占着相当的优势,起义军想要靠武力推翻清王朝,希望并不大。
但清王朝的权威已经损失殆尽,各地督抚纷纷独立,最后连他们倚仗的北洋新军都反过来把枪口瞄准了他们——到这一步,这个王朝自然只有死路一条。
若是大夏皇朝最终也是这么完蛋的,那么至少对百姓来说,伤害可能算是比较小了吧……
(哈,想这些还太早太早。而且……也太虚伪了一点……)
潘龙心中暗笑,将这些念头赶走,看着苍渊离开的背影。
只见他脚步坚定,显然是心中的迷惘已经被一扫而空,再也没有半点犹豫。
(加油吧!你们若是真的能够沿着这条路成功,潘某不介意再等上几百年,重新等到大夏皇朝再一次暮气沉沉地时候动手。)
(相信到那个时候,应该不会再出一个帝洛南,再出一个苍渊。)
他心中如此说道,却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期待什么?
是该期待苍渊和帝洛南成功呢?还是该期待他们失败呢?
这些芜杂的想法,让他自己都有些茫然,一时间,就算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好在,暂时还用不着他作出选择。
几天之后,帝洛南和苍渊在朝会的时候当众上了一份奏折,介绍了巡查官员们这段时间破门清查财产过程中,所查出了大户贪赃枉法情况,以及清查了这些大户之后,开仓赈灾的事情。
宣读奏折之后,帝洛南杀气腾腾地说:“今年晚春大灾,朝廷赈灾诸策效果不怎么明显,更查到不少地方粮库仓储有许多空缺——我原本向父皇请命,想要主持赈灾,顺便彻查各地粮库的情况。结果父皇说‘一心不宜二用’,让我专注于变法。现在看来,倒是另走蹊径,从另外一个方向,为赈灾作了帮助。”
他转头看向群臣,冷厉的目光让所有被他双眼扫过的人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不敢和他对视。
“我知道很多人对变法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所以如果谁愿意暂时替我顶个班的话,我愿意辛苦一趟,去民间查一查赈灾的事情!”
于是群臣纷纷赞同他的变法举措,认为他借变法而帮助赈灾的事情,乃是上天对大夏的护佑……云云。
然后,南夏城内听到的民间论调,突然就不怎么谈变法了。
所有被问到这类话题的官员和文人,全都一脸晦气,像锯嘴葫芦一样,说不出话来。
第三十七章、秋闱将至
这场政治斗争的结果,很快就由苍渊告诉了潘龙。
苍渊说的时候兴致勃勃、神采奕奕,显然是因为这一场大胜而兴高采烈。但潘龙听了,也只是微微一笑而已。
苍渊和帝洛南获胜,关他潘龙什么事呢?
虽然说,从他的角度看来,这一场斗争的结果还算是让他满意,但变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才不过只是开始阶段而已。
现在赢了这一场,无非是接下来的工作能够继续开展下去。到最后究竟谁赢谁输,还不一定呢!
说完这件事之后,苍渊又说:“潘老弟,如今已经到了七月底。明日便是秋祭,然后从八月初一到八月初十,依次举行天下十科的京师大考,八月十三放榜,八月十五早上开始最后一场金殿选材,当天晚上便是琼林宴,八月十六赏月大会……未来这半个月,便是这京畿之地最热闹的时候,你有兴趣凑个热闹吗?”
“凑热闹?”潘龙有些疑惑,“我怎么凑热闹?”
“天下十科,皆有推举应试的名额。潘老弟有没有兴趣去参加初十的那一场‘兵法武道科’大考?”苍渊笑道,“以你的本领,若是赶考,就算不是状元,也不会掉出一甲之列。”
潘龙倒并不觉得自己被小看了——兵法武道科不仅要考武艺,也要考兵法。论武艺,他自信天下考生之中应该没人能胜过自己,但论兵法,他自我感觉大概就不怎么行。
像他这种明显偏科的货色,如果不是武功太高的话,没准连个进士都考不到。
京师大考,可是规定了最多十取一的名额限制——其实往往远不足这个比例,一场大考,十科加起来万人总是有的,但最后能录取的各种进士,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百之数。
因为很多科目,都是以“难考”而著称。
比方说十科之首的“兵法武道科”,便是只录三十人,极少破例。
便是录取相对较多的“运筹算术科”和“法令诉讼科”,往往录取百余人,也就是极限了。
毕竟,金殿选材大会,最后只御笔钦点前三名为一甲,称之为“进士及第”;三到十名为二甲,称之为“进士登科”;十一到五十名为三甲,称之为“进士出身”。
至于五十名之后的……金殿选材是大考前五十名的事情,一般其实只是走个流程,很少和大考的名次不同。五十名之后的人根本没资格去参加金殿选材,自然也不需要再拘泥数量。这些人算是“乙榜”,统称之为“进士拾遗”。
从“及第”到“登科”到“出身”再到“拾遗”,这一场大考之中的名次差距,差不多就决定了一个官员在官场前十年的运势。
能够考上一甲的,除非倒霉,否则一般都顺风顺水,十年之后至少也是一方大员,未来的朝廷重臣、九州镇守,若是有科举出身的,基本都是从这些人里面选拔出来。
能够考上二甲、三甲的,一般也能顺顺利利地进步,十余年之后,同样也能成为朝廷大员。但往往会遇到无形的天花板,想要更进一步成为三省六部的主官,或者是九州侯这样的要害官职,基本都很难。
至于“进士拾遗”的,运气好的,也能升到高官,但大多数人基本上就是从县城到郡府,做到一郡知府,差不多就是极限了。
所以科举之中的名次,对于考生们来说,着实是兴衰荣辱攸关的大事,尤其是一甲二甲以及甲榜乙榜的区别,更是简直称得上关系到身家性命。
过去的岁月里面,可是不止一次有人名闻遐迩却没能考中一甲,又或者是自负才华最终考了个乙榜,一气之下生病乃至丧命的。
苍渊认为潘龙能够考上“兵法武道科”的一甲前三名,就潘龙的感觉,已经是纯粹的恭维。
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这偏科到极点的货色,能够考上一甲。
一般来说,参加科举的考生最多也就是先天巅峰的修为,偶尔有个先天精微半步真人的,已经是极为罕见的特例。如他这等货真价实的真人高手,便是别的考生一起上,多半也赢不了他。
但是,考兵法的话……潘龙很怀疑,自己能不能考及格?
别到时候一百分的卷子自己考了个二三十分,丢人现眼……
他对自己的才华,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当然,如果他真的有心赶考,或许可以参加“博古通今科”的科举,搜刮一大批的书籍存放到山海经之中,等考试的时候进入山海经翻书就好。
用这种方法,一甲未必,二三甲肯定是能有的。
其实,“诗词文赋科”大概也可以这么考,当年老爹潘雷不就是用这个办法,靠着在山海经里面寻章摘句慢慢推敲,才能够写出一篇篇佳作,然后考上举人的,以才子之名名扬益州的嘛。
但潘龙略一考虑,还是放弃了这些打算。
虽然文超残影帮他在山海经上做了手脚,不怕被人拆穿,但在这京畿之地、科举之中使用山海经,终究不够稳妥。
自己现在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作这个大死呢?
没必要的!
想到这里,他笑了笑,婉拒了苍渊的建议。
“苍兄,还是算了。”他笑着说,“我本是闲云野鹤之辈,喜欢到处漂泊、浪迹天涯。就算将来累了,停下休息,也只会落叶归根,回到北地居住。这京畿之地的确是繁荣昌盛,但终究不是我的久留之地。”
苍渊倒也没有惊讶或者生气,只是很遗憾地叹了口气。
“我开口之前,就猜到你可能会这么说,但还是抱着一些希望,想要努力争取一下。”他说,“你不能参加科举,是朝廷的损失!野有遗贤,野有遗贤啊!”
他这么唏嘘着走了。
潘龙心中也微微有点遗憾,他知道自己这一开口,便是绝了将来科举的路子——男子汉大丈夫一言九鼎,既然说了不想要参加科举,便是不会参加。
将来如何,将来再说吧!
不过他转念一想,却又忍不住笑了。
自己一个反贼,考什么科举?当什么官儿?
有病吗!
这是嫌麻烦不够,还要特地自己送上门去不成?
“呵呵,简直冒傻气!”
这么想来,他自己也觉得好笑,摇摇头,继续逛街去了。
大概是因为秋祭即将举行的缘故,这几天南夏城里面特别的热闹。除了原本就住在这里的人们之外,还多了很多来采购的,或者是来见见世面的。
街头上多了不少小摊小贩,卖的东西也良莠不齐,其中颇有一些以次充好或者作假骗人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2/70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