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678

和尚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与宫中的皇子公主们熟络了起来,尤其是被立为太子的方铭以及那位公主方倾清。
五年,他将自己对佛法的感悟倾囊相授,皇子公主们都学得很快,尤其是太子方铭,宅心仁厚,和尚想,若是来日太子登基,那天下又将是一片盛世。
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和尚感到无比的欣慰,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五年之后,他还是需要回到最北边的龙隐寺,主持大局。
那几年,大楚的年景并不好,时不时各处便有旱涝雪灾,但朝廷在万镇帝有序调度下,还是勉强运转,各地百姓过得虽然苦了一些,但也还不至于饿死路边。
万镇帝忙得焦头烂额,短短几年光景,那个曾经英姿勃发的中年男人便在和尚的注视下一步步的满头银发,但饶是如此,在和尚离去的前一天晚上,万镇帝还是抽出了时间给和尚来了一场送别的素宴。
这世上的离别永远是最让人心有戚戚的事情。
虽然那天晚上宾主尽欢,亦更有临别祝福,可当和尚走出那座宫门时,宫门后响起的急促的马蹄声依然让和尚如止水一般的心头泛起了微不可查,却又着实存在的涟漪。
那位公主殿下哭的梨花带雨,小心翼翼的拉着和尚的衣角,问道“东君哥哥,能不能不走?”
和尚的心在那一瞬间有了那么一丝的迟疑,这对于已修炼心性著称的龙隐寺主持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极为不和常理的事情。和尚压下了心底的那抹迟疑,用尽可能温和的语调拒绝了眼前这个女子的挽留,而当他辞别女子之后,回到自己的住所,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万镇皇帝竟然已经待在他的家中,等待他的到来。
这当然是件很古怪的事情,毕竟在一个时辰前的宴会上和尚方才与这位皇帝辞别,但和尚同样没有去多问,而是在微微的诧异之后,便恭敬的为这位看上去远远比实际年纪大出不少的皇帝斟满茶水,与之对坐在案台前。
于是乎,一场改变和尚,也改变这个世界的谈话发生了。
“圣僧,见过倾清了?”在眯着眼睛打量了和尚一番之后,那位帝王端起了和尚为他沏的茶水,如此问道。
夜色已深,房间中并未点起任何烛火,在那一片漆黑之中,和尚抬眸看了那帝王一眼,便又低下了头,如实回应道“见过了。”
“朕准备将倾清交给圣僧,圣僧可否愿意?”而就在这之后,那位帝王说出了一句和尚想也未曾想过的话。
正拿着茶杯想要喝上一口杯中茶水的和尚,手臂微微一颤,茶水洒落,浸透了他的衣袖。
“陛下这是何意?”但很快,和尚还是压下了心底生出的某些情绪,在那时低头言道。
那位白发苍苍的帝王在那时站起了身子,他似乎并未察觉到和尚的异样,又似乎是故意视而不见“圣僧以为这大楚天下如何?朕如何?倾清如何?”
和尚这才真正从之前这位皇帝陛下的“妄言”之中回过神来,他沉了沉眉头,方才言道“如今的大楚虽算不得国泰民安,但其中诸多劫难皆是天灾而非人祸,陛下励精图治,爱民有加,待到天灾过后,休养生息数年,未尝不可再现当年的大楚盛世。至于公主殿下”
说道这处的和尚明显停顿了一下,但很快他便又言道“公主殿下心底善良,居高位而体民心,处权贵而知饥寒,实属难得,加上天资聪颖,日后成就自是不可估量。”
和尚说这些话时,他能明显的感觉到坐在他对面的男人正沉着目光死死的盯着他,似乎是想要衡量他所言的一切是否是出自真心。
“既然你觉得倾清如此之好,那为何不应下朕的要求?”
和尚再次低头,对面这位帝王那咄咄逼人的语气与气势终究让那时尚且不到三十岁年纪的和尚有些招架不住。
“陛下说笑了,贫僧早已皈依佛门,公主又是千金之躯,凤落鸦巢岂不惹人贻笑大方?”
和尚说完这番话后,自觉心头那股方才被他压下的翻涌再次起了波澜,而说话时的语调之中,他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带着一股奇异的颤音。
而坐在他对侧的帝王听闻此言却并未露出半分的不满或是恼怒,反倒是眉头一挑饶有兴致的将脑袋朝前凑了凑,然后那位帝王的嘴角勾起了一抹笑意言道“圣僧在想什么,朕只是说将女儿交给圣僧照顾,修行佛法而已。”
和尚的身子一震,他抬起头看向那帝王,而第一眼便对上了对方充满戏谑味道的目光。换作旁人可能这时便要恼羞成怒,但和尚却没有,他知道一切相皆有心生,是他的心乱了,所以神才会乱,所以才会着了眼前这位男人的道。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和尚很快便恢复了过来,他的脸色平静,在那时终于有了与那帝王对视的勇气,他言道“是贫僧着相了,但公主殿下毕竟是千金之躯,我那龙隐寺位处偏僻,又是苦修之所,公主去了想必也不会喜欢,还请陛下收回成命吧。”
一直盯着和尚的帝王在那时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他转头看向夜色笼罩的窗外,忽的叹了口气“圣僧误会了,我是在求你,不是在命令你。”
这话大大出乎了和尚的预料,他不仅皱起了眉头,困惑道“陛下何处此言?”
那位帝王眸中的目光在那一刻忽的暗淡了几分,他本就不再年轻的脸庞也在那一瞬间苍老了许多。他低头言道“圣僧说我大楚受的是天灾而非人祸,天灾终有尽时,我大楚也终有迎来盛世的一天,圣僧说得很好,也很有道理,但很遗憾的是,圣僧说错了。”
“从朕的父皇开始,大楚的气运便一天弱过一天,父皇励精图治,想要改变这境遇,可龙气散去的速度却始终不曾更改。而当朕登基继位以后,更是小心翼翼,每日都勤勤恳恳,可无论我怎么做,天灾依旧不断,这大楚的气运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圣僧曾演,天子失德,故气运离散,故有德者出世,重掌天下,但事实上却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天要亡楚,即使两百年前先辈机关算尽,续来的气运依旧抵不过这天数。”
年轻的和尚平生第一次听闻这样的说法,他没有过多的怀疑,因为他知道眼前的男人一定是这世上最希望大楚可以千秋万世之人,他没有理由骗他。但对于他的话,他依然保留着自己的疑问。不过说不出是出于怎样的考量,他最后还是应下了眼前这位帝王的请求――作为父亲的请求。
和尚满怀心事的回到了龙隐寺,同行的少女却是满脸的娇羞与期待。
在龙隐寺的日子,少女总是打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幌子与和尚接近,和尚虽然极力与之保持着距离,但女孩却像是根本察觉不到和尚的拒绝一般,依旧每日都来叨扰。
时间久了,和尚也习惯了女孩的做法。
那样又是数个春秋,就在和尚与女孩都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万镇帝驾崩的消息却忽的被使臣快马加鞭的送到了龙隐寺,那一天女孩又一次哭得梨花带雨,她只能匆匆与和尚告别,踏上了接她的马车,赶回长安。
第二日起来,没有了女孩的打扰的和尚反倒无法如往日一般清修打坐,他始终觉得少了些什么。
于是他登上了龙隐山的山巅,眺目看向南方。
他看见一道垂垂老矣的苍龙在云层中翻腾哀嚎,无数龙气飞速从它的周身散去,涌向天地各处。
那是大楚的国运,将死的国运。
这是一件很没有道理的事情,万镇帝虽然为政勤勉,但毕竟少了几分灵气,守成有余,开元却少了些本事。但继位的方铭却不同,那孩子,和尚见过、教过
他理应能有能力继承这大楚天下,也有能力带着大楚天下走向昌盛
那为什么那天穹上的龙相会依然不停的散去呢?
和尚想着那一日,万镇帝与他说过的话,眉头越皱越深,而一个念头也在那时在他的心中浮现。
第一百六十四章
辛密(中)
年轻的和尚就在那时再次安排下了龙隐寺的诸多事宜,然后便再次启辰前往长安。
这一段路,他走得比以往都慢了不少。
新帝登基的消息早早便传了过来,而天灾却也随着新帝的登基而愈发的频繁。人力在冥冥中的天意面前,显得无力到了极致。
万镇帝一辈子小心翼翼维持的大楚王朝在这短短一个月不到的光景间忽然便有了土崩瓦解之相。和尚一路走,一路看,亦一路帮助那些他能够帮助到的灾民。
在三个月后他便到了鹿角原,而就是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各处的叛军四起,百姓在这样的战乱中更是民不聊生,随处可见饿殍,和尚一路来所救助之人,却远远比不上一场小小的战乱带来的伤亡。一股无力感充斥着和尚的脑海,他的信念在这时平生第一次产生了某些动摇。
他又想起了万镇帝在他离开长安时与他说过的话。
天要亡楚。
可这些苦难却注定要百姓来承担,这是什么道理?两百年前,大楚确实做了逆天之事,强行为自己续了国运,但两百年后,大楚的皇帝哪一个不是励精图治,哪一个又不是厚德爱民,那为什么这天还是要执意亡楚呢?
到底是那冥冥中的天意重要,还是这天下苍生的性命重要?
和尚满心疑问。
所以他临时起意,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去往了鹿角原的那一座屹立万年的险峰。
圣僧的名号并非虚名,和尚的本事可远不止颂唱佛经与宣扬佛法,他的修为早已抵达仙人境,这登山之路于他来说算不得什么麻烦事,他用了约莫七日的光景便登上了这座险峰。
太阴宫中的儒生极喜那推演之术,也不知是为了显摆还是真的颇有建树,总之当和尚来到山顶时,太阴宫外早已站满了一位位白衣儒生,他们知晓和尚的来意,故而并未浪费太多的时间,直接便领着和尚入了太阴宫,送进了凤来阁。
而那位活了四百年,几乎见识过整个大楚兴衰的无上真人也早已高坐于阁中,静候和尚的到来。
二人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的对话也从来不会太过复杂。
和尚知道规矩,所以想也不想的问出了他的问题“天道轮回,兴衰之数,谁定?”
一身宽大白袍的老人眯着眼睛摇了摇头,回道“不知。”
和尚皱了皱眉头,却是未有想到自己会得到这样一个回答,但他却没有去责怪眼前这位号称无所不知的仙人,也没有去质疑他的答案,只是在微微一愣之后便朝着那仙人做了一个佛礼,然后便要转身离去。
和尚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无上真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那他只有去找比无上真人看得更远,活得更久的人给他答案。
但在他的脚步迈出这凤来阁的前一刻,无上真人却忽的叫住了他“圣僧要的答案我给不了,但太阴宫自立下以来,便从未有过让人空手而归的事情,今日既然解不了圣僧的惑,那便赠给圣僧一物,来日或对圣僧有所帮助也未尝可知。”
无上真人送给了和尚一本古籍,一本没有名字的古籍,和尚粗劣的翻阅了一番那本古籍,里面记载的是制造一种名为神种的事物的法门,起制造的办法极为残忍,各种推论也大都建立在以生人作为实验对象的基础之上。和尚并不喜欢这书中所言的内容,但在某些他自己也说不出来的念头的驱使下,他并未有再第一时间毁掉这本书,反倒将之随身携带。他隐隐觉察到,有些事情似乎远不像他想象中那般简单。
而在离开了太阴宫后,和尚再次启程。
这一次,他走得很快,不过四五日的光景,便穿越了鹿角原与冀州之地,他没有再为那些路边哀嚎的黎民驻足半刻,因为他知道他不可能能救下所有人。而当他来到长安时,这座曾经繁华又安宁的都城就像是换了模样一眼,街道上虽然依然人来人往,但和尚却能感觉到一股涌动在人群中的不安与愤怒。
和尚去到溥天宫外求见,迎接他的是那个名叫方倾清的皇族公主。
不过数月不见,女孩却也同样不复平日里那活泼的模样,她的眼眶发红,脸色憔悴,和尚能够想象这些日子对于女孩来说应当是何等的煎熬。
二人相顾无言,在女孩的领路下,和尚入到了内宫见到了新帝,亦是那位他曾经教导过五年的孩子――方铭。
虽无师徒之名,却有使徒之实的二人在空无一人的溥天宫中对视良久,那个曾经朝气蓬勃宛如初升的骄阳一般的孩子,眸中不再有那股让和尚赞叹的灵气,他在这样的对视之后,深深的又沉重无比的叹了口气。
和尚没有等到这位年轻的帝王在叹息之后说出任何的话,他便抢先一步将怀中的那本古籍扔到了那帝王的面前,他说“我要知道真相。”
在和尚咄咄逼人的质问下,年轻的帝王并没有支撑太久,便将从两百年前楚国先辈以龙蛇双生之法为楚国续得国运之后,大楚皇族内部却并未因为续来的国运而松懈下来,反倒都沉浸在对于天地命数的未知的恐惧之中。为了能够确保大楚的统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也是为了自保,楚国的先被们第二次登临了那牙奇山,寻来了半妖神种之法,自此以后,楚朝的皇族们便暗中钻研此法。
这大楚散去的气运一半是因天意而致使,而另一半便是作为这半妖神种之法所需的龙气而被耗去。
和尚在翻看那本古籍之后便察觉到了楚国皇族的后辈各个都天资聪颖,加上大楚流逝龙气之中的古怪,这才有了这样的猜测,此刻方铭如实相告,坐实了猜想的和尚却并未因此释怀半分,反倒眉宇紧皱了起来。
因为大楚朝的皇族早在百年前便在那些先辈近乎丧心病狂的改造下尽数化为了半妖,但饶是如此,他们依然算不得最完美的神种,他们缺少妖君的精血,龙气的注入让这些皇族空有半妖的躯体,但神魂却往往因为无法控制这样强大的力量而时常被这股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强大力量所左右,最后大都会死于这股力量失控所带来各种灾难之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6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