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642

  而且,大明现在在东北地区,实际控制的最远就是辽东都司。那里驻军最大的原因是牵制鞑靼和朵颜三卫,对女真和高丽都很少关注,甚至从来没有关注过。
  楚宁列举的数据当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历年的奏报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女真,这个曾经辉煌,现在仍然很强大的部族!
  这就说明这些大明的官员对于女真没有丝毫重视,虽然现在女真依然处在一个十分原始,并且分散的状态,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积蓄百年之后,成为大明的隐患呢!
  因此,楚宁才会利用这次‘清闲’的机会,到东北去看看,看看那里的实际情况,所以希望朱祁镇再等等,毕竟现在大明国内也算是一派新气象。
  同时,大明现在也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不然如果真的继续推行第二阶段的变革,或许会弄巧成拙。
  朱祁镇看完楚宁的心,眼中泛着泪花,脸上充满了愧疚。
  “先生一直为大明奔波,就算是被朝中百官误解,也从来没有忘记当初在宣府对朕的承诺,可笑的是,朕竟然还对先生有疑惑。”朱祁镇低语道。
  “陛下不必如此,镇海侯也算是深受皇恩,为大明鞠躬尽瘁也是他的本分。”成敬从旁劝解道。
  当初知道楚宁要去东北的时候,成敬并不明白楚宁要干什么,就想楚宁说的一样,不论是朝中官员,还是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的官员。
  他们对东北的理解都还停留在苦寒之地的印象中,他们觉得那里驻军除了靡费军资,最大的作用就是牵制蒙元残余。
  可是,成敬知道,楚宁绝对不是那种养匪自重的人,因为他根本不需要。
  如果楚宁愿意,他只需要往京城一待,他几乎就可以‘为所欲为’,享尽人间富贵。
  现在楚宁这么重视东北,必定有他的理由,虽然他不知道楚宁给朱祁镇的信中写的是什么,但丝毫不影响他对楚宁的敬意。
  在成敬看来,楚宁才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纯粹为了大明着想的人。
  就在朱祁镇和成敬在为楚宁的无私感慨感激的时候,楚宁也踏上了东北的土地。
  船只抵达金州卫,楚宁走出船舱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去。
  太冷了!
  他虽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毕竟在后世楚宁也曾经来过东北,但是那个时候自己是大棉袄二棉裤,羽绒服,雪地靴,装备简直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可现在,他能用来御寒的就只有棉衣和皮裘。
  “卑职金州卫指挥赵广兴参见侯爷!”此时金州卫的指挥使带人上前道。
  “别客气,我现在也不是什么侯爷了,你们也别在这傻站着了,大家赶紧进城休息!”楚宁都快冻哭了。
  赵广兴听完赶紧安排舰队的人下船休整,同时自己带着楚宁回到了金州卫所。
  这里是大明在东北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可这座东北最大的港口,却小的可怜,如果不是为了方便军舰的停靠,这里根本不需要建设这么大的码头。
  楚宁来到这个比县城还小的金州卫后,一脑袋扎进指挥使赵广兴的指挥使衙门。
  同样的,这个四品指挥使的衙门同样很小。
  “这些年辛苦你们了。”楚宁在赵广兴的衙门里暖和了半个时辰,终于算是暖和过来了。
  听了楚宁的话,被砍上几刀没有都不眨一下的赵广兴,竟然眼含热泪了。
  金州卫是朱元璋设立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已经失去了原先的作用,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在军改之前,这里已经三年没有收到过朝廷的军饷了!
  卫所的士兵,也大都‘转行’了,种地的种地,打猎的打猎,挖药材的挖药材,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坚守在这里,或者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能去了哪里。
  大明变态的户籍制度,让他们这些从建立金州卫就一直待在这里的人,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哪,在这起码还能保证一个温饱。
  但是军改之后,他们确实得到了不少实惠,首先是补发了拖欠的军饷,然后是按照各自的意愿给大家都上了民籍,从此之后,他们就再也不是别人眼中的丘八了。
  当然,金州卫现在也算是满编,因为这个卫所本来就只有一千人的编制,金州卫虽然不大,但是找出符合要求的千把人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在金州卫这种纯粹的兵城,楚宁的威信那是相当的高,虽然楚宁一次也没有来过,但丝毫不影响这里的人对他的感激。
  原本,赵广兴以为楚宁是那种强势无比的人,毕竟作出这些成绩的人,如果你说他性格温和,简直就是对他最大的侮辱。
  军改、西征、开海禁,推变革,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每一项都牵扯着许许多多位高权重之人的利益。
  楚宁不仅做了,而且做的十分好,在这里,楚宁简直就是传奇一般的存在,大家都对楚宁发自真心的崇敬,每次有楚宁的消息传来,都是金州卫一个小节日一般。
  所以在接到朝廷传来的消息,说楚宁将微服巡查辽东,第一站就是金州卫的时候,赵广兴是既兴奋,有紧张。
  兴奋的是,终于可以见到‘偶像’楚宁了,紧张的是,自己这个金州卫是在太穷了,他不知道该怎么才能招待好楚宁这样的‘大人物’。
  而且,朝廷的旨意是不要声张,一切从简。
  赵广兴是军人出身,如果是个文官,会把这当做朝廷的一种‘客套话’,但是赵广兴却实实在在地照办了。
  在码头上听到楚宁那句像是玩笑一样的抱怨之后,赵广兴紧张的除了一身冷汗。
  可是楚宁这句看似随意的问候,却让赵广兴的心都快融化了。
  他没有想到,楚宁这样的大人物,稍微安顿好之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对自己这种低级别官员的慰问!
第394章
眼光独到
  楚宁并没有在金州呆多长时间,毕竟这次他出来的时间不会太长,他要尽快了解辽东地区的情况,何况选择这个时间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是大明现在正是转折的关键阶段,历史上的大明,正是在整个时候由盛转衰,东北的女真人,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到积累阶段。
  可能大家都觉得是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女真才走向了强盛,其实不然,不可否认的是努尔哈赤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但是女真能成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他一个人能做到的。
  女真人生存的环境无异是艰苦的,虽然他们曾经辉煌过,但是自从金国消亡之后,他们也再次进入到了原始状态。
  当然这次楚宁来辽东,不仅仅是为了女真,因为在东北地区,除了女真这个潜在的威胁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不安定的因素。
  无论是蒙元的残余,还是朵颜三卫,亦或者是表面恭敬实际上包藏祸心的朝鲜,都对这块土地有着很强的贪念。
  楚宁不是不想把这里一劳永逸巩固好,而是时机还不成熟。
  首先女真还处在原始的状态,就连驻守当地的大明官员都没有把他们作为一种威胁,这也算是一种痛苦,楚宁明知道女真将成为大明的威胁,却没法和别人说什么。
  当然就算是说了,也不会有人相信,这里本就是苦寒之地,如果不是这里可以牵制鞑靼或者瓦剌,大明根本不想要这块地方。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字啊明朝的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最近的当然就是安南交止那里,如果不是楚宁的出现,河套、西域也将因为大明官员的局限而被放弃。
  这里边的原因很多,有官员们眼光的局限,也有大明虽然定都北方,但是西域以来已经没有汉唐时代那样能给朝廷带来丰厚的回报。
  在那里派驻军队,完成有效统治所需要,是一个系统的攻城,不是说派驻足够多,足够强大的军队就可以了,否则蒙元也不会仅仅是昙花一现。
  楚宁更不会在西征途中只是建立一些城市港口,因为那需要牵扯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以大明现在的实力来说,楚宁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超越了极限了。
  楚宁穿越以来,不是想着想蒙元一样,横扫地球,他只是不想华夏先祖们历经千辛万苦开拓出来的土地,这么白白葬送。
  这次来辽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不管多大的阻力,作为穿越者的楚宁知道,东北,对于大明,对于华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这次跟随楚宁一同的还有赵广兴,楚宁发现,这个赵广兴是个不错的人才,甚至可以说很不错。
  作为大明第一批进驻辽东官兵的后裔,赵广兴没有怨天尤人,在他治下,金州虽然地处辽东,但是就算是在大明内地,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在辽东,大明的统治形势就是卫所,所谓的卫所,就是戍边军队的驻扎地,所以居民很少,但是金州在赵广兴的治理下,竟然发展成了一个两万人居住的县城!
  所以离开金州的时候,楚宁把赵广兴也带走了。甚至,赵广兴成为楚宁在辽东乃至东北一个重要的助手。
  “侯爷,前边就是乐安洲三万卫了,这里也是咱们辽东都司最东边的卫所了。”赵广兴对楚宁说道。
  赵广兴太佩服这位镇海侯了,他之前,不应该说是大明的将领几乎都知道楚宁,楚宁简直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宣府一出世,就力挽狂澜拯救危局。
  然后军改,更是破除了束缚大明军队的枷锁,现在的募兵制,虽然让许多卫所将领和勋贵失去了一个财源,但是不得不说,大明军队现在的战力已经完全不属于太宗时期。
  原本赵广兴以为楚宁这次来辽东,不过是走马观花,尤其是楚宁刚一下船时的样子,让赵广兴更加确定自己的想法。
  不过他不怪楚宁,毕竟辽东这种苦寒之地,朝中从来没有过一个重臣来过,更不要说在这种寒冬时节。
  但是楚宁不仅来了,还带来了大量的补给和粮草,楚宁也不是走马观花随便看看,他从金州出发,一路走来,几乎将辽东都司东边的卫所全都走了一遍。
  他和士兵们吃一样的东西,住一样的雪屋,除了他这个被改装过的雪橇,楚宁几乎和所有的士兵一样,而这个雪橇,也是因为楚宁要处理一些公文。
  这在赵广兴眼中简直是不可能的,不管楚宁是不是真的像传说的那样,因为得罪了士绅和勋贵,被赶出朝廷,对他们来说,楚宁都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物。
  尤其是楚宁帝师、太子师的身份,让赵广兴这种他朴素地认为,只要大明不换皇帝,不换太子,楚宁的位置就如同泰山一样稳固。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能到辽东实地走访,而且还是在严寒深冬,这让赵广兴激动的同时,也对楚宁更加佩服。
  “哦,那就差不多了。”
  他们一行人来到乐安洲后,按照惯例,楚宁走访了乐安洲的军营城池,然后楚宁就回到了指挥使衙门。
  和金州差不多,这里是乐安洲的指挥使的衙门,同时也是他的家。
  此时,辽东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也差不多都在,楚宁一路走来,把沿途的官员全都带上了,包括现任辽东都司周正宇。
  说起来,这位周正宇也算是名门之后,他祖籍浙江,祖父曾先后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更是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的高官职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