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4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7/760


鄯城同样是与两京一般的坊市格局,所不同的是,作为城池核心的州府并没有如两京大内一般位居北面,而是位于城池的中央,独成一体。
这座内城地跨数坊,并引湟水入城,直通城外。此时的州城内外,甲士阵列林立,单单李潼所见一面便有两千多名的镇卒,足见诸河源军将官们对雍王此行入城的重视。
第0591章
陈兵青海,敢否一战
待入鄯城内城的大堂中,李潼越发感受到这座陇西大镇豪爽硬朗的做派。
诸将出迎雍王殿下,州府吏员们则在内堂整治迎驾洗尘的餐食。而这所谓宴饮,则就是在州府大堂外露天起灶,足足两大排灶垒,上方各架牛、羊乃至于整整三头骆驼,在灶火的烤炙下,这些肉食已经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旁侧则有厨工不断的翻转并刷抹着各类入食的香料。
“鄯州饮食简陋,卑职等亦不知殿下日常饮食所好,所以呈献陇边风味。内堂尚有精厨俱备,只待近员入嘱奉食。”
入堂后,黑齿常之又抱拳说道。
李潼闻言后笑着摆摆手:“入乡随俗,因地而食,大不必再废周折。”
诸员登堂,各自分座。不待群众开口,先有州府吏员呈上解肉的尖刀,并将一具热气腾腾的烤骆驼搬上堂中。李潼也不拘泥,撩起缺胯衣袍的下摆便入堂持刀入堂,先用掺杂了香精的牛乳浴手,然后便持刀分肉。
“臣谢雍王殿下赐飨!”
堂中此起彼伏的响起河源军诸将官的礼谢声,直至通堂分肉完毕、雍王殿下归席,然后又在黑齿常之带领下,各自捧杯为祝,酒肉盛餐。
河源军这一场迎接的宴会虽然氛围豪爽,但细节上也并未忽略。众将在堂进食,堂下则有许多健儿健舞作歌,所奏多雍王故调,倒是让李潼很有感触。
一场宴会结束的很快,前后统共不过半个多时辰,便有将官起身告辞。他们各自都有职任,眼下又是备战的关键时刻,聚在鄯州城外迎接雍王已经是表达了足够的重视,实在没有时间再继续逗留宴乐。
李潼见状,索性便叫停宴会,站在堂中,向每一名入前请辞的将官赏赐一些提前准备的礼货,多是一些军用的器械,如佩剑、甲衣之类。
“殿下厚赐,仓促间不暇具货为应,实在失礼!”
有的将领得受赠货,不乏窘迫的说道。
“但能杀蕃为功,何恋伴手之货!”
李潼闻言后便笑起来,大唐官场上下赠礼倒也是人情常态,比如刘幽求早年入府的时候,就送了他两坛咸菜。众将拨冗来迎,他已经颇感受用,自不会计较其他细节。
一些前线的战将告辞离开后,在堂者还剩下十几人,或是事务并不紧要的文职官员,或是退回休整的将官。
遣散堂中闲杂人等后,黑齿常之才又不乏歉意的说道:“鄯州所在,起居远不及两京。殿下贵胄尊体,难免怠慢,还望见谅。来日无论攻守,鄯城此地可保周全。请殿下安待于此,仆等杀贼以报!”
“既入此边,安危已在度外,但能有助军事,燕国公不必以我为计。或不能披甲上阵,但城头击鼓,力可用也!我这两膀鼓技,于京中也称一绝,刘司马自知!”
李潼闻言后便又笑着说道,了解蕃国内部详情后,他多多少少也能猜到自己的到来,会给黑齿常之增添一些困扰。
不仅仅只是对面的论钦陵会作何反应的问题,无论统兵大将是谁,大军身后便坐着这样一个宗王亲贵,总会有一些不淡定。
“还是让末将先向殿下介绍一下河源军备战情况吧。”
黑齿常之接着便继续说道:“如今河源军管军八部,在营甲士共一万七千余卒,诸县捉守一万四千众,各蕃州府并城傍在征合三万三千之数……”
河源军于高宗仪凤年间初设,最开始管军一万四千之数。设立最初,是高宗仪凤年间李敬玄承风岭大败之后,黑齿常之与娄师德等收拢残卒,于吐谷浑境中所设。
随着吐蕃越发势大,河源军驻军规模也越来越大,其峰值是在出征前夕,驻军足有五万余众。这里所说的驻军规模,是指大唐的正式边军战卒,并不包括捉守、团练这样的地方武装和羁縻州府的胡人城傍。
李潼在听到这一驻军比例,下意识便皱了皱眉头,忍不住开口问道:“若真遇大战,诸蕃胡城傍能否勇战?”
黑齿常之听到这话,脸上便露出一丝无奈之色,叹息道:“或不可用,但也不得不用,我不用、贼则用。勒其部伍于城边,战或不战,也能保证不流窜为患。这一点,是我大唐与蕃国两下俱患。蕃国每战,也毕集胡曲于军前,若不然,则其资给后营必为胡卒所寇扰!”
李潼听到这话,真是有些意外,还没来得及开口,黑齿常之便继续说道:“蕃国每用兵,甲士于前,妇孺于后,前者冲杀陷阵,后者放牧为餐。其军动则帐动,所以动辄出用诸万大数,且牧且食。其境胡扰尤甚,一旦不作约束,则后营必受寇掠!”
听到这里,李潼感觉自己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他是真不清楚吐蕃作战是这样的模式。
但也不得不说,这样的后勤方式对于吐蕃这种底蕴不足的政权而言还是有优势的,起码节省了来回转运物资所造成的消耗。一边放牧一边行军,饿了就杀牛进餐。战斗起来,一旦退却,那就是倾家荡产、断子绝孙!
当然,这样的扩张模式肯定也是有弊病的,那就是随着势力扩张开来,中央对这些军民的管控力度就不够了。所以吐蕃在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也自然而然走上了与大唐一样藩镇割据的老路。
至于那些胡族的附庸们,也只能说猫有猫行、鼠有鼠道,老虎头上抓虱子,能活一天算一天。
“殿下此前教策陇州,仆所计深以为可。诸胡若不加约束,则放纵不守,不知恩威。唯是需要定计以长,积弊并非短日,一夕革除,则必人情骚然,为巨贼所趁。”
听到黑齿常之这么说,李潼也点点头:“这一点我自了然,巨寇伏在荫侧,又怎么能安心治疽?所以递告陇边官长,只为安定乡情人心。诸胡闻此,想必既惊且忧,但也不至于即刻群情骚然。近日若有胡酋近州来问,可明告之,此战内外所取丁口,可以赐给诸州府编户,纵有新法施行,也不损其力。”
此前在陇州的时候只是浅论,但跟黑齿常之讲起来,自然要更加具体。跟这些诸胡势力打起交道来,是要注意一定的话术技巧,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对他们而言是有很大分别的。
黑齿常之听到这话,心里也暗暗松了一口气,他虽然也是蕃将入朝,但跟陇右这群西羌系关系不大,交情也不深。之所以提起这一点,还是担心雍王殿下气盛轻锐。
既然雍王对此已有计量,黑齿常之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又讲了一些河源军的军务细节。
了解了己方虚实后,李潼又问道:“依燕国公所见,若钦陵果向陇右出兵,河源需要增兵多少才能克定其寇?”
“论兵当然多多益善,但精简之众也有精简之众的战法。其实眼下河源最大的困计并非兵力不足,而是给用告急。仆旧年转战河朔,娄相公奉命归朝,河源营田之储几用西域,已经略有不继……”
黑齿常之听到这话又叹息一声,没有把话说的太透,毕竟这个话题若再深入下去,难免会涉及到对圣皇陛下的非议。
“如果只是物储之困,这也不必忧扰。我此行入陇所携资货专为此战,虽不言绰绰有余,但五万之军三月之料足用。若还不及,关内仍有物料可征。只是燕国公能不能答应我,不准蕃人一甲入陇?”
李潼闻言后便正色道,他在有的地方虽然抠抠搜搜,但在军用方面绝对不作省俭之想。特别眼下初镇关西,又逢家国剧变,诸胡窥伺,即便暂时无力外侵,也一定要守一个寸土不让!
如果五万大军三月军期都还不够,那就在长安再抄一批关陇勋贵,让他们用这种方式尽忠报国。
黑齿常之听到这话,眸光顿时一亮,直接在席中翻身而起,免冠顿地道:“若得如此用资,仆定为殿下坚守陇右后庭!”
李潼听到这话,嘴角顿时一抽,有心想问问郭元振那家伙有没有到河源军驻地瞎溜达。但见黑齿常之一脸的郑重其事,想必也不是借用歧义调侃。
征战沙场、排兵布阵,李潼自觉好像没有这样的天赋,即便进修过战忽局,也绝对比不上黑齿常之这样的宿将。所以在这一点上,他也就不强求什么存在感。可如果讲到搜刮军资、让大军无后顾之忧,他是无论如何也要做到。
黑齿常之得了雍王殿下如此许诺,心中自是感念不已,顿首片刻后忍不住说道:“仆半生戎马,功过如何不作细论,但若能早效从殿下门中,则不独只守河源,青海亦敢有望!钦陵于阵,诚是伟才,但往昔所以得逞,概其父兄所庇。仆不敢妄争筋骨之能,但如今彼失我有,长短可较!”
“那就陈兵青海!将军为前,我自居后,前阵不失,则后路无扰,敢否一战?”
李潼虽然一直在心里安慰自己,此战能守住陇右不失便是胜利了,但他又怎么甘心仅止于此,此时听到黑齿常之这么说,终于忍不住表露争意。
黑齿常之听到这话,再次顿首沉声道:“既充鹰犬之用,唯患主人游猎兴乏。殿下壮志自存,仆必为王先驱!”
第0592章
诸族姝色,惟王撷取
李潼与黑齿常之这一次会面,可以说是彼此之间都感觉收获颇丰。
从李潼这方面而言,如今的他虽然权势大涨、几乎与朝廷隔潼关而两治,但他所面对的压力同样极大。即便不考虑国内仍然还未平息的各种纷争,单单在外患方面,他便承受了这一时期超过三分之二的边患压力。
无论是死灰复燃的突厥,还是凶态毕露的吐蕃,这都是李潼必须要直接面对的对手与挑战。所以尽管他在关中几乎将要划土自治,朝廷眼下对此仍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对声。
这除了雍王一系官员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之外,也在于对朝廷而言,暂时放弃对关中的管控可以同时将两大边患危机一并丢给长安的雍王幕府,让他们得有更多精力去梳理、整合国内的形势。
如果雍王不能克敌,那没什么可说的,可能等不到朝廷收回雍王的权力,其人已经先一步被边患胡寇所剿杀。届时国中局势趋于稳定,力量逐渐恢复,自可从容收拾雍王幕府的烂摊子。
另一种可能就是雍王能够成功抗住那些外患,当然这个可能并不大,因为无论是突厥还是吐蕃,都是值得举国之力去应对的强大对手。但就算雍王做到了,想必也是损耗深重,还能有什么力量去对抗朝廷?
李潼无惧挑战,无论基于后世的记忆还是当下的责任,他都希望能够重拾先辈荣光、再造大唐威霸四夷的局面,所以他西进关中乃至于登临陇上。
但胸怀壮志是一方面,现实情况又是另一方面。原来的东突厥是贞观一朝明君在位、名将满朝,举国之力更兼合纵连横才解决掉的对手。至于吐蕃,则更是在大唐最风光的时刻,以大非川、承风岭两场大战打得大唐痛入骨髓。
关中一隅,李潼眼下尚且不能完全控制,所以最初他的思路只是以积极的防守为主,先争取维持住眼下的边防形势,再积蓄实力,谋求战机。
除了在整体的力量上不占优势之外,也在于如今的他根基仍然不失浅薄,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几乎没有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可以信赖。
勉强而言,契苾明算是一个,毕竟父子两代积威,且在武周一朝,契苾明便曾经专任朔方,节制那里的铁勒并其余塞胡诸部。所以当两个战场同时告急时,李潼便派遣契苾明向北以应对突厥的入寇,而自己则亲登陇上。
黑齿常之的投效对李潼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他本就不是一个保守的性格,哪怕旧年被拘大内之中、仍在积极努力的突围破局。及至手中有了一搏之力,即刻便在神都城中策划政变,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国内的局势是如此,对外同样如此。此前的他对于吐蕃仍然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了解,不得不基于现实略作保守之想,可是随着了解深入,特别是得知吐蕃国内如今也是矛盾重重,心里自然就有了一些不安分的想法。
吐蕃的论钦陵的确是威不可挡,但同样受到其国君猜疑与群臣忌惮,并不能完全控制吐蕃这个战争机器。这一点跟李潼的情形略有类似,既然双方都只能动用一隅之力,那能分出上下的,无非斗狠斗勇。
在军事才能上,李潼自认不是论钦陵的对手。
然而黑齿常之却是从高宗以来罕有的在与吐蕃作战中能够保持多场胜绩的大将,其人既然投效自己且流露出高昂的战意,李潼自然要给予黑齿常之足够的信任与支持,与这个吐蕃军神硬对硬的碰上一次。
至于黑齿常之则感触更深,雍王殿下的表态对他而言无异于久旱逢甘霖。他虽然战功卓著,但蕃将入朝本就诸多艰难,一直很难获得君王完全的信任。
当然这一点也无从抱怨,本就亡国之余,黑齿常之只是希望能够凭着志力报效为宗族家人们在大唐这片土地上争取一点生存空间。所以每战必竭尽全力、舍生忘死。
但战争从来都不能只凭着个人意志便足够影响大局,旧年承风岭之败,黑齿常之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扭转大军一败涂地的颓势,营救回众多溃卒,这也是组成河源军的一个基础。
入唐几十年,如果说一开始只是为了生存,那么到了现在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认同感产生。特别是常年坐镇河源这一与吐蕃对战的最前线,尽管黑齿常之也屡积胜绩,但却一直都难以扭转真正的大局。
眼见到吐蕃贼众们对他所镇守的疆域寇掠不断,旧年袍泽们谈笑风生的画面还在脑海中不时响起,但其人尸骨却已经被吐蕃筑成京官,任由风沙拍打摧残。
我虽然只是一个亡国的孽种,但也并非没有生而为人的心肠感受……
其实就在神都政变前后、雍王属下的刘幽求来游说自己之后不久,黑齿常之还在犹豫不定之际,关内也有人来见黑齿常之,对他进行游说争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7/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