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4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9/760


眼下这种情况,已经悖离了钦陵最初的设想。所以他也不敢再一味的往好处去想,需要考虑一些更加恶劣的变数,并作出扭转劣势的准备。
“前营整军五千人,开赴莫离驿,就地驻扎驻守,不得我命,不得轻易出战!”
既然唐军不打算大军直入,钦陵便准备压上去,兵锋从山南驿推进到海东的莫离驿。莫离驿位于大非川与湟水支流的交汇处,也是唐蕃行道一个重要的节点。
除非唐军仅仅只满足于控制赤岭,只要对海东地区稍有企图,莫离驿就是一个绕不过的战略地区。此前因为笃定唐军会大军直推,所以钦陵并没有在莫离驿留守太多人马,他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毕其功于一役。
可现在唐军却摆出了一副缠斗的架势,再将重军集结于山南驿,意义便不大。
特别是杨巳所提供的情报,让钦陵意识到唐国这个雍王对胡人过于轻视,一个领帐万数的大部族远行千数里、冒着族灭身死的危险内投唐国,却被其说灭就灭。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其人对诸胡如此态度,都会大大打消诸胡投效唐国的积极性。
这对钦陵而言,就是一个好消息。那个雍王既然写诗调侃抹黑他,他当然也要宣扬其人暴行,让吐谷浑境内诸胡放弃对唐国各种美好幻想。
“游弈驰行诸境,宣扬细封部覆亡一事,重点用在九曲之地。大军穿过大非川,向九曲之地积势而行,告令九曲诸胡,若不出兵助我,我必攻之!”
唐军若果真不前,这无疑会让钦陵陷入被动。可现在他兵锋直指黄河九曲之地,那就需要唐军做出选择了,是坐视九曲之地被吐蕃掠夺,还是冒险出击。
其实如果手中力量更多,钦陵根本都不需要给唐军选择的机会,大可在海东与唐军纠缠着,并趁唐军人力物力毕集赤岭之际,直寇黄河九曲,而后进取洮州,让唐军顾此失彼。
“希望我儿今次归国,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政治上的孤立,让钦陵在战场上的调度都变得束手束脚。
如果能够结好国中实力强大的卫藏旧贵,得其部伍支援,再面对眼下这样的局面,无论斗巧还是斗力都可无惧,一如往年父兄坐镇于后,钦陵掌军于外,击破所有前路之敌,无惧任何挑战!
第0625章
顿兵海东,入定九曲
乌岭横堡的议事大堂中,堆起了一座硕大的沙盘。沙盘上代表各种地形的泥块密密麻麻的排列着,足以让密集症患者看得浑身发麻。
李潼突发奇想的要搞这么个东西,希望能够更直观的将青海周边的地形地势表现出来。原本他以为凭着唐军所掌握的丰富的图籍资料,再加上眼下能够实地考察的便利,能够将平面的地图略作三维呈现。
但真动起手来的时候才发现,这实在是太难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花了几天时间,亲自带领一批随军文吏翻阅典籍、询问斥候,最终就搞出这么一摊疙疙瘩瘩的东西,完全不具备什么参考性。甚至如果不是沙盘中央那一片代表青海湖的凹地颇为醒目,任谁都瞧不出来这居然是一份地图。
青海周边的地形实在是太复杂了,沟壑纵横、峰岭无数,也就使得区域内完全没有可以称得上是必攻、或者是必守的地理重点。
难怪此前大唐向青海方面用兵,都没有保持什么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节奏,而是快进快打。真不是因为薛仁贵、李敬玄等过于轻视吐蕃,而是因为海东地区真的没有什么值得重点投入的战略要地。
这一块地方说它无险可守,处处沟壑奇险之境,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称得上是兵家攻防重点。但又因为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反而凸显不出来一个战略重点,就像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筛子。
海东地区水草丰美是不假,毕竟依傍着青海这样一个绝佳的水源地。
但那些适宜耕牧的土地,都是一些河水冲积的小型地块,分散在诸多峰岭之间,想要进行系统的驻防屯守非常困难。跟赤岭对面的河源军驻地相比,垦牧养战的条件,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再跟陇右相比,可以说就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地。
所以此前吐蕃占领此境的时候,也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开发,仅仅只是将之用作侵扰赤岭东麓河源军驻地的一个驻兵基地。
除了尉迟川、苦拔海等尚算开阔的一些地域圈作养军的牧场之外,其余的地方则任由胡人散居,定期勒取物用以充军资。
所以当唐军进入此境后,他们便也毫不可惜的将此地抛弃,引军后撤,并不在这里久作纠缠。
毕竟此前占领这里就是为了侵扰河源,现在河源军直接进入了青海地区,自然是要诱敌深入、集结优势兵力,将来犯之敌一举击溃要更加轻松。
当然,也并不是说此境就完全没有价值,单单最近十几天时间内,唐军游弈便在区域内诸峰岭川谷之间扫荡出足足超过万帐的胡部人丁。可见对于生活在吐谷浑故境中的胡人们而言,海东仍然是屈指可数的宜居所在。
但这是对那些本就实力弱小、不足以占领更大片土地的杂胡部落而言,唐军坐拥整个陇右,单单河源军驻地便垦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斛。
若翻山越岭的跨境出击,所收仅仅只是这样的鸡肋之地,而且战线推进后,攻防形势远不如赤岭一线以逸待劳来得便利,可以说是有些得不偿失。
也难怪黑齿常之会担心雍王殿下违背前计而使军冒进,老实说,李潼在初步了解到海东这样的地理情况后,的确是感觉有些索然无味,想要继续推进以扩大战果。
但他也明白,与吐蕃的较量乃是一个长线的战略,在先机已失的情况下,还是不可贸然贪求一时之功。哪怕如今坐镇青海的大敌钦陵,也仅仅只是这条战线上的一个前期BOSS而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占领了海东地区虽然不足以让双方交战形势即刻发生逆转,但也总是一个进步。
最近这段时间,随着唐军进入青海的消息在海东地区逐渐扩散开来,陆陆续续有活动在区域内的胡酋们主动前来拜见,拜谢唐军将他们从吐蕃的压迫剥削中拯救出来,并一再表态愿意跟随唐军撤回陇右,内附于大唐。
尽管这些胡人部落都非常弱小,顶大的不过千余帐人口,而且驻守赤岭的吐蕃军队在撤离海东的时候,又将他们的牛马壮丁搜刮一番,留给唐军的只是一地的老弱病残。
这些胡部的投靠,除了能给唐军提供一些更加细致的区域地理状况之外,力量上几乎没有什么增加,但起码也说明了吐蕃在青海周边的统治的确是不得人心,尽管这个人心的价值也并不大。
这些胡部人口,李潼并没有答应他们内附的请求,一则还未可信,二则唐军也没有必要去资助他们。
你们的牛羊壮力资助了吐蕃,生活无以为继,跑到唐军大营前叩拜哭号、说几句恭敬的话,就想在唐军这里获得口粮活命,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当然,他也并没有任由这些人口自生自灭,而是将这些零散的部落粗略的以千帐进行划分,并将之交付给正在组建吐谷浑复国军的慕容康暂时统领,将这些人口安置在尉迟川附近,暂设了一个青海州羁縻监管。
在将海东区域进行初步摸查之后,唐军第一个筑城地点也选好了,那就是历史上哥舒翰在收复石堡城后、于青海湖中央的龙驹岛所筑造的应龙城,如今则暂被命名为海龙城。
由于青海四面环山,而且海西方向滩涂颇多,即便在湖中筑城,也并不足以直接威胁到海西的伏俟城。但在湖中设城,有利于在海东沿线建筑烽堡,无论吐蕃进攻哪一处,都可以直接从海龙城直接进行增兵驰援,如此也能与赤岭方面呼应成势,彼此援应。
同时,于青海湖中筑城也有利于开发青海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渔猎收获,除了就地解决一部分军资所需,贩入陇右同样价值不小。还有大量的海鸟羽毛,如果织成羽锦,绝对能在两京引起哄抢。
至于吐蕃为何不在湖中筑城,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不会造船。如果没有熟练的船舶技术和筑城经验,想要涉水在湖中筑城,需要投入的成本之大,绝对是吐蕃所不能承受的。
陇右方面,眼下也并没有成规模的相关人才,但青海筑城本也不必急在一时。无论如何,既然已经进入了海东地区,说什么都是需要跟吐蕃干上一仗的,只有打完一仗,才能让唐军在海东站稳脚跟,更作后计。
所以眼下,李潼也只是下令组织新编青海州的那些胡人们在海东周边樵采作业、收集各种筑城物资。
青海周边自然资源还是颇为丰富的,云杉、圆柏等等木料数不胜数,看得李潼都颇为眼热。像关内、河洛这些已经经过充分开发的地区,大方木料都已经变得极为稀缺,长安城能作价千钱乃至于万数钱的大木料,在海东山岭之间简直比土石还要泛滥。
只可惜青海周边地理状况实在恶劣,这些木料虽然泛滥,也只能就地砍伐应用,根本就运输不出去。
随着唐军游弈在海东区域的活动范围扩大,后路赤岭东侧的大军也在源源不断的通过赤岭进入青海地区。从四月中旬直至五月初,聚集在赤岭西麓、海东地区的唐军已经达到了三万余众。
并且,唐军的前锋部伍已经抵达了王孝杰米栅。是的,王孝杰人虽然不在青海,但青海却一直有着他的传说,毕竟这在吐蕃是一个近乎神迹的传奇人物。
仪凤年间,李敬玄率军进攻青海,王孝杰虽然仅仅只是行军副总管,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青海区域的吐蕃军众仍然将当时唐军所修筑的辎重营地称为王孝杰米栅,而唐军也沿袭此用、将这名称保留了下来。
王孝杰米栅位于苦拔海与大非川之间,是一处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左右各有山峰兀立,易守难攻。唐军推进至此后,便开始按部就班的设栅扎营,并将后路物资源源不断的向此输送。
黑齿常之亲在前营督阵,抵达王孝杰米栅后,唐军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便算初步达成。再往前去九十里外,便是大非川东部终点的莫离驿,地势逐渐变得开阔起来,有利于吐蕃的大军铺开、离合围攻。一旦唐军再继续前行,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主力大会战。
当然,就算唐军就此裹足不前,吐蕃也极有可能大军压上。但王孝杰米栅既然能够作为大军辎重所在,地势方面对唐军的作战模式当然更加有利。
唐军顿足于此并集结重货,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引诱吐蕃主动来攻。如果吐蕃不来,那唐军便继续留守王孝杰米栅,更加细致的消化海东地区,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秋季进兵大基地。
正当唐军还在修缮王孝杰米栅各项防务的时候,外探的唐军游弈也传回了最新的消息,吐蕃数千人马集结于莫离驿,但却并没有继续向前,其主力反而折转向黄河九曲之地而去。
黑齿常之自知钦陵是一个难缠的对手,也并不奢望单凭己方这一次推进节奏便逼得对方束手无策。
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对钦陵的大胆还是颇感惊异,且不敢专擅,忙不迭将这一消息传报给坐镇后路的雍王殿下,并请示该要如何回应钦陵这一举动。
坐镇乌岭横堡、还在面对那一滩烂泥一样的沙盘发愁的李潼得知这一消息后,不免愣了一愣,继而便自语道:“这家伙疯了?”
关于钦陵会不会入寇九曲之地,其实他此前与黑齿常之等众将们都讨论过,基本认为钦陵应该不会这么做。
黄河九曲,眼下名义上仍然归属于大唐,但实际上其地却被一批吃惯两家茶饭的胡部所占有。相对而言,吐蕃对那里的影响力要更大。毕竟几十年间大唐屡败于青海,早年所积累的威信也早已经荡然无存。
但吐蕃想要直接控制九曲之地也并不容易,一则路途太遥远,二则在吐蕃重点经营的青海区域与九曲之间,还有河源军这样一支强军的存在。
一旦吐蕃出兵实际占有九曲之地,若遭到当地胡部的反抗,这就给了河源军兵出青海,断其后路的机会。而且钦陵这几年还要兼顾国中的纠纷,并不能集中精力的图谋兼并九曲之地。
尽管吐蕃凭其强势在九曲之地也拉拢到一些附庸,但效果并不算好。像刚刚被李潼剿灭的党项羌细封部,就是数年前从九曲之地举族出逃,可见钦陵实在没有什么搞群众关系的天赋。
此前河源军还在赤岭以东,吐蕃都不能出兵占有九曲之地。现在唐军已经再次跨境而来,驻军海东,钦陵甚至都不能与唐军长期对峙,还有余力去劳师远征九曲之地?
所以这必然只是虚张声势,逼迫唐军主动出击以救九曲之地。黄河九曲耕牧条件远胜海东这块鸡肋之地,而且出入陇右要更加的方便。
历史上中宗与睿宗时期,吐蕃逐渐占有了黄河九曲,给陇右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这个问题一直到了天宝后期才得以解决,唐军接连几场大战,将吐蕃的势力给击退到积石山以西。
但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卷土重来,正是从九曲之地杀入陇右,截断了河西走廊。
有鉴于此,尽管唐军主力从赤岭出兵逼近青海,但李潼也并没有忽略对九曲之地的防控,派遣薛讷与夫蒙令卿驻守洮州,就是为了防备吐蕃从九曲之地下手。
因此,李潼下意识的觉得根本不必理会钦陵这一行动。别说这家伙只是虚张声势,哪怕真的用兵于九曲之地,也根本不必在意。
尽管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但因为所面对的是钦陵这样的对手,李潼也并没有轻率做出决定。
这样的可能,此前与众将议事时都有讨论过,如果真的完全不必在意,黑齿常之也不必如此郑重其事的汇报此时并请李潼决定该要如何应对。
所以李潼也并没有即刻做出决定,而是伏案沉思,过了好一会儿,脸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意识到问题所在。
他自然是知道钦陵只是在虚张声势,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出兵九曲之地,可问题是,九曲之地那些胡部他们不知道啊!或者说,唐军与吐蕃这种层次的博弈,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此前因为有河源军制衡,驻守青海的吐蕃军队不敢轻易南下九曲之地,那些胡部们也乐得在两国对峙的夹缝之间保持一定的自主独立。
可是现在,唐军主动出兵青海,但却顿足于海东,并不谋求与吐蕃进行决战。吐蕃反而有余力去侵扰九曲之地,这在那些土著胡部们看来,自然是强弱分明、高下立判,会认为海东的唐军根本就不是吐蕃的对手。
有了这样的认知,为了活命,他们可能真的会受吐蕃的征发,帮助吐蕃进攻唐军!
换言之,钦陵正是借着自己战无不胜的威名、以及唐军相对保守的战术步骤,从而达到整合九曲之地那些胡部的目的。
其人眼下的确是在虚张声势,可如果九曲之地那些胡部们承受不住这股压力选择加入吐蕃阵营,那可就真的是势力壮大了。
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就算唐军占有了海东这块鸡肋之地,但九曲之地却完全倒向了吐蕃。而且钦陵得到九曲之地那些胡部的投靠后,声势更加壮大,再向海东发起进攻,那就真的胜负堪忧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9/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