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760


彼此虽然不作一声,但李潼却能感受到丘神勣那阴冷视线始终凝望他的背后。班内诸众俱是章服在身,但却混入了丘神勣这样一个甲胄森寒的禁卫大将,气氛顿时也变得微妙起来。
“今日有神都士民参礼瞻仰神宫,需有金吾卫诸将士导行入大内,丘某因此才要参礼。”
薛怀义对李潼小声解释几句,并又拍拍他后背以示安慰道:“那悍徒所恃,无非旧功几种。王无需虑他怨望,且不说神皇恩赏喜爱,你与我并在一处,人情庇护,他就不敢于此礼日害你分毫!”
薛怀义说起这一番话那是底气十足,去年年尾丘神勣半路拦截向他示威,他自有旧怨在怀,但也多有心虚。可如今他却官居左威卫大将军,只觉得拼起权势、人势,都可不必再畏惧丘神勣。
“薛师亲我,我又何惧之有!”
李潼又向薛怀义道谢,且不说这和尚身份、心思如何,却是他来到这个世界难得愿意与他亲近之人,哪怕在强敌当前时刻都还愿意与他不避讳的闲谈,他心中也的确对薛怀义怀有满满的感激。
丘神勣甲胄至此,令前班气氛变得微妙。一些熟知旧事的紫袍大员们都不着痕迹与永安王和薛怀义站位拉开些许距离,天官尚书武承嗣若有所思的看了几眼李潼与丘神勣,转过头来,嘴角泛起几丝讥诮。
武三思这会儿则活跃起来,一脸和煦笑意行向丘神勣说道:“今日士庶参礼,宿卫职重,大将军无需依守班次,前班威立,也能震慑宵小。”
说话间,他就要将丘神勣引往前班前列,目的自然是要拉近这一对血仇的站位距离。
丘神勣闻言后只是微微摇头,说道:“多谢武尚书赏训,今日参礼,还是不可乱出仪仗。”
武三思碰了一个软钉子,也并不尴尬,又向丘神勣点头赞他知礼,然后便踱着轻快步伐返回班中,特意绕行过李潼身前,难得正眼去望并送上一个自以为灿烂的笑容。
对于武三思这幸灾乐祸的小人行迹,李潼也真是感觉无奈,只能迎着武三思的视线又送上一句默念的傻“哔……”。
又过大半刻钟,礼官降阶赞唱名号,群臣依次登殿。
听到那赞唱名,李潼才知队伍中居然还有两名宰相在列。其中一个鸾台侍郎任知古,另一个则是凤阁侍郎宗秦客。严格说起来,宗秦客才是宰相,但任知古还不是,因为宗秦客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而任知古眼下还没有。
唐代采取群相制度,严格说起来只有中书、门下二高官官才算是真宰相。中书令如今名为凤阁内史,门下侍中则为鸾台纳言,满员各二,这四人才算是真正的宰相。贞观末,尚书高官官左右仆射、即就是如今的文昌左、右相加平章事,这才同为宰相。
后来又有大臣加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等名号,一应视为宰相,可以参事政事堂。
这其中,尤以武则天时期宰相最多,所以杀起宰相来也真是毫不手软。玄宗盛唐及以后,虽然多数时候仍是群相制度,但真正能够行使宰相权力的不过一二人而已。
这两人,李潼对宗秦客了解更多,不仅仅因为对方有个侄孙女婿叫李白,还因为宗秦客这个人乃是武周仓颉,则天文字主要便由其人创造并进献。
对于任知古,李潼就比较陌生了。但当听到其人几个官职中还有直崇文馆诸事,李潼心中还是不免一酸。
国朝六学二馆,崇文馆为东宫学馆,贞观年间创设时本名崇贤馆,高宗上元二年,他的亡父李贤被立为太子,崇贤馆避讳改名为崇文馆。如今馆阁犹在,需要避讳的那个人却早成故事人物。
一念及此,已经轮到李潼登殿。
他举步迈上殿阶,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后列班次中的丘神勣一眼,丘神勣此时也仍在凝望着他,两人视线一触即分,然后李潼便意识到自己终究还是心意难平。
此前的他,面对丘神勣的威胁,思考更多还是保命为主,但这一刻却有些拨云见日的明朗,只要你不能弄死我,我就要弄死你!各凭本领,各凭造化吧。
群臣登殿,再作参拜大礼。同样的场景,这一次李潼的位置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位列前班,参拜之际也在偷眼打量殿上端坐的武则天,虽然仍有旒珠的遮挡,但也大概将他奶奶的相貌收入眼底。
在参拜过程中,有一个人非常的显眼,那就是甲胄登殿的丘神勣。殿上的武则天垂首望去,视线一触即收。或许是错觉,有那么一瞬间,李潼感觉到气氛陡地阴寒起来。但他也只是不动声色的完成参拜礼节,与众人一同归班列席。
之后又是礼官诵读长文,流程与昨日大同小异。祝酒乐响起之后,还是发生了一桩小变故。
一名绿袍官员越众而出,直趋向前,大礼再拜而后跪奏:“臣请奏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章服不具、典会失仪,不宜居班,请退殿待议!”
此言一出,殿中气氛为之一凝,众人俱都下意识望向已经端坐前班席中的丘神勣。丘神勣则缓缓放下手中酒爵,避席而出,跪伏于殿阶前。
薛怀义这会儿还没有离席准备演出,见状后不免有几分幸灾乐祸,转头对同席的李潼低声笑语道:“此御史名王求礼,之前参我督造神宫奢靡,最是不通世务,今日丘某乱礼,他也敢直言弹劾,看来倒是憨直许多。”
李潼嘴角微作上扬算是回应,思绪却快速流转开来,同时望向殿上端坐的武则天。
丘神勣甲胄登殿,所为无非表明一个态度,原因自然是他们兄弟在大酺礼日上大出风头。
这一份恶意,李潼就算感受到,也根本没有能力去做回应和处理。这会儿他倒比较好奇,武则天不可能猜不到丘神勣的心意,不知她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至于那一位被薛怀义评为憨直的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李潼对其倒是心生几分敬重,并默默将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以卑参尊、正在职中,丘神勣被参之后,也要做出回应。
他脸上并没有什么愤慨或是羞恼,只是神态平静的顿首自陈:“今日神都士民参礼,卫中职事劳重,臣督事内外,无暇更易具服即登殿入参,失礼典章,叩请恩佑。”
其人虽在自辩请罪,但言辞中那种有恃无恐,就连李潼听得都眉梢暗跳。
御史王求礼很明显也不接受这个回答,还待要继续开口参奏,但殿上的武则天已经微微抬起手来:“诸礼典合,所为无非彰显朝廷恩犒,泽及内外。既非朝日礼仪,无需穷究微细。丘卿勤劳宿卫,当赐其分寸从宜,否则大酺犒问礼义何存?”
讲到这里,她又抬手一指中官,说道:“殿中审视分明,将军恪守职中,为臣如此,人主无忧。仗内具礼,赏此无忧。速备衣裙带履,导引丘卿入厢易服归班。”
神皇作此指示,中官趋行降阶,丘神勣也连忙叩拜谢恩,之后便在中官引领下出殿易服。殿中侍御史王求礼却还有几分不甘,但也有中官宫婢上前,请他出殿领赏。
李潼将这一幕看在眼中,心内也是大有感触,旋即便察觉到似有一道视线自上方落在自己身上,垂首抬袖稍作拭汗之状。
他心里并不怎么担心丘神勣这一番近似示威的举动,或许会让他奶奶对他再生疏远之想。
马屁已经拍出了,定位也已经很明确,武则天昨日刚刚接纳了他,如果今天因为丘神勣的一个示威举动便要再次冷落疏远,这根本不是武则天的作风。她要这么顾忌大臣的看法与态度,也不可能作到改朝换代那么大。
心里虽然有这样一份笃定,但也不必表现得有恃无恐,适当的软弱能够更加体现他的无害。
不过这一处理方式,也的确让李潼更生危机感,起码眼下来看,如果他家与丘神勣矛盾继续白热化乃至于达到公开的不死不休,他奶奶大几率是不会力保他家的。
武则天视线在孙子身上留顿片刻,没有什么明显的感情流露,之后便转移到了春官尚书武三思的身上,待见武三思仍是事不关己的浅饮细啜,眉头便微微蹙起,颇有几分失望。
昨日少王奏以“唯情活我”,得到武则天极大赞赏。今日丘神勣此态登殿,这是在示威于少王吗?武三思司掌礼事,即便其余不论,也不该让丘神勣如此登殿、更引殿中侍御史参奏!
第0094章
大酺礼毕
一场小插曲,以丘神勣得赐锦袍、卸甲易服归班而结束,典礼照常举行。
今日大酺用乐本来另有安排,但是由于昨日《万象》大曲太过惊艳,所以临时做出了改变,再演《万象》,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且由于今日在殿参礼不乏国学馆阁学子,这些年轻馆阁学子们心计尚浅,感情流露要更加的热切、直接,歌行数遍之后,议论赞赏之声已经充斥于殿中。飞舞入破之际,更是满殿噪声,击掌喝彩不绝于耳。
李潼身临其境,作为《万象》大曲的主要创作者也是大感与有荣焉。唯一一点不美就是同在前班的丘神勣脸色越发阴冷,也让李潼实在不能放松心情感受喜悦。
原本昨夜准备几首应制诗的佳作准备今日宴上继续出出风头,也因为丘神勣那虎视眈眈的眼神而按捺下来,不敢过于忘形的表现自己。
比较让李潼感到意外的是,大曲结束后群臣应制为题,最终公推最佳一人居然是诗圣的爷爷杜审言。
杜审言时下官居洛阳丞,因导引神都士民而得于参礼,今日宴中可谓是上达天听、一鸣惊人,就连神皇武则天对其诗作都是赞不绝口,特赐锦衣。
李潼坐在席中,见杜审言神采飞扬的得意样子,心中也是颇有奇异感受,甚至冲淡了几分丘神勣所带来的危机感。他倒是不怎么想与杜审言搞什么诗文唱和,那张破嘴也实在不是做朋友的好对象。
大酺结束后,群臣依次退殿,薛怀义特意送李潼返回仁智院,途中则忍不住唠叨起来:“殿中诸众应诏和题,多夸美妙,在我听来,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奇异可夸。”
薛怀义心情欠佳,是因为听到群臣赞赏大曲,往往只集中在前半部分的曲乐、歌辞,顶多是讲到飞舞入破的阶段。至于他自己苦心加戏的蹈舞献经,却少有人谈论赞赏。
原本李潼还怀疑薛怀义那献经唱辞是武则天授意添加,但在薛怀义抱怨中才知晓,原来是薛怀义的那个编经小班子的手笔,如此便也难怪曲辞那么浅白简陋、格调不高。
群臣不乐赞颂此节,一则有《万象》曲辞珠玉在前,这莲生献经曲辞意境实在不高,二则事情也过于敏感。
“文辞雕虫,不过声韵小技,凡人都能稍作置喙。薛师蹈舞献唱,所颂却是佛言玄异,世道又有几人能够洞悉于此,怯言而已。”
李潼随口恭维着,略一转念后便又说道:“昨日不曾在席亲观,今日却盛睹薛师宝相风采,真的是玄妙入极,让人心神失守,只恨言浅难赞。如此神异,大可独立成篇,只附大曲收尾,还是辱没了。”
听到永安王这么说,薛怀义稍稍失衡的心态才有所回转,又是笑逐颜开:“王也这么觉得?依你所见,我这蹈舞献经,能作《莲生》大曲?”
“如此若还不能,还有何者歌舞可夸?薛师若仍兴致不减,守义也愿拙才助力。”
李潼连连点头,他今日亲观大曲,越看那莲生献经越觉得别扭。
他创制《万象》大曲,是打算由宴乐向礼乐转化,最后的舞曲收尾却被薛怀义搞成这个样子,不如干脆剔除出去。恰好薛怀义也想要更加独立的存在感,那真是双方各取所需。飞天舞蹈之类,都可一并送给薛怀义,虽然惊艳,但却太花哨,肯定是不适合用在礼乐。
归程一路,彼此聊得尽兴,约定大酺结束之后,再回内教坊继续扩编新曲。薛怀义也不愿意附于尾后,再有那些负责编撰《大云经义疏》的僧众们也希望能有更加独立庄重的场合献经,依此再扩新曲自然皆大欢喜。
初九、初十两天礼日,李潼照常参加,算是狠刷了一波存在感。特别初十礼毕这一日,又有许多台省重臣参礼,对于朝堂那些紫服大佬,他也算是勉强认个脸熟。
初十礼毕退殿之际,李潼抢步出班,侧立御道阶下,向大臣格辅元作庄重谢礼。格辅元首倡建造慈乌台,可以说是他们一家人转机的一个开始,李潼对此也是铭感于怀。
随从参礼这几日,虽然都没能与武则天有什么直接的交谈接触,但李潼也一直在揣摩心意。
死了的李贤和他的三个遗孤,政治上威胁都不大,基于此武则天也并不介意这个亡子身后声誉有所好转。格辅元倡建慈乌台,这是实实在在的挽回声誉,如果李潼全无表达,那就实在太不近人情了。
如今的格辅元,已经不再担任肃政大夫,只保留有一个左散骑常侍的散阶。见到少王持礼甚恭,众目睽睽下他也不好回避,上前侧让回礼,又对少王说道:“大王才艺高雅,不辱先声,愿谨持勿失,无负恩宠。”
“长者德言,不敢背忘。”
李潼再作施礼,才退出阶外,等到格辅元行远之后,又在中官导引下离开此地。
永安王礼谢格辅元一幕,也被前后许多人看在眼里。
且不说旁人感受与反应如何,春官尚书武三思脸色更阴郁几分,他行到武承嗣身边,望着少王离去背影沉声道:“少王狡黠,好弄奇异取宠人情,参礼几日,誉望不弱,还是应该尽早除去!”
武承嗣闻言后冷哼一声,不满的望着武三思:“大势趋向,岂区区少王能阻?前日丘某甲装登殿,陛下已经大为不悦,李昭德参你失职,还是被我阻下。你身在此位,用心所在只重禁中几个闲流?”
“我、我只是一时失算……”
“一时失算?哼,今时局势、寸行寸进,神皇陛下都要步履谨慎,家门上下战战兢兢,能容你几次失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