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5/760


吐蕃自有文字与章轨,特别他父亲东赞执政那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创立起了一整套颇为完善的制度,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事权仍然统合在诸豪酋大族手中。
赞普只是觉得他们噶尔家大权独揽、让自己君权不得伸展,所以对噶尔家仇视到了极点。但事实上,噶尔家所谓的大权也微弱得很,否则不至于这么简单就被赞普排斥于国门之外。
虽有制度,但却不能得到充分的执行,使得如今的吐蕃仍然处于一种邦部联盟状态,谈不上是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除了旧势力仍然极为顽强庞大之外,也在于吐蕃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推行政令的人才。
哪怕他们父子全都才干不俗,可以以一当十之用,可吐蕃也是一个幅员数千里、生户过百万的一个政权,哪里是一家一户能够管理的过来的。
没有足够的人才可用,也让吐蕃在许多事务上深受困阻。早年他兄长钦陵便有意效法唐制,也设立三省六部类似的分曹机构,可是一通忙碌下来,却是越忙越乱,非但不能变的更加有效率,甚至连往年旧态都有不如。
赞婆表面上虽然不像他兄长钦陵那样沉迷于各种大唐的文化与氛围,但其实骨子里对唐人的法度崇慕甚至还要超过他的钦陵。
倒不是说他们兄弟全都是身在蕃营心在唐的向义之人,而是深受他们父亲东赞的影响,认为唐家的法度与文化等各种气象,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
大丈夫生而于世,既然有权势可供伸展,又怎么能甘于人后?当然要向人间至极的去效法、去超越,至于其他等而下之,只有庸人才会为此记挂、劳碌。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志气或者说狂念,才显得他们噶尔家与国中那些权贵们格格不入,而这也是他们遭到国中排斥的原因之一。
既然刘禺已经把话说的这么明白,赞婆便也不再赖在此处继续缠磨,直接便起身告辞。
刘禺见案头上积存事务已经不多,便又站起身来说道:“终究是圣人亲嘱事务,当下又逢餐时,足下若不急去,不妨留此简用堂食。”
见识到这位市贸令是如何专情于事,突然受此邀请,赞婆心中竟生出几分受宠若惊之感,当即便笑语道:“给事若不以恶客相扰过甚,这自是我的荣幸。”
“那便请蕃客稍等片刻。”
刘禺先抬手让人将赞婆引出,然后又召来吏员、快速的吩咐了几句,未及处理的事务暂且封存起来,等到行出厅堂的时候,恰好便到了衙署用餐的时间。
赞婆跟随刘禺一同进入了食堂,彼此坐定后,本以为应该还会有一些谈话交流,可是等到餐食送来后,刘禺竟然只是埋头用餐,根本就没有与他谈话的意思。
看到这一幕,赞婆不免又是哑然失笑,看来的确是自己想多了,对方说留自己用餐,也只是单纯的用餐,还是因为恰好赶在了饭点上。看这架势,时间若再早一些或晚一些,自己只怕都要哪里来的便哪里去,根本不会被挽留。
虽然这位市贸令委实不擅长交际,但市贸司食堂的饭菜还算丰盛。虽然说这多半也不是为了赞婆而特意准备,而是市贸司事务忙碌所给予的犒奖,不过有美食入腹,赞婆用餐还算愉快。
用餐完毕后,赞婆本来还打算留下来饮上两杯热茶消食,但刘禺却已经离席而起,并将一份早已经写定的手令递给赞婆并说道:“稍后自有事员导引,足下持此手书,于诸官仓可以畅行无阻。”
说完这话后,刘禺便径直而去,而赞婆见状后便也不再继续停留,端起仆员刚刚送上、还有些滚烫督茶水一饮而尽,咧着嘴稍作哈气,这才对负责导引的吏员点头道:“有劳了,这便行罢。”
长安城周边官仓林立,用于收储商货物料,想要在一天之内便逛完并不容易。不过眼下赞婆也并不再急于离去,相关情况大可以交代心腹随员快马回报,而他则留在长安城中,一边处理好商贸事务,一边等待参加西康女王的入宫册妃之礼。
午后这第一站,赞婆便打算先往京南少陵原的官仓去看一看。
少陵原官仓由万年县兼管,城内城外的仓邸足有近百座之多,仓监官衙则设在城南通达坊。通达坊即就是原本的通济坊,因避当今圣人讳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当赞婆一行来到通达坊外时,便见到坊门前排队等候入坊的人马车架极多,几乎将坊外的街道都给完全堵住,人烟稠密不逊于东西两市。哪怕有着官差前后护引,赞婆一行还是花了半个多时辰才挤入坊中。
通达坊本就是京南漕运的一个汇集点,如今随着关中商贸更加的繁荣,更完全的成为了一座商坊。除了官府设立在此的一些衙署与仓邸之外,其他的便是众多商社行铺。
不同于东西两市的商铺是当街卖货,通达坊中的行铺并不直接售卖货品,主要是作为京中一个人事聚集之处,设业于此,与朝廷掌管商贸的衙司交流起来自然也方便。同时在此设置铺业,也是商贾们宣扬财力的一种方式,能够设业于此的,自然不是一般的行商坐贾,类似宝利行社那样的大商社才有财力设业于此。
穿过沿街那些商社行铺,位于坊内正中央的便是少陵原仓监所在。此时衙署正门外也聚满了排队入内的商贾们,赞婆手持市贸司手令,自然不需要在此等候,直接便从侧门被引入其中。
正门外排队的那些商贾们见到这一幕,自然也都好奇这是何人,竟能得此优待。当然,也有人直接便认了出来,比如昨日刚去拜访过西康女王的蔡邦氏族人。
“那、那是噶尔家的赞婆!他怎会来到此处?莫非、莫非噶尔家竟已经与唐国勾结……”
眼见赞婆被官使引入衙司,所受待遇极为优厚,那蔡邦氏族人脸色顿时一变,口中喃喃自语,片刻后则干脆退出了队列,并抓住附近一名行人发问道:“最近入存飞钱者在何处?我要换置飞钱!”
第0885章
邪缘不断,和亲不成
生人在世并没有绝对的蠢材,特别是讲到自身利害相关的事情,大有大的诡谲,小有小的狡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作为噶尔家族的重要成员,当赞婆出现在通达坊仓监官衙的时候,立刻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那些西面的胡商们,对此关注度要更高。
虽然说噶尔家族所代表的吐蕃势力,已经被大唐压制在了青海以西,并不能直接给陇右的商路造成干扰。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噶尔家族作为西面除大唐之外最强大的一方势力,其一举一动本就备受瞩目,更不要说眼下是直接与大唐产生互动。
双方无论是交恶开战,还是所谓的强强联合,都与众多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许多人也都开始急切的打听起相关内情,以求能够做出合适的应对以规避风险。
不过这件事倒也不需要多么费力的打听,赞婆在进入仓监官衙后不久,便又从另一侧行出,与其同行的还有几名仓监官员,去向正是附近几处官仓。很明显其人这一次进京,并不是挑衅开战,而是要与大唐展开商贸互动。
了解到这一点之后,诸胡商们也是既喜且忧。高兴是因为和气才能生财,如果双方突然开战,无论胜负结果如何,势必都会影响到西行商路的畅通。商贾们自然没有什么争强斗胜的野心,对于他们而言,商路受阻就是最坏的消息。
只要正常的商贸不受影响,那无论是大唐称霸河西,还是吐蕃卷土重来,都不是第一紧要的事情。
至于忧虑也很好理解,如今的噶尔家族虽然势力萎靡,但仍控制着青海以西的广袤领地与众多部属,一旦加入到同大唐的贸易往来中,哪怕只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他们这些胡商也绝不会是其对手。
普通的胡商们还只是担心噶尔家族的加入或会压缩他们的利润空间,可是一些来自吐蕃本土的豪强商贾们,对于这一消息则就是倍感震惊。
当下这个时代,能够远行数千上万里路途进行通商牟利的,自然不会是什么普通人,对于如今吐蕃国中情势也都了然于心。
类似那蔡邦氏,在见到赞婆进入仓监官衙后,顿时便心生警惕,意识到唐蕃之间情势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原本还对那飞钱有所迟疑与保留,可是现在便立刻做出了决定要换置飞钱,当然不是上赶着要送钱给大唐,而是希望能够凭此手段以对冲风险。
至于说吐蕃国中会不会因为大唐与噶尔家有所勾结而恼羞成怒、直接发动与大唐之间的战争?这个可能实在是不大。
此前国中便不敢、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大唐直接论战,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唐在东域瞎折腾。至于现在,噶尔家竟然与大唐之间关系变得暧昧起来,国中必然更加的投鼠忌器、不敢针对大唐有所妄动。
其实对于噶尔家在面对国中压制的情况下、会不会倒向大唐,国中对此也都颇有讨论,普遍觉得这个可能不大。毕竟大唐几次在西线折戟,都是由噶尔家族下的手,彼此之间可谓有血海深仇,又怎么能轻易的走到一起来?
可是现在事实胜于雄辩,无论此前的论点多么扎实、猜测多么笃定,都被出现在长安城的赞婆给击的粉碎。眼下重要的便不再是噶尔家会不会与大唐勾结,而是要搞清楚已经勾结到了哪一步?究竟只是单纯的商贸往来,还是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军事合作?
吐蕃这些豪酋大族们,虽然许多时候对门户私计要远远超过了国家利益的考量,但心里也都清楚,一旦噶尔家倒向大唐,那对两国情势的影响可就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当蔡邦氏的押货人在着急忙慌的把一些手头浮财在柜上兑换成飞钱后,便又忙不迭赶去四方馆,将所见闻汇报给还未离京的国中使者。
这会儿四方馆中吐蕃使者所居住的院舍内外,早已经聚集了许多旅居长安的蕃国客商们。听到这些国人们所汇报的消息,吐蕃的使者也是心情复杂,一方面欣慰于国中人心凝聚力还是不低,遇到有害国情的事情都知道及时来报。
另一方面,则就是震惊于噶尔家族竟然真的与大唐勾结在了一起。须知就在日前,他才趁着入朝拜辞之际试探一番,认为唐皇意在北疆、暂时无力西顾,国中可以趁此时机解决内部的权臣问题,并将相关的情报着人先行送回。
这一消息实在太过惊人,吐蕃使者也是愣了好一会儿,并在其他人的提醒之下,才意识到该要做出一些应对。于是他又连忙吩咐道:“速去取我礼袍,我要入唐国朝堂抗议其国与噶尔家乱臣勾结!”
随从手忙脚乱的将衣袍取来,等到使者更换完毕,又环顾告信众人说道:“噶尔家既然谋此诡计,必然也会有后招,防我国中制他。此前在唐国便已经有了加害国使的恶行,此番入唐不知有几人。我身边卫力不足,为防他刺杀加害,你等同行护我。”
众人原本还在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各种意见,可是在听到这话后,场面顿时冷寂下来,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巴,环顾左右,似乎在打量着别人的意愿如何。
过了一会儿,才有人开口说道:“我等既然入馆报信,便绝对不会因为畏险不敢捐命。此番入唐,本就不是王国使臣,是奉了家命出行,合家老少衣食生计在此一身,实在不敢轻率犯险。更何况,噶尔家究竟与唐国结成何种盟誓,眼下还不知晓,就这样去强见抗议未必稳妥……”
众人听到这一番话,也都忙不迭纷纷点头附和,他们都觉得肯前来报信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实在不想冒着更大风险去出这一个头。
倒不是说吐蕃人全无忠义可言,而是眼前这些人实在有些特殊。他们作为各自门户挑选出来的经商之人,必然也都不失精明,做什么事情之前先作利害评估。
若噶尔家真的在长安坊市间准备了杀手,而他们又不巧遇伏被害,那这笔帐该怎么算?他们又不是正式的国使,死了也未必会得到抚恤追赏,还会把此行所携带押运的财货都折进去,怎么算都是得不偿失,对此自然就乏甚热情。
吐蕃使者听到这番推脱之辞,刚才心中生出的那些许欣慰顿时荡然无存,若不是顾忌这些人各自也都家世身份不俗,只怕早就忍不住要破口大骂起来。
可是现在,他也只能苦口婆心的劝告道:“眼下是关系到国事大计,若噶尔家真同唐国勾结起来,那对我国事戕害之深、难以估量,你们这些人家,又能幸免?且不说后续的诸种损失,单只今次想要平安归国只怕都难……”
人的处境不同,所思所虑自然也都不相同。蕃使职命所系,如果不把这件事情搞清楚且做出合适的应对,回到国中自是责罚难免,可那各家商贾却无使职,真要插手进去,不说性命财产有无危险,若事情不能处理妥当,反而有可能受到牵连,自然是不愿意沾身。任由那蕃使磨破嘴皮,也是应者寥寥。
正在这时候,又有蕃人商贾来到此处馆堂,并没有察觉到厅堂中的气氛尴尬,登堂后便急不可耐的说道:“众位乡友听说没有?大唐圣人终于要正式收纳尺尊公主入宫,已经在择良辰备礼了!尺尊公主远在外国,这番人生大喜,咱们蕃人同类自当助势壮威,日后在京中也能更得关照……”
众人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便纷纷离席凑上来打听,更有人索性趁此话题径直离开,冒着生命危险与使者同行还是免了,可为尺尊公主准备贺礼却是不能马虎!
很快,本来还人满为患的蕃使馆堂中便只剩下寥寥属员或是仗义、或是交情深厚者,其他的人则都已经不见了踪迹。
蕃使见到这一幕,脸色已是铁青,跺脚怒声道:“一群蠢物,真当事不关己?既然不愿追随,我便独行抗议!唐国朝廷若不讲清楚与噶尔家勾结详情始末、了断邪缘,我更要回奏国中,召回尺尊公主,断此和亲!”
说话间,他便气哼哼的出门,前后拥从也有几十众,气势并不算微弱。可是当这一行人走到金光门横街的时候,对面却有数百持杖骑士当街阻拦。
见到这一幕,蕃使也是额头冷汗直沁,没想到噶尔家竟如此凶极胆厉,竟然敢招聚这么多人马在长安城中当街阻杀。
然而不待他出声呵斥,对面骑士人众们却两下分开,一人从当中策马行出,正是身着胡服、男装打扮的西康女王叶阿黎。
“你要回奏国中,断我姻缘?谁给的你胆量?滚出长安去!若再于此城中见你,便是你的死期!”
叶阿黎俏脸含霜,望着目瞪口呆的蕃使恶狠狠说道。
第0886章
情多累人,羞于归宫
且不说外间因为青海噶尔家与大唐之间的互动所引发的一些人事骚乱,在决定纳妃之后,大内中的圣人也是忙碌得不得了,甚至晚上都没有时间返回内宫休息,都是直接在紫宸殿中入寝。
至于究竟在忙什么,李潼也说不清,总之就是很忙。大事小情一通处理,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
这一天傍晚,自外朝返回紫宸殿内堂中,当宫人们得知圣人今日仍宿于此之后,便又开始准备起居事宜。近日都是如此,倒也并不显得手忙脚乱。
房间中,李潼换下了袍服,只披一件氅衣,顺手抓起一卷翰林院近日修编的诗选、翻阅着打发时间。过不多久,乐高便匆匆行入房间中,已经颇有几分英气的脸庞上带着几分焦虑,喘息声也很是急促。
“有什么急事?”
李潼见状后便放下诗卷,皱眉询问道。
“唐、唐贵妃请见圣人,已经、已经到了殿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5/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