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0/760


接到钦陵这一封来信后,赞婆一时间也有些哭笑不得。他这个兄长在战场上英明神武、如神灵附身一般,可是在别的方面,相对而言则就逊色许多。
如今没有了整个吐蕃作为后盾,噶尔家在与大唐的交涉过程中本就处于弱势状态,很多事情的主动权都不在他们一方。就算这一次大唐允许彼此通商,但最终是否会如约履行,仍然等待事实来检验。若大唐有心欺诈违约,而他们却盲目乐观的加大贸易量,那对海西而言简直就是要命的打击。
更何况,彼此之间的商贸量如何这一决定权本就不在他们手中,噶尔家就算想增加,大唐还未必应允。
但这些杂事暂且不论,随着第一批约定的贸易商货从长安城起运、且将会在陇右的鄯州完成最终的交割,赞婆一直绷紧的心弦才稍稍有所放松。
虽然说这一批商货的数量并不足以完全补充海西的物资缺额,但起码也可以稍解燃眉之急。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接下来类似的行为再交涉起来,自然也就能更加有效率。
不过赞婆的轻松心情也没能维持太久,很快吐蕃使者韦恭禄拜访西康女王的消息便传到了他的耳中,顿时又让赞婆变得紧张起来。
彼此已经长期的处于敌视的态度,哪怕赞婆不在现场,自然也能想到国中使者在与西康女王交谈时,对他们噶尔家绝对不会有什么好言语。
所以在叶阿黎接见韦恭禄的第二天,赞婆便以进奉贺礼为名、再登西康王邸。当然这也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借口,赞婆这次登门,也的确带来了许多价值不菲的珍宝财货。
噶尔家常年盘踞于青海、又是长期的吐蕃第一权门,自然不算穷,此前只是长期的被排斥在大唐的商贸网络之外,钱财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变现。
这一次之所以能够与大唐进行商贸,虽然自有大唐出于边务形势的考量,但叶阿黎的穿针引线、引荐之功也是帮助良多。否则,赞婆也很难那么简单就见到大唐圣人并敲定这一桩对自家处境前途极为重要的大事,只怕现在都还困在京中、不得其门而入呢。
所以赞婆这一次出手也是很阔绰,刚刚运抵长安的一批财宝,本来赞婆是打算留下一部分再去打点别的人事关系,可是他也没想到国中使者去而复返的速度竟然这么快,如此也显示出国中赞普对于下一步行动的心情之急迫。
有鉴于这种情势,赞婆也就不打算继续再于长安城中发展别的人事关系,眼下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把握住西康女王叶阿黎这一条线。只要叶阿黎这里态度不会出现什么反复,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后续再继续进行。
所以足足十几大车的财宝,就由赞婆亲自押运着送到了光禄坊西康王邸中,倒也并没有违背他此前在大唐圣人面前所说要为西康女王准备丰厚妆奁贺礼的诺言。
近日登邸祝贺者虽然不少,但像赞婆这样具礼丰厚者也实在是绝无仅有,府中下员们自不敢随意接纳,连忙向府中进行禀告。
等到叶阿黎闻讯行出,府中前堂已经被府员们清空,而赞婆则正在指挥着自家的随员们将那些财宝贺礼一一搬抬下来,就这么不加掩饰的摆在外堂前庭空地上。
叶阿黎的西康封国本就是唐蕃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对于钱财几乎没有了什么渴求之念,可在看到赞婆如此一番做派后,还是不免大感惊讶,上前望着对方说道:“长安、海西两地相隔遥远,但能顾情留此,已经让人感动,又何必再穷使人物之力啊!”
“些许俗物,不足表达深情。此番入京,公主殿下相助实在深刻,该当有所报还。”
赞婆闻言后便笑语说道,同时摆手示意随从们继续搬运。平日里,他也不是这种热衷浮夸显摆之人,可是日前刚有国中使者前来拜访,他如此显摆一番,也是做给国中那些人看。
贺礼的搬运与接纳自有下员忙碌,叶阿黎在看了片刻后,便邀请赞婆同返中堂。彼此坐定之后,她也无作掩饰,望着赞婆笑语道:“今次将军入访长安,也实在是牵挂了太多人心思绪……”
寒暄之际,她便将昨日韦恭禄在堂中的一番言语简短复述一番,至于自己给予的回应,则就没有多说。
赞婆在听完之后,心中思绪自是翻江倒海,但表面神情却还维持着平静,等到叶阿黎讲完之后,便先叹息一声,继而才又说道:“韦氏这个小子,巧舌谋深,倒也称得上是不负家学。”
他作此评价,自然还是点出韦氏家风狡黠、不可轻信。既然叶阿黎愿意将会面情形跟他讲述一番,自然也是从内心里并不认同韦恭禄的这一番说辞,他若急不可耐的强言规劝,反而破坏了彼此间的互信。
听到赞婆这么说,叶阿黎便浅浅一笑,然后又说道:“若将军不反对,我便将你列入礼宾名单中、一同呈交朝廷?”
“有幸得参如此嘉礼,乃是我的荣幸,又怎么会反对?”
赞婆连忙笑语回答道,只是在这番笑容之下,心里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留在长安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等待参加叶阿黎的婚礼,如果没有国中使者这档子事,这件事自然也没什么。
可是使者返回的这么迅速,且已经在叶阿黎面前进行了挑拨离间,足见国中对自家恶意满满、已经完全不做掩饰。这一次国中的使者必然也会参加婚礼,若双方在同一场合碰面,还不知会爆发出怎样的冲突。
有了早年使员斗殴至死的前科,大唐自不容许外国使员再恃意气破坏其国嘉礼,但就算矛盾一时间被压制下来,等到这些使员回国,必然会让国中对他们噶尔家恶念更深。
一时间,赞婆心中甚至都生出一个念头来,想要中途截杀这一批使臣。这么做虽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但却能够让国中晚一些知晓大唐方面的情势态度,从而给他们家争取多一点弥足珍贵的机会。
且不说赞婆心中思计,当西康王邸的礼宾名单报上之后,吐蕃使者很快便通过别的途径得知噶尔家也列名其中。当然这所谓别的途径也算不上一个秘密,鸿胪卿王孝杰每天都要跟他们促膝长谈。
对于噶尔家参与此次嘉礼,吐蕃使者们自然深感不满。噶尔家眼下名义上毕竟还是他们吐蕃的臣员,而他们则不愿见到噶尔家通过任何形式与大唐官方产生联系。此前一直试图将话题扯到这方面来,却一直都不能深入下去。
所以在得知这一点之后,吐蕃使者们便不再忍耐,在与王孝杰交谈的时候,态度坚决的表示道若噶尔家成员也要列席此次嘉礼,那么他们吐蕃诸使者们则就拒不出席。
对于吐蕃使者们的这番抗议,大唐朝廷还是比较重视的。倒也不是特别想请他们喝一顿喜酒,而是因为叶阿黎毕竟还有一层吐蕃王室成员的身份,而这一身份在未来则还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所以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朝廷还是在礼宾名单中勾掉了赞婆的名字。
当王孝杰将朝廷这一决议转告给吐蕃使者们的时候,一干蕃使不免都心生一股扬眉吐气的舒畅感,入京这段时间以来,双方一直在进行无聊的扯皮,不知不觉间,随着耐心的消磨,吐蕃众使者们的自我要求也变得极低,竟然当此都视作一次了不起的外交胜利。
终于,时间来到了七月中旬,到了西康女王正式入宫的日子。
这一天朝廷所筹备的礼庆场面也不算小,并不像不久前杨喜儿入宫那样诸事简约,朝廷为此专门罢朝一日,圣人则在麟德殿宴请五品以上朝臣以及诸蕃胡宾使,场面仅次于册封皇后的大礼。
叶阿黎此番入宫,所受册封也并非寻常的妃嫔,而是皇后之下、四夫人当中的德妃。之所以作此优厚册封,也在于跟杨喜儿相比,叶阿黎此番入宫的意义无疑要更大。
这是大唐立国以来,君王第一次接纳并正式册封番邦女子为后宫妃嫔。
时下人的观念跟后世还是有所差异,并不认为赐女和亲是丢面子,而是代表了中央帝国君王的一份威严,通过和亲赐给番邦君主一份生殖繁衍的权利。但是对于接纳番邦女子成为正式的内命妇,则就不太热心。在许多时流观念中,番邦女子玩物而已,不值得珍重的以礼相待,更何况入侍天子。
叶阿黎自不是一般的番邦女子,而这一点不俗不只体现在身份上,更在于那份妆奁也实在是丰厚的惊人。偌大一块西康封土,单单版籍体量已经极为惊人,而在战略层面,更是直接将吐蕃的东大门进献给了大唐。
唐人自有循礼、傲慢的一方面,但却并不迂腐,自有务实的一面。所以对于圣人要接纳这样一位番邦女子为妃,也都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多数人对此都是乐见其成。
而对于诸蕃胡来说,大唐的这一点转变也是他们所乐见的。今上当权以来,对于周边诸胡一直谈不上多么友善,不说各种制裁与攻伐,单单直接死在其声令之下的显赫胡酋便有数人之多,类似早前的吐谷浑王以及最近的回纥首领嫡子。
所以许多胡人们在言及大唐当今圣人的时候,也都不免又惊又惧,认为远逊其先辈的宽容博大,没有天可汗的恢宏气度。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胡人们所认可的太宗、高宗等,灭亡在他们手中的蕃胡政权才是真的多。而他们所认为刻薄凶恶的当今圣人,则限于国力的约束,一直到现在为止,真正被玩残的只有一个契丹,还并不算是真正的蕃胡政权。
但无论如何,当今圣人居然愿意接纳一个番邦女子作为自己的妃子,这也让那些胡人们认识到原来当今圣人并不是一味的仇视与排斥胡人,同样有其博大有爱的一面。
虽然这一份爱心注定跟大多数胡人无关,但那些在其手中遭殃的蕃胡部族们,也该自己检讨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的确做错了,为什么别人能够跟圣人交情好得混到一张床上去,而你们却连活都活不了?
这个世界,无论何时,对于强者总有一份超出常情的包容,尽管那些强者们并不在意,但好事者总是乐于脑补,这些强者们并不是真的坏,而是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他们承受了普通人所不能承受的辛苦,大凡有一点闪光点,就可以掩盖掉其他各种不足。
所以尽管在这场婚礼之前,京中的胡人们又被王孝杰给盘剥收拾了一番,可是当朝廷再邀请他们参礼的时候,一个个也都笑得比鲜花还要灿烂,争先恐后的入宫参礼。
至于那些一般的胡人们,自然没有这份荣幸,但也觉得这是一桩盛世,代表着当今圣人对蕃胡的重视与爱护,所以也都成群结队的游荡在光禄坊与大内皇城之间,障车游戏、高歌送婚。
尽管圣人真正所爱的是人家的身子与丰厚的嫁妆,与这些杂胡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喜乐,天下胡人是一家啊,今日我们都是琛氏人!
而在这一群胡人中,最感到喜乐骄傲的,还要属那些吐蕃的使者们。虽然过去这段时间里,各种事务的商讨让他们受尽了闷气,但今天却是荣耀满满的一天。
大唐立国以来,首次册封番邦女子为妃,就出在他们吐蕃国中。尽管这女子连他们的东大门都背着送给了大唐,但这份荣誉却是真实不虚的。其余那些杂胡邦部们,他们能够得到这种待遇?别说一面大门,哪怕举族投靠,大唐又何曾如此厚待他们部族女子?
所以归根到底,终究还是他们吐蕃高人一等,让人不敢小觑啊!
且不说因私情缘故而略显失魂落魄的韦恭禄,吐蕃其他使者们站在一群排队入宫参礼的蕃胡宾使当中,真的是气傲身长,顾盼自豪。
这一份心情一直持续到午后时分,当宫中迎亲团队在麟德殿外集结准备出发的时候,吐蕃使者们才发现,他们此前强烈抗议不准参礼的噶尔家赞婆,虽然的确没有出现在殿中礼宾队伍里,但却被安排进了迎亲队伍当中担任傧相,且位置还很靠前!
眼见到这一幕,那种被国中权臣门户出卖、被大唐朝廷戏耍的屈辱感顿时涌上心头,将那些许虚荣的快感冲散一空!
可是尽管如此,他们眼下也实在不敢直接掀桌子大闹现场。且不说刚才殿中一番应答致辞,他们多有情绪高昂,单单眼下殿中诸胡宾使齐聚一堂,若见到他们吐蕃使者大闹婚宴现场,那无论是什么原因,总是他们不对。
哪怕为了在群小弟面前维持自己的体面威严,接下来大唐也要对他们吐蕃大加惩戒与制裁,这就大悖于他们不愿让大唐干涉国务的初衷了。
所以尽管这些吐蕃使者们此际心情抑郁至极,但也只能将这一口闷气强忍下来。所幸在场这些蕃胡宾使们也未必对他们吐蕃情势了如指掌,倒也不能通过这些人事安排窥出什么深意内容,避免了当场露丑。
这场婚礼虽只持续一天,但是由于诸蕃胡宾使太过热情,所以接下来圣人便又做出指使,着令继续赐飨一日,才算是将热烈的氛围略作告慰。
对于大唐在婚礼上的人事安排,赞婆自是有苦难言,他当然知道这样的安排会更加激怒国中的使者,但自家也的确有借势于大唐、从而震慑国中不敢轻动的需求。
所以原本只是作为一个设想的截杀使者,在参礼之后则就成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然而赞婆还没有等到使者离京并布置杀手,来自海西的一封急信便打乱了他的计划:国中的赞普已经动手了!
第0906章
彼之存亡,我之疥癣
长安城中圣人纳妃的喜事刚刚结束没有多久,旋即一份来自陇南的军情奏报就打破了喜庆祥和的氛围:吐蕃的赞普以饵药诸部贡物杂劣不堪为由,亲自率部横穿西康国,并抵达了原白兰羌的积鱼城,将要对饵药诸部进行征讨。
作为当下彼此最重要的战略对手,大唐对于吐蕃的一举一动自然也是密切关注着。一俟接到陇南曹仁师所递交上来的情报,朝堂中也很快便就此讨论起来。
所谓饵药诸部,即就是包括白兰羌、党项羌等诸多西羌部族在内的一个统称。
这些西羌部落,早年自然都属于大唐的羁縻势力,可是随着吐蕃侵占青海、大唐的影响力则逐步退缩至陇右,原本这些西羌部族,有的向东北迁徙内附,被安置在了九曲之地以及陇右的边境州县之间,有的则仍留故地,接受吐蕃的统治。
如今吐蕃的赞普以饵药诸部进奉不恭为名而加以征讨,这本来应该是吐蕃的内政,跟大唐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且其军所驻扎活动的积石山区域,距离大唐所实际控制的陇南以及黄河九曲等边地也有上千里的遥远距离,更加不会对大唐构成什么实际的边防威胁与压力。
只不过,事情当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如今生活彼境的饵药诸部虽然数量也是不少,但却部属杂乱,没有什么强力的组织,根本就不值得吐蕃的赞普亲自率兵进行征讨。这就类似于大唐的皇帝御驾亲征活动在岭南荒野中的山蛮部落,透出一股古怪。
而且,饵药诸部主要活动在积石山东南方位,偏近于黄河九曲位置。至于吐蕃赞普出兵的方位,则是位于积石山西北方向,其目下所驻扎的积鱼城,更是原本的白兰羌政权与吐谷浑接壤的位置,可以说其行止与所叫喊的目标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如此很快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吐蕃赞普这一次亲自出动,就是为了解决掉盘踞在海西地区的噶尔家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吐蕃国主能强忍至今,也算是城府不浅了。”
殿堂中讨论的虽然是比较严肃的边务军略问题,但气氛却并不怎么凝重,李潼甚至还有闲情调侃几句吐蕃赞普。
听到圣人这么说,殿中群臣们也都微笑起来,姚元崇更是说道:“吐蕃国情深刻、久病入骨,如今即便是要克除顽疾,怕也并非短时能了。其国主不敢刀锋直指病源,可见此番发难也是作势勉强啊!”
吐蕃的君臣矛盾,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其国主作此宣称,也只是掩耳盗铃,根本就瞒不住利害相关之人。但之所以仍然要这么做,无非是完全铲除噶尔家的条件仍然不够成熟。
原本历史上,吐蕃赞普解决噶尔家族要有效率得多,在将国中情势统合一番后,以狩猎为名率部进入噶尔家的封地中,率先捕杀了噶尔家众多的亲信族众,并下令召钦陵来见治罪,钦陵本欲举兵对抗,结果却遭到了众叛亲离,最终自杀而死。
可是现在,赞普一惊打算兵戎相见、通过武力解决这一问题,但仍然不敢直接将矛头指向噶尔家。这意味着眼下的赞普对于噶尔家的势力渗透远没有达到历史上那种程度,仍然要通过进一步的威逼去判断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尽管曹仁师的奏报中并未涉及到吐蕃赞普进一步的举动,但李潼稍作代入也能想到,吐蕃赞普抵达积鱼城,接下来必然是传达王命,号召钦陵部属的军队向积鱼城聚集,言是为了合兵讨伐饵药诸部,实则还是要削弱噶尔家的力量。
这种政治上的博弈,本来就复杂且凶险。吐蕃的赞普之所以不能像原本历史上那么轻松的解决掉噶尔家,自然也是因为当下已经不具备原本的博弈环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0/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