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760


“终究还是太操切了啊!”
圣人钟意封禅是肯定的,但应该不愿意由他开启这个话题的议论,不想让他在这当中享有太多的关注。所以这一次将他升迁为光禄少卿,也不可过分乐观视之,当中或许还有什么祸心包藏。
可惜李隆基对朝中人事了解仍然不够深入全面,并不清楚在朝的另一位光禄少卿徐俊臣就是早年诬蔑皇嗣谋反、搞得他们一家惶惶不可终日的酷吏来俊臣,也因为与少弟嗣相王李隆业日渐疏远,不知嗣相王长史狄光远就事刑司,所以对当下处境的感知与判断还不够清晰。
但他虽然出身高贵,但却幼来忧苦,养成了心思缜密且敏感的性格,能够通过自身感知到的部分资讯便将现实推断大概。
一夜忧思失眠,到了下半夜的时候,听到室外仆员的低声呼喊,他便从榻上坐了起来。
一团灯火从屏后转入,年轻娇俏的细人手扶灯盏走进了内室,见到大王已经坐起,连忙上前道:“大王原来已经醒了,妾这便服侍大王更衣。”
说话间,细人便将灯盏放在窗案,弯腰入前整理被窝,手指摸到埋在锦被中的佩剑,身体僵了一僵。李隆基拍了拍细人香肩,低语说道:“转告阿忠,近日不要正门来见,等我消息。”
细人闻言后连忙点头,看着那乖巧秀丽的脸庞,李隆基腹下略感燥热,环抱细腰将这小娘子揽在怀里:“阿菱既入贵邸,哪需粗使用力,我贪的是同娘子襟怀依偎的温存,闲事且让旁人忙碌。”
小娘子被揽抱在怀,气息略有散乱,明眸凝望大王脸庞片刻,转又羞涩得低下头去,捻着衣角低声道:“妾本是闾里民女,幸得三郎眷顾,蒲草竟能纠缠于兰芷,怕已耗尽毕生的运气……只想让三郎起居更舒适,不敢闲散下来折损了福气。”
听到这小娘子吐露肺腑的情话,李隆基心中怜意更生,望着那素面简朴的装扮,不无心酸的叹息道:“人间第一等的情缘便是甘苦与共,娘子伴我于危难之际,来年万种的富贵,必我两人分享,余子谁也不配!”
一对少男少女情热依偎,并不需要更加火热的缠绵,这居室中便已经温馨无限。
稍后还要入朝,李隆基也没再继续与室中娘子腻歪下去,洗漱更衣之后便匆匆出门。
黎明时分,长安城中仍是灰蒙蒙的光线有限,分居在诸坊中的朝臣们也都陆陆续续离家往大内而去。临淄王一行转入丹凤门前长街的时候,街道上已经看到许多的朝士,也不乏消息灵通的朝士入前道贺,李隆基俱微笑颔首的回应着。
丹凤门外下马的时候,群臣沿御桥鱼贯入宫,眼下还不需要班列分明。想到夜中那苦恼的一团思绪,李隆基有意的越过几人,向队伍前方的姚元崇靠近。
姚元崇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临淄王,只是凑近了门下侍中杨再思,两名宰相并肩而行,不知在议论着什么,其他官员们见状后便也放缓了脚步,拉开几分距离。
稍作试探后,李隆基也并没有再继续试探,转而走到岐王李守礼那一群人之间,低声闲话着向前走去。
今日早朝并没有什么大议题,主要还是有关诸州籍户整编的问题,由宰相格辅元负责汇报。想要搜扩天下民众进行编户,无疑是一桩大工程,诸道诸州依次进行,从开元初年便已经在进行,到如今才进行大半、将要完成。
编户的成果非常喜人,除了尚未完成的陇右道、山南道以及岭南道一些州府,如今朝廷所掌握的籍民数量也已经达到了六百八十万户之多,较之永徽年间的三百八十万户翻了足足将近一倍!
陇右道诸州主要是青海的收复与顺州的设立让籍户发生了新的变化,山南道与岭南道则都存在路途遥远与辖域广阔的缘故,所以统计的进程比较迟缓。按照格辅元的预估,若整个编户过程完成,那么大唐的籍户总数应该能够达到七百三十万户。
如此惊人的一个增量自然是喜人的,籍民数量的多少是国力涨消最直接的一个体现,毕竟只有在籍之民才是有效的纳税单位。
同时也直接反应出朝廷对天下政治的掌控力,有的时候由于秩序混乱、吏治昏聩,存在着大量的隐户、亡户。这一部分人口不受官府的控制,既拖累了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一个地方上的隐患。
因此今天的朝会氛围也是颇为喜人,无论圣人还是立朝的大臣们,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笑容。
李隆基听到这些民户资料的变化,心里同样也颇为高兴。身为大唐宗王,眼见社稷兴盛,自豪感油然而生。
只是在看到殿中群臣、包括诸宰相们对圣人那毕恭毕敬的态度时,他心里便不免生出一股颇为复杂的情愫。
原本坐在那个位置上的应该是他父亲,享受着群臣的进拜恭贺。如今除了心酸之外,更有一份说不清的烦躁。
旧年在神都时,他年龄还很小,极少参与朝会,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阿耶在退朝回宫后,常常一脸的忧虑与烦躁,或是叹息政治不兴、内外弊病重重,或是忿言大臣不恭、热衷弄权,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那时的李隆基,还没有太多家国天下的概念,对世事认识也不够深,不知道该要怎么劝慰帮助阿耶。但那时候遗留的印象给他带来的认识就是国运艰难、社稷动荡,整个大唐都是一种风雨飘摇、水深火热的状态。
之后庐陵王潜逃归都、引发一系列的动荡惊变,更加重了李隆基的这一印象,幼小的心灵里甚至已经开始恐惧若大唐真的亡国,那他们这些李唐宗室们将会是如何凄惨的下场?
可是服丧结束归京之后,所见种种却大悖于他的固有印象,看到长安民生井然有序、市井氛围繁荣有加,与他所了解的完全是两个世界。
到如今,有机会立身于朝堂,所看到的也绝不是政治混乱、臣下桀骜、皇权不兴的情景。
现在的李隆基对世道了解渐深,也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虽然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但事实却告诉他,他早年所了解的与如今世道的差别,可能原因真的在于当今圣人做的要比他亡父出色,而且还是远远的出色!
感情上李隆基比较排斥这种认识与判断,同样的在感情上,他对当今圣人也并没有太多的嫉恨与厌恶,甚至还有着一份充斥于怀的崇拜。
早年因为家教的缘故,加上对圣人的认识浅薄,他对圣人是有着一份厌恶与轻蔑的,只觉得圣人巧诡善媚、乏甚筋骨,完全配不上时流所加给的各种盛赞。
可如今当自己也沦落到圣人当年类似的处境时,他才能够逐渐的感同身受,认识到当年圣人诸种情非得已的委曲求全,今日所享有的一切,也完全匹配得上往年种种刻苦钻研的付出。
有时候李隆基甚至有一种错觉,只觉得圣人的人生才是他该经历的一切,一样的忍辱负重、一样的披荆斩棘,救宗庙于将堕、救万民于水火,受命于危难,立志于中兴!
如此壮阔,
才是男儿一生!大丈夫自当就鼎而食,持符握宪,寰宇称尊!
圣人所奋斗的一切,所享有的一切,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李隆基的所有幻想,甚至有的地方比他幻想中的还要更加的美满。
但是很可惜,这一切都不属于他……
礼官高昂的唱礼声,宣告着早朝的结束,也打断了李隆基的遐思畅想。
他连忙收拾心情,与群臣一同作拜退朝,视线余光中圣人的身影在众禁卫内侍们拱卫下消失在殿角,冥冥中似乎觉得有一股无形的气被从身体里抽离,心情也变得怅然若失。
退朝之后,围聚过来道贺的臣员们更多,李隆基也连忙打起精神,一一给以回应,然后在一名吏部官员的导引下,前往政事堂拜受制书。
相对于退朝时的朝士祝贺,政事堂官员们反应就冷淡的多,只将此当作一桩平平无奇的公务,颁下制书后便各自散开去忙碌其他的事务。
至于李隆基比较关注期待的几名宰相,更是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进入政事堂后便不见了踪迹。
这不免让他略感失落,以至于谢恩蹈舞时,动作都显得有些僵硬,更打定主意前往就任后,一定要少说少做,看看当中究竟有什么凶险隐藏。
第0966章
皇朝养士,恩出光禄
政事堂里整日人员出出入入,李隆基在侧厢受制后也没有久留,很快便退了出来,一名青袍小吏站在大门一侧,见到临淄王行出后便快步上前,拱手说道:“卑职供职光禄寺掌固周果,奉命引领大王归廨,请问大王此刻归否?”
“有劳周掌固了。”
李隆基闻言后便微微颔首,但在这掌固转过身时,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他如今已经不是官场的萌新,人情世故颇有了然,他升任光禄少卿,哪怕是员外设的加员,但也算是光禄寺的长官,首日入司导引者起码也要是在品的令丞。
可现在光禄寺居然只派了一名流外的掌固下吏,这实在是有些失礼,同时也说明了光禄寺中一定有人对他入事心存不满,而且那人身份官职一定不低于他。
心中闪过这一念头后,李隆基一边走着,一边开始思索他刚刚在朝士道贺中打听到的光禄寺人员构架。这当中官位与他相等和高过他的共有三人,分别是光禄卿独孤元节、光禄少卿李备与徐俊臣。
独孤元节是岐王李守礼的丈人,虽然担任光禄卿,但眼下并不在京,而是出京担任山南道后路总管,在同王李光顺麾下讨伐南诏诸蛮,自然不会赶在第一时间给他上眼药。
光禄少卿李备封爵曹国公,属于宗室成员,故曹王李明的儿子。李明在高宗年间罪与章宗李贤同谋而遭流放,因为这一份情谊,曹王子孙归京后也颇享优待。
另一名光禄少卿徐俊臣,李隆基了解不多,朝臣们介绍的时候也语焉不详,似乎并没有太过显赫的身世背景。
莫非是曹国公李备窥望上意,赶在自己入司的第一天便要给他一个下马威?
李隆基越想越觉得有这个可能,他跟曹国公交际不多,仅仅只在宗家宴会上见过几面。但身为宗室的缘故,曹国公也是亲眼见过太皇太后对他们兄弟态度冷淡,或者干脆就是直接得了圣人的授意,所以才针对自己。
想到这里,李隆基不免眸中冷芒吞吐,他们兄弟虽然处境不佳,但也绝不是这些趋炎附势的宗家闲杂人等立威取宠的对象!
既然李备对他流露恶意,他也不介意对抗起来,拿李备向时流显露自己的手段与筋骨。正如当年圣人入朝任官时,凭着一股少勇气势压得武氏诸王都灰头土脸、下不来台。
当年的武氏诸王朋党立朝、还享有着太皇太后的包庇尚且如此,李备不过一个宗家远支,即便是得到了圣人的暗示,只要圣人不会明目张胆的站出来拉偏架,李隆基也不惧使用手段,将曹国公作为自己的踏脚石!
“今日暂不入廨,我要归家备礼、敬谢圣恩,周掌固且自行。”
虽然心中不爽下吏前来导引,但李隆基也犯不上与这样的小人物计较,反而还态度和蔼。越是这样的小人物,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反而能够发挥出大能量,而且要收复亲近也容易。
那掌固周果闻言后连忙恭声应是:“那卑职明日府前等候,再引大王归署。”
“掌固有心了,官事任新,难免生疏。若掌固午后无事,不妨过府列席,让我有机会访问署中人事。”
李隆基又折节发出了邀请,希望借由这官署老吏探听一下光禄寺的情势,而他心里也有了一个思路。
光禄寺人员结构必然不会一团和气,随着增设了他这个员外少卿,职权必然要重新划分一番。既然曹国公李备对自己有比较明显的恶意流露,那另一个少卿徐俊臣便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拉拢对象,提前与之交流一番表达善意,可以结盟架空乃至于赶走曹国公。
那小吏得知能够前往王府做客,自然是连连点头道谢,表示午后一定前往,然后便喜孜孜的离开了。
离开皇城后,李隆基汇合随员归府,然后便开始准备礼物入宫谢恩。当看到佐员们拟定的礼货清单,他又不免有些心疼头疼。
虽然贵为郡王,享有封邑禄料,但李隆基同样面对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各项收入太死,能够灵活调动的活钱不多。
理论上来说,宗王食邑禄料等收入是足够维持大笔的开销与气派的生活,但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开销之外,李隆基还有一些比较隐性的花销是不能摊在明面上,自然也就不好动用那些明面上的收入。
正因如此,李隆基才想趁着陇右商道即将畅通、京中胡商想要赶快清仓的时机操作一番,经营一些额外的收入渠道。
胡商远道而来,货品多以稀奇为贵,可是随着青海局面平稳,陇右商道开放必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届时入京的胡商会更多,他们那些所谓的珍货自然也就会泛滥开来,眼下因为路程遥远的缘故还未见端倪,可是到了年尾,西域各类商品价格必然会有一个大幅度的跳水。
所以李隆基才让二兄李成义出面,接纳胡商为府中佐员,同时举办一个赛宝会,配合着杀一把京中那些纨绔子弟们的钱囊。
他记得当年神都城中圣人出京时似乎也进行过类似的行动,具体收益多少自然无从探知,但见圣人之后势力快速壮大,可想必然所获丰厚。
技法不怕老旧,只要有用就好。他用钱的地方不少,除了维系与一部分时流的人情往来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出项就是资助那些离宫的老人。
开元以来,宫中精简构架,相当一部分宫内老人都被放免奴籍、回归坊曲。这当中便不乏他父亲当年在位时的故人,这些故人们感念旧恩,李隆基也乐得将他们重新收拢回来,逐渐取代禁中赐给的奴仆。
如今他们兄弟处境较之归京伊始是好多了,特别圣人在禁中斥责京兆韦氏的相关言语流传出来之后,也让时流意识到宗家子弟终究不可小觑。
借着这份情势的转变,李隆基与兄弟们开始与京中那些权贵子弟交往起来,各种铺垫之后,才让二兄举办宴会、赛宝带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