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760


二则今日朝会所透露出来的讯息实在太多,群臣们一时间自觉消化不下,半是好奇,半是心忧领会上意不够到位,因此便聚集在皇城诸司之间与众同僚好友们探讨一番。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朝臣在退朝之后便行色匆匆的离开皇城。这一类人多数都是勾检所涉的衙署官员们,参加过了朝会之后,还要赶往大理寺去接受推问。他们各自未必有罪,主要还是配合大理寺的一系列调查。
临淄王李隆基同样属于这种情况,退朝之后,他便走向两名兄弟,略带愁绪的说道:“兄弟们且先归邸,领取赐物诸事且着邸中员佐办理,年前若非苑中有召,尽量不要出门浪游。”
“三兄,难道你惹上这官非还颇为严重?”
安平王李隆范听到兄长这么叮嘱,下意识的便有些紧张。
旁边的北海王则有些不以为然,摆手笑语道:“大不必因此过分忧虑,且不说三郎自知分寸、并未染污在身,即便是有一些牵连不清之处,终究法不责众。更不要说我兄弟宗家近亲,分属八议,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讲到这里,北海王又抬手拍拍李隆基的肩膀微笑道:“三郎你且去,了结这一桩杂事的纠缠后,我在邸中设宴为你驱扫出入刑司沾染的晦气。另明日岐王殿下还邀宗家诸员别业共会,商讨各家选马组结马球队事宜。你若是方便,最好还是同来,咱们这位堂兄秉性豪爽,你若真有什么疑难,不妨当席诉求,恳请一些包庇。”
李隆基闻言后也不置可否,只是对兄弟们摆摆手,然后便自往宫门外行去。
当他行出宫门的时候,又见到曹国公车驾听在宫门一旁等待同僚,略一转念后却顿住了脚步。趁着甚有威仪的大将军王孝杰仪驾行过之际,匆匆从别侧离开宫门,招呼一名走仆牵来座驾,这才在随员们护从下往大理寺的问案之地行去。
临近年关,大理寺突然又多了许多推案事务,本身也是忙碌得不得了。又因为凡所审问诸官员未必有罪,只是配合调查,为了不让推案氛围过于严肃,索性便在就近皇城的永昌坊中借了一处太府寺闲置的邸堂,用作临时的推院所在。
李隆基来到这临时推院所在的时候,院堂内外已经站满了前来协助问案的官员。他刚刚参加过早朝,一身宗王章服颇为扎眼,一俟到场便受到了群众瞩目。
这氛围自然让他有些不自在,好在大理寺事员们也不敢怠慢他这位宗王,一行人刚刚抵达邸堂门前,自有吏员入前将临淄王一行先行引入临时的推院中。
临淄王进入临时推院,在此主持推审工作的大理寺少卿李日知亲自降阶出迎,并将临淄王请入了直堂中。
虽然李日知态度颇为恭谨和蔼,但李隆基心中也实在难生喜悦,彼此稍作寒暄后,他便主动表态道:“小王登堂来见,不便自言清白。凡事务所涉,李少卿直问无妨,所知必尽告,盼能早日恢复清白。”
李日知闻言后便也不再多说什么,虽然迎接的态度颇为和蔼,可一等到正式问案的时候则就恢复了公事公办的态度,将临淄王请入一侧的推室中坐定,室内早有数名官吏临案等候。
“开元四年世博会中,光禄寺奉命独置食园,凡所钱事出入所涉七百三十余万缗,库收并账比不吻合者近五十余万缗。请问大王,集会期间凡掌收支转储官吏俱为何人……”
李日知摊开案卷便将一个个问题抛了出来,并凝神打量着临淄王的神情变化。
此类问题,李隆基一边回忆着一边认真作答,有时候语速快了一些,察觉到伏案记录的官吏书写不及,便刻意放慢了速度。
这样的举动虽然并不明显,但也让堂中诸刑司官吏们对这位少年宗王颇生好感。他们近日推问案事,多有高品朝臣入院接受盘问,心中有恃无恐兼矜持高傲,态度再恶劣的都有见识到,罕有如临淄王这般和气,对伏案下员都不失体恤。
今日一番盘问,主要还是为了了解世博会过程中的人事安排。虽然说光禄寺的直薄早已经被大理寺取来,但具体的任事过程中总有一些微小的调整,需要直接询问当司长官。
世博会已经过去了不短的时间,加之当时事务繁多,临淄王难免也有记得不甚清楚的地方。每有此类情况,李日知或是旁敲侧击,或是通过光禄寺旁人的口供情况略加提醒,但若实在没有所得,便也不再继续纠缠。
在临淄王的配合下,盘问的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当李日知翻看过吏员所记录的盘问内容,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从席中站起身来对临淄王作揖为礼并微笑道:“多谢大王体恤下僚,若人人都如大王这般包容体谅,案事消减必能更加迅速。”
“俱为食禄之臣,皇命之下,岂有区分?案涉几十万缗钱事,小王也希望能够尽快追定,既能回补国用,也能让我光禄上下群僚早日清白夸功!”
李隆基见盘问已经告一段落,便也从坐席中站起身来,对李日知的道谢稍作回应。
“今日案事叨扰大王至此,来日若仍需人事资讯的补充,卑职再遣员赴邸相请。斗胆恳请大王令节前后勿远出京畿,出游且留去向。”
李日知自知刑司并非款待宾客的良所,盘问完毕后便又亲自将临淄王送出了推室门外,并召来一名官员继续礼送。
返回推室后,李日知便提起笔来将记录重新梳理一番,勾出了临淄王讲述比较模糊的事程节点,并吩咐案左一名吏员道:“这几处取别员供词对比一番,景耀门守军有供那日临淄大王曾有入城……”
且不说李日知对相关事宜的进一步盘查,李隆基在行出推院的路上,突然听到不远处另一座直堂传来哗噪喧闹声,绕过回廊向彼处一看,原来是刚刚抵达推院的曹国公李备正在迁怒下员,吵闹着不肯接受盘问。
眼见这一幕,李隆基心情也是颇为复杂。按理来说,光禄寺负责督办食园,仅此一事便给朝廷创造了几百万缗的收益,结果朝廷却强抓着小处痛脚,从直司官长到署中下员无不遭受连番盘查,也实在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但话说回来,仅仅光禄寺一司所直一事,便造成了五十多万缗的钱财流失,这也实在是有些惊人。无论这些赃钱追不追得回来,诸如曹国公与自己这种当司官长作为直接的监临官,都脱不了干系。
更不要说李隆基心里也清楚,曹国公在这其中其实涉事颇深,起码有数万缗钱物流向都指向其人。所以在勾院刚刚设立的时候,曹国公便忙于串结同僚。
此类聚会,李隆基也参加过几次,一则是想从众口之中听一听事态的严重性如何,二则就是借此观察一下诸同僚对自己的态度如何。
不过参加几次之后,收效都不甚大,曹国公言辞表里还对他多有示意,希望他们两人能够彼此联保。两人俱是皇亲,即便是确有罪过,因为身列八议之中,不至于同一般官员一样接受惩处,事责分摊下来,实际会遭受的惩罚无疑会更小。
可问题是李隆基根本就没有在其中上下其手,自然没有必要跟曹国公同流合污,所以对于此一类恳求都是不作回应,近日更是干脆的避道而行。
曹国公还在原地叫嚣有功无罪,甚至煽动推院内外官员抗拒盘问。可是很快的皇城中一路人马策马入坊,率队者正是执掌圣人近卫的内卫中郎将郭达。
随着郭达进入推院,各种嘈杂议论声顿时消失,就连刚才气焰还颇为嚣张的曹国公这会儿都低下了头,站在廊下不发一言。
随着内卫将士进入推院,朝堂上新近拜相的御史大夫朱敬则也率领佐员入此,宣告着三司推案追赃的流程正式开始,不再只是大理寺独当那些遭受盘问的朝臣怒火。
李隆基看了一会儿热闹,便赶在被众人再作注意之前快步行出了推院。刚走出推院不久,他便见到一个身着深绿官袍的年轻人正迎面走来。
这人李隆基恰好认识,正是不久前新任大理寺司直同时兼领嗣相王府长史的狄光远。
狄光远察觉到临淄王注视的目光,便又连忙快步走来作揖施礼:“卑职见过大王!”
因狄仁杰的缘故,加之兄弟归京之后日渐疏远,李隆基对狄光远印象并不算好,只是态度平淡的略作颔首。
可是在稍作思忖后,他又开口唤住了狄光远并发问道:“年节渐近,家庙祀事急需筹备,请问狄长史府中何时有暇,我兄弟可以入邸团聚。”
狄光远闻言后神情变得有些尴尬,默然片刻后还是拱手答道:“皇太后岁终将赴骊山玄元殿为先帝祈告冥福,府中大王亦将随驾前往,归期还未有定……”
听到狄光远的回答,李隆基眸中又是厉芒一闪,顿足冷哼道:“既言为嗣,当执何礼?少王或懵懂不知,你等参佐诸员难道不作提醒!”
年终祭祀,那是需要嗣子主持。结果现在倒好,嗣相王居然出京往骊山去为章宗作法祈福,这是眼里只有二大爷,连自家老子都置之不理!
狄光远自知此事有些不妥,只是低着头任由临淄王迁怒训斥。他虽然是嗣相王府长史,但这件事情上面他还真没多少话语权。
近日大理寺事务繁忙,他无暇整日坐守嗣相王府,还在衙堂当直的时候,便有佐员来告嗣相王外公王美畅入府便将嗣相王引走,想阻止都来不及。
李隆基本就心情烦躁,此时再得知此事后,不免加倍的恼怒,指着狄光远怒斥道:“如此任事昏暗,你也配称名门子弟!哼,为父者已经不无欺世盗名之嫌,为子者更加无具一言拾补之能!若今岁家礼不成,我必奏告圣人,将你等庸员扫出王府!”
说完这话后,他便拂袖而走。而狄光远在听到这话,眼眶霎时间变得通红,羞愤的泪水几欲夺眶而出。
迁怒狄光远一通后,李隆基心情仍是愤懑难消,行出永昌坊也并没有直归自家府邸,而是往兴宁坊前往拜见姑母太平公主。
之前李隆基虽然触怒了太平公主,但经过事后的一番补救,如今姑侄两人关系尚可。虽然内心彼此未必有多亲近,但面子上总是和睦有加。
这一次登门,李隆基倒是没有再被晾在前堂,被府中仆员径直引入中堂召见。
堂中太平公主刚刚接待过几名访客,等到李隆基行来后,便直将案上几分拜帖推给李隆基看,并笑语道:“宋学士等几番前来造访,但你大表弟随往骊山,家中也无长丁当户,不能作陪此类文人骚客畅谈事则。三郎若有闲暇,不妨将此人事拣去,宋学士虽然仕途不幸,但在野时名颇著,与此类人物交流,也能颇助人脉。”
李隆基闻言后便含笑应是,抬手将宋之问的拜帖拾起,心中则不免感慨一番。
讲到时流人脉的接触,他真是不比这位姑姑广阔。诸如宋之问这样的落魄文人会想到造访大长公主,对他这位同样亲贵的宗王却有些视而不见。
世务浸淫越深,他也越能体会到人事交际的丰富性,并不会因宋之问势位不具而有所小觑。这样的在野时流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影响力,有的时候甚至比在朝士流还要更显从容。
略作转念之后,李隆基又叹息一声,弹着手中拜帖苦笑道:“姑母虽然有意抬举我广结时流、为人所知,但我怕要辜负此情。年前年后,处境多不自在,尚不知还会被这些杂务纠缠到几时……”
第0991章
一牛蹒跚,群凶争啖
听到临淄王这么说,太平公主便皱起了眉头,略有不解的沉吟道:“朝廷岁收已经如此丰盛,竟然还要穷追枝节?那些诸司在事的臣员们,繁劳之功尚未述定,便要受此刑事的纠缠。察察则无徒,圣人这么做,是不是有些苛刻了?”
“道理不当此讲啊!”
李隆基闻言后便叹息一声,继而又说道:“诸司在事的确有功,所以朝廷岁终奖酬丰厚。但府库所收乃国之定数,岂能因此壮大便纵容私欲暗惩?
国之度支在于严明,多达数百万缗钱帛消失无踪,当中藏匿多少阴祟的蛀虫,是比钱帛流失还要惊人的事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因丰收便忽略隐患,久则祸患弥深,再作防禁恐时机已晚啊!”
抛开个人的立场与感受,李隆基倒是觉得圣人针对赃钱追查到底的态度并无不妥。哪怕是小户持家,若想维持长久,也不能因为进项充沛便忽略支出的把控,更不要说偌大的朝廷。
朝廷岁收多少与消失的赃钱本就是两个独立的问题,前者反映的是朝廷经营政治如何,后者所凸显出来的却是一个吏治的问题。若将两者混同一论,要么是没有经世治国的智慧,要么是心存邪计、刻意的混淆视听。
所以在听完太平公主的话后,李隆基便若有所思的打量了太平公主两眼,心中则忍不住思忖这位姑姑持此论调,究竟是前种为多,还是偏重于后者。
与太平公主往来交际越多,李隆基便越惊叹于这位姑母所掌控的人事资源之丰富,远不止表面所看到的这样简单。
他自己所亲身经历的还只有太平公主在世博会期间造访食园请他稍给方便,但暗里这位姑母又做出了多少请托,则就并无尽知。
所以在稍作沉吟后,李隆基便又继续说道:“姑母切勿小觑今次的追赃力度,朝廷今季确是创收惊人。这新辟的财源并不同于往年的租调课税所收,因此也并非原本的诸司衙署能够尽数掌控收支,需要新的人事规令加以监管。这当中尺度如何,有多大的回旋空间,仍是未定之数,尽量还是不要轻涉其中……”
哪怕寻常的人事交际,认识了新朋友之后都要一番试探了解,才能把握住交际的分寸,旧的经验未必凑效。
如今朝廷开创了这么大的财源,甚至已经超过了原本的各项收入。而且这些商贸利益与税收具有着极高的波动性,并不像原本的租调课税那样稳定,所以朝廷原本的财政监管经验与机构自然也就不再合用。
一旦这些新的财源成为朝廷财政度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自然不允许当中存在的太大的变数。
李隆基近来也在思忖这个问题,假使易地而处,他若是政事堂执政官的话,面对这样的财政状况,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尽可能的杜绝这当中所存在的各种变量,保持商贸环境的稳定,用新的尺度标准去度量监管,尽量控制住这当中因人事而产生的波动。
如此这一部分收入才能成为朝廷财政的重要部分,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当然不能出现三更穷五更富的剧烈波动。
若朝廷连这种掌控力度都做不到,那这一部分财源终究只是无根之水,即便一时水涨可观,但终究不能维持长久的丰沛。
所以未来这一年乃至接下来数年,朝廷的工作重点都将会是与这当中诸多变量进行博弈的过程,各种监管的力度也必然会逐步的加强。
想要在这当中谋取利益,最好还是能够深入了解朝廷的政令变向,若不巧站在了对立面上,极有可能就会被无情的碾碎。
对于他们这些宗室亲贵们而言,想要在这过程中违法套利,所招致的惩罚甚至可能还会超过私自荫蔽民户佃农。
毕竟是一个新的监管领域,想要形成长久的震慑,必定需要刚猛严明。若还觉得会像以往那样有着颇大的枉法空间,现实可能会非常残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