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7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6/760


“儿郎秀气有成、教养可观,让人羡慕。日常偶赴乐智园,我也时常远睹,更感觉尊贵血种、传扬有继。他本该列籍享优,但即便养在民户,也并不气质流俗,讲到教养少辈的妇功,夫人更胜于我。”
皇后先是略作夸奖,然后又握住上官婉儿的手说道:“我知夫人风骨内挺,不慕浮华,但儿郎既已卓成,并不会泯然于众,也该要张计铺路,引入世道之中。道奴那个小子,外文内躁,有几分猥性深在,也实在需要亲友手足帮扶匡正。所以我厚颜恳请,夫人能否让光源儿同他兄弟一并受业成长?”
听到皇后这话,上官婉儿先是略作错愕,稍作沉吟之后才又低头道:“是妾要斗胆请问,这是圣人、还是皇后的……”
见上官婉儿有几分讶异并迟疑,皇后略作歉然状笑道:“这是我私下的一份心计,尚未请示圣人。若夫人应允,那自然是好。若情内有所为难,此事便无复再提。”
“的确是有几分羞作启齿的难堪,不忍我儿过早见知身世的曲隐。但妾明白皇后的用心周详,事到临头,总需有所应对。这孩儿并不是我私情专有,一身名贵血传也不可长久隐逸。如今能幸从雍王殿下奔赴入世,是他的荣幸和福气。我如果自怯阻止,便辜负了皇后的关照体贴。”
老实说,今日见到雍王风光入世,上官婉儿心里多多少少是存有一些感怀神伤,关于儿子的未来又有几分彷徨无计。
然而皇后并不因为此子私生的身份而厌弃,反而贴心的计划了一条出路让自己选择。虽然说一旦从驾于雍王,孩儿难免会见闻更多,距离洞见身世不远,但无论早晚,这一节总要经历。
从儿子自身的前程计议,眼下也确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时机。总不能因为自己夫妇的私情放纵,便让这个孩儿一世都活在懵懂之中,世世见怯。
皇后见上官婉儿并不反对自己的安排,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再见上官婉儿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便又笑着安慰她道:“李学士巧智近诡,凡事总不失体面的料定。我等妇人但有约定,之后各种计补且由智者襄助,夫人大不必戚戚在怀、忧虑前后。”
上官婉儿听到这话便也莞尔一笑,但又有些不忿的争辩道:“拙夫虽然长隐于世、清白不彰,但也是明君圣主器重赏识的雅道君子,多才多智,岂可诬作妖诡!”
皇后见上官婉儿爱夫心切,一点言辞上的取笑都不愿承受,便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继而便拉起上官婉儿的手,凑过去细问李学士坊居私处时仪容举止、品格癖好较往常有何不同。
这一天下来,外朝内殿都因雍王受封出阁一事而庆祝忙碌。一直到了夜深时分,圣人才从外朝热闹的宴会中抽身回宫。
一天仪式宴会进行下来,李潼也因儿子的出色表现而欣喜不已,回宫之后也不往别处寻觅,径直来到皇后寝宫,要同皇后仔细分享一下今日因儿子而生出的自豪喜悦。
他刚刚步入寝宫,便觉得气氛较之往常有异,皇后并不如往常一般直立殿前等候。他只道今日皇后也是喜乐疲惫,问过宫人后,便直往内室行去。
穿过围屏步入内室,李潼便见到室内张设布置大异于往常,还未及自己审量,一柔软娇躯已经扑入怀中,旋即颌下便遭柔滑香舌的舔舐,并伴随着皇后呢喃细语:“妾乍学新式,恳请夫郎怜惜……”
李潼听到这话,心情亦为之一荡,大号既然已经练出来了,新号自然也要抓紧创建。
第1006章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
时下的长安城中,虽然距离正式的科举开始还有一段时间,但早已经聚集在京城的诸州贡举人们也并不无聊。
长安城印刷业发达,各种古籍经义并时下占据主流的各家学说俱有刊印,坊间市里便可寻常访得,甚至有一些豪商富贾为了刷取士林中的名声,直接便将各种经义书籍当街赠送给学子。
这对许多热衷于学问的贡举人而言,无异于打开了一扇大门,可以自由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接受许多过往不曾领略的经义学说,大大的扩充了见识与格局。
除了临考之前的各种温故知新以外,长安城的风物人情也自有迷人之处。
一些年前便已抵达长安的贡举人们,亲身参与了元月前后、包括最富盛名的上元佳节,实实在在的领略到此世第一流的繁华场面与氛围,心中也都充满了自豪与兴奋,深为自己能够生在这样一个大唐盛世而感到庆幸。
至于年后陆续入京的那些贡举人,倒也不必过于失望,不久之后的上巳节同样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大唐如今的富强与繁荣。
除了这些佳节良辰,各种公私的聚会同样频频举办。
参加类似的聚会也并不只会让人沉迷嬉戏而荒于学业,各州驻京的朝集使们会在不违规令的前提下,向各州贡举人们讲解一番如今朝廷最新的政治变化与风潮,让学子们在准备科举的时候可以更加的有的放矢。
私人的文会,则就是乐见同道、增广人脉的绝佳场合。哪怕本身学识微微、不足以扬名京畿,但多个朋友总是多一条路。
这些朋友当中,也不乏深谙世道常识的热心人,会根据诸学子各自学业情况分析他们该做用功之处。
大凡应试学子们,自然也都不免心高气傲,希望能够一举及第于进士显科。但进士科取员多则一两百人,少则甚至不满一百,跟庞大的贡举人数量相比,难度自是极高。
进士及第虽然前途喜人,但对绝大多数普通学子们而言,其他诸科其实也不失为一个良选。
如今虽然已经没有榜出即授的美事,守选期各有延长,但只要能够获得一个出身,便进入了朝廷人才储备库中,随事见用,同样也可创建属于自己的一番功业。
学力不及旁人,是要更加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这并不是世道的刁难,而是选礼的公道。
除了庆祝佳节与公私聚会之外,还有另外一桩事倍受学子们的期待,那就是在四月上旬所举行的释奠礼。
释奠礼乃古礼延传,由朝廷筹备举办,凡所应试的贡举人们都可列队参观。可以说是为数不多、能够让这些还未有出身的学子们也能广泛参与其中、近睹庄重典礼的正礼。
礼在华夏文明中,本就具有着庄重的地位,而进拜先圣孔宣父的释奠礼,对这些学子们而言更有着非凡的意义。
因此随着释奠礼将近,各方贡举人们也都在忙碌准备,提前往礼部去注录学籍、获得当日参礼观礼的资格,然后又开始准备礼袍等诸事。
到了典礼正日,随着坊门开启,居住在各坊旅社中的贡举人们便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的往城西的布政坊聚集。布政坊中自有礼部官吏在此聚合时流、整顿队伍。
诸州贡举人们各循籍贯而依次排队,而其中颇为醒目的几个队伍便是国子、太学等隶属京中诸学馆的生员。
这些人久在长安,对于各种类似的典礼仪程并不陌生,并不需要礼部官员的指点,便各自整理好了队伍,队伍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那些外州学子的队伍。
但这些人还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在所有队伍的最前方还有一支队伍,那是由诸州贡士们所组成的队伍。
虽然同为应举的学子,但彼此身份地位也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如今大唐科举准许士子们自作投牒应举,这自然大大开辟了选士的途径与规模,但原本的州县考试也并没有废除,只有经过州县考选才可称为贡士,其他的生徒则只能例称为举人。
贡士已经经过州县的选拔,是诸州选募进贡于朝廷的才士,凡所应举的前后花销,都由各地官府开支。
而享有这一荣誉的学子也并不多,一般的州往往只有寥寥一二,即便是大州封制,顶多也不过三五人。至于一些边州远境、教化不兴,往往数年都无生徒获取贡士资格。
举人们还只能远远的观礼,但这些贡士们却能跟随典礼队伍进入到国子监的孔子庙中,亲身参与祭拜先圣的仪程。
数千人的聚集,又不是训练有素的军队,再加上诸学子们分散居住在城中各坊,路程有长有短,任务并不轻松。
所以那些负责组织的礼部官员们这会儿也是喊叫的声音嘶哑,仪容气度都大大有损。
礼部侍郎张说是今年科举的主考官,早早的便来到了礼部外廨,稍后负责将这些学子们引领到国子监外廨中。
一些杂事自然不需要张说亲自处理,他只是翻看着之后参礼的贡生名单,脑海中偶然想起一事,抬手召来吏员询问道:“广州贡士张九龄,入廨没有?”
吏员闻言后匆匆外出观望,很快便又返回来禀告道:“张九龄已经入廨,正在队列之中。”
虽然说应举的贡举人足有数千之众,但一些特殊的士子自然也能获得特殊的关注。张说闻言后便站起身来,踱步窗前向外望去,顺着吏员的指点便见到一个身长六尺、穿着一丝不苟的学子袍的士子。
对于张九龄,张说真是动了爱才之心。或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如今总算见到其人,一眼望去便觉得此子卓尔不群、仪容气度都远远超过了队列中的同类。
这时候,外院列队的贡士们也发现了张说的身影。这当中不乏在京学子,对京中名宿人物耳熟能详,张说在士林中的名望自然不必多说,一时间外面各种呼喊张礼部、张学士之声不绝于耳。
同在队伍中的张九龄这会儿也顺着前后同伴们的视线望过去,他自岭南远来,自然不熟悉京中人事,但对张说这个文坛宗主心中也充满了仰慕与好奇。
这一眼望去,便看到了站在堂中的张说。或是出于一份错觉与期待,张九龄只觉得张说似乎也在凝望着他,于是便远远拱手作揖,继而便见到张说在堂内微笑颔首,似乎真在回应他的见礼。
无论宿愿如何,起码当下两人名望势位都差距悬殊。出于自己的爱才之心,张说见到张九龄站在队伍中列并不显眼的位置上,便打算举手安排让其人站在队伍前列显眼位置。
可是他的手刚举到半途,却想起日前延英殿奏对时圣人对他的提点告诫,心中自是一警,举起的手便又回落下来。
诸学子们自然不知张说这一番心理活动,虽然有近睹宗师风采的惊喜,但转头又沉浸在即将参加典礼的喜悦中,同时不无好奇的打量着身边的同类。
释奠礼后,科举便正式的开考。当中竞争最激烈的进士科,每年能够及第的便是在京馆学学子与诸州贡士们。换言之,眼下身边这些同行者,不久后便都会是自己的竞争者。
诸州贡士随秋贡入京,此前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与时流接触结识,彼此间也算有些熟悉交情。
但这当中也有一个异类,那就是张九龄。张九龄虽然风采学识俱佳,但体质却有些文弱,年前生过一场病,错过了秋贡入京的日子,一直到了上巳节后才抵达长安。
虽然说他的文赋也被选入了华文馆的春江榜且篇幅比较显眼,但文赋的传世度总不如诗辞那么高,而且广州在时下也并不属于什么文教大州,今年的贡士唯张九龄一人而已。
所以眼下的张九龄,就属于那种有些威胁但又陌生的对手,也没有同乡为他向时流引见,于是便被隐隐的排斥在外,即便有心想加入一些话题中,但别人却明显的不愿与他多作交谈。
虽然才情不俗,但张九龄毕竟也不失年轻人的心性,身在这陌生的人间,想要尝试交际却又屡屡碰壁,大不似此前在岭南时那么受欢迎,心里自然难免觉得有些失落,只觉得长安城的繁华与热闹透出一股疏离排外。
将近正午时分,虽然各方选举人们还是没有聚齐,但也不能因为这些迟到者而错过典礼吉时。因此张说等礼部官员们便行出直堂,率领着庞大的选举人队伍浩浩荡荡的行出布政坊,沿金光门横街往东行去。
当眼见到身着紫袍的张说出堂翻身上马时,内外贡举人们无不轰然叫好,既表达了对这位文坛宗主的尊重,同时也充满了羡慕与期望。
“张礼部应试夺魁,在边有功,在朝有名,壮仕之年便名满天下,文称大手笔,位居典选官,生人驰于此境,更复何想啊!”
在一干贡举人们看来,张说自是当之无愧的人生赢家,他如今所拥有的,便是绝大多数士林学子们终此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听到周遭学子们的感慨议论声,闷声行走于队伍中的张九龄也忍不住抬头望去,眼见到最前方的张说仪仗,眼神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心中不免生出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壮志想法。
庞大的队伍行出布政坊,此时金光门大街左右也早已经站满了看热闹的京中民众们。长安民众爱好热闹,看到学子们队列游行于街,街面上便不时爆发出一串为儿郎喝彩之声。
当前方的队伍抵达西内皇城朱雀门前时,朱雀门也早已经是宫门大开,多有身着朱紫的大臣默立于此。
一场释奠礼自然不值得朝臣们倾巢而出,但今年的释奠礼意义又有不同,乃是圣人嫡长子、新封雍王的李彻第一次参加并主持正式的典礼场合。
朝臣们心情自然充满了期待,许多原本不需要参礼的大臣也都纷纷露面,要为雍王壮势助威。
雍王将要参加今年的释奠礼,学子们多数并不知晓。当眼见到朱雀门前如此盛大场面,各种消息也都快速的在队伍中传开,学子们自然变得更加兴奋。
这些学子们未必有朝臣们那么强烈的趋迎计议,但处于对圣人的敬仰,爱屋及乌下也希望能够见识到圣人爱子的风采如何。
而且这位雍王殿下虽然新近出阁,但据说已经学通一经,在民间都是不折不扣的神童之选,自然也就让时流对其充满了期待。这些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们,对于少有才名的雍王则就更有一份身份的认同感。
张九龄身在队伍之中,心情之期待自然也不能免俗,但他位在队伍中段,放眼望去只见到前方人的后脑勺,偶作踮脚,则又引起了后边人的抱怨,心里自是不无遗憾。
但正在这时候,前方已经停下来的仪仗队伍中却分出一名身着绿袍的官员,快步向后方队伍行来,一边走着一边喊话道:“广州贡士张九龄何在?前方相公有召!”
在一片嘈杂并群众们好奇艳羡的眼神中,张九龄有些不确定的举手作应,旋即便被那名官员拉出了队伍,直向前方行去。
两人穿过长长的队伍,很快便抵达各色旌旗招展的仪仗前,张九龄还有些迟疑不定,不敢上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6/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