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6/982


经过商议,金国凤与吴三桂,还有蓟州、密云四部人马共计六万大军出兵义州,秦兵、洪兵、宣大三镇准备渡河,天武军居中机动策应,主要负责打救援义州的清军闷棍。
明军的粮道则由辽东总兵王廷臣和山海关总兵李辅明负责,祖大寿依然守锦州,这个钉子户朱慈烺没打算挪他,钉得越紧越好。
战术部署完成后,朱慈烺就蹲在锦州城里睡大觉了,下面的仗多的是,一场下来说不定得干个十天半个月的,特别是“持重”的关宁军,拖个两三年朱慈烺都信。
哪有天武军痛快,部署完了上去就是一顿撸,几天之内从计划到开工再到收尾全部搞定,从不墨迹。
朱慈烺一觉醒来,就听徐盛说卢象坤和卢象同兄弟俩正在堂外请战,让天雄军参与大凌河战役。
朱慈烺当场否决了,让卢象坤和卢象同兄弟俩老老实实在天武军历练,现在天雄军能战之兵只有两千余人,不想留点种子了?
四月底,春天已经悄然到来,辽东的气候不再干燥,空气中含有些许的湿润,寒冷的西北风渐渐变成温暖的东南方,微风拂拭脸颊,给人一种柔软、舒服的感觉。
经过一个月的对峙和攻守,明军西线成功攻克义州,东线也全部渡过大凌河,推进到清国腹地三岔关,一路收复了西平堡、西宁堡、镇武堡三个要地。
义州之战,明军损失近万,洪承畴指挥的西平堡之战,更是损失接近两万,其惨烈程度不下于十七年前的西平堡之战。
天启二年时,努尔哈赤率后金军渡过辽河,守河明军败退,后金军追至西平堡,西平堡守将罗一贯不受招降,率万人死战。
时任参将的祖大寿会同镇武堡总兵刘渠、广宁总兵祁秉忠率三万明军赴援,在平阳桥遭到伏击,总兵刘渠等人战死,游击将军孙得功逃回广宁,祖大寿逃到觉华岛,明军死伤殆尽。
西平堡之战后,辽东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弃广宁城退守山海关,广宁城守将孙得功献城乞降,努尔哈赤进驻广宁城,辽东大片土地失守。
时隔十几年,明军收复西平堡,怎能不令人振奋,洪承畴更是兴奋异常,西平堡是洪兵和秦兵联手攻下的,这笔功劳自然要算到陕军的头上。
秦兵和洪兵常年在关内与流寇作战,看似异常凶猛,对上更加凶猛的清军就有些力有不逮了,流寇善于逃窜,清军的勇气则是出了名的,除了畏惧天武军,对上哪路明军都是一个劲的怼。
这一番下来,秦兵和洪兵也减员不少,如果没有宣大三镇兵马驰援,估计会栽在西平堡了。
明军损失惨重,清军更是惨烈,八旗军汉军正白旗固山额真石廷柱、镶白旗固山额真吴守进,二人被当场斩杀,汉军两白旗全军覆没。
另有蒙古八旗镶蓝旗固山额真扈什布被杀,满洲镶黄旗旗主拜音图率兵来援,在半路上听到前线状况被吓得直接跑路了........
第340章
一路横推
崇祯十二年五月初,朱慈烺领着各官各将巡视了前线的三岔河前的三岔关。
辽东水域繁多,小凌河后面是大凌河,大凌河后面是三岔河,过了三岔河才是满清的核心腹地。
三岔河后面还有太子河、浑河,这些都是大江大河,那些小河流更是不计其数,难怪小冰河时期辽东旱灾极少。
这里距离盛京只有三百里路,只要过了三岔河,后面的征程将会一马平川,没有丘陵山川所阻。
平原地带有利于八旗军的骑兵纵横,同样也有利天武军的火炮运送,有数百门火炮在手,三岔河这等河流防御已经阻止不了明军的脚步了。
大凌河战役就是很好的例子,数百门火炮架在岸边,直接把八旗军轰懵了,明军大队人马安安稳稳的从浮桥上渡过。
登上三岔关长城,朱慈烺已经出了一身汗,他极目眺望,喃喃道:“谁说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这辽东镇长城都通到鸭绿江了!”
辽东镇长城西起山海关西北,东抵鸭绿江西岸,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是关口就有二十一个,这三岔关只是其中一个。
此时朱慈烺站在城关上,身旁跟着天武军各将,孙应元、周遇吉、曹变蛟、茅元仪、李少游、万俊杰、高邦等师帅和旅帅们。
此外还有监军方正化、蓟辽总督洪承畴、兵部右侍郎陈新甲、陕西巡抚孙传庭、宁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李辅明等人随同。
众人在山顶眺望整个辽西平原,只觉一片沧桑的感觉袭来,大明的军队已经十几年没踏入这片土地了。
朱慈烺心潮彭拜,遥指西北方远处的一片堡垒道:“那里曾经是我大明修筑的堡垒,如今却变成鞑子对付我们的工具了,我们不打那里。”
众人竖起耳朵仔细听着,你不打那要打哪里?干掉那五六个堡垒后再渡过太子河与浑河就可以直接干到盛京了,这不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朱慈烺遥指东北方,道:“六十里外,海州,周遇吉领天武军一师十日内打下来!”
他又指向东面,道:“九十里外,耀州,吴三桂领宁远军十五日内打下来,一百四十里外,盖州,李辅明领山海军一个月内打下来。”
“末将领命!”周遇吉、吴三桂、王廷臣三人皆是痛快应下。
盖州靠近渤海,是清国重要的产盐地,一旦被断掉,将会对满清的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
在进军辽东时,朝廷就下令在九边进行戒严,关闭边关所有粮食和食盐贸易,没有粮食和盐,满清只能满山打野味吃,还是涩嘴的那种。
人长时间的缺盐,也会变得有气无力,盖州一旦遭到明军围攻,满清必定要发疯,到时候再来一波围城打援,会舒服很多。
朱慈烺暗道:“有天武军钉在海州,奴贼若想救援盖州,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流尽血泪!”
.......
鞍山驿堡中旌旗猎猎,城墙之上布满了清国精锐的巴牙喇和葛布什贤军士。
城楼一杆高大的明黄九龙大伞高高撑起,大伞下,站着一个二百多斤的大胖子,此胖正是清国皇帝皇太极。
此时的皇太极身体有些发虚,最近不知道为何,老是不知不觉的流鼻血,还是拿碗接的那种。
皇太极冷然发问:“朱家小儿向海州进军了吗?”
济尔哈朗来到皇太极身前跪下道:“回皇上,朱明太子分兵了,一路进攻海州,一路进攻耀州,还有一路进攻盖州,他自己则是亲领天武军向辽阳进军。”
济尔哈朗继续道:“据奴才的探马回报,西平堡之战后,明军兵威极盛,骑军、步军、炮兵交加,人马浩瀚,即便分兵,攻打辽阳的人马也不下十万人.......”
“什么?明军要攻打盖州?”
九龙伞旁,一群清国王公大臣、各旗旗主、固山额真皆是一惊,明显感觉形势越发的困难了。
出兵后连番战败,若不是皇太极当机立断立马退兵,八旗的损失将会更大,坚持不了几场就会被打散了,原本的满蒙汉二十四旗,如今只剩下十五旗,还有几旗蒙古人在暗中算计着脱离大清.......
此时的皇太极没去考虑盖州的事情,他在反复回味着济尔哈朗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攻打辽阳的人马不下十万人........
皇太极没有害怕,心中隐隐有些兴奋了起来,暗道天助我也,朱明小儿总算有失算的时候。
看着皇上不知在凝神细想什么,脸色隐隐有笑意,众臣只觉得莫名其妙的,皇上这是被吓傻了吗?还是在回味与哪个妃子快活时的场景?你瞧着鼻血又开始流了.......
“皇上!”一个太监连忙轻呼了一声,把手中雪白的瓷碗堵在皇太极的下巴那,另一个太监快速将一条做工细致的毛巾递了上去。
皇太极醒悟,扫了众人一眼,尤其是面露好奇的多尔衮,他冷冷道:“都退下!”
众人急急告退,人人心思各异,不知在想什么。
鞍山驿堡也被称为鞍山城,是辽东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兵家必争之要地,交通要冲,洪武二十年设驿堡,万历六年重修包砖,城内车马繁多,商贾极盛。
鞍山驿堡盘踞进入辽阳要地,不打下鞍山驿,就休想进入辽阳半步,明军若是要强攻,怕是要伤亡不轻,这也是皇太极将御营设在鞍山驿的原因。
回到鞍山城行宫,皇太极重新召见了一些清国重臣商议军情。
作为皇帝的行宫,厅内已经被重新装饰了一番,尤其是皇太极住所,里面的家具被一个不落的全部换掉,就连地板都铺着厚厚的精致羊毛地毯,四壁更是挂满了花里胡哨的挂毯,很是讲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内百姓居住的多为窝棚,有旗丁的人家还好些,有个小柴院什么的,那些汉人包衣生活和普通难民没什么两样。
原本生活困苦时,上面就会组织入关抢上一波,回来时各家的生活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但自从崇祯九年和崇祯十一年的两次入关,不仅没抢到东西,大清还折损了不少旗丁,包衣和跟役更是被当成炮灰往上填。
特别是这次明军出关主动进攻,整个满清治下的旗丁都要出征上阵,几场仗下来,全村唢呐吹起来,曲一响,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
第341章
杀鸡儆猴
鞍山驿堡中,一杆高数丈的龙旗大纛高高扬起,在行宫上迎风招展。
行宫中,皇太极高居黄金打造的銮座之上,俯视着厅中分立两边的清国贵族们。
此次大战,除了代善等老不死的留守盛京外,其余满蒙汉各旗大臣都随皇太极出征,可以说倾国而来。
八旗满洲有正黄旗旗主阿山,镶黄旗旗主拜音图,正白旗旗主多尔衮,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另外三旗建制废了,战事紧急,没有时间重建。
阿山在数年前跟着饶余贝勒阿巴泰伐明,险些死在冷口关,经过几年的发展,不仅恢复了职位,还重新得到皇太极的重用,担任了正黄旗的旗主,不得不说,他在朝中很有实力!
八旗蒙古有阿代、达赖、恩格图、布颜代、伊拜、苏纳、吴赖,除了镶蓝旗的固山额真在西平堡战死,其余都在。
八旗汉军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垂头丧气的末尾,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还在三人的后面。
表面上说满蒙汉八旗地位平等,其实连满洲八旗内部都是不平等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是上三旗,且按顺序排高低,其次是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各旗身份高低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更别说八旗蒙古和汉军,上朝时都站到了门框那了。
大厅内,除了满蒙汉八旗旗主,还有大群的外藩蒙古扎萨克(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台吉、塔布囊。
台吉和塔布囊都是满清对蒙古王公封爵的名称,最初蒙古人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成员称为台吉,是汉语中太子的音译,后来是个贵族都用,在前面加个红、洪、浑、黄等词更是时髦。
台吉在满洲贵族中也常见,比如皇太极,满语音译叫黄台吉,后来他当上了后金大汗,为了区别对待,就改称皇太极,其实就是碰瓷大明皇太子的称呼。
外藩蒙古诸部中,以左翼以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为首,右翼以察哈尔和硕亲王额哲为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