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982


双方摆开了阵势大战了一番,不料察哈尔等四大部联军不堪一击,在天武军密集的火力打击下迅速溃败,曹变蛟和虎大威率领骑兵大军一顿追击砍杀,最后连刀都砍得卷了刃。
不仅天武军和宣大军骑兵,连沦为明军替补的蒙古联军也集体出动,对额哲的四大部联军进行疯狂的追杀。
蒙古各部在两次入关和辽东之战中损失惨重,加之各部本就不协调,根本无力抵挡天武军的进攻,与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无异。
朱慈烺就喜欢欺负这种弱女子,率领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碾压过去,将四大部的联军打的四处乱窜,他们的部落草场牛羊等全部被没收。
朱慈烺将一路所占领的草场领地等分给了附庸的蒙古各部,牛羊皮毛等物则一路带回大明,没有粮草补充,明军只能按照蒙古军的方式用奶酪凝结代替军粮,还有无数牛羊肉。
尝到甜头的蒙古诸部变得更加的卖力了,他们都清楚,明军不是长久占领,那些打下的土地肯定会分给蒙古各部,至于能分多少,就看谁出力多,谁更忠心大明了......
第388章
誓盟
大军行至奈曼部,再次遇到额哲率领的部落联军抵抗,天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其击败,并截断了联军溃逃的后路,将部落联军斩尽杀绝,并屠掉了当地部落。
朱慈烺为了宣扬武力,震慑敌虏,在草原上用部落联军的人头叠了个超大京观,并留碑,上书:皇明天武军永镇漠南!
万颗首级,何等庞大,叠之后直有高耸入云之势,蒙古各部落闻之骇然,纷纷派使者前来要求归附。
十一月初五,大军到达了敖汉部,敖汉部首领班第出迎三十里以示城投的诚意,班录那只雄鹰也在。
看着杀气满满的天武军,班录再也没有当初在科尔沁左翼后旗时,扬言要联合蒙古诸部,让南蛮匍匐在脚下的那种雄心壮志了,现在有的,只有瑟瑟发抖,宛若一只无助的燕雀......
敖汉部在喜峰口外,距离大明京师一千里,部落的领土东西距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班第的祖父小歹青是个牛人,连年骚扰明朝边境,逞雄辽东大地,曾和戚继光,李成梁,李化龙,熊廷弼等交手或交集多年,是辽东外大明最头疼的人。
熊廷弼担任辽东总兵期间对其使用安抚政策,这才让他消停了下来,大明多年以来对那位成吉思汗的第十九世孙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到了班第继任敖汉部首领,经过几场战争下来,敖汉部已经被天武军打的半废了,整个部落半死不活的,班第害怕和其他蒙古部落一样被天武军剿灭,只好主动投诚。
敖汉部玛尼罕城附近,到处是林立的屯田和畜场,此时的城头上正飘扬着天武军的龙旗,城堡内喧腾的叫卖声随处可见,前来贸易的商人在堆积如山的牛马、皮毛前挑选自己中意的物品,这些都是天武军沿途的缴获,放在城中贩卖。
城中中央处,一座饱经风雨的八面玲珑塔高高矗立,这是当年小歹青从大明京师请来的筑塔师,又申请大明拨付一定赏银修筑的万寿白塔。
塔的正下面摆放着一个硕大的桌案,朱慈烺和敖汉、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喀尔喀等二十八位蒙古部落首领在此杀白马乌牛誓盟,漠南蒙古诸部正式向大明乞和,请求归附。
杀也杀了,抢也抢的差不多了,朱慈烺很痛快的接受了他们的乞和,与其让他们投向敌人,还不如收为己用,最起码可保大明九边在一定时间内安稳。
不过这帮蒙古人也不傻,乞和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开放边市贸易。
蒙古诸部常年骚扰大明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大明对边外的察哈尔黄金家族不放心,加上各部不会耕种,有着游牧生活传统的古老习性,掠抢大明是为了让大明朝廷屈服,最大程度考虑部众的生存,毕竟蒙古诸部冶铁等技术十分落后,很多时候南下抢掠首先抢的是大明百姓的铁锅等器具。
一些精明的部落首领深知征战抢掠不是长久之计,通市贸易远比劫掠来的实在,敖汉部的首领班第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敖汉部的奈曼原始林木资源茂盛丰富,为何不通过贸易换取一些所需物品呢,这样也避免战争中部落勇士的损失,不用通过战场也能使敖汉部的子民生活富足。
蒙古人这样想没有错,有了贸易可以换来生活必需品,谁还会去打高成本的战争呢?
大明的高层也想过这样的问题,还建立了马市开展贸易,开始的效果还不错,有了贸易北方游牧民族确实很少南下用兵,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然而就是这种贸易,生生的给大明埋下了一颗炸弹。
辽东的女真部落原本是个小部落,没有成熟的社会机制,甚至可以说是奴隶制,被蒙古人欺负经常找大明哭鼻子求援,更别说有对抗大明的武装力量。
女真族的生存环境很差,获取粮食基本靠最原始的狩猎和采集,很少自己种植农作物,没有固定的物资来源,不稳定的粮食来源说断就断,说饿肚子就饿肚子。
大明为了扶植他们这些贫困户,还专门传授过他们农业技术,然而他们学得很差劲。
女真族的经济不稳,物资短缺就会抢,明成祖为了照顾他们,让他们少惹事,就在抚顺一带建立了开原马市,这样可以把女真人的土特产卖到集市,换取大明政府的财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还弄了一些女真人觉得先进的产品,比如铁锅、锄头什么的。
从表面上看,这样不仅解决了东北边患问题,大明还能得到貂皮、人参等奢侈品,双方互赢,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通市贸易使得原本分散在东北各地的女真部落聚集在了一起,并在马市周围定居了下来,并且觉得貂皮、人参等奢侈品有利可图,比种地来钱快,大家又转变成了狩猎与采集,没人种地了。
众多的部落聚集在一起,又没几个读过书的,凡是靠拳头和嗓门说话,加上市场就一个,同行之间难免会出现价格竞争,彼此间的冲突就出现了,各部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组建武装力量互相厮杀,甚至杀害大明守将,抢夺汉人物品。
大明一看这苗头不对,连忙派兵镇压,但那些部落太多了,蒙古部落有插汉部、泰宁部、朵颜部等等,女真部落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叶赫部、哈达部等等,乱的很,时任辽东抚顺的守将不仅没能力解决,还被人诱杀了。
直到李成梁接管辽东才摆平了局面,李成梁一边枪打出头鸟,哪个部落最强就打谁,一边用分化政策对付他们,扶持比较听话的部落,让他们内部内讧,自己趁机出兵捡人头。
没过几年,辽东那些部落就被他收拾的差不多了,然而辽东各部落的武装有了,常年通过实战还增强了各部的战斗力,就缺一个有力的部落和领袖出现,一统各部形成强有力的部落,这种人后来还就出现了,就是李成梁养的白眼狼,建州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
朱慈烺清楚,很多政策都存在两面性,尤其是经济政策,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植根于经济,许多政策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辽东各部落之间的政治矛盾,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身在马市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必然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甚至军事斗争。
经过一番思考和考证,朱慈烺决定与漠南蒙古诸部通市贸易,不通市贸易他们过段时间还会骚扰大明,一旦开了贸易,大明就可以通过通市牵制蒙古诸部,使其不再抢掠,九边守军可以休养生息。
至于他们之间打生打死,暂时无所谓,随着大明科技的发展,火器的研发,这些蒙古骑兵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不好过,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十一月初八日,大明与漠南蒙古诸部誓盟,除了科尔沁部,漠南蒙古二十八部正式脱离满清,重新臣服大明。
敖汉部的首领班第甚至想为朱慈烺加蒙古大汗的称号,奈何朱慈烺现在只是皇太子,为了避免现任的大明皇帝发怒,班第只好作罢,只得等这位太子爷日后登基再提此事。
以皇帝兼职蒙古大汗的想法是皇太极所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皇太极让蒙古人承认他是蒙古人的大汗,自那以后满清世代皇帝都兼职蒙古大汗,有一个独特的称号。
漠南蒙古的归附,对大明王朝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有了蒙古人屏蕃长城以北,大明上千里的长城防线将会多一层保护,来自北方的威胁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
每年花在九边和辽饷上的海量银子也节省了下来,可以用于国内建设,恢复生产发展。
第389章
进京、封爵
崇祯十二年十一月十日,修整数日后,天武军和宣大军十余万人马再次向京师起程。
经过一个多月的爬山涉水,大军终于到达了密云外的墙子岭,顺利入关回到顺天府境内。
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北京城德胜门外。
北风呼啸,天空飘扬着密密的鹅毛大雪,笼罩了整座北京城。
风雪之中,飞舞的龙旗迎风猎猎作响,漫天的旗帜下若隐若现的出现了一片披着重重铁甲的大军。
德胜门外已经站满了前来迎接的内阁六部各个官员,还有众多的京师百姓自发前来迎接。
朱慈烺走出仪驾,抬眼望去,看着满天的大雪,叹道:“边境初定,但这京师的天气是越来越反常了。”
大军浩浩荡荡的前进,在众人的期待中慢慢行进德胜门,黑压压的百姓围在官道两侧,看着这些为国血战的将士们,京师百姓们大动,开始尽情的欢呼着。
内阁首辅杨嗣昌、新任阁臣范复粹、张四知、姚明恭、魏照乘,吏部尚书谢升,户部尚书李待问,刑部尚书冯英,工部尚书刘遵宪等人,都在迎接之列。
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年仅九岁的皇三子朱慈炯披着团龙锦袍迎了上来,兴奋的招手道:“皇兄!皇兄!”
听着呼喊之声,朱慈烺走下仪仗,笑道:“三儿,你怎么来了?”
朱慈炯笑呵呵道:“是父皇让我代他来迎接皇兄的!”
朱慈烺点点头,与杨嗣昌等人客套了几句后,便拉着朱慈炯上了仪仗,在勇卫营的护卫下从德胜门浩浩荡荡的进京。
在鸿胪寺和礼部官员的安排下,众将和部分天武军的人马进驻城内大营,余者按照规定在城外驻扎。
方正化等另一路回朝的大军早在十日前就抵挡京师了,也驻扎在城外,等待封赏后再各回各地驻防。
依照大明礼制,朝廷已在京师外建祠以祀,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表彰祭祀,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以昭忠烈,此后每年都有官员专门负责祭祀。
朱慈烺的仪仗从德胜门大街缓缓驶过,所经之地皆是人山人海,震天的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一些跟着方正化走平坦大道早早回京的天武军伤兵们也夹在人群中,摆着手兴奋的欢呼着。
第二日上午,皇极殿中举行了盛大的封赏大典,文武百官齐聚一堂。
朱慈烺立于大殿上首东北,孙应元、周遇吉、虎大威、吴三桂、高邦等受封的武将有序站在丹墀之下,一个个激动的等待封赏。
听说这次真的要封爵了,封爵之人还不止一个,众人怎能不激动呢?虎大威壮硕的身躯甚至激动的来回晃动,引得纠仪的官员眉头大皱。
趁着皇帝未到,大典还未开始,高邦往前凑了半步,对站在前面的孙应元低声道:“我说师帅,你这爵位肯定跑不了。”
高邦原本就是个大嗓门,即便低声说话,但在这严肃安静的大殿中仍然发出了不小的声音,连上首的朱慈烺都听到了。
孙应元转头对其一笑,没有说什么,眼神示意他注重场合老实点,不要出声。
一个礼部的赞礼典仪板着脸走了过来,还有个都察院的纠仪御史也拿着小本本走来,想要找高邦的麻烦,却见皇太子背着手也走来了,还双目如电的扫了他们一眼。
两个纠仪官顿时吓了一跳,脚步一收,拐个弯弯走向别处去了,当做没听到。
朱慈烺从高邦身边走过,低声道:“严肃点,别失了体统。”
高邦哪见过这么大场面,自知失态了,冲着朱慈烺连连点头,老老实实站在那。
文武百官见状,全都当是没看到,继续颔首等待皇帝驾临。
不多时,随着教坊司鼓乐声大作,皇帝的銮驾终于来到,崇祯拖着冕服缓缓登上御座。
礼赞官拖着长音高呼道:“拜!”
文武众将皆是拜倒,行礼参拜。
“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