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6/982


二月初八,数万天武军拔营南下,随行的还有一大批东宫属官。
吴伟业等人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终于可以去江南浪了,遥想与一批文人墨客聚集于秦淮河畔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携歌妓一同畅游河畔,想想都有些小激动。
朱慈烺南下后,崇祯下了登基以来的第三道罪己诏,痛陈自己过失,以致大明天灾不断,陕西流寇四起,甚至杀害了秦王。
诏书最后,崇祯表示反省,表明朝廷会加强吏治整顿与救灾,并从国库拨了一千万两银子前往陕西、河南两个流寇重灾区赈灾,又拿出一千万两重建北直隶、山东、辽东。
三月初,中原战场传来消息,孙传庭率秦兵进攻蓝田,李自成亲率万骑迎战,经过一天血战,秦兵收复蓝田,孙传庭的部将贺人龙和高杰擒获李自成部下果毅将军,还砍掉了李自成的中军坐纛,险些活捉了李自成。
与此同时,黄得功率天武军配合孙传庭攻下商洛,奔袭李自成设在商洛的老营,掳其辎重,杀其家属数千人。
一时之间,中原战场全线飘红,捷报不断的传入京师,京师官员们也是一遍欢腾,崇祯更是欣喜不已,对陕西三边官兵连连嘉奖,又下旨命孙传庭乘胜追击,一举消灭李自成。
朝廷有钱之后,陕西的民变有了极大的好转,尤其在孙传庭和黄得功的强力征剿下,李自成所部由流民组成的人马立时土崩瓦解,人人争相扔下武器跑去领朝廷的赈济粮。
李自成只得率领几千老营人马重新钻进商洛山,以待东山再起的时机,论逃跑技术,天下无人能出闯王之右......
南下途中的朱慈烺得到战报后,内心还是很兴奋的,秦兵经过辽东大战与八旗军磨砺后,战斗力提升了一大截,想要对付李自成已经不成问题了。
经过再三考虑后,朱慈烺传令黄得功,领天武军回师,一起入南京分田地。
商洛山群山环绕,绵延千里,官兵搜捕难度极大,与其让黄得功耗在陕西,不如调回来,毕竟天武军在陕西是客军,粮草供应还得看着当地文官的脸色。
黄得功也早有抱怨,当地官府都他娘的穷疯了,给天武军的粮草还没有喂马的草料多,这仗打的是真憋屈。
第415章
凤阳府
四月初,经过两个月慢慢悠悠的行进,南下大军终于进入了南直隶凤阳府地界。
望着眼前一块巨大石碑上的“皇明南直隶凤阳府”几字,朱慈烺喃喃道:“终于回来了!”
这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是凤阳知府杨廷麟所书,字体遒劲有力,颇为大家风范,此块崭新的石碑也见证了凤阳府日新月异的发展。
看着熟悉的景色,数万天武军将士们顿时欢呼了起来:“回家了!回家了!”
大军怀着热切的心情进入了凤阳县,凤阳府的官员们以杨廷麟、朱大典、程国祥为主,声势浩大的前来迎接。
现在的凤阳府较之以往发展更盛,到处是平坦笔直的道路,有些主道路甚至用水泥铺成,两侧分部着长长的排水沟,在排水沟旁还有树木林立,没隔数里就有供人休息的石亭。
道路周围的田地中水车林立,一眼望去颇为震撼,还有些地方建立一片片宽阔的养济院,河南的流民进入凤阳府就会在这里接受检查,吃几天饭养好身子后安排垦荒或者到矿场工作。
朱慈烺见凤阳府被治理的这般好,一路上对杨廷麟等人赞不绝口。
随军南下的东宫属官们见此情形皆是面露奇色,吴伟业更是兴奋道:“凤阳乃龙兴之地,果然气象非凡,有桃源之感,吾真想吟诗一首!”
言语间,他看向杨廷麟,颇有些嫉妒之意,同样是东宫侍讲,杨廷麟现在混的有模有样的,还有这实打实的业绩,往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杨士聪看着脚下的水泥路,暗暗吃惊,道:“此路真是别致!”
大明各地官道年久失修,北方的道路更是坑坑洼洼,下雨天污泥漫道,走哪都伸不下脚,哪能和凤阳的官道比,如此坚硬平坦,只怕是连番狂风暴雨后也能如履平地吧。
其他东宫属官们也感慨万分,看向周围那些高大的水车更是暗暗点头,南方水网众多,有这些水车运作,干旱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处理,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但粮食收成肯定比北方高出一大截,百姓吃饱肚子应该没问题。
如今这年头,能填饱肚子的地方对于百姓而言,就是桃园乐土,李自成诸流要是能生活在此地,哪有闲工夫去造反。
大军行至中都城外,只见前方布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漫无边际,不知道来了多少迎接的百姓。
当看到天武军的龙旗时,人流一阵骚动欢呼,众人挥舞着手臂迎接着大军回师。
透过龙辇看着激动的人群,朱慈烺心情极为舒畅,他从龙辇中走出,骑在战马之上,挥手向众人致意。
他的行为更是引爆了人群,引来了潮水般的欢呼声,一个个年轻的崇拜者激动地看着朱慈烺,扯着嗓子在那呼叫着。
天武军将士感受着百姓的热烈,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连那些东宫属官们也是与有荣焉,感觉不虚此行。
迎接的人流中,一个身穿大明举人青袍巾服的男子看向身边的同伴道:“而农兄,你觉得皇太子如何?可有辅佐殿下安邦兴国的意向?”
说话之人正是前年一路尾随天武军北上的河南举人李信,此番听说太子要在南京监国,他又从河南跑到了凤阳,等待自荐的机会。
李信的同伴也是个文人打扮之人,年在三十左右,面如冠玉,头发以发巾整齐的束在脑后,有种温润如玉的气质,他微笑回道:“未曾观其真容,不予评价,至于辅佐,那要看其人如何,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说话之人名叫王夫之,是湖广衡州府人,出生在书香门第,十年前,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在京城拒绝首辅温体仁党羽的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
王夫之秉承父亲的气节,立志靠自己的才能博取功名官位,此番来凤阳亦是施展抱负,他在游览凤阳府途中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李信,二人结伴而行,时而坐而论道。
二人挤在人群中,尚未得见朱慈烺真容,只得等到太子仪仗路过城门方能一见真容。
二人又聊了几句,说话间,忽听前面一人激动道:“殿下来了!殿下来了!”
城门两侧站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伸头争相看去。
李信大喜道:“而农兄,你可要看好了,这一睹殿下真容的机会可不多呀!”
王夫之没有说话,脸上看似平静,但前倾的身体却出卖了他迫切的心情。
一阵马蹄声响起,接着一队声势浩大的旗牌仪仗走来,一队队勇卫营亲卫神情威严的扫着人群,护卫着仪仗安全,他们个个头顶凤翅盔,腰挂眉尖刀,身穿扎甲,鱼鳞甲,山文甲,胯下一匹骏马,马鞍套筒上矗立着一杆火铳。
城门周围黑压压的百姓忽然集体施礼跪拜,李信和王夫之也跟着拜伏下去。
很快,前阵千名勇卫营亲卫策马而过,露出中间的仪仗和大量的官员,其中一名头戴紫金冠的少年众星捧月而来,立刻吸引了李信二人的注意。
“没想到皇太子这般年轻!”王夫之低语道。
朱慈烺身着锦袍玉带,骑在一匹毛发雪白的骏马上,双目锐利四射,常年征战让他的气质大变,举手投足无形之间散发出一股威严的气度,让人不敢直视。
“大家请起!”
随着朱慈烺扬起右手向众人示意,神情亲切的样子,夹道欢迎的百姓们再次爆发出一阵欢呼。
随着仪仗进入城中,百姓们渐渐起身,目送着进城的天武军,人群中也传来的窃窃私语之声。
“天武军真是威武啊!”
“那可不,天武军随太子殿下南征北战,平流寇,荡辽东,听说都打进鞑子的老窝盛京城了!”
“有太子殿下和天武军在,我大明中兴有望啊!”
“嘿嘿,我侄子也在天武军中。”
“......”
王夫之站起身来,赞叹道:“飞龙腾空,祥云相随,猛虎一跃,狂风相伴,圣人一出,万物相睹!”
李信笑道:“皇太子有雄主风范,兄已决定前往禁垣自荐!不知而农兄......”
王夫之连连点头,面色有些激动道:“走!”
......
第416章
两大谋士
中都皇城前,洪武大街上人流熙攘,街道两旁聚集了众多商铺及茶楼酒肆,往来的商贾人群密集,热闹非凡,丝毫不比京师棋盘街差。
李信和王夫之来到皇城前,被一队驻守皇城的天武军拦住询问道:“皇城重地,二位止步!”
李信上前递上名帖道:“听闻太子殿下招贤纳士,曾在皇城中建了一座聚贤楼,我等前来自荐。”
天武军的队长接过二人名帖,又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二人,这才点点头,道“二位先生请!”
王夫之有些惊讶,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大头兵居然这么有礼貌,相比参加乡试时遇到的那些巡街大兵,天武军士兵的素质真不错!
二人进入皇城,发现天武军正在安营扎寨,庄严气派的禁垣前,一个个前呼后拥的天武军将军下马互相说笑着,还有一些凤阳府的官员在等待觐见。
二人将名帖交给了聚贤楼的管事,等待着皇太子的召见,不过他们并没有抱希望今天能觐见,看这情形太子殿下是要召集文武官员开一次朝会,恐怕没有时间召见自己。
不到一刻钟,出乎李信意外的是,禁垣中来人,言太子殿下在偏殿召见二人。
李信和王夫之大喜,暗呼太子殿下礼贤下士,招贤之心热切,真乃仁君。
其实他们二人想歪了,朱慈烺本是没空召见他们的,当他看到其中一张名帖上的大名王夫之时,这才挤出时间召见。
朱慈烺对王夫之的大明早有耳闻,此人是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历史评价很高,其气节凛然,是个抗清志士,曾提议南明政权与农民军联合抗清,直到康熙三十一年去世都没有剃发。
见到二人后,朱慈烺先和王夫之进行了交谈,此时的王夫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也没提出解放人民思想的主张,更没有反对专制皇权。
朱慈烺对其解放思想的想法很感兴趣,想用这位未来的大儒也是为改变大明百姓想法感兴趣,至于其反对专制的想法,暂时还是要遏制住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皇权专制自然会消亡,但不是现在。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不是张张嘴就能消除的,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推翻了大清朝也没能搞得动,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击败了孙大炮的二次革命,也没能让民主宪法深入人心,帝制刚刚结束后的中国依旧有着浓浓的封建思想,人们认为皇帝没了,王法也没了,各种偷鸡摸狗的动乱层不出穷。
发现了这一现象后,袁世凯这才手捧宪法恢复帝制,袁大头并不是为了过一下当皇帝的瘾,而是想效仿当时部分世界列强成熟且主流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政体先进的君主立宪政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