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982


一群勋贵连连点头,心中舒适无比,等待多日,今日终于可以反击了!
徐弘基呵呵笑道:“我原本的意思还得等一等,然而现在看来,任何事情都没有十成的胜算,有个七八成就得干!蓄而不发待其时也,现在是时候了!”
怀宁侯孙维城叫道:“国公爷尽管布置,我等必以您马首是瞻,一起将太子赶出江南!”
徐弘基点点头,表示很满意,说道:“诸位应该清楚,要是没有军队,无论我们怎么折腾,最终还是得败在他的手里,因此只有兵谏,才能使太子低头!”
诚意伯刘孔昭道:“如何兵谏啊?天武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啊,他们虽分散在南直隶各府,但依然有将近两万人马驻扎在城中啊!”
徐弘毅微微一笑,道:“太子在南京的兵马分为三部,内城小教场、皇城驻地,紫禁城亲卫,我已得到消息,天武军驻扎在皇城的李少游部已经被秘密调往栖霞山了,应该是太子担心读书人的金陵大会发难,想控制事态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将驻扎在内城的天武军调走!”
安远侯柳祚昌不解道:“那我们要如何调走他们?南京守备可是无权调动天武军啊!”
“简单!”徐弘基说着将桌上的烛火轻轻推到,立时在桌上腾的窜起一团火焰。
刘孔昭抚掌而笑,道:“妙啊!如此我们掌握的南京京营还能以救火之名入驻南京城!”
徐弘基的长子徐子胤担忧道:“父亲,驻守紫禁城中的勇卫营不可小视,我们若是兵谏,如何解决掉他们?”
徐弘基品了一口茶,慢条斯理的说道:“紫禁城中的人马,为父已安排妥当,无需担心!”
抚宁侯朱国弼拱手道:“魏国公老成谋国,我等佩服!”
“佩服!佩服!”
......
崇祯十四年正月初一,卯时一刻(大约凌晨五点),南京城内几个售卖烟花的商铺“意外”走水,发生一连串的炸响,随即亮起了大量的火光,引起了周围居民的一片恐慌。
等应天府的衙役从被窝里爬起来赶去救火之时,只见城中几条箱子已经陷入一片浓烟火海之中,不只有多少房舍淹沒在其中。
站在巷口,感受到灼人的热浪,应天府府尹心下一片冰凉,火势如果真控制不住,那自己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应天府府尹焦急道:“人手不够,快去上报军机部和魏国公,请他们派天武军和京营官兵来救火!”
过了两刻钟,又有衙役来报,皇城外的筋子巷失火,且火势无法控制住,有越烧越大的趋势......
筋子巷失火?府尹心中顿时凉透了,那里靠近紫禁城,一旦火势蔓延到皇城和紫禁城,那自己的脑袋可就要搬家了!
“肯定有歹人纵火!”想了一会儿,应天府府尹决定进宫汇报情况。
当他来到抵达筋子巷外,但见火浪已经明显的溢出浓烟,如毒蛇吐信一般向外扩散,府尹惊骇无比,心知火势已成,向扑灭那是妄想了。
留守军机部的高邦已经带着人马前来救火,他疾言厉色呵斥府尹道:“你的人都干什么吃的?到了这般境地,如何还不去拆房拆屋,挖出一条防火带来?”
应天府尹大叫冤枉,他早就交代了属下衙役们构置隔离带的,谁曾想这帮兔崽子敢抗命不从......
见府尹大人凶狠的看过来,几个衙役立时跪在地上哭诉,言说这福建到处都是富绅权贵,自己区区一个皂隶哪有这等担当和魄力去拆他们家的屋子啊,刚敲几下门就被家丁门给打出来了。
二人进宫说明了情况后,朱慈烺并未深究失火的原因,当即派出了勇卫营前去救火,只留下数百人留守宫中。
朱慈烺已经望去远处腾起的火光,知道火势不小,若不及时扑救,整座城被烧毁的先例也不是没有,即便知道这可能是一场阴谋,他也不得不派人去救火。
有了数千天武军的加入,拆房拆屋的工作便进行的极为顺利,若有敢不从者,高邦可没有应天府衙役的顾虑,不由分说令甲士架了人便走,然后就开始强行拆除隔离带所规划的房屋。
当南京城中的火势被扑灭时,天已经大亮,新年第一天的正旦朝贺如期举行。
第461章
勋贵逼宫(一)
每年正月初一正旦这日,朝廷都要举行极为隆重的正旦朝贺,除去岁时,因李自成复起,在西安杀了秦王,崇祯停掉了朝贺大典。
按照大明礼制,正旦日不仅皇帝要在皇极殿接受百官朝贺,皇后要在坤宁宫接受命妇们贺仪,皇太子也要在东宫接受百官朝贺(因朱慈烺住在钟粹宫不便,一般放在读书的文华殿)。
崇祯十四年正旦日,南京紫禁城奉天殿中举行了朝贺典礼,相比京师皇宫中正在举行的朝贺,这次朝贺时间略迟、规模更小了一些,仅限在南京的勋贵和四品以上的官员。
一套繁琐的礼节结束后,大殿里的勋贵、官员们人人肃穆庄严,没有一点声音,他们都清楚,朝贺之后皇太子就要准备商议处理新政带来的民变问题了。
朱慈烺身穿一套九旒冕九章服,在金座上俯瞰着下边的臣子和勋贵们,含着微微的笑意,说道:“给勋臣们赐坐!”
勋贵们似乎是被这突然而来的幸运闹蒙了,众人还在犹豫着,只见皇太子已经走下御座。
朱慈烺收了笑容,提足了底气用铿锵有力的声调说道:“趁着正旦朝贺,本宫有几件重要的国策要与众臣工共商,从崇祯十四年起,本宫打算在江南各省继续大力推行新政,刷新吏治,沿着太祖、成祖二帝开创的文治武功,弘扬我大明的祖宗圣德,振数百年之颓风,造一代盛极之世。”
朱慈烺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着,他长篇宏论,侃侃而谈,讲得不慌不忙,也讲得淋漓尽至,只是奉天殿中没有人说话,大殿中静得可怕。
所有人都有些愣住了,暗道外面因反对新政已经炸锅了,你不找我们商量应对之策,还要继续大力推行?这是什么路数?
朱慈烺见他们全都一言不发,看向抚宁侯朱国弼,笑道:“抚宁侯,本宫让漕运改走海运的事情,你们漕运衙门拟好了没有?”.
自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北京的粮食供应,一直依赖于大运河上的漕运,然而一条运河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中枢,从漕丁运兵到户部尚书、内阁大佬,不知道多少人在这上面分肥。
按照朝廷的规定,每年从江南往北京运粮八百万石,沿途各种莫名其妙的耗费将近三千万石,加上那修缮运河、维护水闸的花销,早已压得江南的百姓喘不过气来,朱慈烺早就有意整治漕运。
对于太子不按常理的出牌,抚宁侯朱国弼有些懵,不过此事既然牵扯到勋贵的钱袋子,他自然是要大大的反对。
朱国弼道:“回太子殿下,臣等和各衙门的人议了一天,大家的意见是这件事难处太多,不宜实行。”
户部尚书张国维不敢苟同,当即站出来道:“改漕运为海运,运输成本和沿途耗费将会大大减少,江南百姓的负担也就会大大减少,此举造福民生,善莫大焉,如何不宜实行!”
朱国弼瞥了他一眼,嘿嘿作笑道:“远在嘉靖朝戚继光平定倭寇,海疆恢复平静之后,就不断有官员在朝堂上提议将漕运改为海运。
世宗皇帝就这种提议曾说过,兴一利不如去一弊,增一事不如省一事,自古漕运都是走大运河,若是改走海上,恐怕会出现许多麻烦。”
朱慈烺冷笑,嘉靖朝确实有很多人提议漕运改海运,然而这一切倡议最终都是石沉大海,上千里的运河漕运,近百万人牵扯其中,每年有几千万石粮食可供分润,面对几千万两银子的巨大而稳定的收益,有谁愿意去改变?又有谁敢触碰?
哪怕江南的东林党掌控了南明朝政,他们背后的金主乃是江南的缙绅富商集团,而不是江南的小民农户,漕运对江南百姓盘剥吸血得再狠,对于擅长偷税漏税的他们也影响不大,自然没有什么改变的动力。
就是因为这种利益集团的存在,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哪怕是晚晴时蒸汽轮船到处游,火车到处跑,漕运依然在运行,二十世纪初大运河因为淤塞得根本不能行船,又逢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侵华,清廷赔了数亿两白银,实在拿不出治河经费了,这才不顾一众官吏们的幽怨眼神,毅然废止了漕运。
丢了饭碗的漕帮从此变成了青帮,有的改行去闯荡上海滩,有的去投靠孙中山成了革命党,在日后的辛亥革命之中,这些下岗纤夫还对推翻清王朝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朱国弼不顾朱慈烺的眼神,接着道:“因此大家以为,既然有世宗皇帝遗训在先,此时倘若更改,恐有伤殿下您的仁孝之名。”
朱国弼说这话的意思很明确,你要搞这些就是不孝子!
朱慈烺转头看向魏国公和汤国祚等勋贵,道:“魏国公、灵璧侯、临淮侯,你们都是勋贵子弟,祖上都是追随太祖皇帝定鼎天下的功臣,也都世居江南,你们都说说,这漕运改海运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魏国公徐弘基,道:“任何事都是既有利既有弊,臣思忖着当年世宗皇帝既然那么说,自有他老人家的道理,臣以为此事执行起来恐怕难见成效,就如那收取商税,已然搞的天下大乱了!”
好家伙,终于提到商税的事上了!
朱慈烺扫了一圈勋贵道:“你们都这么认为吗?”
“臣支持改漕运为海运!”
说话的是常遇春的后人,怀远侯常延龄,他铿锵有力道:“蒙元时期,便有朱清开创海上漕运,且运粮数逐年增加,最高达三百多万石,海上漕运使得太仓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大港,富庶繁华,大家有目共睹!”
常延龄继续道:“太子殿下平辽之时,前线缺粮,京畿缺粮,漕运不畅,户部郎中沈廷扬恢复朱清所开创的海上漕运,筹划海运粮饷,载米出海接济辽东前线的将士,使得辽东大战没有功败垂成。”
朱慈烺抚掌而笑,道:“不错,却有此事,沈廷扬功不可没,如此说来海运还是可行的!”
徐弘基瞪了常延龄一眼,又看向上首的朱慈烺,高声道:“神宗皇帝和当今圣上曾定下来的事,都不宜更改!还请太子殿下为政多听听大家的意思,切勿自专!”
朱慈烺眉头一挑,道:“本宫的新政有何问题?你所说的大家指的又是谁?”
徐弘基冷哼道:“这新政如果好,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反对?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工人杀死税监,士子成群结队游行示威,这些都是臣不明白、也不赞同的地方,还请殿下把这些都说清楚了!”
勋贵们被朱慈烺不走寻常路的路数搞懵了,又见常延龄出来打断,已经有人要打退堂鼓了,现在见魏国公出来发难,立刻重新振作起来,开始纷纷附和。
“对!请殿下给大伙说清楚了!”
“外面已经乱做一团,显然已经说明这新政弊大于利,为何太子迟迟回避这个问题!”
“本候觉得新政实乃乱国之策,皇太子不适合在南京监国!”
第462章
勋贵逼宫(二)
参加朝贺的官员中,对朱慈烺所谓的新政,所谓的改革,并不是全都赞成和拥护的,想要借这个场合闹出点事来的,更是大有人在。
有官员暗道魏国公真是好样的,他敢带这个头,自然就有人附和,看吧,好戏要开场了!
朱慈烺冷眼看着一群七嘴八舌的勋贵,也正想借机来个大摸底,看看到底有哪些阴奉阳违之人。
他冷笑一声,看向抚宁侯朱国弼,道:“你说新政乃乱国之策?本宫不适合在南京监国?”
朱慈烺站起身来,洪声道:“本宫今日不妨告诉在场的诸位,任何人,不管是谁,胆敢干扰新政的推行,本宫绝不让步绝不姑息,哪怕是得罪全天下的士子,本宫也在所不惜!”
奉天殿中一阵哗然,立刻有官员跳出来高声喊道:“这哪里是在征询建议?哪里是在求贤求谏?太子殿下分明是不让人说话嘛!”
朱慈烺抬头看了看他,道:“你是何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