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982


原以为太子朱慈烺在治军上有些手段,却没想到治理国家,能力亦是出众,崇祯的内心百味杂生。
第二日,崇祯前往城外的中都皇陵,祭拜了大元贫农、大明仁祖皇帝朱五四,出来时又顺道祭拜了皇陵旁的忠魂祠。
看着忠魂祠殿中密密麻麻的灵牌,崇祯面目肃然,失去了一切,才真正体会到这些为国牺牲将士们的不凡。
他喃喃道:“国朝的将士若都如诸卿这般英勇,朕何至于此......”
忠魂祠外的远方,怒骂如龙,旗帜猎猎作响,千名精骑奔驰而来。
他们身着一色精良的精铁鳞甲,手持长枪,背着火器,头戴一色精良的八瓣帽儿铁笠盔,面覆狰狞的铁面,各人盔上的红缨,在风中有如火焰跳跃一片。
马队中,一杆包金边的金色龙旗迎风飞舞,正是完全由骑兵组成的龙武军人马。
奔至忠魂祠百步外,龙武军征虏将军曹变蛟一扬手,翻身下马,其身后的所有骑兵立时一样下马,肃穆而立。
曹变蛟迈着沉重的步伐步入忠魂祠前广场,单膝下跪,高声道:“末将曹变蛟,奉皇太子殿下令,迎陛下前往南京!”
崇祯缓缓走出,神色如常,看向远处的整肃的铁甲精骑,点点头,道:“走吧。”
......
应天府江宁县。
长江边,龙旗翻卷,罗伞云集,各种仪仗棋牌密密麻麻的浮现,万余天武军肃穆而立,将这片区域全面封锁。
朱慈烺亲率南京文武官员在此迎驾,南京十部官员、都察院各御史、南直隶巡抚、应天府等各府知府、知州、知县等等,还有两广总督杨士聪、浙江巡抚杨廷麟、福建巡抚黄道周等等,皆已到来。
崇祯还在河南境内时,朱慈烺就传檄各地,令各地的文臣大员速速前来南京。
朱慈烺先在奉天殿接受了朝拜,朝会之上才宣布崇祯皇帝已经南下,文武众人同去迎驾。
当时奉天殿险些炸了锅,很多人以为流贼攻破京师,皇帝遭遇了不测,为此,各地还有不少官员为崇祯皇帝殉节了,没想到他竟然已经快到南京了!
当得知皇帝是皇太子派人所救时,江南众臣都有些糊涂了,心中不明白皇太子为何还要救下皇帝,自己直接当皇帝不香吗?
其中以两广总督杨士聪最为激进,他暗示诸臣反对让崇祯皇帝南下南京,直接呆在凤阳就行,此举遭到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的强烈谴责,骂他不忠不义,无君无父。
杨士聪脸比城墙厚,丝毫不在意这些,他甚至暗中密言曹变蛟,让其在半路将皇帝做掉,或者制造意外,让龙舟沉入江中.......
其他太子党的忠实成员也不理解,太子为何要迎回皇帝,他们都不太愿意崇祯来南京摘果子,也有人的想法和杨士聪一样,学小明王之事,沉船江中。
元朝末年,红巾军领袖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利用白莲教起兵反元,韩山童却被元朝官吏拘捕处死后,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到找到他的遗孤韩林儿,在亳州奉韩林儿为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各路义军皆奉其命。
后来刘福通被张士诚干掉了,小明王韩林儿落单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亲率大军救援,将之救下安置在滁州。
小明王之死,史书记载两种说法,一是两年后在滁州自然而死;二便是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吴王后,派人迎接小明王到南京,途径瓜洲时,小明王沉入江中被淹死。
很多人更相信阴谋论,觉得这不是意外,怀疑是吴王朱元璋所为,也有人怀疑是朱元璋手下的大臣所为,比如杨宪,但一直没有定论。
这个故事,熟读史书的崇祯自然也清楚,他在忐忑的心情中坐上了渡江南下的龙舟,在船上甚至要了一壶好酒和一盘烧鸡,坐等意外发生。
然而,酒没喝完,鸡没啃完,船到岸了!
当他下船时,只见长江边一片五彩斑斓,在漫天旗帜下,身穿各种形形色色官府补子的大臣们占了几圈,都是来迎驾的。
为首之人,正是几年未见的太子朱慈烺。
看着这规模,崇祯心情那个激动啊,险些失足摔入江中。
见崇祯皇帝下船,众官皆以复杂的眼神看来,若是让他继续当皇帝,恐怕朝中这政治格局又得大变了,指不定江南会被搞成什么样子。
当然了,所有大臣心中都清楚,即便皇帝想继续在位,只怕皇太子也不会让权的,这位公子什么脾气,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
崇祯扫视一圈后,便盯着太子朱慈烺,只见他身穿红色五爪龙袍,腰缠玉带,悬着独龙蟠云的玉佩,站立间气派非凡,成长得连自己这个当爹的都觉得陌生了。
崇祯同样走去,他尴尬的发现,周围上百名官员无一人跪迎,连个揖首礼都没有,他心中瞬间有底了,自己这皇帝怕是干不下去了。
朱慈烺龙行虎步而来,上前恭敬的行礼道:“儿臣慈烺,恭迎父皇!”
见皇太子行礼,诸臣如梦初醒,这才纷纷行参拜大礼:“臣等恭迎陛下!”
两广总督杨士聪身穿大红官袍,上面缀着孔雀补子,跪在那脸色阴沉,心中盘算着如何劝说皇太子。
等众臣行礼完毕,崇祯心中这才宽心,看向朱慈烺的目光缓和的许多,询问道:“你母后她们可到了?”
朱慈烺笑道:“母后半月前便到了,永王两日前也到了,母后她们日日挂念父皇安危,儿臣亦是思念。”
闻言,崇祯心中暖融融的,他走近低声说道:“辛苦你了,有皇儿在,真乃国之洪福也。”
朱慈烺与之相视一笑,没有多说什么,下令道:“恭迎陛下回宫!”
一路上,天子仪仗浩荡,棋牌开道,万余天武军夹道护卫,浩浩荡荡往紫禁城而去。
看着越来越近的古都南京城,崇祯长呼了一口气,情绪难言。
没有暗杀,没有落水,也没有嘲笑冷落,一切都如想象中的不一样,太子依旧恭敬,摆足了场面,给了自己最大的面子,最起码表面做的如此。
这未来之事,究竟该何去何从,自己还需做出抉择.......
第558章
招降
此时的南京城并没有盛大的欢迎皇帝入城仪式,只有夹道护卫的天武军甲士。
说是皇帝南幸,其实是南逃,官方不好大肆宣传,即便这样,城中依旧有不少前来欢迎的百姓。
随着朱慈烺一声令下,仪仗大队陆续从正阳门入城,街道已铺垫上了黄土,戍卫南京的天武军各甲士举着火枪立于两旁。
崇祯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第一眼便瞧见了秦淮河两岸的朱楼玉宇。
由正阳门入洪武门,经过洪武大街,只见街边已有大量百姓夹道恭迎,山呼万岁。
大明已有两百多年没有皇帝出现在南京城了,上次皇太子来,已经够轰动的了,很多人都想亲眼看看皇帝到底长什么样子。
崇祯见南京城的百姓们热切,兴奋的咧着嘴,透过龙辇对周围百姓热切的打着招呼,这是他当皇帝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和百姓现场互动,显得十分激动。
一旁的朱慈烺笑了笑,这就是大明正统皇帝拥有的强大号召力,即便他沦落至此,光杆司令一个,也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朱慈烺丝毫不担心崇祯能整出什么幺蛾子来,目前双方实力悬殊,自己也能算正统,崇祯在江南的政治资本太少了,想翻盘是不可能的。
他这么对待崇祯,一是出于孝道,二便是给足面子,让皇帝老子安安心心的退位,当个自由职业者。
仪仗队伍经过洪武门进入皇城,再由承天门进入午门,这时百官已经散去,留在承天门内的官署中处理政事。
面对只在书上听过的这座南京紫禁城,崇祯的新鲜感十足,走下龙辇在各处宫殿里穿梭。
朱慈烺介绍道:“父皇,这里的布局和北京紫禁城中的几乎一致,儿臣已将之修缮完毕,父皇依旧住在乾清宫,母后在坤宁宫,儿臣住在武英殿。”
崇祯不语,走向奉天殿台阶,这里的形制和京师的皇极殿差不多,甚至比皇极殿还大上一圈,里面庄严肃穆,雕龙刻凤,金光焕彩,装修上更是比皇极殿略胜一筹。
朱慈烺跟在后面,对值日太监下令道:“着令,文武百官入朝觐见。”
闻言,崇祯摆了摆手道:“不必了,现在是你监国,诸事如旧吧,朕要休息一段时间。”
此时崇祯的心情是忐忑的,这座陌生又神圣的地方,让他倍感压力,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位实力派的老祖曾在这里执掌天下,作为丢了国都的不肖子孙朱由检同志,心里还是有些畏惧的。
再者,文武百官几乎都是太子的人,让自己召开朝会,有什么意义?
究竟是禅让退位,还是争取抓权,崇祯内心一直无法下决断,毕竟当了十几年的皇帝,自己又还年轻,只有三十三岁,就这么退位了心中有些不舍......
又看了一圈乾清宫,崇祯这才往坤宁宫,找周皇后等人。
......
北京城。
皇极殿中,李自成正大腿翘二腿斜躺在龙椅上,听着下面大顺文武官们议论接下里的计划。
自下令搜捕崇祯皇帝后,大顺军搜遍了整座北京城,始终没有找到崇祯一家子,让李自成非常的担忧。
牛金星在那分析道:“崇祯皇帝要么跑往辽东了,要么就跑往江南了,没别的地方可去!”
李自成点点头表示认可,山东总兵刘泽清、陕西总兵贺人龙都已经投降大顺,吴三桂领兵而来,到达蓟州后看到大顺军兵强马壮,又听说攻下了京师,便领着人马返回了辽东,敢怒不敢战。
大顺基本控制了关内的北方各省,只有山西总兵汪万年和密云总兵王廷臣二人领着残兵在逃窜抵抗,崇祯一家绝不会跟着他们乱跑。
宋献策道:“如果崇祯向东跑的话,这就好办了,正好我大顺要招降辽东的明军,让洪承畴他们献上皇帝和二王即可。”
身处辽东的洪承畴等人现在位置很尴尬,情况也很糟糕,北面被建奴猛攻,南面被大顺占领,真正的前有狼后有虎。
李自成觉得,他们除了投降别无选择,他早有打算派人招降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总兵吴三桂、锦州总兵祖大寿、山海关总兵茅元仪等人。
李自成相信他们会选择投靠大顺,如果辽东军不归顺,不识抬举,那就只能落井下石,出兵解决他们了,在场所有人都自信,只要大顺兵马浩浩荡荡的压过去,定能将他们碾为齑粉。
让李自成好奇的是,建奴曾说只是牵制辽东明军,为何现在打的这么猛?莫非他们真想打下辽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