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982


吴三桂立马反应过来了,再次写信给多尔衮,要求吴祖两家仍在故地为藩王,效仿大辽南京道之旧事,保吴祖两家世世代代子孙永享富贵。
历史上,辽国的南京道便是契汉联盟,多个家族收益二百年,吴三桂此议,便是为了保证以吴祖两家为首的整个辽东集团利益。
第二封书信送出不久后,多尔衮的回信很快送到,表示全盘接受他的提议。
为了拉拢吴三桂等辽东将门,多尔衮还下令八旗各部不许抢掠百姓,更不准杀人,哪怕是降兵也停止处理。
大顺军在各地烤掠已然不得人心,给多尔衮敲响了警钟,他愿意尽最大努力,兵不血刃的将辽东之地完全拿下。
不得不说,多尔衮的这些举动,彻底的感动了吴三桂。
其实,吴三桂心中早已盘算的明明白白,多尔衮气魄高,胸怀广阔,称帝数年来,不仅打下了朝鲜国,收复了漠北蒙古诸部,还占了日本九州之地。
其雄才大略可见一斑,说不定会有宋时大金国的前景,能与南朝相抗衡。
书信一来二往之后,双方感情融洽,一拍即合,开始约会见面。
吴三桂亲率数十骑家丁从锦州城奔出,往清军的中军龙纛而去,随行的还有祖大寿、祖泽润等祖家之人。
吴三桂跪于多尔衮面前,有些紧张道:“罪将吴三桂,参拜皇上!”
“快快请起!”多尔衮立即将他扶起,笑道:“长伯,你能有此魄力,朕深感佩服!”
说着,多尔衮赐座赐茶,并当场封他为大清国平西王,世镇辽东。
多尔衮与吴三桂同年,今年都是三十三岁,又同是官二代,年轻有为之人,二人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
祖大寿父子二人在一旁默默听着,好半天才引起多尔衮的注意,不过多尔衮看向祖大寿父子的眼神,隐隐中有些不屑。
祖大寿这老梆子,是皇太极的“老情人”,而吴三桂却是自己的“小情人”,此间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吴三桂也争气,当场剃了头,换了一头雅致的金钱鼠尾辫。
祖泽润倒还好,之前就是光头,被锦衣卫策反后也没几年,头发还没长好,再次被剃也没什么感觉。
但是他老子祖大寿就难受了,他摸着自己头上的造型,立时呆若木鸡,心中有苦难言。
随后,多尔衮下令入驻锦州城,再次接受王公大臣们的称赞。
皇太极一辈子没干成的事,都被自己解决了,不管是收复盛京,还是兵不血刃拿下锦州城,亦是不久后的宁远城,都是他多尔衮的丰功伟业。
此时的多尔衮,在八旗中的声望已然超过了皇太极,甚至比肩老汉努尔哈赤。
吴三桂投清之事传出,整个辽东一片哗然震惊,人心汹汹。
山海关总兵、镇北将军茅元仪当即作文章斥责吴三桂的卖国行为,并表示死守关门,介时迎大明王师北上。
此时顺军南下,茅元仪再也不惧顺军大军压境山海关,直接宣布之前是诈降之举,他将誓死效忠天武皇帝,为大明守住关墙。
辽东巡抚邱民仰、塔山总兵江翥、前屯卫总兵朱文德等一些不愿投清的将领,慑于八旗军兵强马壮,纷纷领兵往山海关投奔茅元仪。
先前得知茅元仪有意投降李贼,各人纠结万分,以为北面是奴贼,南面是顺贼,也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得到茅元仪表态,当即纷纷作出选择。
众人到了山海关镇北将军府时,只见茅元仪亲迎出大门之外,和柔温顺,如往常那般谦恭有礼,待人诚恳,让邱民仰等人更是放下心来。
茅元仪在大堂设宴款待诸位总兵,又在堂下摆了许多桌招待副将、游击等将领。
在席间,邱民仰等人纷纷破口大骂:“吴三桂卖国求荣,简直就是个无耻小人!”
其余众将也纷纷叫骂,吴祖两家叛国作恶,甘为建奴走狗。
“国姓爷到!”
一声呼喝,安辽伯朱有能在一干大明正黄旗甲士的护卫下,大摇大摆的走近将军府。
众将连忙上前迎接,一一行礼,朱有能安然接受。
相比安辽伯这个爵位,朱有能更喜欢国姓爷这个称呼,显得与天武皇帝亲切一些,更显关系不一般。
一坐下,安辽伯朱有能就义愤填膺的说道:“吾皇一向痛恨奴贼,待圣上扫平中原,必然不会放过吴三桂那叛徒!”
周围各人一怔,心中更加愤恨,这朱有能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多尔衮的亲兄弟,是个纯种满人,他都能誓死效忠大明,吴三桂这个汉人却甘为建奴走狗!真是天大的讽刺啊!
茅元仪义正言辞道:“国姓爷放心,中原流贼不足为惧,吾皇天威浩荡,必然一战而定天下!我等现在要做的便是守住关墙,等待王师增援!”
茅元仪接着道:“诸位放心,我们的人马加起来足有四万之众,有本将军坐镇山海关,只要诸将同心同德,鞑子还没那本事破关!”
听两位表态,在场诸人心中信心更盛,茅元仪是镇北将军,挂印总兵中最高档的几人之一,又是天武皇帝天武军一系的,当年还全歼了满洲镶红旗,有他统领调度,最好不过了。
当夜,茅元仪放出第二批飞鸽传书,将辽东情况详细做了汇报,并请朝廷再度派军增援。
第574章
衍圣公迎驾
山东曲阜,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临邹城,北望泰山,古为鲁国国都,孔子故里。
泗水河畔,只见乱糟糟的都是南下的大顺军,个个器械马具不齐,有推辎重的,有抬粮草的,还有推火炮的,旗号一片混乱,营伍不清,到处是骂骂咧咧地方口音,连中军纛旗都是横着抬过河。
直到渡过泗水后,大顺军才重新竖起中军纛旗,汇成浩浩荡荡的南下潮流。
大顺军左营刘芳亮部和右营袁宗第部,马步兵合计六万人,十五日行军一千一百里抢先到达山东防山布防,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五里。
正月二十日,李自成亲率四十万大军抵达山东曲阜,与刘芳亮、袁宗第会合。
得知十万明军也朝曲阜赶来,李自成心有不安,他对身旁的宋献策道:“军师,朕心中总觉得不妙,要不你先卜上一卦......”
宋献策强颜道:“陛下,臣之前已经算过了,大吉大利,若是频繁卜算,那就不灵了。”
李自成脸上依旧不安,多年逢凶化吉的感觉告诉自己,这次出征的前景不太好。
宋献策见状,为他打气道:“我军势大,人数是其四五倍,亦有铳炮,陛下何故担心?”
李自成想想也是,自己太多心了,要是大顺军倾力一战,还打不过十万天武军(包括龙武军、神武军),那还守什么天下的?
前军一骑奔来,道:“启禀陛下,前方二十里是衍圣公的孔府,亳侯请示,您要不要在那里驻跸?”
李自成看向宋献策,不解的问:“衍圣公是什么玩意?”
宋献策顿时无语,解释道:“陛下,衍圣公不是什么玩意,那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相当于国公,宋、金、元、明四朝都有册封衍圣公,我们大顺也要册封孔家,以安天下读书人之心。”
李自成面露异色,道:“金和元时期也册封了?孔家也受封了?”
宋献策点点头,道:“受封了。”
宋献策粗通文墨,精通奇门遁甲,连个秀才都不是,自然对孔子后人的可耻行为没什么感觉。
李自成笑道:“看来这些读书人有时候比咱们这些粗人更不要脸面,就在衍圣公府驻跸吧,让老子也看看读书人的品性。”
......
曲阜衍圣公孔府。
孔府始建于大明洪武十年,弘治十六年重修,九进庭院,三路布局,占地二百四十亩,共有厅、堂、楼、房四百六十三间。
孔府祠堂前,衍圣公孔胤植身穿青布白衫亲自擦拭着一块木雕镂空描金龙纹长生牌活人立的牌位,感其恩德,为其祈求福寿),此长生牌上赫然写着“大顺永昌皇帝”几个字。
孔胤植小心的呵护着,将之擦的雪亮,唯恐这长生牌上沾染半点尘埃。
忙活了半天,他又亲自请出自己早已写好的进表,小心翼翼的放在了李自成的长生牌前,又行大礼参拜了一番。
彩排了几次,孔胤植觉得很满意,这才问身边的管家:“大顺皇帝到我们曲阜了吗?”
管家笑着道:“老爷,大顺军已经渡过泗水了,应该就要进城了。”
孔胤植啪的一巴掌抽在管家的脸上,怒道:“狗才,你为什么不早说?险些让我孔家犯下对大顺皇帝陛下的大不敬之罪,快快召集族人前去城外迎驾!”
召集令下达,孔府上下全都动了起来,在前厅集合。
孔胤植负手而来,衍圣公为大明正一品官阶,为文臣之首,但此时他却没有身穿官服。
他见长子孔兴燮穿着一身斗牛服,当下大怒道:“逆子,咱们是去迎接大顺皇帝的,你穿明廷赐的斗牛服作甚?想害了我孔家吗?赶紧脱了烧掉!”
孔兴燮试探性道:“父亲,这天下还没定呢,万一大顺要是败了......”
孔胤植冷哼一声道:“你也不用脑子想一想,永昌皇帝提兵百万南下,已经到我曲阜了,天武皇帝分兵数路,且不说带了多少人马,他们人呢?我孔家千百年来一向秉承谁强便拜谁的原则!”
见孔兴燮还杵在那不懂,孔胤植喝道:“还不快去换衣服,所有人都不准穿明制官服,我们要让大顺皇帝看到我孔家的诚意!”
闻言,孔家众人再度手忙脚乱的换衣服。
这时,孔府家丁匆忙来报:“大顺军已经到接官亭了,永昌皇帝的銮驾已经来了!”
孔胤植当即慌了,大喝道:“快!快把我写的表文取来!”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