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982


这些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防止多尔衮传位给他的亲哥哥阿济格,朝中上下满汉官员几乎众口一词,指责阿济格损兵拆将、失地辱国、而且弃大军于不顾,只身北逃,罪不可赦!
阿济格大怒,当众拔剑,就要砍人,口中大呼:“关老子屁事!”
这句没带脑子的话连一向低调的郑亲王济尔哈朗都看不下去了,趁机搞他一把。
最有实力的郑亲王发声后,众臣更加肆无忌惮,包括一些多尔衮的心腹、亲信也开始倒戈一击,请奏严惩阿济格,罢其爵位,封其王府,交宗人府查办!
面对着气势汹汹的群臣,遏必隆等少数多尓衮的铁杆大臣全都变得禁若寒蝉,不敢发言。
饶是多尔衮早有心理准备,却也没想到,这股针对自己的风暴,会来得这么迅速而猛烈。
重伤后的多尔衮连续颠簸了十几天,在路上还淋了两场大雨,此时他又羞又愧又怒又悔,一时急火攻心,气血翻滚、双眼发黑,一口老血喷出来,倒在殿上不省人事了。
令人遗憾的是,多尔衮兵没有被气死,第二天又醒了过来,这让很多人心中暗叹了一口气,这厮命太硬了!
为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多尔衮召开议政王会议,准备来个先攘外后安内。
他召集满州大臣济尔哈朗、费扬果、阿山、何洛会,满洲大学士刚林,汉臣洪承畴、宁完我、鲍承先,朝鲜金自点等主要大臣商议,商量如何应对当前的战局。
阿济格被排除在核心圈,加上外面兵情危机,众人也没继续闹腾下去,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商议。
现在清廷还剩余的兵力分布为:八旗满洲,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满编镶红旗八千人,介直郡王赖慕布领正红旗三千骑兵去蒙古找帮手,恐怕现在已经凶多吉少了,正红旗还有步军四千,步卒,留守盛京。
两黄旗、两白旗、正蓝旗,这五旗被打废了,各旗所剩之人不足一千,整个满洲八旗,满打满算只有不到两万。
八旗蒙古,都郡王费扬果、原满洲正黄旗旗主阿山等人掌握,加起来不到两万人。
汉军旗,李率泰、李国翰、祖泽润、左光先等二鞑子,兵力合计约五万,这还不算吴三桂手中的三万人马。
金自点掌握的朝鲜炮灰团还剩三万多人,东瀛八旗也被送的只有一万多人。
大家都明白,多尔衮的人已经被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再打的话就要自己上人了,毕竟现在满洲兵只有一成,满人掌握的蒙古兵也只有一成,想要控制住那么多仆人,压力很大,必须先解决了外部的麻烦。
再者,明军在辽东有十几万人马,而且双方的军队在士兵素质、作战经验、武器上都是太大的差距,如果这个时候明军举兵东进,清廷根本就招架不住!
光是明军一万前锋骑兵,就能追着几万八旗军跑,很难搞。
面对多尔衮开门见山的询问,几个议政大臣开始都是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或是说谁也不敢说。
要是提议继续抵抗,那作为提议者,你的人马就得往上顶,给大家做个表率。
要是提议不打,认怂,面子上又说不过。
沉默片刻后,一众满洲王公将目标投向几个汉臣,示意他们开口背锅。
议政王大臣会议,原是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也称“国议”,存在着浓浓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习俗。
后来多尔衮攻取朝鲜,定都汉城后,吸纳了汉军旗和朝鲜旗的重要人物参与议政,推动了满清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大学士宁完我跟着跑了一路,原本削弱的身形快要跑散架了,他颤颤巍巍的跪了出来,上奏道:“臣建议朝廷立刻招筹士兵,训练士卒,打造军器,并严守各地的关隘,以拒明军入朝......”
济尔哈朗开口道:“这不是废话吗?”
多尔衮闭着眼睛摸了摸光秃秃的脑袋,这狗东西说的跟没说一样,招兵上哪去招?大清连年征战,八旗满洲兵的青壮男子几乎死伤殆尽了,根本就招不到人了。
上次辽东大战后,大清土地骤缩,蒙汉八旗的人口越老越少,此战又损失了不少,到是有不少辽东军投降了,但多尔衮对他们不放心。
奴才的力量太过庞大,也会威胁主子的安危,多尔衮也在想办法如何削弱汉军旗的实力。
理顺了这一切,多尔衮才清楚的认识到,清廷目前所处的局面是何等的恶劣!
无论军力,还是财力物力,大清都已经和大明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对手了。
多尔衮非常的后悔,早知是这样的结果,当初就不该出兵了,或者听从洪承畴的话,缓行南征,早早退守锦州,重新布置关宁锦防线层层消耗明军,大清多积累几年,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
第617章
议和
宁完我讲完那句废话后就缩了回去,接着全场再也没人发言。
多尔衮又等了一会儿,看了又看,终于忍不住点名道:“洪大学士,你来说说。”
纵观全场,也只有洪承畴最值得信任了,计狠莫过绝粮,功高莫过救主,罪极不过谋反,功再大亦不敌救驾忠心之功大。
在多尔衮心中,洪承畴就像是古典型的女子,开始不从,等到献身后,就对大清忠贞不二,是个好值得培养的奴才!
而且洪承畴这几个月来所表现的才智、见识、阅历,比在座的所有垃圾强上不止一线,如今大清危在旦夕,如此人才若是放置不用,简直是天打雷劈。
见多尔衮点名问自己,洪承畴微微一笑,出列道:“皇上,依臣来看,惟今之计,只有和明国议和,或可保我大清无恙!”
话音刚落,都郡王费扬果一拍桌子,站起来道:“放屁!我大清东吞朝鲜,南下东瀛,兵锋所指,群敌退避,怎可言和?你这南蛮有何居心?”
在场的几个满洲王公对洪承畴都不感冒,所有人都认识这家伙,明国蓟辽总督嘛,一个难啃的老梆子,老对手了!
他们本想出来挤兑几句,一看二愣子费扬果跳出来,个个微笑着重新坐稳。
费扬果是努尔哈赤最小的儿子,也是老汗遗留的三个血脉之一(朱有能被排除了),没有子嗣的多尔衮如果挂掉了,按照兄终弟及的办法,只能从阿济格和费扬果二人中选一个继位。
这家伙现在自己出来秀智商竖立对手、作死,再好不过了。
“退下!”多尔衮瞪着费扬果,想要怒斥几句,气急之下血气再次翻涌,连连重咳。
洪承畴微笑道:“皇上,无妨,年轻人嘛,豪横一些很正常。”
他看向费扬果,指着北方淡淡一笑道:“上万明军一路追来,就在平壤府内,要不都郡王带兵去料理了?”
费扬果一怔,接着抱拳道:“打扰了,你们继续。”
他退回座位,摸起桌上的一个水果,低头啃了起来。
多尔衮没有理会这个傻缺,沉呤了一会儿,才道:“洪卿,你以为明国会和我大清议和吗?”
想起崇祯十二年的战事,失利的皇太极同样想议和,然而朱慈烺压根不当回事,依旧强行打下了盛京。
洪承畴道:“臣有六成把握,明军在半年内连续作战,先打中原,后出关与我大清作战,占领了那么多地盘,必然需要时间来稳固。”
“臣估计,明军的后勤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了,只要我大清割地、称臣,议和定可谈成!”
洪承畴原本有九成把握,之所以说有六成把握,是因为天武皇帝此人从不按常理出牌......
话音刚落,满洲大学士刚林就怒道:“大胆!我堂堂大清皇帝,要学南宋皇帝,靠割让国土,屈尊辱身救生吗?”
济尔哈朗也道:“我大清的土地已经没多少了,再割能割哪呀?”
也有人道:“打不过人家,不议和怎么办?你上?”
“议和没问题,割地称臣还需要再商量下.....”
“不如先派个使臣去摸个底,能和谈就和谈吧,别折腾了......”
讨论了半个时辰,眼看多尔衮又要熬不住了,清廷的议政大臣会议临时达成了一致,议和!
议和虽好,可让谁去啊?
当年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去议和,就被那个狠人当场给砍了,脑袋差点都雕花了,损失我大清一员能臣,至今都没能替那死鬼报仇!
现在大清又要议和,谁还敢去?
“别看我,我不去!”
内院大学士宁完我当场表态,自己坚决不去!如若有人非要逼迫,他表示会立即辞官养老!
二鞑子鲍承先也把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面露决绝,言语之间同样不含糊。
“刚林,你是我们满洲大学士,要不你去?”
“我汉语不好,跟他们聊不上......”
“希福大学士,要不你去?”
“你们爱谁去谁去,老子才不去!”
“......”
满清上下来来回回推了半天,也没定下到底派谁出使大明,多尔衮最终决定张贴皇榜,从朝廷内外海选使臣。
“皇上有旨,主动请命出使大明者,无论生死,成功与否,皆加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赐巴图鲁称号!”
战事从急,多尔衮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以爵位激励。
“我去!我主动申请出使大明!”
平壤城中,传来一位勇者的声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