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9/982

第625章
后方
南京,玄武湖。
“什么?又去西征蒙古了?”
正在湖上泛舟钓鱼看书的太上皇朱由检,睁大了双眼,满脸的震惊。
王承恩手中拿着一份邸报道:“从北京传来的邸报上说今上已经出兵了,听说内阁各部大臣都在武英殿议这事呢,就跟炸了锅一样。”
朱由检把手中的诗集往船上一扔,气呼呼道:“皇帝哪有他这样当的?登基当天连个贺宴都没吃就带兵亲征了!”
“御驾亲征也就算了,打完伪顺又打建奴,现在打完建奴又开始打蒙古鞑子,他这是要打出天吗?”
王承恩在旁边赔着笑,低声道:“是啊,登基第一年就打成这样,确实过分了......”
朱由检越想越生气,新皇一味尚武,不顾民生,太令人失望了.......
王承恩提醒道:“上皇,您要去武英殿看看吗?”
朱由检轻哼了一声,再度拿起诗集,莫名其妙道:“他们在商议国政大事,我去做什么?探讨诗词歌赋吗?”
闻言,王承恩垂首站在一旁,默默闭嘴,心中还在思考着太上皇到底是不是真的看来了......
半年来,退休后的太上皇朱由检心情郁闷,出宫畅游江南名园,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
路过无锡时,他被秦家的寄畅园深深的吸引,秦氏数代都是朝中官员,自得了寄畅园经营了上百年,园中大树参天,竹影婆娑,古朴清幽,建筑精美,别具一格,散发出文人墨客的精神、气质、神韵。
朱由检深爱之,在寄畅园居住了半个月,搞的秦家家主秦德藻惶恐不已,吵着要把园子捐给朝廷......
朱由检觉得秦家太俗,于是前往盛产才子佳人的苏州,他再次被山水萦绕的拙政园景色所吸引,借着与拙政园老板相熟的机会在园中小住了几天。
那位相熟的园子老板名叫王心一,十几年前干过刑部侍郎,崇祯初年,他曾抗疏言事,被朱由检同志屡屡降旨训斥,无奈之下辞官回乡,寄情山水。
王心一实在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金殿上的皇帝居然找上门了,还与自己吟诗作赋......
王心一并不觉得这是缘分,他哪里受得了这种刺激,几天不要就卧床不起,差点不行了。
屡屡遇此情景,朱由检觉得实在无趣,暗叹人生无一知己老友畅谈,只得老老实实的回到南京,在皇家的玄武湖钓鱼看书。
武英殿中,一圈朝廷重臣济济一堂,嚷嚷着讨论天子御驾西征之事。
“陛下这次太西征过草率了......”
“是啊,自古到今,哪有这样打仗的?这也太刚了!”
历朝历代,除了宋朝,汉家的王朝都曾占据过漠南,大明同样在那设立卫所作为屏障,保护中原汉地不受袭扰。
然而各朝都有衰落之时,防线内撤,边患日益严重。
大明王朝二百多年来,塞外的蒙古人基本每隔十几年都会南下一次,修仙的嘉靖在位时更是边患的重灾期,蒙古人频繁入寇,每次都不下十万人马。
大明打蒙古人都要打吐了,也没能彻底将其控制,历代朝臣都已不抱什么希望了,眼下天武帝再次兴兵,很多人并不看好这场西征,甚至有人认为新皇可能会翻车。
不过也有人坚定的表示支持西征。
内阁大臣杨士聪高声道:“北虏势力薄弱,正是出兵良机,若能驱之灭之,我大明北境可保十年无忧,功在社稷,吾皇英明神武,震铄古今,实乃千万古之一帝也!”
有人道:“杨大人,陛下没在,你就不必拍龙屁了。”
“千古一帝”的评价极高,史上至今也不过三人获此评价,杨士聪此言是当众强行拍马屁,拍的还是空屁,让人不齿他的行为。
“千古一帝”这一评价最早出现在万历年间,是史学家、文学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李贽也在《续藏书》中评价朱元璋是千万古一帝。
还有天启年间的王志坚,在书中评价李世民是千古一帝,除了以上三位皇帝,史料中再无第四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包括历史上后来的清朝)。
(当然了,现代有一位研究满学的逍遥派叫兽,也为我大清竖立了一位“千古一帝”,如果不是名额吃紧,或许还能为我大清再竖立几位满汉一家的万古圣君。)
面对杨士聪的无限吹捧,内阁首辅杨廷麟皱眉道:“好了,既然圣上已经西征了,就别在说些废话了,尽快安排后勤配合吧。”
“杨阁老,从塘报上来看,西征分三路,天子亲征打的是实力最强、距离最远的哲里木盟,那可有些麻烦啊!”
“是啊,茫茫大草原,想找敌人主力何其困难,后勤补给又非常困难,再者,哲里木盟靠近漠北,万一漠北那帮鞑子前去支援呢?”
听着诸臣纷纷议论,杨廷麟心中很着急,但他依旧保持着镇定,说道:“前线的战事自有陛下定夺,我等只需保证前线粮草供应,只要粮草无虞,陛下的军队就是无敌的!”
只要皇帝不打到漠北敖尔告(现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距离沈阳三千里),江南的粮草完全可以通过海运走辽河运至沈阳,在慢慢拉到蒙古大草原,虽然需要大量的时间,起码还有希望。
杨廷麟肃穆道:“诸位同僚,未来两个月,大家都住在衙门吧,依旧按战时调配物资,支援西征!”
“不过本官丑话说在前面,如有怠慢贻误军务者,立即革职查办,绝不姑息!”
杨廷麟很清楚,大明文官集团安排皇帝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按照自己跟随天武皇帝十来年的了解,如果后勤搞不好,只怕这届内阁就要换人了!
西征蒙古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尤其是热心政事的江南民众,街头巷尾更是传的沸沸扬扬。
南京洪武大街上,茶楼酒肆林立,街道各处都有身着奇特的老外,还有一些来自大明周边藩属国的商人。
一家名为“锦江之星连锁酒楼”中,楼上楼下满场爆满,中间的说书台上,一位精神十足的说书先生手捏《皇明时报》,抑扬顿挫的宣读解析着军国大事。
“漠南胡儿背信弃义,趁我大战之际,偷袭肆虐,罪不可赦!”
“今朕奉天讨逆,顺者昌,逆者亡!檄文至日,漠南诸部需跪迎顺降,奉良马万匹,牛羊十万谢罪!”
“如若不从,负隅顽抗,朕必杀尽彼族,届时彼之良马牛羊,朕自取之!”
“好!”说书先生刚读完西征檄文,楼上楼下立时哄堂叫好。
“吾皇的檄文就是霸气!”
“塞外的鞑子背弃盟约,这次真应该狠狠的教训他们!”
“最好能把漠南重新划入我汉家领地!”
酒楼中喧闹冲天,纷纷吵嚷议论着此战,不少年轻人激动的满目热泪。
他们在心中呐喊:“天武皇帝扫平中原,饮马辽河,今又乘胜进军,兵入漠南,还发出如此具有大气魄的檄文,我大明终于再次硬了起来!”
光复旧地,本就是振奋人心之事,多少汉家男儿为之热血激荡,一些怀着热血之心的年轻已然将天武帝当做神灵一般!
二楼雅座之上,一位面色俊俏的公子看着周身喧闹的场面,撇了撇嘴道:“少年天子终究还是年轻,大战之后,不知安民,我行我素,一味的杀伐,好大喜功!”
话音刚落,只见周围原本喧闹的场面渐渐平息,几十双眼睛死死的盯着她,面色不善。
俊俏公子身边的矮小跟班眼中出现一片慌张,靠近公子身边,紧张的拉了拉她的衣服,低声道:“小姐......咱们快走吧......”
莫名的被周遭之人敌视,女扮男装的“公子”惊讶之下略显惊慌,她轻握折扇,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着起身抱拳告辞.......
第626章
多尔衮的艰难抉择
盛京景福宫(原朝鲜王宫),思政殿。
北国之主多尔衮缩在龙座中,盯着书案上的两份奏折,眉头紧皱。
这两份奏折,一份是明军西征蒙古之事,一份是吴三桂的谢罪折子。
大清已然没了趁机出兵辽东的能力,不管明军能否征服蒙古,已经与他没关系,他现在最愁的是怎么处置吴三桂。
自明清双方议和成功后,躲在阿拉赫图老寨中的吴三桂终于带着自己的人马走出深山,回到朝鲜半岛。
锦州之战,吴三桂消极避战,率三万关宁军率先溃逃,以至西线正黄旗和锦州军没了侧翼,惊恐溃败,祖大寿和旗主苏克萨哈最终被杀。
这种有意保存实力的狗奴才,罪不容赦,放在以往多尔衮绝不会轻饶,说咔嚓就咔嚓了。
然而此时......自己快不行了,大清的满洲兵数量太少,已经不敢轻易压制汉军旗了。
多尔衮身中两枪,和鼎步枪所用的子弹大部还是铅弹,铅弹是重金属,击穿身体皮肤后造成皮肤或者皮下的感染,出现红肿、发热等不适,长时间的感染导致金中毒,危及生命。
多尔衮被击穿血管和胃肠道,这么长的时间已然让他中毒良久,细胞发生变异,整日忍受着身心痛苦!
为了扶兄长阿济格上位,多尔衮强忍着不咽下最后一口气,派阿济格去东瀛继续抓东瀛人补充兵源,扩充实力。
多尔衮想削弱汉军旗的实力,但又不想影响清军的战斗力,更不能让投降的汉将感觉清廷对他们不放心。
毕竟满洲兵现在太少了,需要借助汉人的力量,才能让大清在这天下间立足。
如今洪承畴、吴三桂、李国翰、李率泰等汉军旗共有将近八万兵力,满洲兵不到两万,蒙古兵也不到两万,朝鲜三万,东瀛兵不到两万。
其中满洲兵分别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掌管,蒙古兵由费扬果和阿山,大清的权力争夺人员主要集中在满蒙各旗,汉军旗和朝鲜、东瀛都是需要拉拢的对象。
因为满洲势弱,汉军旗和满洲老八旗已经产生了嫌隙,想要稳住汉将,必须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让步,给他们更大的权利,最好能让双方互相牵制,自己从中掌握。
想到这里,多尔衮苦笑一声,自己的兄长阿济格打仗是一把好手,要论耍阴谋玩手段,还差了远了,也不知道未来他能不能收拾大清这个烂摊子。
若是阿济格不行,让头脑不正常的费扬果继位?多尔衮忽然想到,这两个家伙的智商貌似都在平均线以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9/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