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1/982


每府设一千名城防军,配火器,州县设巡城司,巡城兵丁二百人,维护地方治安,司长正八品待遇,每乡设巡逻所一处,巡长从八品待遇。
所有乡长、保长、村长、里长,都直接由上级任命,成为朝廷小吏。
如此改制,是为了保证皇权下乡,编户齐民,增强地方组织性,从朝廷中央道地方,如臂使指。
要是靠地方推举,那最后还是被有钱的士绅和豪强把持住了。
百姓哪里懂这些花里胡哨的,哪个时代有钱的都是大爷。
随巡抚到地方的还有都察院的御史们,查验各地土地,审查之前派出临时官员的业绩,避免土地分配不公,勾结私吞土地。
派往北方几省的临时官员,大多是从国子监挑选的,眼下科举在即,这些临时官员如何政绩不错,可留任。
如果不行,就撸了吧!
至此,朱慈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事宜才算告一段落,总体来说,大家都还算满意。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接下来便是面向全国颁布新政。
第656章
天武新政
二月初四,“圣节”当天(朱慈烺的诞辰),所有官员没有放假。
都在紧张的执行颁布天武皇帝和内阁拟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施展新政。
朱慈烺于《皇明时报》上发表长篇诏书,昭告天下臣民,并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诸多政策,为大明制定了未来二十年内的政治奋斗目标和行动方针。
“我大明立国已有二百七十七年,走过了一条浸透着血泪的荆棘之路!”
“既有着永乐盛世,郑和七下夕阳之盛况,又经历过贫困,屈辱和国耻!”
“大明历经二百余年,积弊已久,历经数十年之战乱,民生凋零不堪,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踞山川形胜而沦丧,无综合混一之强大国力,每每想到,朕夙夜难寐......”
南京城,秦淮河边,江南贡院周围的各大酒楼中,无数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们,人人放下酒杯,认真倾听着说书台上先生的唱报。
眼下科举在即,皇帝陛下的这些为政之策,必须要划重点,可以说百分百的会考到!
“时值大争之世,大争之世,外夷伐交频频,若我大明仍守旧地,遵旧制,何异于闭关苟活!”
“正所谓,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唯有革新方是帝国强大的唯一途径!”
“朕,在此昭告天地臣民,大明的未来,将走上一条未有之大道!”
江南之地,报纸最先到达的范围,各大街小巷中,百姓驻足报亭周围,目光带有期待,希望新政中再有一些利民的政策。
“国力的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新政之法,乃富国强民之法。”
“国之新政有四:统一治权以理政,奖励农商以富国,激赏军功以强兵,浩然正气以正民!”
没有让民众们失望,天武皇帝在后面的政策中提到许多利民新政,实乃变千古之弊。
社会体制方面,天武皇帝再次申明,彻底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全国一体实施。
明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免征京班匠价,官府手工业及官府需用的匠役,均改为雇募制,实行计工给值。
如此一来,手工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很好的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面对普通贫困民众,天武皇帝废除一切卖身契约,禁止各种类型的买卖人口,宣布一切买卖人口都是非法的,违反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再者,废除女子裹脚的习俗,溺婴也被禁止,列为非法!
民众关最心的莫过于土地和税收政策。
《新政诏书》中提到,将全国土地改称“国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
有土地的一些地主,朝廷不会没收,但此后私人不得买卖,只能与官府交易。
对于没有土地者,按户籍分配受田,承包耕种,但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服兵役。
农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买卖。
国田制规定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土地,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被抛出土地的现象,有田地的农民,自然不会去造反。
中国自商周时期便是土地国有制,后来在战国以后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土地私有已成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朱慈烺此举,虽然比历代统治者高明,但显然是在挑战天下士绅,这道诏令一发布,必然遭到大小地主所有者的强烈反对。
甚至会有部分地主、官僚举兵反抗,如当初对付王莽新政的土地国有制那样。
对此,《新政诏书》特别规定,如果有人敢于攻击国田制度,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征北都护府和征东都护府,没收一切土地和财产。
除了废除原有的土地政策,朝廷将会实行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地税收关卡,废除正税外所有杂税!
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地方和没有天灾的地方,一律实行摊丁入亩。
有天灾的地方,免税一年,长江以北历经战乱的地方,免税两年,陕西等重灾地,免税三年。
免税期间,无论什么农税还是商税,朝廷一个铜板都不收,百姓安心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现在大明的重大天灾基本过去了,按照科学考据,小冰河时期的气温将会于1650年(天武七年)后开始快速回升。
因此,历史上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删除“康乾盛世”了)
天武一朝的盛世,不会拿灾后减轻当盛世,而是要从根本上做到国家富裕强大,民众富裕自信!
直隶常州府,大明商人联合会主厅内,百名江南富商齐聚,开会听课。
“将所有钱庄、票号重组为大明中央银行,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对全国金融业进行革新,促进帝国金融业的发展......”
念完这句话,商会会上张大彪面露疑色,他实在不明白《新政诏书》中的“金融”二字为何意?
张大彪环顾左右,最后将目光看向皇家集团总经理吴诚,客气的询问道:“吴总,您执掌皇家内库财权,是陛下身边的红人,还办过明商银行,您觉得这条政策是何意?”
众富商也抱拳道:“请吴总指教!”
自八大晋商被抄家、盐商被收拾掉后,吴诚与张大彪等商人之间的生意越来越紧密。
朱慈烺登基后,庞大的皇家集团渐渐浮出水面,开始出现在世人眼中,成为皇家内帑的主要收入来源。
吴诚则被“董事长”朱慈烺任命为皇家集团总经理,负责管理经营皇家集团,年薪万两加绩效提成、利润分红,年入数十万两白银,真正的走向了人生巅峰。
“经理”一词,在场读过书的商人都明白是经营管理的意思,因为宋朝儒学大家朱熹在《答高国楹书》中就提到:“若经理世务,商略古今,窃恐今日力量未易遽及。”
原本这些老板被称为东家、掌柜的,自从皇家集团中设置“总经理”一职,张大彪等很多商人都引以为时髦,互相称“某总”。
第657章
大明中央银行
身着华丽织锦的吴诚,摩挲着一寸长的鼠须说道:“张总,所谓金融,意思就是银钱的投放、流通和回笼,比如我们旗下的明商银行,各种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
他又道:“陛下的意思呢,是让我们所有商人联合统一起来,一起办一个大明中央银行,大家一起发财,说不定还能当官呢!”
“当官?”
一旁的江南富商李星眉头一挑,道:“这大明中央银行既是官制,那怎么不交给内阁和财政部去搞,让我们这群商人去办?陛下这是何意?”
吴诚转动着手上的碧玉扳指,呵呵笑道:“你们这些年在后面帮了陛下那么多忙,这不是陛下感恩你们嘛!”
前几日,吴诚入宫面圣,朱慈烺就银行一事与他聊了一个时辰。
当时朱慈烺直言告诉他,最初的银行,必须依靠商人来组成,单纯由朝廷来办,毫无信誉可言,想要搞下去,非常难!
朱慈烺曾了解过银行的发展史,历史上的这个时期,欧洲一些平民经商致富成为有钱的商人,他们为了安全,把钱存放在国王的铸币厂里。
欧洲这个时候没有纸币,实行的是“自由铸币”制度,任何人都可以把黄金拿到铸币厂铸成金币,所以铸币厂允许顾客存放黄金。
然而这些商人没有意识到,铸币厂是国王的,国王想要动用里面的黄金,谁都没法阻止。
在崇祯十一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和苏格兰贵族爆发战争,为了筹措军费,他就征用了铸币厂里的黄金,美其名曰贷款给国王。
虽然事后黄金都还给了原来的商人们,但商人们已经感到铸币厂不安全了,因为那个国王后来被克伦威尔砍了脑袋,自己的黄金差点没回来......
于是商人们把黄金存在金匠那里,金匠为存钱的人开立了凭证,以后拿着这张凭证,就可以取出黄金,现代银行便是从这时候诞生的。
所以,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都是私人银行,最早的银行券都是金匠们发行的,他们和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受法律保护。
英国王室曾经也搞过银行,多次挪用客户存款,渐渐的再也没有商人信任他们,玩不转了。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标志着西方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虽然这是英国的中央银行,也由英国皇室创办,但真正运作人却是伦敦城中一位老道的商界大腕,是以不限制的人数成立的股份公司,这才成为一家资本雄厚的融资机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1/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