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6/982


他询问吴忠道:“程阁老怎么没来?”
吴忠道:“回皇爷的话,程阁老病了,说怕冲了皇上的喜气......”
朱慈烺微微点头,道:“去太医院传话,让太医院院使和院判亲自去一趟程阁老府上。”
院使和院判是太医院的正副院长,也是医术最高的。
朱慈烺每年在乾清宫举行类似家宴的宴会,是为了将老臣们叫到一块儿,一起叙叙旧,聊聊天,说说家常话。
随着大明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大,一些老将需要镇守边陲,几年都不一定回来一趟,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还有的垂垂老矣,便如程国祥,已经是七十多岁了,去年就开始频繁告假,上书请辞。
朝廷等级森严,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威,各人对朱慈烺更是又敬又畏,只有在每年皇宫家宴中,才显得轻松一些。
今年,是朱慈烺第一次携皇太子朱和陛参加家宴。
应他的要求,勋贵们也带来了各家的长子、长孙,四岁以上能说会走,懂事的。
其中有孙应元的儿子孙致远(十岁),徐盛的儿子徐展鹏(七岁),朱成功的长子朱经(郑经),李廷表的长孙李征(六岁)......
各人落座以后,朱慈烺高兴的看着几个孩子,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孙应元身边坐着的孩子身上。
这孩子十来岁,相貌堂堂,其他几个孩子多少有些紧张,他却平静如水,脸上无一丝怯意。
朱慈烺笑着问:“秦国公,这是你儿子吗?叫什么名字?”
孙应元起身回道:“正是臣的长子,名唤孙致远。”
朱慈烺对孙致远招了招手,道:“过来,到朕身边,让朕好好瞧瞧!”
“是!”
孙致远笔直的起身,微微垂首,走到朱慈烺面前。
朱慈烺温和的询问道:“是在官学读书吗?”
孙致远朗声说道:“回陛下的话,学生在讲武堂读书!”
所谓的讲武堂,是朱慈烺单独设置,专门供将门子弟读书,启蒙军事的,平时也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因为皇明军校的招生年龄是十六岁,很多将门子弟想要子承父业从军,不愿入普通的官学。
朱慈烺笑道:“为何自称学生?”
只见孙致远敬了个军礼,朗声道:“回禀陛下,讲武堂属皇明军校,而您是皇明军校校长,凡是皇明军校和讲武堂的学员,都是天子门生!”
朱慈烺颇为惊讶,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如他父亲一般,沉稳安静,口齿还这般伶俐。
随后,朱慈烺对孙致远进行了简单的军事常识考较。
结果这孩子回答的都很标准,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做出了拓展说明。
在场众人也是讶然,暗道老孙不知不觉中,竟把儿子培养的这么优秀,不得了啊,自己也得抓紧好好培养后人了!
果然,朱慈烺哈哈一笑,对孙致远赞叹有加,并说道:“这孩子朕喜欢,过两年等太子出阁读书,让他进宫给太子当伴读吧!”
孙应元不由得心中一阵狂喜,连忙离座行礼:“陪太子读书,是犬子天大的造化,臣敬谢陛下天恩!”
忽然,朱慈烺身边的太子朱和陛开口说话了:“父皇,皇儿能否再选一位伴读?”
朱慈烺讶然,没想到小家伙还主动提要求了,他好奇道:“你想要选谁?”
朱和陛将目光投向徐盛那边,道:“皇儿想要徐展鹏当伴读!”
徐展鹏是徐盛的长子,今年七岁了,因为这孩子的母亲是朱慈烺以前的贴身宫女,所以时常出入宫中。
朱慈烺早就有意让这徐盛的儿子充当伴读,不过他还是问了一下理由:“皇儿为何选他?”
只见太子朱和陛忽然笑了,回道:“他很听话,上次我让他去摸宫女的屁股,他真去摸了......”
宴会众人先是一怔,接着哈哈大笑。
朱慈烺一阵无语,不过看着众人欢笑的样子,也就没有继续问下去,开始转移话题,边吃边聊。
不知不觉,宴会的话题说到了结亲。
期间,有几个勋贵,有意无意的试探,希望能与帝室联姻,子女嫁给皇子,或者迎娶公主。
明初,勋贵和皇室的联姻很常见,洪武朝时,功臣子女与皇子皇女的联姻占了皇室婚姻的八成,其中勋贵之家占六成。
永乐朝时,勋贵与皇室婚姻常态化,明成祖朱棣的子女与勋贵联姻比例达到了百分之百。
如此高的比例,与“靖难之役”有很大关系,朱棣既要靠靖难功臣们维护四方秩序,还要拉拢洪武旧臣维护朝堂稳定,。
直到永乐十二年出台了新的宗室婚宴制度,为了制约藩王,规定皇族宗室只能娶平民之女,公主、郡主只能嫁平民驸马。
到了仁宗和宣宗时期,已经没有了重要的功臣之家与皇室联姻的情况,功臣与皇室联姻逐渐消失。
对于勋贵和帝室联姻这个问题,朱慈烺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回复说:“以后公主择婿,可以选择勋贵子弟。”
公主不像皇子,后代还能续几辈的爵位,亲王的女儿称郡主,郡王的女儿称县主。
公主嫁人后随夫家,子女是没有爵位的,除非皇帝赐封。
朱慈烺放开公主择婿的条件,也是为了让她们的后代多点保障,不影响政治格局。
至于皇子迎娶勋贵之后的政治联姻,还是算了吧。
......
纵横四海
第774章
币制改革
历史上的盛世,往往出现在乱世之后,而且基本都在朝代建立之初,中兴或者之治不算盛世。
其实很多盛世含金量很低,只是战后经济恢复,国力上升的表现。
所谓的盛世,基本是建立在前朝人口减少,和本朝的土地再分配的基础上的,说建立在老百姓的血和泪的基础上一点也不为过。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目前天武帝治理下的大明,虽然执政时间不长,却比一些假盛世要强多了,无论国内繁荣昌盛,还是文治武功,都到达了一定的水平。
因为,天武朝是目前历史上唯一一个将国库的收入,大多是用在民间基础设施建设上、促进国家发展的政权,用钱推动经济复苏!
现在的大明,对内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
通过摊丁入亩的农税、海贸关税、商铺商税等一系列税收新政,大明国库每年的收入高达上亿两白银,而且每年的税收增长越来越多。
如此多的税收,导致需要白银需要增多,现在全球的白银总量也不过十多亿两,大明全国的白银总量差不多四亿两。
要不是财政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边收税一边把银子流通出去,大力发展地方基础设施,大明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现象。
现在的银子流通量,渐渐不足以支撑日益繁荣的大明经济,币制改革、推行纸币的政策,开始紧张的提上了日程。
乾清宫中,朱慈烺召见了财政部所有七品以上的在京官员,以及皇家集团的总经理吴诚、商人联合会的会长张大彪等人,共同商议币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
现在大明一共有两大银行,一个是朝廷扶持、商人联合会发起的大明中央银行,另一个是皇家集团旗下的明商银行。
大明中央银行负责发行天武通宝和粮票,明商银行负责发行银票。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两家银行在大明百姓中信誉度极高。
朱慈烺准备由大明中央银行发行新币,并由两家银行代为向外流通,将旧币慢慢收笼。
目前大明市场上不仅白银不够用,流通的货币也是杂乱不堪,有天武通宝,还有崇祯通宝,甚至有万历通宝。
重要的是,这些货币分量不一,私钱在市场上占据的比例太多了!
明初洪武朝时,朱元璋为了推行宝钞政策,对铜钱控制极为严格,三番两次停铸铜钱,导致民间私铸猖獗。
到了万历朝,因抗日援朝,朝廷将铸钱的部门从宝源局移交给了户部,后来工部也拿到铸钱的批文,大力设置铸钱炉,疯狂铸钱。
官府铸钱,民间也铸,全国各地也纷纷效仿,私钱泛滥,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竟把大量官炉给干倒闭了!
民间铸私钱,从起初的轻微到司空见惯,再从中心经济繁荣的一线城池,扩散至城野乡村的底层市场,继而逐渐蔓延至全国,给大明的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