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982


其中最著名的有无锡的华家、安家,苏州的孙家和南京的张家等,他们用铜活字印卖的书籍流传甚多,印刷效果也很不错。”
吴忠作了一揖,道:“咱家懂了,多谢这位大人解惑。”
朱慈烺心道,这个史志东倒是有几把刷子,可以一用。
........
第八十二章
报纸
在大致了解了一番后,朱慈烺告诉史志东:“以后专注发展活字版,这样效率会更好一些。”
史志东心中郁闷不已,效率更快?殿下您逗我呢?我这都现成的雕版,想要印什么咔的一下就印好了,用活字版还得慢慢排序,怎么效率就更好了呢?
史志东自然不敢当面反驳皇太子,只是恭敬的问:“敢问殿下需要印刷何种经文?”
朱慈烺笑吟吟道:“本宫不需要经文,印的是报纸!”
史志东顿时头大了一圈,不解道:“敢问殿下,报纸为何物?”
“报纸.......就是加强版的邸报。”朱慈烺只能这么解释。
提到邸报,史志东这回明白了,都是体制内的人,自然知道邸报为何物。
邸报又叫邸抄,还有“朝报”“条报”“杂报”等小名,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有人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凯撒创办的这玩意其实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
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史志东疑惑道:“殿下,邸报是手抄的,并非印刷之物.......”
朱慈烺觉得这人还不错,不是个混吃等死的饭桶,于是耐心解释道:“本宫办的报纸,面向的群体并不是官署,而是民众,所以需要大规模的印刷,这回你明白用活版印刷效率更好了吧?”
如果史志东不理解,朱慈烺将不会再鸟他一句。
听到这里,史志东这才恍然大悟,道:“殿下聪慧,卑职理解了,卑职曾经也计算过,若是大规模的印刷这种不固定的文本,活版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且印刷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便宜。”
“觉悟挺高,是个做事的人!”朱慈烺心中暗暗点头。
顿了一顿,史志东像是想起什么,又道:“殿下,这大量的印刷,印墨的费用将会大大增加,每年户部给汉经厂的拨款却是极少.......”
朱慈烺一笑,道:“这经费之事自然不用你考虑,本宫会按时拨下经费,本宫也有其他任务委任与你。”
听皇太子将要派下差事,史志东心中大喜,忙道:“愿为殿下效力!”
朱慈烺意味深长道:“本宫听说你文笔不错,做个六品典簿有些屈才了,本宫打算让你做个主编,如果做的好,本宫亲自点你进翰林院。”
“进翰林院?”史志东张了张嘴,内心狂跳不已,被“点翰林”进入翰林院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在各朝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能让所有的文人趋之若鹜。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在大明,内阁大臣必须是翰林出生。
史志东狂喜了一阵后立马回过神来,有些迟疑道:“殿下,卑职听说想入翰林院必须是进士出生......”
朱慈烺有些惊讶地看着这位六品小典簿,他居然没被自己忽悠住,看来定性很强嘛!
朱慈烺笑道:“你且放心,我朝的翰林是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本宫将你点入翰林充当东宫侍读并不算逾规。”
听到皇太子亲口许下,史志东欣喜若狂,连忙拜倒谢恩。
随后朱慈烺安排了一系列的任务给史志东,要求他组建编辑部,招收一些舞文弄墨的文人,平日按照他的主题要求撰写文章,发行的报纸就叫《皇明时报》。
朱慈烺当天就从自己的小金库拨下两千两银子用于印刷费用,两千两银子,只要汉经厂不贪,足够汉经厂开销一整年。
汉经厂作为皇室印刷厂,铜活版的字模有完整的数套,根本不需要另外铸造,只要有底稿,排版就能印刷。
只需一天,就能把所有稿件的模版排好,加上写稿、收稿、印压、成报的所有时间,出一期报纸也就五六天时间。
朱慈烺要求他在七日内出第一期报纸,先出五千份。
临走之前,史志东把胸脯拍的啪啪响,向朱慈烺保证,第一期报纸,他只要四天就能印刷出!
这史志东听到自己的承诺后,现在跟打了鸡血似的,恨不得一天内完成任务,不过他也知道写稿子也需要不少的时间。
朱慈烺点了点头,他要显摆就让他显摆呗,反正这史志东要是个水货,干不好的话,朱慈烺有的是人。
现在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举人秀才什么的,国子监里的文化人更是多的一塌糊涂,在大明,南北二监有学生一万多人,随便在国子监抡上一棍子,都能抡翻百十个没事做的文化人。
这年头没饭吃的文化人太多了,如果有一份跟专业对口的职业,还算皇太子的门人,那铁定是踏破了门槛往里挤。
朱慈烺离开汉经厂后,史志东立马开干,将汉经厂中所有的工匠都召集到了一起,发表了一番极其重要、热血激昂的演讲。
演讲结束前,史志东郑重宣布:所有工匠月钱待遇每月增加一两银子,对于工作表现认真,印刷质量好,数量多的工匠,发奖金,重奖!
不得不说,这个史志东是个人才,颇有管理能力,不愧是个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干部!
工匠们平日闲的无事,薪水也低,如果增加工作量后还是老样子,那谁还愿意去干活?只有加薪才有激情,努力才有回报!
第八十三章
锦衣卫的套餐
在北京城内城范府之中,范永山正皱着眉头听着属下的报道。
他是山西范家家主范永斗的族弟,打小就和范永斗关系极好,范永斗当了范家家主后,就将范家在京城的大权交给了他,让他打理与京城各个权贵的关系。
范永山问身边的管家范通,道:“搞清楚京城里新到的那些粮食是谁的吗?都是从哪运来的?”
管家道:“四老爷,据小的了解,这些粮食是从新城运来的,由张大彪的张家粮铺在售卖,他们还是按照以往的价格。”
“奇怪了,漕运的粮食全在天津被满洲的大爷截走了,新城那个刚建的地儿怎么会有那么多粮食?”范永山郁闷不已,怎么也想不通,在房间中来回踱步。
范永山不放心,觉得有必要去户部问一下,于是对管家范通道:“范通,你现在去找户部员外郎陈大人,问问这些粮食到底从哪运来的!”
范通领命告退,从账房中支了六百两银子,便匆匆前往陈大人的府上。
范府早已被李廷表派人全程重点监视了,当范通一出门就被七八个锦衣卫的外围人员盯得死死的。
两刻钟后,管家范通从户部员外郎的府中迈着八字步慢慢的走了出来,他摸着怀里沉甸甸的银子,心中得意,出来一趟就赚一百两银子,这差事办的可真滋润啊!
在范通出了陈府不久,刚路过一个巷子的时候,就被迎面而来的几个乞丐“一个不小心”的撞了个大跟头。
范通吃痛,刚想站起来开口大骂,突然发现这几个乞丐手脚极为利索的将自己绑了,同时用一团破布将他嘴巴堵了起来,最后用麻袋将他套了起来,直接抗走了.......
这一顿操作让身为当事人的范通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大白天的他居然被绑了!老子........
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被带到了一处隐秘之地,范通身上的麻袋被揭开后眼前突然一亮,就见自己却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上面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人。
此人正是李廷表,他面带笑容,话语间很是和善,道:“你是范府的管家,饭桶是吧?”
范通自小因为名字多次被族人取笑,他恨透敢取笑他的所有人,见眼前之人如此毫不顾忌的戏称自己的名字,顿时时恼怒道:“老子叫范通,不是饭桶!你们是谁?胆敢绑我?”
李廷表缓缓的走向范通,原本笑吟吟的脸色忽然变得面无表情,陡然间啪的一记耳光打在范通脸上,寒声问道:“你是我老子?”
范通身为范府大管家,经常因工作需求混迹在权贵圈子,做一些塞钱的买卖,眼界自然极高,此时被一陌生人打脸折辱,顿时怒道:“老子我……”
“啪!”又是一记耳光,李廷表依旧面无表情道:“你是我老子?”
范通郁闷不已,他整个人被牢牢的抓住了,无论自己怎么躲避挣扎,都始终躲不开眼前这人的巴掌。
见到对方没说话,李廷表有些不耐烦了,对着范通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的连抽七八个大嘴巴,这才不紧不慢的问了一句:“你是我老子?”
此时范通的脸已经肿的跟猪头一样,额头冷汗直冒,他立马服软,嘴角抽搐道:“我不是你老子!”
李廷表却反手又是一个大嘴巴子抽了过去,淡淡道:“为什么不是?”
范通一下子懵逼了,整个人彻底奔溃了,他绝望的闭起了双眼,就像一个年轻的小娘子被不法分子折磨的受不了,完全认命了的样子。
不仅是范通,就连几个便衣的锦衣卫也是懵逼了,这李大人也太极品了吧!
李廷表再次左右开弓,正正反反地连抽了他十八个大嘴巴子,这才不急不缓道:“为什么不是?嗯?”
范通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嘴,整个脑袋似乎已经麻木,他认命了,再也不反抗,闭着眼睛,像是在享受。
过了片刻,李廷表才道:“来跟我聊聊你跟那个户部陈大人的关系吧。”
范通缓缓的转过头,似是“幽怨”的看了眼李廷表,嘴里含糊不清道:“我跟那老头能有什么关系,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