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6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2/982


太监和宫女们,不知皇后娘娘所说的裁减究竟是赶出宫外,还是提前退休养老。
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坏事!因此,一个个都很慌张。
年轻的宫女,如果被放出宫外,还能找人嫁了,年老的宫女怎么办?谁要?
太监就更别说了,缺个把,能做什么?
既不能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又不能干重活,心态差的只能自生自灭了。
朱慈烺又喝了口粥,问道:“现在宫中有多少太监和宫女?”
这句话是问内官监掌印太监韩三的,内官监掌管着皇城所有太监,也只有他能说出太监们的具体数目了。
韩三垂首而立,道:“启禀皇爷,天武元年,诏选净身男子三千人入宫,因民间求选者高达两万人,遂再收一千五百人;
天武六年,诏选净身男子两千人充海户,加上当初崇祯朝南下的部分,一共有九千八百三十二人,共有宫女六千五百九十二人.......”(数据参考天启年间的数据瞎编的,下面的数据才是记载的)
“这么多?”朱慈烺皱眉。
后世之时,他在某贴中看过,据康熙帝听故明老太监说: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这个数字显然是在夸大,鞑清在反串黑明朝阉人亡国,不过明朝的太监数量确实很多,近万还是有点。
内官监太监韩三道:“皇爷,我朝的太监和个宫女数量还是少的,万历朝四次选入太监共计一万三千三百二十人,天启朝选入太监七千二百名,崇祯朝选入太监.......”
听着一道道数据,朱慈烺恍然。
原来天武元年时,正值天下大动,天灾战争不断,很多活不下去的人选择自宫,希望到皇帝身边混口饭吃。
对,就是自己割的,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得到宫中下发的“票帖”未被录取,前往到礼部请愿。
现在的问题是,要这么多太监宫女做什么?
太上皇、皇太后、皇帝、皇后、嫔妃、诸皇子、公主等等,朱慈烺算了下,自己一大家子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口人,平均没人要三十个伺候,也不过千人......
(并不是所有太监宫女都住在宫中,除了值日的,大多都住在皇城中。)
“还是皇后仔细。”
朱慈烺夸了一句徐皇后,又道:“如何裁减和安排,皇后可有想法?”
徐晨芸道:“妾身觉得,定宫女宫女年至二十五岁俱令出宫,例给赏银,进宫十五年以上的赏银元一百,十五年以下的赏银元六十,十年以下的赏银四十,皆由内帑支给。”
徐晨芸又道:“太监同宫女列,如年老体衰或不愿离宫者,可分配到各地皇庄任职,以富足待遇安享晚年,宫中留一千太监和一千宫女即可。”
听到这里,坤宁宫中的太监宫女顿时松了口气。
皇后娘娘原来是为了咱们好,果然还是母仪天下啊!
朱慈烺考虑一番,最终拍板道:“可行,传旨下去,按皇后说的方案实行,再加一条!”
“凡已经出宫的太监宫女,不准再行入宫,不准泄露宫中一切事情,不准本宫首领太监等代为传信,也不准派人到宫门给本主请安!”
也就是说,只要出了宫,就断绝与紫禁城的一切往来关系。
因宫女们身份的原因,即便错过了最佳结婚年龄,出宫后也不愁嫁人。
因为这些宫女大多容貌姣好,且礼仪得体,加上宫中发放的丰厚“退休金”,出了宫就是白富美、小富婆。
当然了,如果她们的眼光太高、太过挑剔的话,很难找到心仪的对象,孤苦终老是大概率事件。
这方面朱慈烺可不包。
前段时间,朱慈烺看到一则来自民间的东厂情报,说是天武二年的选秀中,一名进入到第七轮被刷下去的秀女,因目睹天颜,被朱慈烺的帅气深深吸引。
回到家乡后,该秀女成了十里八乡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家中门槛几乎被求亲者踏破,其中不仅有当官的,还有才子、富商等条件优渥者。
家人多次为其择婿,秀女始终不嫁。
一次,该秀女被父母逼的紧,愤而直言道:“我好歹也进过选秀第七轮,与皇后同殿,见过天颜,那些歪瓜裂枣如何能跟天子相比?地位不如也就罢了,长相也不如天子一成俊美,我死也不嫁他们!”
就这样,该秀女如今已有二十六岁,至今仍未出嫁。
若干年后,据野史记载,该秀女直到八十岁,依旧保持处子之身未嫁,最终孤独终老......
第907章
皇后的建议
处理完内宫之事,帝后再次温存,向没带把的太监们撒狗粮。
期间,朱慈烺问起了《天下时报》的发展,这个徐晨芸一手操办的报社,专门向国民普及海外之事。
这些年来,有强大资金支持的《天下时报》发展迅猛,不仅在大明各省各府拥有分社,东亚各大明的藩属国也有一些分社。
此次吴忠下西洋,还带了一批报社的成员,准备在欧洲各国建立分社,搜集欧洲情报的同时也宣扬一下大明的强盛。
徐晨芸道:“陛下,妾身以为,应该将大明的官话向海外传播,力争将汉语升格为国际语言。”
朱慈烺微微一笑,道:“你这想法很好,世界强国就要有强国的牌面!”
大明的官话是按《洪武正韵》来的,它继承了唐宋音韵体系,但与前朝的《中原音韵》不尽相合,当初朱元璋为了推行官话、兴复华夏,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首先,是当时的读书人习惯应用传统音韵,不承认新的官话,文化需要读书人传播,学院里不教官话,肯定就完犊了。
朱元璋做事一向喜欢釜底抽薪,你们读书人不是不承认官话吗?很好!
那你们想当官吗?想的话,就必须会国语,会官话!
若是官员不说国语,先刑仗十下,再给你小鞋穿!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不就是为了出仕当官,步入上流社会嘛?跟谁过不去也不能跟自己过不去啊!
学,必须学!还要日以夜继的学!
就这样,大明官话先在官员和读书人中得到了推广,并被引以为时髦,成为高贵的象征!
人之初,性跟风,喜装逼,这等风气逐渐在民间拥有了广泛的基础,引以为潮流。
就如同二十一世纪在城里购房,起初农村很少有人愿意在城里买房的,忽然村里有户人家买了一套,并在乡邻间炫耀了一番,说给儿子做婚房娶媳妇用的。
不久后,村里就会有其他几户人家也在城中买了房。
原因很简单,你家能给孩子的,我家也必须要给,不然我儿子娶媳妇吃亏......
一个村就这么大地方,东家长西家短的,谁家在城里买房了,不去打听也能听到。
在攀比的风气下,谁愿意落后别人呢?很多人为了面子去城里买了房,甚至还有很多人家,家里原本欠了一屁股债,还硬着头皮去买房,买来后也不装修也不出租,就长期空着不住,等孩子结婚再搞。
当然了,当初早早买房的也赚了,现在不像十几年前以攀比为主,如今的年轻人在城里购房大多是为了结婚,以及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
明初之时,推行官话和买房类似,在乡邻中,谁要是不会说几句官话,就是老土包子,让人看不起!
在这种风气中,不出两年,大明朝上下皆认可了官话,朱元璋趁机下旨各学院教习官话,从源头推广。
由此,官话正式成为全民接受,直到崇祯朝,全国大多地方会说官话的百姓有很多,各地间的沟通障碍不大。
朱慈烺推行教育革新后,更是将官话如后世的普通话一样,着重推广普及。
按照皇后的提议,向海外普及大明官方,朱慈烺自然十分的赞成。
他也想看看以后的欧洲学生们,整天学习汉语是何表情。
特别来大明留学的外国学生,还得给他们安排个大明官话十级考试。
接下来,徐晨芸又提议将中华武术赐号为国术,建国术馆和精武体操会,将华夏武术发扬光大,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重要的是,让中华武术在火器时代不会衰落。
一提到文化建设,徐晨芸似乎停不下来了。
正当朱慈烺回忆着后世那位被业余选手三拳撂倒的太极“网红”马保国时,只听皇后又提议发扬中华围棋,将蕴含着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围棋推广全世界。
围棋的缔造者是尧帝,后流行于东亚各国,郑和下西洋之时,就曾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也就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十九世纪中叶后,日本的围棋水平赶上中国,并在其后的一百年间,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以至于很多欧洲人以为围棋是日本人发明的。
历史上,围棋是在十七世纪中叶传入欧洲的,恰巧就是现在天武朝这个时期。
最后,徐晨芸道:“陛下,大明开放与西方各国接触交流,以文化渗透他们,必然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所以朝廷最好鼓励本土文化,这样也是更好的保护本土文化不受反侵略。”
朱慈烺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文化间的博弈,其实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战争是什么?不就是异族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舞蹈吗?
大航海时代,特别是随着大明的开放,东学西渐,或者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2/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