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6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3/982


究其原因,洪武朝乃至大明二百多年的俸禄制度,官员的待遇都低的可怜,他们仅仅能勉强养活家小,无法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
有压力就有动力,官员们为了养家,只能可劲的贪。
朱元璋的那些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其行为主体还是正确的,他的目的是消除贪官污吏,造福百姓。
综合这些情况,朱慈烺觉得预防贪污,一方面是学习老朱的物理防贪方式,让风险大于收益,同时需要继续提高官员的待遇、加强监管力度。
高新不一定能养廉,起码能减少贪官污吏。
一旦官员过上衣食无忧,偏向富裕的生活水平,在高压惩贪力度下,相信铤而走险的人会大大减少。
朱慈烺在永王府待了两天,草拟出了一份大明官员福利和惩贪新制度。
总的来说,基础俸禄提高到了崇祯朝的六倍,另外还有工龄俸禄、地区津贴、岗位津贴和奖金制度。
所有俸禄不再以粮食的形式发放,全部改为发银圆,逢年过节还有肉食等福利。
即便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也不会出现洪武朝俸禄不够用的情况,因为天武朝的津贴福利也会随之浮动增加,满足官员的一切生活开支和人际往来。
惩贪方面,朱慈烺适当的减轻了受贿罪,改为革职和判刑劳改,没收贪污款。
但对于挪用贪污公款,危害国家建设的贪污罪,则以最严格的抄家死罪执行!
你拿朝廷的银子,朝廷就拿你的财产,只要是你的财产,不分贪污款和原有财产,全他妈没收了!连老婆孩子都要流放!
向这次的陕西洪灾,就是因为陕西河道衙门等一干官员贪污治河公款,建造豆腐渣工程,以至十几万百姓的房屋和财产遭洪水吞没。
赈灾重建的财物可都是朝廷出的,因为区区一百多万银圆,狗娘养的贪官不仅害了十几万家庭流离失所,还害了朝廷多花了数百万两银圆安置灾民!
这种人不被砍头抄家流放,对得起国朝亿兆臣民吗?
反腐是底线,任何王朝的衰弱和完蛋,都是因为官员腐败,压榨百姓所致,起码占了很大的因素。
朱慈烺思索良久,最终考虑废除各地的镇守太监和守备太监制度,近一步削弱太监权力,禁止太监干涉地方政治,什么监管和验收统统收回,由地方和中央部门负责。
朱慈烺甚至想起了皇后当初的话,彻底废除太监制度。
不过他忽然想到陕西巡抚张同敞的表现,觉得陕西之事有点蹊跷。
先是张同敞九次上书请辞,然后他一到西安就遇到同样微服私访的张同敞,恰巧碰到原本有些畏惧宦官的张同敞收拾太监,又恰巧在巡抚衙门碰到前来找茬的马吉翔?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巧合,多疑的朱慈烺感觉这一切都是张同敞安排好的!
事实上,他猜的没错,数月前张同敞频繁上书请辞,就是为了引起朱慈烺的注意,产生巡视西京的想法。
甚至从朱慈烺刚刚巡视凤阳,张同敞就已经猜到皇帝要来巡视西安了!
听说皇帝忽然出现在临近陕西的洛阳府,张同敞更加确信皇帝要来西安,因此他在城门周围布满了巡抚衙门的暗哨,只等“行迹可疑”的一行人入城,他立马微服上街。
为了对付马吉翔,张同敞同样派人一直暗中了解马吉翔的行程,恰巧在那一天,马吉翔从渭南河道衙门敲诈完回到西安。
西京守备府的太监策马闯街并非一次两次了,一切水到渠成后,张同敞故意当街以言语挑衅太监,接着打太监亦是故意为之,专门引来马吉翔......
接着在巡抚衙门的对话,张同敞用“以家奴治天下”之类的话冒险激怒朱慈烺,在随后马吉翔到来后,他更是在对话中故意提到修路一事。
因为张同敞很清楚,从潼关到西安的官道,不少是有问题的(他曾多次巡视各地),他断定一向重视修路的天武帝会不爽,会关注此事......
这计谋一重接着一重,充分展示出了张同敞作为文官善于的政治斗争。
最终,他的计划全部完成了,马吉翔被鞭杀,西京守备府被撤,太监的权利遭到史诗级的猛削......
这一系列计划的完美成功,皆是建立在张同敞对天武帝为国为民态度的了解上。
永王府中,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朱慈烺越来越觉得此事不简单,他再次召来的王震,让他去探查陕西巡抚张同敞这段时间的表现。
王震的办事效率堪称闪电,不到一天时间就将张同敞的一个月来的行迹和接见的人查的差不多了。
实事证明,朱慈烺的猜测没错,张同敞确实在前段时间安排人员在城门处守着,也多次临时起意微服出府衙上街闲逛。
他时而装成卖书的,时而又装成买菜的老农,以此寻找机会邂逅微服出巡的皇帝,只是他前几次都认错人了......
得知这些情况的朱慈烺很愤怒,有种被人安排好的不快,只因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张同敞做戏欺君,又因老张也算个能臣,终究没有加罪于他。
不过朱慈烺始终咽不下这口气,他召见了老狐狸张同敞,言语间带着毫不遮掩的警告,不要玩火自焚!
离开陕西回京的当天,朱慈烺又下了一道旨意:调陕西巡抚张同敞为征北都护府副大都护,主管黑龙江一带的北境文政,调解处理蒙古各部落之间矛盾......
朱慈烺此举,也算是知人善用了。
第934章
大明湖畔
五月上旬,山西境内,一只浩浩荡荡的大军正精神抖擞的前行。
大军中央,有一座豪华的龙辇,龙辇由六匹骏马驾驭,车身雕刻有龙凤图案,尽显皇家的尊贵豪华气派。
朱慈烺回京的行程由西军都督府八千精兵护送,路线也做了调整,改道往北,顺便巡视一下山西和山东,预计在山东境内走大运河南下。
这是自天武二年北伐以来,朱慈烺再度踏足长江以北各省,也是当皇帝以来第四次出巡。
原本他计划走襄阳顺长江回京,可想到自北伐以来,北方数省一直处于恢复状况,自己只能从奏本和东厂情报中了解民生,加上陕西之事,朱慈烺觉得很有必要走一遭山西和山东,亲眼看看。
一路行来,潜龙卫暗探四出,提前御驾数日搜寻汇集消息,以防地方官员弄虚作假。
总的来说,朱慈烺对山西的民生还算满意,百姓安居,道路坚实通常,连去年刚下达铁路计划都在按部就班的实行中,不时能看到工人们在铺设铁轨。
路过太原城时,朱慈烺特意对山西巡抚张煌言进行了口头表扬,赞其治下良好。
五月下旬,御驾行至山东济南府境内,八十高龄的山东巡抚熊文灿于前来迎驾,并递上了请辞奏本。
熊文灿是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天武的五朝老臣,听说现在老眼昏花连字都看不清了,请辞的奏本还是孙子帮忙写的。
看着这位连走路都费劲的老臣,朱慈烺心中唏嘘。
历史上的熊文灿招降了郑芝龙,干过两广总督和五省剿寇总督,后因招降的张献忠降而复叛,被崇祯问斩弃市。
现在,他多活了十几年,血赚!(崇祯十年初,太子朱慈烺代替熊大人当五省总督南下剿寇)
朱慈烺对熊文灿慰问了几句,当场批准他致仕。
封建王朝的致仕制度有点随意,汉朝时有“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说法,但实际操作有点复杂,即使官员到了七十岁,如果身体还好,可以继续当官。
唐朝时,五品以上官员干到七十想退休了,就要亲自去找皇帝批准,如果皇帝觉得你还能干,你还要再干几年。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效仿唐朝制度,令“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意思很简单,七十岁就可以退休了,但皇帝特批的可以不用管这个年龄限制,后来改成了六十岁。(《大明会典》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但整体来说,大明朝的退休制度,还是以个人意愿为主的,并不一定到六十岁就必须退休。
如果当官的不想退,只需上奏皇帝说一声:臣还能干,想继续干下去!一般都会继续留任。
有些皇帝重用的大臣,就是想主动申请退休,也不会得到批准,除非真到了熊文灿这种“精神昏倦”,自己又不想干了,才能致仕。
当然了,明廷对官员也是有考核的,特别到了天武朝,实行的政绩考成法,即便没到年龄,朝廷觉得你能力跟不上,也会被提前勒令致仕。
光是天武朝的十年时间,朱慈烺就勒令致仕官员达六十余人,最年轻的只有三十五岁。
朱慈烺也在考虑,要不要规定个官员固定退休年限,或者任期制......
山东首府济南,大明湖畔,朱慈烺立于烟雨亭下,遥望广阔的湖面。
自崇祯十二年清军入关南下,多尔衮破济南城屠戮数十万人,济南的经济一蹶不振,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六府中只能算中上水准。
不过济南景色秀丽,汇聚了大量的文人骚客,特别在这大明湖一带,形成了一片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区。
这里的书籍、碑帖、古玩字画的店铺鳞次栉比,民居集中之地,各类商行也是比比皆是,尤以棉纺织业最为发达,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
眼下盛夏之日,正值赏荷时节,朱慈烺心情尚佳,便乔装打扮,微服私游大明湖。
眼见湖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十分高兴,走走停停,时而赋诗一首。
朱慈烺行至烟雨亭酝酿诗词时,忽闻悠扬悦耳的古琴之声传于荷柳丛中,他循声寻至,见一四面环水、荷莲围绕的雅亭。
此亭红柱青瓦,出厦回廊,内中摆设古雅,正中还有一位淡妆女子正在抚琴而唱。
朱慈烺见此女子生得姿容秀丽,便走近细细观之。
琴台旁,香烟袅袅,女子柳眉风眼,樱口朱唇,弹琴间似是入神,没有发现来者。
琴音结束,朱慈烺大悦,抚扇赞好,时而点评一番。
女子讶然,方知身旁突兀冒出一帅气男子,面有羞色。
女生本性好色,此女亦是如此,见帅浑身不自然,她虽偷偷瞄了一眼朱慈烺,便将目光转移,但眼里不是他,余光全是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