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6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5/982


文华殿前,左边是司礼监的几大太监,右边是内阁的几名阁员,他们碰头后雁行般的进了殿门。
主殿内,中央摆放着一条长长的紫檀木桌案,上面堆放着账册文书、八行空笺和笔砚,桌案两侧则整齐摆放着座椅。
桌上北面首座,则是一个雕刻着九条龙的镂空金座,这是朱慈烺的位置。
显然,今天的内阁会议皇帝没能来,只能空着。
司礼监的几位秉笔太监坐在紫檀桌案左侧,杨廷麟、张国维、冯英等十多名内阁大臣居右,有序入列。
九龙金座后,三足铜香炉的镂空图案上,不断向外冒出氤氲的淡淡香烟,与会众人平息安静。
邱致中在金座旁的左侧首席位上坐稳后,扫视了众人一圈,开口道:“诸位大人,陛下出巡在外,无法主持内阁会议,咱们就开始议事吧!”
根据朱慈烺定下的规矩,皇帝出征或者出巡,没有皇太子监国的情况下,内阁会议如常进行,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内阁首辅共同主持。
司礼监代表的是皇帝的眼睛,负责对内阁票拟过的奏本进行批红,因掌印太监吴忠也不在,只得由秉笔大太监邱致中代替。
邱致中看向内阁诸臣,继续道:“按照惯例,这次年中内阁会议,各部将下半年的工作内容报上来,诸位阁老票拟,我们司礼监代表陛下批红,能批的我们尽量批,重要的国政大事还得留给陛下回来圣裁!”
内阁首辅杨廷麟微微点头,道:“那就开始吧,户部先说,张阁老。”
户部尚书张国维起身,拿着一份文书,道:“户部下半年的工作,主要是重编十年一修的黄册,统计各省的人口和耕地情况,全赖陛下圣明,开疆拓土无数,现时我大明的幅员辽阔,新纳入版本的一些省份还没来得及统计耕地和人口数量.......”
说起疆土,六十多岁的张国维说话间老脸微微抽搐。
原本大明只有两京一十三省,竟生生的被天武帝拓展到了三京一十八省,有的行省幅员极大,车马难行,还得要再拆分为两省.......
张国维完全可以想象到,经过十年的黄金发展,这次黄册统计后,只怕大明的人口总数将会翻倍!
这户部的工作压力很大呀!
张国维就户部的工作内容,足足说了两刻钟,这才扶着椅子坐下来,喝了口茶润润嗓子。
首辅杨廷麟接过户部的文书,细细看了一遍,高声道:“户部的票拟,可以签字!”
他拿着面前的黑色墨砚第一个签字,完事后将票拟沿着桌案递给其他阁臣一一签字。
最后票拟到了桌案左边的司礼监那边,邱致中看了一眼,宣布道:“司礼监批红!”
喊完后,邱致中拿起案上的朱笔,小心翼翼的在票拟上工整的写上“照准”两个朱红大字。
整个流程严肃认真,桌案两侧所有人都是一片肃穆的表情,无人敢怠慢丝毫。
接下来,是工部尚书方孔照汇报工作,他言道:“陛下在陕西发来旨意,废除镇守太监制度,将官道的验收工作交由各地知府进行第一次验收,巡抚衙门进行第二次验收,最后由工部派人进行三次验收......”
提到陕西之事,所有人都不吭声了,特别是司礼监几个大太监,手里的文案也僵在那里。
陕西之事,早已传入朝中,天武帝暗度陈仓,干翻了整个陕西官场,所有人都在为震惊,也为陕西的太监和官员们默哀三秒。
杨廷麟咳嗽了一声,打破了短暂的平静,他认真道:“工部的票拟,内阁签字!”
接下来,教化部尚书李岩做工作报告,就教育问题进行了长篇大乱,最核心的便是下半年要新设百所女子学校。
后面海事部尚书沈廷扬提出了新增广东高州(湛江)、广西合浦(北海)、辽东盖州(大连)、台湾高雄、直隶海门(南通),山东登州(烟台),釜山、九州,共计八个沿海城市为第三批商埠,继续增加海外贸易,带动地方经济。
各部尚书依次汇报,经内阁首辅杨廷麟确认后,司礼监一一批红照准。
这种国政大事,正德、天启朝的刘瑾和魏忠贤可以拍着桌子说反对,但是天武朝的司礼监,是无权反对的,只能老老实实的当朱慈烺的秘书。
内阁会议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才结束各部的工作报告。
这还是用时少的,年初的内阁会议,还得涉及各部的开销和预算,耗时更长,从凌晨四五点能一直议到第二天凌晨,包括朱慈烺在内,一个个都熬成了熊猫眼。
杨廷麟喝了口茶,道:“这半年来大家都很辛苦,希望大家下半年再接再厉,为大明的盛世贡献一份力量!”
阁臣们纷纷笑着应对,口称为国为民是本职工作,能在盛世里为官,也是自己赶上好时代了。
众人轻松了片刻,杨廷麟又道:“接下来,我们再议一议陛下给我们安排的税改制度吧。”
所谓的税改制度,就是上次朱慈烺在河南卫辉府遇到的淋尖踢斛,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内阁和财政部,让他们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彻底杜绝这等弊政。
第937章
税改弊政
提到税改制度,内阁诸位阁老一阵犯愁。
这些日子,内阁曾多次议论,始终没有一个可行的政策。
天武之前的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内部除了户部户部司务厅,在各省还设有清吏司掌管本省钱粮,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如户部浙江清吏司、户部湖广清吏司、户部陕西清吏司等十几个,主官为五品郎中。
天武二年朱慈烺实行文武分治后,户部收税和发放俸饷的职能被单独拿出,交由财政部主官,户部只负责全国疆土、田地、户籍等事宜。
户部尚书张国维毕竟管理过赋税,对税改还是有一定的看法,他首先发表看法。
“三代之贡、助、彻,止税田土,魏晋有户、调之名,有田者出租赋,有户者出布帛,田之外复有户矣,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户之外复有丁矣......”
“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
张国维到底是博学之人,读的书多,张口就从夏商周三代起,逐步分析各朝各代的税改政策,摆事实、讲道理,一通大道理下来,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邱致中听的云里雾里,忍不住道:“张阁老,那按您的意思,我朝的税改该如何进行才能彻底杜绝皇爷所说的淋尖踢斛之弊政?”
“这个嘛.......”
张国维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道:“杜绝淋尖踢斛之弊政,无外乎地方官吏利用税制漏洞进行贪墨,朝廷只需统一规定斛的具体容量,缴纳持平斛顶,不许冒尖即可......”
张国维说的法子,其实是效仿银圆制杜绝火耗,因为银圆是分量和成色是固定的,这就是不需要融化百姓缴纳的碎银子产生火耗了。
统一斛的容量,如果百姓缴粮,一斛就是一斛,两斛就是两斛,粮食不冒尖,自然也就让官员没了踢斛的机会,可谓是简单粗暴。
此话一出,教化部的李岩站了起来,提出了反对,他觉得张国维的办法治标不治本。
因为地方官员之所以淋尖踢斛,所用的理由是粮食运往各地仓库的过程中,会产生损耗,并非统一度量衡就能解决的,
比如一个县需收税粮一万石,从县仓库装入麻袋用车马运往府或者省仓库,装运和运送的路途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损耗,到了上面称量的时候,说不定只有九千九百石了。
那少的一百石粮食怎么办?足有一万多斤呢,难道要地方官府自己补贴吗?(《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认为明代一石重153.5斤,明代一斤重594.6克,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88斤)
显然不可能,地方官肯定想方设法的还要从百姓手里要粮食补足这一块。
内阁诸臣微微点头,皆是觉得此话有理,鸿胪寺卿冒襄忽然道:“如果让朝廷补这些损耗的话,每年大概要多出多少石粮食?”
冒襄出生世代仕宦之家,没下过乡,也没当过地方官,无法了解地方上的行情。
李岩没有嘲笑他的无知,只是微笑道:“那得看地方官府的胃口了,损耗是他们报上来的。”
细细一想,冒襄恍然大悟,这就是个无底洞啊,遇到贪得无厌的地方官,说损耗了几万斤,朝廷也无法细查。
这一个地方就损耗几万斤,大明全国近两千个州县,每年光是补损耗就是天文数字。
这个提案行不通,海事部尚书沈廷扬提出了学习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将税粮重新改为缴纳银圆,由朝廷从百姓手中购粮存储。
听着诸人议论,杨廷麟认真听着,他将目光看向了欲言又止的财政部尚书黄宗羲,道:“黄部堂,你来说吧。”
自前年程国祥病逝,四十出头的黄宗羲便接任了财政部尚书一职,这两年他可谓是兢兢业业,也不研究虚君思想了,一门心思的搞赋税思想。
听到首辅大人点名,黄宗羲站起身来,道:“吾见天下之田赋历朝日增,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盖十年而一值,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何谓积累莫返之害?若夫定税则如何而后可?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黄宗羲说话与杨廷麟一般的慢,只是没有杨廷麟那种笼盖四野的气势,他先是顺着户部尚书张国维刚刚总结各朝各代税改制度的弊端,又分析了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弊端。
他最后总结出一个道理:每次税制改革都很操蛋,没改一次,都会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贻害后世!
杨廷麟等人听得若有所思,而司礼监几个大太监则是一头雾水,暗道这是什么狗屁理论?
邱致中心里mmp,脸上却笑嘻嘻问:“阁老此话怎样?咱家可是听说了,张太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力挽狂澜之举,使我大明有了万历中兴,如何是弊政了?”
黄宗羲礼貌道:“太岳公的革新之举,的确扭转了我大明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但他的弊端也是极大的,尤以底层百姓为重。”
“怎么讲?”
邱致中询问,接着又道:“烦请阁老说的通俗一些。”
黄宗羲心里骂了句文盲,便道:“我朝初时,税收直接征粮、布匹等实物性的东西,太岳公的一条鞭法后精简税收,改纳粮为银税,理论上这是好事,使朝廷的税收更加便捷。”
邱致中认真听着,看他能说出什么花来。
黄宗羲接着道:“然而缴税的农户非常不便,因为农民需要把自家生产的粮食等农副产品带到市场上换取白银,然后才能够交纳。”
“如此一来,便导致了商人成了纳税人收税人之间的牙人(中介),可以任意压低粮价,以便获得高利润,农民用大量粮食仅仅换来一点点银子!”
听到这里,邱致中再蠢也明白了。
说白了,农民种粮食要等粮食卖了之后用白银交税,其中会受到商人的层层剥削!
农民本来只受官府盘剥,自从改用白银缴税,又要受到商人的盘剥,所以就更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