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7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4/982


东路明军则由沐天波统领,出铜壁关后直接路上攻下暮蛮(缅甸八莫),乘坐打造好的战船直接攻取新街,然后和徐青山大军汇合,直接拿下老官屯。
众将觉得如此仓促出兵,恐军心不稳,王夫之建议等九月的雨季过后再出兵。
徐青山直接否决了这条提议,作为兵部侍郎,后补军机大臣,他认真办事起来基本能考虑到方方面面,而且调集各方资源协调的能力也是一流的。
徐青山深知朝廷要在开春向西域用兵,战事远比征缅的阵仗要大,耗资无数,且路途遥远,天知道要打多久。
因此,征缅之战绝不能拖延!
哪怕是拖上一天,朝廷就有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难堪大任!
更重要的是,两线作战,对后勤的消耗不止是两倍这么简单,四五倍都是有可能的。
于公于私,这场仗不能墨迹!
历史就是这样,你觉得奇怪和不合理,但他就是发生了。
然而,当明军重新踏足缅甸境内时,徐青山发现这小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打,甚至是很难打!
难打的并不是缅军,而是环境!
徐青山实在是太低估中南半岛的雨季了,明军刚出万仞关,天气就开始变化了.....
空气中到处是湿气,一股混合着泥土和草木的味道,吹过的风都是闷热的,将士们行军走了几里路,全身就粘透了。
这里的鬼天气,不讲武德,说变就变,突然间就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使得脚下的路面马上变成泥泞的烂路,烂到无法形容。
明军马匹拖着干粮和帐篷,艰难地行在山间小道上,马儿一不小心踏入稀泥中滑到,拉都来不及拉住,整匹马带着背上的所有辎重滚落山下……
这种情况在明军行军途中时常发生,徐青山没有料到缅甸的烂路会这么难走,比日本的山路还难走!
更可怕的是,天气忽晴忽雨,刚刚还被大雨淋湿瑟瑟发抖,突然又被暴晒。
夜晚不能在山地小路上扎营,只能在路边休息,士兵们经常是上半身淋着雨,下半身还踩在水塘泥地里。
时间一久,很多士兵开始感冒、拉肚子,士兵和马匹病死的数量开始逐渐上升,非战斗减员严重。
如不是明军中的医疗体系完整,换做别国普通军队,只怕能减员过半。
徐青山的西路军尚且如此,沐天波的东路军行军更加艰苦。
换做以前,东路军走的是最近的一条道,很快就能抵达目的地,但偏偏遇到绵绵细雨,简直倒霉透顶。
先是在直峒河的时候过桥,因下雨桥面很滑,没办法带马匹走过去,明军只能用战马来渡河。
然而水流湍急,很多马匹差点淹死,好容易渡河了,第二天又遇见了倾盆大雨,骡马踩踏在像稀汤一样的泥地上,缓慢通过狭窄得山间小道。
这些小道坡度很大,下坡时有的马匹打滑,一直滑了数十丈远才停止,运气不好的直接就滑出路道,摔向怪石嶙峋的乱石丘陵上去......
走在树木丛林中的明军士兵更难受,一不小心走过去身上就会被刮出一道口子,如果不及时处理伤口,就会在雨林里感染,然后吸引水蛭。
有的路段,上面巨藤交错,士兵们只能将身体贴着马背缓缓骑过去,还得握紧手中的缰绳,不让马匹走得过快,以免刮伤自己。
更严重的是,先期抵达造船的一营人马,营总已经死于疟疾了……
第1095章
一切都好起来了
中南半岛几乎都是山地丛林为主的地理环境,对明军补给路线和行军造成很大困扰。
当徐青山大军一路艰辛抵达戛鸠的时候,驻守的缅军早就逃走了,不但撤走了,还抢走了所有的粮饷储备,牲畜人员,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
事实上,这是缅军惯用的战术之一,明军每到一个地方,缅军就会提前坚壁清野,让明军粮草得不到补给,拖垮明军。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徐青山决定留下一个团的兵马驻守戛鸠,此地为进军缅甸的要道,担负着云南到前线的后勤补给中转站,所以徐青山必须有所预备,防止被缅军散兵切了后路。
明军继续行军,但雨季的河水暴涨,又给行军增加了难度,徐青山好像水土不服,也染上了疾病。
徐青山继续坚持南下,十月初三终于抵达孟拱土司城(今缅甸克钦邦),这已经离他们出关有半个多月了。
好在孟拱土司方面归顺了明军,献出了一百头牛和数百石粮食,徐青山让大军在这里修养三日,并且给土司一万两银子买了数千头牛和数千石米作为给养。
孟拱土司很高兴,强烈表示效忠大明。
孟拱土司是大明在缅北设置的孟养军民宣慰司下的一部,属三宣六慰。
天武十二年,大明重设三宣六慰,以缅人治缅,意在宣示大明对缅北的拥有权,此举引起了缅甸一些贵族的不满和抵触,直接导致了缅甸政变,国王的弟弟莽白处死老国王,自立为王,敌视大明。
虽然大明在西南进行改土归流,但云南境外缅北地方的宣慰司还是土司自己管理,兵马也是土司自己召集的土练兵,只是向明廷缴税。
随着缅甸的崛起,这些宣慰司的能力有限,压力也很大,在“以明为父,以缅为母”的思想下,开始两头朝贡,两边称臣,谁强大了就靠谁。
当初李定国奉命征缅时,大军还未集结完毕,三宣六慰就遭遇过缅军的进攻,当地土练组成的部队一触即溃,一些土司拔腿就跑,还有的土司在惊恐交加中病死在逃跑途中。
可见三宣六慰的土司和土练兵已经被缅军给打怕了,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明军大营,徐青山立于望楼,眺望阴雨绵绵的天气。
徐明德担忧道:“父亲大人,您身体染疾,还是回帐休息吧。”
徐青山转身露出一丝笑容,道:“些许小病,无妨,只是这些日子苦了你了。”
数月前发生的咒术之变,前去与缅甸谈判的明军遇袭,官员三十余人,二百护军皆是被杀,徐明德奋起反抗,杀缅兵九人,拖着黔国公沐天波死里逃生,身中数箭,方才冲出包围圈。
然随后的日子里,再度遭到缅军的追杀,还有一些土司,为了向缅王邀功,也出兵搜寻。
好在沐氏扎根西南二百余年,名声极好,沐王府在西南边境各邦国、土司中很有威望,缅军不敢大张旗鼓的追杀,方才躲过一劫。
“父亲,孩儿无恙,只是孩儿担心三宣六慰的土司......”
徐青山眉头微皱,道:“你担心什么?仔细说来。”
徐明德道:“三宣六慰有的老土司愿意效忠大明,伪王莽白就扶植其子或是其兄上位,杀了老土司,他们所在的地盘马上归附缅甸。”
“还有的土司,墙头草的小人,见我征缅大军失利,暗地里主动叛降归附缅甸,我们不得不防啊!”
徐青山点了点头,道:“这一点爹也考虑到了,爹制定的战略是,对于诚心归附的土司给予收纳,作为大军向导,其他的一律以剿灭为主,绝其土司!”
徐明德欣然道:“父亲大人英明,如此一来,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在三宣六慰实行改土归流了,父亲大人也算是又立一功!”
徐青山呵呵一笑,心中却是在想,什么三宣六慰改土归流,爹看不上眼,此次征缅,务必攻下贼都东吁,灭东吁王朝,俘杀其王族!
“对了,从国内运来的热气球和飞行员如何了?”徐青山询问道,对此十分关心。
徐明德回道:“收缩打包的热气球,有十五包在运输时随骡马滑落山下,只剩下八十五个了,二百名飞行员,也有二十人水土不服染病......”
徐明德又道:“父亲,这空中编队真的是二弟所建吗?”
徐青山脸上笑容更甚,道:“你二弟开窍了,陛下赐他正五品官衔,你这当哥哥的要努力了!”
正五品?
徐明武心中一突,难以置信。
他离开皇明军校时,二弟还是个劣等生,随时面临被开除的风险,怎么转眼间连升了好几级?
徐青山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明德,离决战的江头城不远了,你能否大破敌阵,建功立业,全靠你二弟的空中编队了。”
徐明德精神一振,行了个军礼,语气铿锵道:“末将必不辱使命!”
江头城,位于缅甸八莫附近,是水陆交通要冲,万历年间山西巡抚朱孟震曾在《西南夷风土记》中记载:“江头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亦数万。”
江头城同太公城、马来城、安正国城和蒲甘缅王城并称为“缅中五城”,是缅甸的战略冲要,缅军主力便是驻扎此地。
一旦明军拿下此地,便可进入一马平川的缅中,直达缅甸国都东吁!
江头城被当地华人称之为“老街”,在中国史书上也被记载为“老官屯”,当日朱慈烺在武英殿设下沙盘推演,便是以老官屯的地形为蓝本,推演明军与缅军在此决战。
补给充足后,徐青山继续带着大军南下,往勐养土司的地盘行军,与沐天波的东路军会师。
进入十月后,中南半岛的雨季结束,缅甸山林中的烟瘴也渐渐消散,明军恢复了正常的行军速度,生病的人开始减少。
一路上,亲缅的土司头目一见明军龙旗,立时吓得当场跑路,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还丢下了大量的粮食和作物。
明军兵不血刃的拿下两个土司领地,将领地财物全部收割充军,军粮变得非常充足,一切都好起来了。
但这个时候,离原定计划抵达的日期已经晚了将近十天,徐青山传令东路的沐天波率先向江头城发动攻击,占据有利地形。
第1096章
大明动真格的了
东路的沐天波走的是近路,又有早已先期抵达野牛坝制造船只(带着木料直接组装那种)的海军官兵,这些海军官兵只能委屈的充当水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