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0/982


此战拓宽疆域,可昭日月,振皇明之天威,上耀祖宗之灵,下安千秋后嗣,乃封山刻石,昭铭上德!”
落碑仪式中,大明将士们皆是一副扬眉吐气的样子,徐明武也涌上了一股从来没有过的自豪感。
与明军将士的欢欣的场面相比,那些被俘的联军诸将,被迫出席落碑仪式,皆是一副强颜欢笑的样子。
作为战俘,他们很清楚,下半辈子将要面临的是什么,大明的兴国矿场世界闻名,诸国有头有脸的将军,皆有耳闻。
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大明几乎不会优待贵族俘虏,他们通常杀掉王室贵族男性,然后将贵族女性全都送到兴国矿区当奴仆,甭管什么王太后年龄多大,统统去矿产搬砖去!
姿色上佳的,可卖入秦淮河,服务大众。
除非提前投降的,或许能在京师混套府第,恩养一生,但凡对抗大明者,无一好下场!
仪式结束,恰逢太阳初升,照射四方,朱慈烺在数万将士的欢呼声中,诗兴大发,当着众臣的面,提笔疾书,写下了一首的诗。
“塞上西风入碧空,朕心千古与天同;身如大日东方起,一照江川万里红!”
朱慈烺写罢,扔了笔,转头对一旁的周培公道:“周卿,你觉得朕写的这首诗如何?”
周培公上前面色郑重的读了一遍,然后如菊花绽放,惊呼道:“陛下所作之诗,磅礴大气,王者气势扑面而来,臣等万万不及!”
徐明武听了,暗道这家伙拍马屁的功夫才真是气势磅礴,无人可比。
接着,其他众臣也在上来观看后,发出连声的称赞,那些武将们更是直言不讳的称,这诗比之史上任何的边塞诗,更是有气势,无人超越!
众人欢喜称赞之间,突然天生意外,大地震动。
看着周围的军事望塔有些轻微摇晃,徐明武猛然大惊道:“地震了!”
第1174章
东归
徐明武这一嗓子,让周围立时炸了锅。
首先反应最快的是御林将军曹明皓,他带着伤急忙过去护着朱皇帝,又命御林军护送朱皇帝和诸臣到开阔地带。
感受到了敌阵,朱慈烺一阵无语,暗道大喜的日子真是晦气!
周围列阵的将士们倒是不怎么惊慌,他们没有得到军令,只是左顾右盼的,并未随意跑动。
但那些附近的居民就不同了,感到恐惧的当地牧民,惊慌失措的乱跑,有的直接往城里跑。
朱慈烺见状,连忙道:“将他们拦下,不可进城,以防屋舍倒塌,伤了人......”
朱和墿带着一队人马,大声地令这些乱跑的牧民到空阔的地方集合,等待地震过去。
好在这次地震并不强烈,只是持续了一会就平息了,没有房舍倒塌的情况出现,也没有余震发生,像是老天在恶搞,看不惯某人装逼。
朱慈烺从头到尾都冷静着,到了他这种境界,早已看穿了一切,掌握了大人物临危不惧的本领。
他看着新立的碑稳如泰山的立在那,立时松了口气。
待地震彻底过去了,众人回到了阿拉木图城,聚在一起,一时间气氛有些尴尬。
朱大能忧心忡忡地对朱和墿道:“殿下,此间发生地震,恐是不祥之兆啊,是否是我大明连年对外征战,杀戮过重,上天以示惩戒?”
话音刚落,一群文武官员朝他看来,暗道这小子胆子够肥,敢当着陛下的面说这种话!
“胡说八道!”
徐明武忙站出来,冲着朱大能严词道:“地震是地球上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产生的地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并非什么不祥之兆,你不懂不要乱说!”
徐明武本想具体普及一下地震的知识,刚说几句,却发现诸臣都是一副不可理解的样子,根本无法理解他所说的地壳运动,只得罢休。
也难怪,地震学是二十世纪才兴起研究的,中国古代包括欧洲,仅是对地震记载了自然灾害,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
即便现在的大明文化昌盛,科学超前,但在这些小的领域,仍然是空白,徐明武决定今后要填补这些空白!
好在皇帝并未发怒降罪朱大能那傻缺,只是意味深长的看着自己,看得徐明武一阵发毛。
“父皇,儿臣觉得这是大大的祥瑞!”
为了保护自己的小弟,朱和墿硬着头皮站了出来,解释道:“父皇亲征平定西域,功高盖世,以至大地为之震动,此乃感天动地的象征!牧民们不知上天在此时传来祥兆,适才产生了慌乱......”
朱慈烺表情丰富,以前竟没看出来老二还有这本事!
“陛下,臣也觉得如此!”
一旁的定远伯戚广阳也站出来,说道:“陛下之丰功伟业,千古未有,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乃皇中皇,帝中帝,连大地都为之震动,此乃可喜可贺之事,理应昭告天下臣民,我大明平定西域,乃顺应天意......”
戚广阳这么一说,其他的武将也都上来了,热烈赞扬了一番,三句离不开帝中帝。
见如此场景,徐明武很是讶然,很快明白了,科学的解释,终究是敌不过朝臣们马屁的恭维。
皇中皇,帝中帝?
朱慈烺听的一头黑线,摇了摇手制止了下面将领的发言,道:“都停了!就依定远伯所议,将此事昭告天下,我大明是顺应天意才出兵平定西域的,乃至感动天地.......”
说着,朱慈烺有些说不下去了。
他原本是不喜这种封建迷信的,奈何西域初定,这些牧民需要安抚,将此事定义为上天祥兆,比屠城威慑还管用。
有时候,读书人的嘴,比军队还可怕,差点酿成大乱的天灾,在朝臣们的嘴里,竟然成了天大的好事!
诸臣们都静下来后,朱慈烺忽然道:“诸位爱卿,朕与你们离开京师近一年了,西征的将士们也已休整多日,是该班师回朝了!”
周培公赶忙顺着朱慈烺的话奏道:“陛下,天气已经入冬,趁着这些日子还算好,臣建议早日踏上归程,不然天降大雪,行军队伍道路难行,恐半年内无法抵达京师.......”
从阿拉木图出发到南京,大概一万里路,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也要近半年。
好在大明有火车了,大军只需走到嘉峪关,进了关内,便可分次搭车回家......
“众卿立即去做准备,两日后启程回京!”
朱慈烺口气很坚决,一副与众臣们心照不宣一样子。
“是,陛下,臣等这就去做准备!”众臣应道,人人脸上带着喜悦。
班师回朝的消息一经传来,立即在军中引起了沸腾。
朱慈烺来的迟,但他们这些将士们,却是提前半年就奔赴前线了,他们已经在西域呆了一年半了,很多人因水土不服生了重病,心态自然与皇帝与诸臣不一样,此时人人归心似箭。
刻石立碑两日后,除了征西都护府的军队,从关内而来的征西大军,纷纷踏上了东归的行程。
崔响看着远去的皇帝仪仗,不由得暗叹了一口气。
他与天武皇帝同龄,二人的生命屡次产生交集,特别是几次大型会战,二人几乎每次都身处同一战场,就是没有近距离的面对面过......
可以说,崔响作为普通小民,普通士卒,是看着这位传奇皇帝一步步崛起的,终结了一个时代,又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
“也不知道,我们二人谁会先死......”
“爹,你在嘀咕什么呢?”儿子崔兴运问。
崔响摇了摇头,笑道:“没什么,爹想写书了......”
......
几万大军,加上御林军和皇帝仪仗,数十名随驾的文武大臣,及数万俘虏、几十万头牲畜,冒着大雪,艰难地往嘉峪关行进。
东归的行程十分艰辛,汉王朱和墿除了要看管战俘和缴获的牲畜等战利品,每天都会被朱慈烺召去銮驾,言传身教征战的经验。
朱和墿受宠若惊,如同小学生上课,耐心认真的听讲,时不时的掏出小本本记下。
朱和墿很享受这段时间,甚至不想回京,因为这是他二十年来唯一一次独占父爱的机会.....
大军行进一个半月,抵达征西都护府的大本营吐鲁番,朱慈烺命人将俘虏和牲畜战利品全都放置吐鲁番,为建设西域做准备。
这时,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也下了起来,鹅毛般的大雪一连下了两天,给东归的大队人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雪停后,大军继续行进,三日后,大军抵达哈密,数万人马在城中过上了春节,朱慈烺在军中与众将士共同迎接天武二十一年的到来。
第1175章
雄关会盟
天武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东归大军抵达嘉峪关。
北军都督府大都督杨御蕃奏报,漠北喀尔喀蒙古三部主动投降,请求息兵议和,三汗皆是绑着藤条在背后,玩起了负荆请罪的把戏,正往嘉峪关赶来,不日就到。
喀尔喀蒙古三部,也就是后世外蒙古的那一片,车臣汗部居东部、土谢图汗部居中部、札萨克图汗部居西部。
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也早在天武元年时,已经进“九白之贡”,表示臣服大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